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毕希乐;樊延明;汪雁博;肖宇杨;王庆胜;刘丽;傅向华

    目的 通过分析桡动脉闭塞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共入选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669例患者,排除63例患者(24例不符合入选标准、31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交叉到其他路径、6例失访、2例死亡).根据术后有无桡动脉闭塞分为桡动脉闭塞组和桡动脉未闭塞组.主要终点事件为术后1年桡动脉闭塞和术后出血.建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评价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桡动脉直径/鞘管外径比值、桡动脉痉挛、桡动脉穿刺点距桡骨茎突距离等危险因素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结果 终纳入60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年随访中共发现56例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组),均为无症状桡动脉闭塞;未见桡动脉闭塞550例(桡动脉未闭塞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变程度、危险因素、桡动脉痉挛、药物治疗、肝素剂量、术后出血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桡动脉闭塞组桡动脉直径/鞘管外径≤1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桡动脉未闭塞组(41.1%比23.6%,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闭塞组在穿刺点距桡骨茎突0 cm处28.6% (16/56)比9.3% (51/550),P=0.002],1 cm处[25.0% (14/56)比8.7% (48/550),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桡动脉未闭塞组,但4 cm处[1.8% (1/56)比22.7% (125/550),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桡动脉未闭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各危险因素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对包括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桡动脉穿刺点距桡骨茎突距离、桡动脉痉挛、桡动脉直径/鞘管外径比值≤1等因素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显示桡动脉穿刺点在距桡骨茎突0 cm (OR 3.08 95%CI 1.65~5.76,P=0.002)、1cm (OR 2.86 95%CI1.49~5.52,P=0.001)和桡动脉直径/鞘管外径比值≤1(OR l.74 95%CI 1.03~2.93,P=0.036)分别是发生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而桡动脉穿刺点在距桡骨茎突4 cm (OR 0.08 95%CI 0.01~0.57,P=0.001)为桡动脉闭塞的保护性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桡动脉穿刺点距桡骨茎突0 cm (OR 9.65,95%CI 1.20~77.50,P=0.033)和1 cm (OR 8.90,95%CI 1.10~72.40,P=0.040)及桡动脉直径/鞘管外径比值≤1 (OR 2.45,95%CI 1.30~4.51,P=0.004)是桡动脉闭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穿刺点选择在距桡骨茎突0~1 cm时发生桡动脉闭塞风险增高.

  • 左冠状动脉形态与左主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住院死亡的关系

    作者:肖栋;许利冬;李俭强;薛竞宜;李为民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解剖形态与左主干(LM)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及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的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MI分为LM-AMI组(43例)和LM非AMI组(非AMI组,133例),LM-AMI组根据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35例)和死亡组(8例).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软件测量左冠状动脉解剖形态,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左冠状动脉解剖形态与LM-AMI发生及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结果 LM-AMI组患者左前降支(LAD)与左回旋支(LCX)夹角小于非AMI组(P<0.05),而LM直径及长度、LAD及LCX直径、LM与LAD夹角和LM与LCX夹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D与LCX夹角较小者LM-AMI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LAD与LCX夹角<79.43°的患者发生LM-AMI的风险是LAD与LCX夹角为79.43°~108.73°患者的3.6倍.LM-AMI存活组与死亡组LM直径及长度、LAD及LCX直径、LM与LAD夹角、LM与LCX夹角及LAD与LCX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M病变患者LAD与LCX夹角与LM-AMI的发生相关,LAD与LCX夹角<79.43°是LM病变患者发生LM-AM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冠状动脉解剖形态与LM-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无相关性.

  •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何晓全;张婧薇;范琰;陈夏欢;黄波;王禹川;刘梅林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PCI治疗、年龄≥60岁的患者315例,年龄60~96 (72.89±7.80)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根据部位不同将所有再次血运重建患者分为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TLR)组和非靶病变血运重(non-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non-TLR)组,分别与未发生再次血运重建组比较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中共104例(33.0%)发生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其中TLR组和non-TLR组分别为32例(10.2%)和72例(22.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 4.560,95% CI 1.935~10.745,P=0.001)和平均置入支架总数(OR 1.549,95% CI 1.049~2.288,P=0.028)与TLR相关,年龄(OR 0.941,95% CI 0.904~0.979,P=0.00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OR 2.512,95% CI 1.562—3.987,P<0.001)、分叉病变比例(OR 2.238,95% CI 1.197~4.173,P=0.014)和残余病变SYNTAX积分(rSS) (OR 1.068,95% CI 1.019~1.109,P=0.004)是non-TL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和支架置入数是老年患者PCI术后TLR的相关危险因素,平均年龄小,LDL-C降幅小、分叉病变和rSS偏高与老年患者PCI术后non-TLR相关.

  • 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国钦;李健豪;张稳柱;梁嘉永;张在勇;雷汉东;宋明才

    目的 探讨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372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院内绿色通道组156例,胸痛中心组216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以及住院病死率、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院内绿色通道组和胸痛中心组患者发病至FMC时间分别占总缺血时间61.7%,62.0%.胸痛中心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81.0±102.7) min比(365.2±115.6) min,P=0.016]、发病至FMC时间[(174.3±97.5) min比(225.4±104.6) min,P=0.037]、FMC2B[(106.7±61.2) min比(139.8±75.7) min,P=0.042]、D2B[(75.2±45.4) min比(102.4±53.7) min,P=0.044]、知情同意时间[(5.6±3.2) min比(16.9±12.8)min,P=0.004]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胸痛中心组总缺血时间平均减少了84.2 min,其中发病至FMC时间平均减少了51.1 min,FMC2B平均减少了33.1 min.胸痛中心组患者FMC2B (70.8%比34.6%,P<0.001)及D2B达标率(75.9%比40.4%,P<0.001)显著高于院内绿色通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组患者在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明显降低(13.0%比23.7%,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胸痛中心组患者在CCU的监护时间比院内绿色通道组缩短[(64.3±13.7) min比(92.6±15.7) min,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规范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能够缩短STEMI患者FMC2B时间、D2B时间;同时还需完善健康教育宣传体系等,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磨蚀事件的临床分析

    作者: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张戈军;宋会军;金敬琳;李世国;吕建华;刘琼;徐亮;万俊义

    目的 分析总结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发生心脏磨蚀的情况,探讨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办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阜外医院接受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6903例患者,总结术后发生心脏磨蚀病例的基本情况,包括心脏磨蚀发生的时间、类型、处理方法、终临床转归等情况.结果 共有9例患者术后发生心脏磨蚀事件,发生率为0.13%;包括急性心脏压塞2例,主动脉-右心房瘘2例(1例伴溶血),二尖瓣前叶穿孔3例(其中1例伴溶血),少-中量心包积液2例.发生心脏磨蚀事件的时间从术后1天至半年不等.9例发生心脏磨蚀事件的患者中无1例死亡发生,2例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均行急诊心包引流术后好转,1例主动脉-右心房瘘行经导管瘘口封堵术成功,1例主动脉-右心房瘘行外科取伞后房间隔及瘘口修补术成功,1例二尖瓣前叶穿孔伴溶血的患者行外科瓣膜修补术+外科取伞后房间隔修补术成功,其余4例患者均无明显症状,目前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 心脏磨蚀是目前经导管置入镍钛合金材质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严重晚发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但危害比较大,部分病例可能与封堵器选择过大和不当有关,也有部分病例原因不甚明了.术后严格随访、及早发现和处理是临床应对的关键.

  •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颈部血肿1例

    作者:徐承义;刘成伟;吴明祥;宋丹;彭剑;严亚林;苏晞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8岁,身高158 cm,体重65 kg.因“反复胸痛5个月,加重5h”于2014年8月11日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反复发作胸痛,位于心前区,性质为闷痛,症状严重时向左上肢放射,多在日间发病,活动后易发作,持续数分钟可缓解.入院前5h再发胸痛,部位、性质同前,持续不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培哚普利(4 mg,每日1次),格列齐特(30 mg,每日2次),血压维持在150/90 mmHg(1 mmHg=0.133 kPa),空腹血糖一般在7—9 mmol/L.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相关并发症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汪浩;沙巴尔·肉孜阿吉;马翔;马依彤

    自2002年Cribier等[1]将一个球囊扩张式瓣膜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完成人类历史上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以来,迄今已有多个中心完成近30万例TAVR.作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的补充,TAVR主要针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合并高龄、左心功能不全或存在多种合并症等原因,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微创介入手术,TAVR实施过程中也需规避及处理并发症.本文针对目前TAVR的临床研究中所报道的并发症及防治原则进行阐述分析.

  • 生物可吸收支架内血栓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发现及原因分析

    作者:吕续成;沈雳;洪斌;葛均波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被认为是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之后,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L)的第四次革命.初,PTCA因为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等原因,再狭窄率可达30%~50%.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BMS,克服了血管弹性回缩,再狭窄率得到大幅降低,但仍存在血管内膜增生、血栓机化等加重再狭窄的危险因素.DES通过释放抗增殖药物而使再狭窄率降低至5%左右,是目前PCI术的主流.随着大量的应用于临床,随访研究中发现DES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高,因此BRS应运而生.目前BR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支架研究的热点,国外里程碑式的研究主要有ABSORB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有Xinsorb支架,NeoVas支架和Firesorb支架研究.

  • 起搏器在心房颤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孙超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日益增加的心律失常.40岁后发生房颤的终生风险,在欧洲男性为26%、女性为23%[1].中国成年人房颤终生风险约为2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2].房颤发病和年龄的内在联系,其病理生理基础尚不完全清楚,老年过程伴随的纤维化可能起重要的作用[3].房颤患者植入起搏器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没有证据显示起搏治疗能够改变房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尽管如此,起搏治疗领域一直在寻求技术革新,以期通过生理性起搏(physiological pacing)或加强治疗干预(atrial overdrive pacing,AOD/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来减少起搏器患者的房颤负荷.本文回顾起搏器在预防和治疗房颤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起搏器 心房颤动
  • 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写作组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稳定性冠心病是积极做好二级预防、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现代医学临床决策的制定对心血管影像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加.针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及管理,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布了2012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美国胸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预防心血管疾病护士协会(Preventive Cardiovascular Nurses Association,PCNA)/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Surgeons,STS)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诊疗指南[1],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了2013 ESC稳定性冠心病诊治指南[2],两部指南均将无创影像检查设为诊断的主要手段.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