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论视角下的胸痛中心建设探讨

    作者:王晓睿;周鑫;张邢炜

    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定律就是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不是各个要素功能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特定的功能.当系统内各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结并正常运行时,其将发挥出“整体效应”.笔者认为在“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顶层设计”,将医院子系统、社区子系统以及联结子系统完整地发挥出各自的功能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胸痛中心的运行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命质量.

  • 胸痛诊治中心无缝隙管理模式探索

    作者:王亦岚;雷雪贞;冯国和;吴红斌

    目的 为降低急性心肌粳死发生危险,准确筛查出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低危患者,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 以胸痛诊治中心无缝隙管理模式为切入点,规范胸痛患者的诊治,优化胸痛患者院前救护和院内诊治的流程.结果 胸痛诊治中心的建设和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应用,使心血管内科医生和急诊科医生共同实现了为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结论 胸痛诊治中心建设体现了管理式医疗理念,增强了临床医生对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提高了临床医疗质量及技术水平.

  • 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

    作者:蒋艳妮;杜少兰;朱波;许咏梅

    目的 观察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在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10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进行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确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和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死亡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20.75%(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总有效率为81.13%,高于对照组的54.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疾病确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和转运时间,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长途转运的急救护理分析

    作者:韦小珍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途(≥90km)院前转运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总结我院胸痛中心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长途转运的急救与护理方法.结果:45例患者安全转送回医院,3例患者绕行急诊直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8例患者绕行急诊直送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住院,其余24例患者分别收到相关科室住院治疗.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患者的院前转运更安全高效,缩短患者院内诊疗时间.

  • 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影响

    作者:于正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回顾分析患者病历,计时开始时间为急诊室进入时,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急诊用时、心内导管室用时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2B).结果:研究组延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胸痛中心可以优化救治流程,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耗费的时间减少,有效增加救治成功率.

  • 基层胸痛中心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的建立及其在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吕月平;关丽荣

    目的 研究基层胸痛中心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的建立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胸痛中心成立前急诊收治的39例AMI患者,纳入常规组,实施一般急诊护理流程,选择2017年4月—2018年2月间成立胸痛中心后收治的39例AMI患者,纳入观察组,行优化护理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各环节用时、救治有效率、死亡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AMI确诊用时、急诊停留时间、转运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2、5.124、5.844,P<0.05).观察组患者救治有效率为32例(82.05%),高于常规组25例(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88,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例(2.56%),低于常规组4例(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2,P<0.05).观察组患者活动受限、情绪感受、心绞痛稳定、治疗满意度、心绞痛发作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8、14.694、35.601、35.032、27.966,P<0.05).结论 建立基层胸痛中心优化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急救各个环节用时,提高急诊AMI患者抢救有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 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构建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探索

    作者:王焱;王斌;常贺;高树灼;刘云芳;刘远立

    介绍了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在福建省率先设立胸痛中心、牵头启动国内首个“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的经验,指出该急救网络可将120急救车、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资源进行有机高效整合,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无缝连接,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

  • 胸痛中心对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间的影响

    作者:秦伟毅;钱洪津;唐绍辉;卢勇;彭雄;段天兵

    目的 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和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等监测数据,探讨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STEMI急诊PCI患者435例,分为2010年组(98例)、2011年组(114例)和2012年组(223例),记录胸痛中心建立前后3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FMC)、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打开(FMC2B)、入门-球囊打开(D2B)变化及和救治效果.用非正态计量资料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发病-FMC 2010、2011和2012年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12、62、78 min,各年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368).2010、2011和2012年FMC2B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87.0、313.5、421.8 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D2B中位时间分别为107、78、59 min,各年组间D2B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通过各种途径转运来院的患者D2B均有明显的改善(P =0.008),但自行来院患者的D2B各年组未见改善(P=0.846).结论 胸痛中心建立和胸痛急救物联网的应用能有效的缩短STEMI患者D2B的时间,但要缩短发病-再灌注时间还必须建立整个区域的胸痛救治体系和全社会的参与.

  • 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下护理团队在STEMI救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秦培培;李庆印

    胸痛中心是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核心,建立针对急性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快速救治通道.胸痛中心建设需不同学科包括护理团队的积极配合才能使高危胸痛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本文综述了我国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下护理团队在STEMI救治中的作用,包括急诊护理团队在STEMI的快速分诊及术前准备、导管室护理团队密切的术中配合、心脏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及病房护理团队在术后监护和健康教育及出院后随访、术后康复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胸痛中心模式下绕行急诊科对行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金德奎;於四军;韩玮;刘晓曦;刘惠亮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机制下绕行急诊科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武警总医院的STEMI患者4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借助院外传输心电图实现绕行急诊科直接到达导管室,将就诊于我院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分为绕行急诊科组和非绕行急诊科组,比较两组的D-to-B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临时起搏器的使用率以及心源性休克、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入选患者依据排除标准排除125例,实际入组患者为绕行组103例和非绕行组202例,绕行组平均D-to-B时间显著短于非绕行组[(57.0±28.0)min比(102.0±62.0)min,P<0.01];D-to-B时间达标率绕行组和非绕行组分别为92.2%(95/103)和57.9%(117/202)(P<0.01);住院病死率绕行组和非绕行组分别为4.9%(5/103)和12.4%(25/202)(P<0.05);住院时间绕行组和非绕行组分别为(7.4±3.2)d和(8.4±4.2)d(P<0.05);使用IABP绕行组和非绕行组分别为5(4.9%)例和24例(11.9%)(P<0.05);心源性休克绕行组和非绕行组分别为5(4.9%)例和24例(11.9%)(P<0.05),住院期间其他并发症(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在胸痛中心模式下绕行急诊科可以显著缩短D-to-B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

    作者:张国新;李长顺;李恒涛;高丽娟;李庚;张献辉

    目的 探讨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救治时间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2016年12月苏州九龙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急诊PPCI患者214例的临床病例.这些患者分为胸痛中心建设前组(95例)和胸痛中心建设后组(119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发病-球囊扩张(symptoms to 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S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FMC2B)、入门-球囊扩张(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D2B)时间变化,同时记录患者90 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S2B中位时间分别是192 min和1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FMC2B中位时间分别为98 min和9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D2B中位时间分别为94 min和6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胸痛中心建设后患者随访90 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胸痛中心建设前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能有效缩短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 建立胸痛中心对不同来院方式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时间的影响

    作者:易绍东;向定成;段天兵;秦伟毅;彭雄;张金霞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对不同来院方式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门-球囊(D-to-B)时间的影响。方法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将CPC成立前、后接受PPCI的STEMI患者分别分为自行来院组[A1组(52例)和A2组(65例)]、呼叫“120”组[B1组(31例)和B2组(92例)]、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转诊组[C1组(23例)和C2组(552例)],比较同一来院方式的两组间D-to-B时间和D-to-B达标率的变化,分析延迟原因。结果 A1、A2组平均D-to-B时间分别是(123±78)min和(140±123)min,达标率分别为44.2%和46.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平均D-to-B时间显著短于B1组[(89±66)min比(155±115)min,P<0.05],而达标率显著高于B1组(69.6%比32.3%,P<0.05);C2组平均D-to-B时间显著短于C1组[(77±43)min比(337±662)min, P<0.05],达标率显著高于C1组(75.7%比21.7%,P<0.05)。自行来院组的主要延迟原因是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过长,呼叫“120”组和非PCI医院转诊组的主要延迟原因是导管室占台。结论区域协同救治模式CPC显著缩短了呼叫“120”和转诊入院患者的D-to-B时间,但需加强对自行来院途径的院内流程优化。

  •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作者:刘璇;李树仁;杨国慧;郑梅;郝潇;肖洒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和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7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前的12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后的15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对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51(34,65)min比61(45,75)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83(62,117)min比96(70,127)min,P=0.032]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虽大于对照组[101(38,188)min比85(53,186)min, P=0.9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16.9%比27.3%,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 9.754,95% CI 3.548~26.813,P<0.001)及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1.816,95% CI 1.052~3.135,P=0.032)是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认证后胸痛中心持续规范化建设可进一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尤其是将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缩短到60 min之内,可降低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

  • 胸痛中心处理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聂谦;黄爱玲;唐绪荣;张宏才;赵珏;张德来;谢文;王卫星

    目的 分析胸痛中心在处理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15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4年12月前非胸痛中心处理的123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由胸痛中心处理的19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门-球(D to B)时间、住院时间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率显著大于对照组(82.3%比75.6%,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比例显著大于对照组(92.4%比83.9%,P=0.001),而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7.41±3.78)d比(10.09±4.03)d,P=0.025];接受急诊PCI的患者中,观察组D to B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58.08±16.26)min比(64.12±34.76)min,P=0.02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7.5%比50.5%,P=0.027),其中观察组患者心源性猝死(5.7%比6.5%,P=0.041)、心力衰竭(31.6%比33.3%,P=0.019)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间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痛中心处理急性胸痛患者更加安全有效.

  •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时间节点的影响

    作者:龚志华;向定成;董凤英;段天兵;张金霞;易绍东

    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就诊于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 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网络数据库中调取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之间的数据,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非PCI医院在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早期关键诊疗措施实施的时间变化.结果 期间共有1024例STEMI患者直接就诊于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内的非PCI医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后,非PCI医院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基线平均(31±12) min缩短至(9±6) min(P=0.000),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患者比例达84.4%;FMC至使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的时间从平均(60 ±23) min缩短至(20±13) min(P =0.000);对于溶栓患者,FMC至开始溶栓时间从平均(74±28) min缩短至(31±12)min(P=0.000),其中79.0%的患者能在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对于转运PCI患者,入门至转出时间从平均(125 ±59) min缩短至(63±39) min(P =0.000),但只有29.7%的患者能在30 min内转运出非PCI医院.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大大缩短了非PCI医院对STEMI患者的早期救治时间.

  • 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方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邦滢;刘莲莲;李广平;车京津;张晓伟;袁如玉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手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建立胸痛中心井运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救治流程后比较胸痛中心建立前后的救治现状.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STEMI患者800例,根据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的不同阶段分组,胸痛中心成立前(2014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A组(162例);胸痛中心筹建期(2015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B组(173例);胸痛中心试运行期(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作为C组(150例);胸痛中心成立初期(2016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D组(162例);胸痛中心持续运行期(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作为E组(153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胸痛中心成立后(C、D、E组)患者入院后进入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胸痛中心成立前(A、B组)患者入院进入非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比较各组间STEMI患者的一般情况、院内井发症情况、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比例、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门球时间,D-to-B)时间等.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C、D、E组)D-to-B时间分别为(127±90)min、(73±23)min及(74±38)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胸痛中心成立前(A、B组)分别为(117±53)min、(141±88)min与D组(73±23)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院内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17%比15.43%,P=0.007].D组PPCI比例显著高于A组(74.07%比50.62%,P<0.001)和B组(74.07%比56.07%,P=0.001).C、D、E三组PPCI比例(62.70%比74.10%比73.90%,P=0.045)、院内死亡率(8.00%比1.85%比7.19%,P=0.0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胸痛中心能够优化STEMI患者的诊治流程,有效缩短患者急诊滞留和 D-to-B时间,使患者可以尽早接受PPCI,从而降低院内井发症和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国钦;李健豪;张稳柱;梁嘉永;张在勇;雷汉东;宋明才

    目的 探讨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372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院内绿色通道组156例,胸痛中心组216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以及住院病死率、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院内绿色通道组和胸痛中心组患者发病至FMC时间分别占总缺血时间61.7%,62.0%.胸痛中心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81.0±102.7) min比(365.2±115.6) min,P=0.016]、发病至FMC时间[(174.3±97.5) min比(225.4±104.6) min,P=0.037]、FMC2B[(106.7±61.2) min比(139.8±75.7) min,P=0.042]、D2B[(75.2±45.4) min比(102.4±53.7) min,P=0.044]、知情同意时间[(5.6±3.2) min比(16.9±12.8)min,P=0.004]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胸痛中心组总缺血时间平均减少了84.2 min,其中发病至FMC时间平均减少了51.1 min,FMC2B平均减少了33.1 min.胸痛中心组患者FMC2B (70.8%比34.6%,P<0.001)及D2B达标率(75.9%比40.4%,P<0.001)显著高于院内绿色通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组患者在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明显降低(13.0%比23.7%,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胸痛中心组患者在CCU的监护时间比院内绿色通道组缩短[(64.3±13.7) min比(92.6±15.7) min,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规范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能够缩短STEMI患者FMC2B时间、D2B时间;同时还需完善健康教育宣传体系等,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

  • 绕行急诊科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郭瑞威;杨丽霞;木丽华;齐峰;刘浩

    目的:回顾性分析绕行急诊科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30 d 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直接 PCI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4例。根据是否绕行急诊科分为绕行组(115例)和对照组(59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PCI 过程相关数据,30 d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统计分析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多支病变、抽吸导管、支架长度、发病至入院时间(PTD)及肌酸激酶(CK)峰值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而绕行组患者门球时间( D2B)显著低于对照组[(67.7±21.5)min 比(89.4±23.6)min,P ﹤0.001];两组患者30 d 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 TV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但绕行组患者总 MACE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2%比1.7%,P =0.01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PTD、CK 峰值是直接 PCI 后30 d MACE 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 ﹤0.05)。结论绕行急诊科可以缩短 D2B 时间,降低直接 PCI 后30 d 的总 MACE 发生率,因此缩短总缺血时间将能给急性心肌梗死带来更大的益处。

  • 区域联合诊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胸痛中心模式的现状

    作者:巢亚伟;朱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心血管疾病为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而农村人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过城市人口[1].当前,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对于ACS的规范救治仍局限于三级医院,基层二级医院再灌注策略的实施率和及时率均较低,救治能力不足.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协调,医院之间联、转诊制度执行不力,导致ACS患者的转诊延误.以上原因使ACS的诊治欠规范,患者远期预后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为缩短差距,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推广以具备早期规范化治疗ACS能力的医院为中心,以佳治疗时间窗2h为半径,与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进行协同救治的胸痛中心模式.

  •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2015年11月修订)

    作者: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在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佳治疗”的机制。通过对我国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救治现状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所确立的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为实现此目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共包含5大要素。

148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