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海波;路雯;黄宜杰;刘奕;王临光;吴强;娄明

    目的 分析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中,选取对照组40例(未行血栓抽吸,经球囊预扩张或其他处理后直接放置支架)、试验A组40例(抽出血栓组)和试验B组40例(未抽出血栓组),回顾分析术后各组患者血运,心脏功能相关参数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内各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MACE,包括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与对照组相比,PCI术后的ST段回落率、TIMI血流分级、TMP心肌灌注分级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试验A组与试验B组相比,PCI术后的ST回落率、TIMI血流分级、TMP心肌灌注分级、LVEF、LVEDD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三组均未出现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撕裂等与器械相关的不良反应.在术后用药期间也未见与药物相关的典型不良反应.结论 PCI术中配合血栓抽吸相对于直接PCI术而言,对STEMI患者的心肌灌注和血运的改善更加显著.在血栓抽吸的具体疗效方面,以抽出血栓后的临床疗效为理想.

  • 右中间隔心底部和心尖部刺激鉴别间隔部隐匿性房室旁道的作用

    作者:姜述斌;吴忠东;帕尔哈提;许力舒;赵勤英

    目的 评价右中间隔心底部和心尖部刺激对间隔隐匿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希氏束逆传不应期行心室早搏刺激法将142例患者分为74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68例间隔隐匿性快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成功消融前均常规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加用同频率右中间隔心底部和心尖部刺激:窦性心律时以120次/min的相同频率,分别刺激心尖和心底部,比较各自右心室的V波至逆传心房产生逆传A波的时限(VA).结果 希氏束逆传不应期行心室早搏刺激检测结果:心动过速时,希氏束逆传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74例快-慢型AVNRT患者心房激动不能提前(变化小于10 ms),68例AVRT患者心房均被提前激动超过20 ms(30~50 ms).同频率心尖部和右中间隔心底部刺激法检测结果:心尖部刺激所测的VA减去自身心底刺激所测的VA差值AVNRT患者为-65~6(-41±17)ms;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22 ~63(34±10) m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例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的差值均大于10 ms,各例AVNRT患者均小于10 ms,两者间无重叠现象出现.5例AVNRT患者和3例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检测失败.结论 窦性心律时同频率心尖部、右中间隔心底部起搏刺激法鉴别诊断AVRT和AVNR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而且操作简单,便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冠心病患者426例远期随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国位;刘宏斌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远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连续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动状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426例进行电话、再住院及信访调查,为单中心非对照登记研究;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检查指标、手术资料对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主要终点: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Re-MI)、靶病变/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TLR)、脑血管意外]发生情况;次要终点:心绞痛复发和非靶病变/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非TVR/TLR).结果 426例冠心病患者成功完成6年的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0.59 ±6.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6年MACCE累计发生84例(19.7%),其中Re-MI 33例(7.7%)、TVR/TLR 48例(11.3%)、全因死亡20例(4.7%)、心性死亡15例(3.5%),次要终点心绞痛复发139例(32.6%),非TVR/TLR 23例(5.4%).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OMI)(β=3.98,OR =53.47,95% CI 3.59 ~ 795.74,P=0.004,)、卒中史(β=5.43,OR=228.31,95% CI 8.21~635.36,P=0.001)、心律失常史(β=6.37,OR=586.44,95% CI 5.44 ~6319.54,P=0.008)、吸烟史(β=1.6,OR=4.95,95% CI 1.34~18.31,P=0.016)、高血压病史(β=2.78,OR=16.18,95% CI2.75~95.04,P=0.002)、病变血管数(β=3.029,OR =20.67,95% CI 3.056~139.829,P=0.002)为MACCE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生存曲线在术后第1年和第4~5年下降较为明显.结论 OMI、心律失常史、卒中史、高血压病史及病变血管数协同影响着本人群的远期预后.术后第1年和第4~5年间可能是MACCE高发的两个“时间窗”.

  •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尚小珂;柳梅;张刚成;沈群山;彭婷

    目的 研究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治疗效果.方法 入选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43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均为右心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术组21例,外科修补手术组22例.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长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容积、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压塞、较大残余分流、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瓣膜损伤;次要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心律失常、切口愈合欠佳、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包切开综合征,无需处理的微量残余分流等)、术后住院时间(d)、住院总费用(万元)、手术时间(min)、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时间为术后3~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1)43例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均一次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部分病例反流即刻消失.两组中,每组手术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修补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修补手术组略低于介入封堵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住院天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外科修补手术组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次要并发症1例,为微量残余分流,无需处理.介入封堵组手术成功率100%,次要并发症1例,为主动脉瓣轻微反流,无需特别处理.(3)术后随访3 ~12个月,存活率为100%,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术前经过认真的超声心动图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并发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远期疗效

    作者:刘华云;何蕾;鄢华;汪敏;宋丹;苏晞

    目的 研究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同时行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FFR≥0.8的连续15例患者,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随访≥1年,包括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及再发心绞痛、再次住院、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平均(61±7.49)岁.其中男性7例(46.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平均(1.2±0.5)支.1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19处临界病变:左前降支15处、回旋支3处,右冠状动脉l处;其中单支病变者11例(73.3%),双支病变者4例(26.7%),均合并前降支病变;FFRmyo均值(0.88±0.06).15例患者平均随访(23.6±5.67)个月,其中1例(6.7%)失访.2例(13.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绞痛,症状较前无明显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余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全因死亡、再次住院率、出血等不良事件无发生.对入选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做生存分析,FFR术后平均再发心绞痛时间为术后(29.12±0.67)个月.结论 初步验证了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可行的.

  • 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胜全;伊洪艳;邢丽娜;李彦红;王满庆;黎辉

    目的 探索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570例,随机分为三联三通组和ACIST组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后心功能改变情况及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在57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中,ACIST组在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射线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冠状动脉气体栓塞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三连三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CIN发生率及心功能不全加重情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操作简单,可减少医护人员的放射线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治疗成本.

  • 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一例

    作者:刘传木;许蕾;吕祯祥;魏静

    患者女,62岁.主因阵发性胸痛、胸闷8个月余,加重2个月,于2012年7月26日10时收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中下段隐痛,伴胸闷,持续约2~3h后缓解,未引起重视,未进行系统治疗.近2个月来,上述胸部不适较前发作频繁,且活动后加重.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发热、咳嗽、咳痰、咯血;无头痛、头晕、耳鸣、晕厥;大小便正常,睡眠正常.门诊以"冠心病"收入住院.

  • 先天性左心室憩室合并房间隔缺损一例

    作者:台适;唐亮;周胜华

    左心室憩室一种非常少见的心脏畸形,早期的研究显示尸检中左心室憩室的检出率为0.4%,经左心室造影发现的患者有0.76%[1].左心室憩室合并房间隔缺损(ASD)则更为罕见.患者女,2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仅提示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3/6级杂音,无震颤.心电图提示逆钟向转位.经胸超声心动图示:四、五腔心切面见房间隔连续性回声中断±8 mm(继发孔);左心室右后方可见一大小33 mm × 35mm的膨大囊性无回声区,该暗区与左心室相通,交通口位于二尖瓣前后叶交界区紧邻瓣环下方,交通口内径±6 mm.

  • 一套输送系统送入两枚封堵器成功封堵三处房间隔缺损一例

    作者:徐争鸣;郑宏;李田昌;孙鑫;杨延坤

    近年来随着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介入治疗单发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遇见多发性ASD的情况,现就一例多发性ASD的介入治疗情况汇报如下.患者男,15岁.20天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于当地医院.查X线胸片发现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SD(具体情况不清).为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4月5日收住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患者自幼易上呼吸道感染,平时偶于体育活动后出现胸闷症状,不伴胸痛,无口唇及四肢发绀史,无晕厥史.

  • 有保护的左主干慢性闭塞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刘晓建;牛青英;张维东

    患者男,57岁.主因劳力性胸闷、胸痛、气促10余年,加重1年余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症状,以活动后症状明显,在当地医院就诊,以"冠心病"口服"冠心宁、欣康"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1年来停药后症状复发,且发作次数频繁,伴有背痛、出汗,与活动无明显关系,安静状态下亦有发作,持续十余分钟可以自行缓解.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血压高达150/100 mmHg(1 mmHg =0.133 kPa),未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否认糖尿病史,无吸烟史、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史及家族心脏病遗传病史.

  • 经左桡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左乳内动脉桥血管开口病变二例

    作者:高翔宇;陈晖;李东宝;赵慧强;姚道阔;李虹伟

    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作为常用的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具有很高的桥血管通畅率.大多数LIMA桥血管狭窄发生在远端与冠状动脉的吻合口处,罕见开口狭窄.严重桥血管狭窄一般需要再次外科搭桥.再次搭桥手术绝大部分需要再次胸骨正中切开,近有个案报道经左胸切开手术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在目前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作为一种常规选择可以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并改善临床预后.

  •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致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晋学庆;翁智远;苏津自;柴大军;蔡洪斌;黄群英;卢卓强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大约为0.3%~1.3%[1],可起源于右冠窦上缘、升主动脉,亦可为左冠窦,较少见的为冠状动脉左主干以及肺动脉[2-3],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情况较罕见.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文献报道的病例不到30例[1,3-4,9],国内尚未见报道,并且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现报道一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的病例并发生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例.

  • 容易误判的冠状动脉瘘一例

    作者:吴志红;都伟;王云英;汝磊生

    患者女,5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4年余,加重12 h,于2013年1月3日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胸闷,持续不缓解,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未规律服药,平时间断胸闷发作.入院前12 h又出现胸闷,位于胸骨后,为憋闷感,症状持续不缓解.入院前6h逐渐出现气短,喘憋,不能平卧,遂急诊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烟酒嗜好及心血管病家族史.

  • 冠状动脉支架内组织脱垂研究进展

    作者:张斌;陈明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即刻,脱垂的粥样硬化斑块组织透过支架小梁之间的空隙突入冠状动脉管腔,这一现象被称为斑块脱垂(plaque prolapse,pp) [1-2],它也被称为组织脱垂(tissue prolapse,tissue protrusion,TP).以上两个概念在既往研究中并不区分,但近年来不同研究有所区别,脱垂组织除了斑块外另有新的界定,本文中采用范畴更广的TP这一概念.Brack等[3]在1994年首次报道了这一现象,Wiktor支架置入后在造影下出现了斑块疝形成(plaque herniation)的现象.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忠秀;白文娟;饶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AF的总患病率高达0.77%,标准化率为0.61%,且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1].AF患者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且危险性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AF患者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往往因出血风险高、治疗时间窗窄、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导致患者依从性差,预防血栓形成效果欠理想.新型抗凝药物因价格昂贵、潜在出血风险仍然很高,外科治疗因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2],两者的临床应用均受到限制.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作者:张慧平;孙福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冠状动脉内斑块负荷重,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的病变.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通常难以确定,但CTO病变一般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至少3个月以上的病变[1].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CTO病变的检出率差别很大,约为15% ~ 30%,而在有明确冠心病的患者中,CTO的检出率约为30%~50%[2.3].

  • 经导管国产化主动脉人工瓣膜支架“瓣中瓣”置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姜海滨;宗刚军;黄新苗;白元;陈翔;赵仙先;秦永文

    目的 使用国产镍钛合金自膨式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二次置入,验证使用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国产瓣膜支架经导管“瓣中瓣”治疗衰败生物瓣膜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国产瓣膜支架系统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手术,将首次置入的瓣膜支架置于主动脉瓣上,瓣膜支架瓣环与实验羊自身瓣环距离大于10 mm,实验羊的主动脉瓣因不同程度受压后出现中~大量的反流.当即运用“瓣中瓣”技术经导管在主动脉瓣区原位置入第二枚瓣膜支架,恢复主动脉瓣功能,对存活山羊在术后即刻和3个月行造影及左心导管评估.结果 在所有8只实验羊中,6只山羊成功完成“瓣中瓣”置入,术后3个月随访存活良好.1只山羊在二次置入瓣膜支架定位过低,产生大量瓣周漏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另1只山羊由于首枚瓣膜支架置入位置过高,造成右冠状动脉开口阻塞,在置入第二枚支架过程中发生室颤死亡.存活实验羊术后复查心电图未出现传导阻滞.“瓣中瓣”手术成功的实验羊造影可见首枚瓣膜支架位置不良,二次置入的瓣膜支架套叠于首枚置入支架内,置入位置理想,瓣膜启闭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均显影,提示冠状动脉口未见堵塞.左心室造影未见瓣膜明显狭窄,主动脉逆行造影未见瓣膜明显反流,可见支架整体随心脏搏动有明显的收缩和舒张.在“瓣中瓣”置入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后进行左心导管检查,其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分别为(23.5±2.5) mmHg和(24.1±2.6)mmHg,与瓣膜支架置入前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7和P=0.07).结论 经导管置入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出现定位不良时,运用“瓣中瓣”技术紧急置入另一瓣膜支架,可有效恢复瓣膜功能;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也可用于治疗生物瓣膜衰败后的“瓣中瓣”二次置入.

  • 临床试验中盲法的实施

    作者:李雪迎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是临床研究中具有较高验证能力的研究设计类型.为了客观评价治疗效应,避免主观因素的研究结果的影响,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中,使用盲法是较为有效的设计措施.盲法主要包括单盲和双盲两种形式.在临床试验研究中,研究的参与者可以划分为受试者和研究者两大类.受试者是指接受药物治疗的人;研究者则包括了:研究医师、护士以及参与研究的监查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统计分析人员等人员.当研究者与受试者在试验进行过程中均不知道受试者所接受的为何种治疗措施,处于盲态时称为双盲.

  • MitraClip治疗二尖瓣反流三例中期随访报道

    作者:周达新;潘文志;管丽华;葛均波

    近年来,一种基于外科二尖瓣叶"缘对缘"修复技术原理的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系统)被研发并运用于临床,一系列研究已证实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截至目前为止,国外已开展近7000例MitraClip手术,许多中心已经积累较多的手术经验,而国内该技术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5月我们成功运用MitraClip系统完成国内首例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术(TMVR)[1],目前已累计完成3例MitraClip手术.本文总结3例MitraClip手术中期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