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二尖瓣储备功能对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远期心功能评价的意义

    作者:傅向阳;彭献波;吕俊豪;冯常森;徐颖;傅强;叶文胜;陈爱华;赵霞

    目的探讨二尖瓣储备在PBMV术后和长期随访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关系,更客观、全面地评价PBMV术远期疗效.方法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模拟轻、中、重度体力活动,分别于术后、随访期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MVA、MVG、Vmax、CO、EF等项指标,测量(LA).结果二尖瓣狭窄患者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3.3±7.2)岁,随访时间(36±6.36)个月.PBMV术后静息状态下MVA由(0.88±0.28)cm2增加至(2.02±0.34)cm2,MVG由(15.22±6.25)mmHg降至(3.78±1.34)mmHg(P<0.05),运动负荷状态下MVA由(2.02±0.34)cm2增加至(2.48±0.42)cm2,CO由(5.20±0.84)L/min增加(10.20±0.90)L/min(P<0.05),提示二尖瓣储备、心功能储备部分恢复.经36±6.36月随访.MVA有所下降[(2.02±0.34)cm2降至(1.72±0.34)cm2,P<0.05],MVG、Vmax有所回升[MVG(3.78±1.34)mm Hg增至(5.16±1.78)mm Hg;Vmax(1.12±0.20)m/s增至(1.48±0.36)m/s,P<0.05],而CO、Ⅱ无显著变化[CO(5.20±0.84)L/min至(4.73±0.77)L/min;EF(66±7.6)%至(58±7.2)%,P>0.05],25例患者心功能仍然维持在Ⅰ~Ⅱ级,未再次行PBMV或瓣膜置换术(占83.3%),随访超声负荷试验显示:二尖瓣储备率并未随着MVA同步减小,心功能储备尚好,并且左房前后径显著缩小.结论 PBMV术导致MVA增大同时其储备功能部分恢复.二尖瓣储备较术后静息状态下MVA值对心功能的评价具有更大价值.长期随访中MVA有所缩小,但大多数患者二尖瓣储备功能仍较好保留,心功能并未受到显著影响.PBMV远期效果良好,MVA及其储备率是远期心功能重要预测因素.

  •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中反复扩张与缺血预适应现象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颖艳;王述民;程何祥;贾国良;郭文怡;李伟杰

    目的为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术中反复多次球囊扩张阻断血流-再灌注是否能达到缺血预处理结果.方法连续观察97例患者PTCA术中心电图、心绞痛情况.结果①97例患者中有18例于首次扩张中出现室性早搏,再次扩张后仅有4例仍有早搏.首次扩张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②首次扩张时68例ST-T改变的患者,反复扩张后仅有26例仍有改变,而且临床心绞痛程度减轻.结论①短暂反复的冠脉球囊扩张可减轻心肌细胞的电不稳定性;②首次较长时间的扩张后再灌注,可对急性缺血产生缺血预适应现象.

  • 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贾永平;张寄南;马文珠;曹克将;杨志健;马根山;朱铁兵;徐晋丹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微小心肌损伤的判断价值以及对其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06例UA和44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6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及72例健康者进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部分患者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观察住院及出院后90~450 d心脏事件发生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23个可能危险因素.结果61例UA患者血清cTnⅠ增高(57.5%),而SA患者只8例增高(18.18%),血清cTnⅠ增高者发生心脏事件者明显高于cTnⅠ正常者(P<0.001),血清cTnⅠ水平越高,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血清cTnⅠ水平与心绞痛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0.53,P<0.001);cTnT检出心肌微小损伤及预测预后与cTnⅠ有相似的作用.结论 cTnⅠ是判断心肌细胞微小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cTnⅠ增高可作为UA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预测指标之一.

  • 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荣林;施广飞;周素真;王春;神谷春雄;大野三良

    目的介绍支架内再狭窄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经PTCA或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即刻和术后随访结果.支架内再狭窄治疗前后行冠脉造影,并于术后5.7±3.8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TCA或支架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34例(144支血管)行PTCA治疗,占86.7%;22例(22支血管)行再次支架置入术,占13.3%.156例经再次PTCA或支架术治疗后随访平均6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4.3%.40处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处理后18处(45%)再次再狭窄,而96处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中有17处再次再狭窄(18%),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治疗后,再次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P<0.01).支架内狭窄严重程度(>75%)也是影响PTCA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对于大多数支架内再狭窄(70%)采用PTCA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率与首次支架置入术相似.

  •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初步探讨

    作者:王振兴;冯毅;徐标;李殿富;张丽容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6 h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共置入支架58枚,术后行即刻血管造影评价,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结果 44例(92%)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重建后TIMI-3级血流,全部病例IRA残余狭窄<30%.住院期间1例死亡,无急性再闭塞,急诊搭桥及严重出血发生.随访6个月,无再次心肌梗死、需外科血运重建术、卒中、脏器出血和死亡等重大临床事件.结论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高,住院及近期临床效果好,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可靠方法.

  • 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作者:马依彤;刘宇;汤宝鹏;程祖亨;张爱伦;王疆;张燕一

    目的对比分析新疆地区冠心病人群维吾尔族与汉族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的异同.方法复习我院自1991年以来2 200例冠脉造影的临床资料,按维汉不同民族分组,对比两者在病变部位,病变血管支数,病变分型,以及近端冠状动脉直径等方面的异同.结果与汉族人群相比,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三支病变率高,C型病变多,完全闭塞性病变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疆地区汉族人群近端冠状动脉血管直径小于同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但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的受累血管多,病变程度重.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 睡眠呼吸障碍与运动时血压变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宋以信;中野博;池田东吾;岩永知秋;西间三馨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程度与运动时血压反应的相关分析.方法将未服用降压药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49例作为对象,用自行车式测量计进行运动试验,测量血压、脉搏、血中乳酸值及血气.再将安静时血压、运动负荷时各血压变化量与肥胖指数、临床症状、睡眠多导监测仪检测的夜间血氧饱和度低值的平均值等数值进行分析.结果运动负荷时的血压变化量与临床症状、夜间血氧饱和度低值平均值间显示有相关性,而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态程度可能与血压上升有关.

  • 冠状动脉造影与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对比分析

    作者:可立志;贾立娟;李海涛

    我们以1998年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72例患者行次级量运动平板试验(EET)评价及分析E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经临床检查拟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7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42例,年龄38~72岁,平均(56.3±9.7)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及EET检查.二、方法1.CAG采用Judkin法,穿刺右则股动脉行选择性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经CAG诊断冠心病标准: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内径有>50%的狭窄.

  • 选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绪刚;王齐冰;葛均波;颜彦;樊冰;严卫;钱菊英;童步高;蔡乃绳;陈灏珠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佳方法,是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的标准治疗.本研究探讨无保护性LMCA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0月~2000年8月间20例住院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直接支架术治疗.入选患者例行左室造影(LVEF>45%),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其疗效评判采用常规标准,合并右冠脉严重弥漫狭窄病变或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同时严重狭窄者不行该术.结果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42~71(平均64±12)岁,临床呈心绞痛Ⅱ-Ⅲ级,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2型)1例.冠脉造影显示,左冠脉主干病变呈单纯狭窄者8例,其中近中段狭窄(50%~80%)者6例、开口狭窄(50%~60%)者2例,左主干夹层分离者2例,动脉瘤者1例,合并LAD或LCX病变(狭均>70%)者9例(狭窄50%~70%).全部患者左主干病变均进行直接支架术,其中6例伴LAD或LCX病变者先行PTCA或支架术后再进行左主干病变的支架置入术.置入左主干内的支架均为管状宽径短支架,16例为4.0 mm×9 mm(直径×长度)支架,3例为3.5 mm×9 mm支架,1例冠状动脉瘤者应用4.5 mm×9mm支架.左主干支架术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如支架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CABG及死亡等.9例合并LAD(6例)或LCX(3例)狭窄者,先行LAD或LCX的PTCA术,其中3例PTCA术后残余狭窄<20%,5例残余狭窄30%~40%者中2例置入3.0×16mm支架、1例3.5×20mm支架、1例3.0×14 mm支架,1例LCX开口后狭窄(75%)者因PTCA后发生夹层放置3.5×12 mm支架,造影示夹层消失,无残余狭窄.冠状动脉瘤行带膜支架术者造影示瘤体消失,左主干管壁平整.随访1~4年,14例心绞痛发作消失、6例心绞痛复发但显著减轻(心绞痛Ⅰ级),后者有4例于术后半年~1年内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早期再狭窄,其中2例单纯LMCA再狭窄者再次行冠脉血管成形术、2例LMCA合并LAD再狭窄者行CABG手术,无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均能维持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术在临床上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可以是继CABG的另一治疗选择.

  • Ⅱ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探讨

    作者:张少衡;郭静萱;陈纪言;韦建瑞;王西平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Ⅱ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史与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通过分析运动平板试验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初步探讨此类患者PTCA适当时机及效果.方法选择47例,男41例,女6例,平均年龄55.7±9.7)岁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1个月以上,运动平板心电图示心肌缺血的无症状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PTCA术前后冠脉狭窄程度.结果心肌梗死病史不超过3个月与超过3个月比较,前者术前狭窄程度虽大(P<0.05),但多支病变数少(P<0.05),PTCA术后狭窄程度明显减少(P<0.005),须支架术者也少(P<0.05).运动平板心电图试验阳性组虽术前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强阳性组(P<0.001)和低血压组(P<0.005),但术后狭窄程度比较,前者明显低于后二者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P均<0.005).结论对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3个月以内行成形术效果较好;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结果者PTCA术比强阳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绞痛者效果佳.

  •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急性闭塞后支架置入一例

    作者:徐军;潘志祥;于晓燕

    患者男,60岁,因持续胸痛1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h,无原因心前区闷痛,无放射痛.伴出汗、上腹不适.无恶心、呕吐.自服“速效救心丸”15粒,胸痛不缓解.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查体:脉搏56次/min,血压130/95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56次/min,节律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及右室导联ST段抬高0.2~0.3 mV.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200万单位尿激酶静脉溶栓失败.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自第一转折处100%闭塞.介入治疗:选Am-plaz左冠状动脉导引导管,导引钢丝通过闭塞处,恢复前向血流,以2.5×20mm球囊预扩张两次,右冠状动脉狭窄处置入Coroflex 3.0×16 mm支架.

  • 急诊PCI后迟发性循环衰竭、泵衰竭、呼吸及肾功衰竭一例

    作者:魏广林;王学文;姚远;周玉杰;马长生

    本文报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正常,但患者仍然在36h后发生心原性休克.抢救过程中发生严重泵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及肾功衰竭.患者男,55岁,阵发性胸闷气短6个月,未经特殊治疗,患者突然发生心前区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时患者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充盈,心率110次/min,节律齐,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血压105/70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底散在细湿音,ECG示病理性Q波,ST弓背向上抬高,V7-V9、V3R、V4RT弓背向上抬高,心前区疼痛5 h.CK1100U、CK-MB150U,cTnI(+),于发病5 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应用阿司匹林300 mm、噻氯匹定0.5 g嚼服.

  • 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外科处理二例

    作者:匡斌;陈彦震;邓国三;黄广香;邝石峰;陈云瀛

    介入治疗所致医源性血管内异物比较少见,多数都可经血管内用微型摘除器取出,须外科手术取出的病例不多.本文二例均为非手术方式不能取出异物而经外科手术取出,获得良好效果.例1 男,8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行介入治疗,经导管纽扣式补片室缺关闭术.术中因组织补片脱落顺血流冲向肢体远端而无法用微型摘取器取出,患者暂无不适症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下肢毛细血管反应存在,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即行血管造影,示组织补片位于左腘动脉分出胫前、胫后动脉分叉处.即行硬膜外麻醉下腘动脉探查.术中见左胭窝部腘动脉分出胫前、胫后动脉处栓塞.予阻断血流,纵行切开腘动脉取出带金属丝的组织补片(2 cm×0.4cm)及少量血栓块.术后恢复良好.2周后拆线出院,长期随访无不适症状.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导致冠状动脉栓塞一例

    作者:李雪;贾国良;李伟杰;李成祥;吕安林

    患者男,30岁,以心前区疼痛3 h急诊入院.3 h前,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大汗、恶心、呕吐.查体:脉搏细弱14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70/40 mm Hg,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湿冷,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心界不大,心率143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死.入院诊断,风心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三尖瓣成形术后3年;急性冠状动脉栓塞;心原性休克.入院后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呼吸心跳恢复,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和支架术.

  • 二种弹簧圈在冠状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附2例报告)

    作者:夏呈森;王建安;章毅英;李建华

    经导管应用可控式弹簧圈(Cook公司)关闭2例小儿先天性冠状动静脉瘘,其手术操作简便,效果确切,随访3年,无任何并发症,心脏缩小,心功能改善.鉴于国内尚无报告,特报告如下,并就其适应症、操作技术、优点等予以讨论. 病例1,患儿男性,12岁,自幼发现响亮心脏杂音,近年来出现活动后胸痛、胸闷、气促而来院诊治.检查:发育营养一般,无发绀,无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3~4肋间靠外侧V-/6连续性杂音,广泛传导,P2>A2,P2亢进,心率98 bpm,律齐,四肢血压正常,外周血管征(+),肝脾无肿大.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伴I、avL、V5导联ST段压低,I、V5导联T波低平.胸片示左心缘向左下延长,肺血增多,心/胸0.56.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明显扩张,直径约11mm,脉冲和彩色多普勒检查于右心室内探及异常紊流,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右室瘘.

  •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及应用评价

    作者:华伟;王方正;张澍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右心室扩大,心功能减退,心输量减少,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的主要治疗以药物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既便应用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近来,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心室多部位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1-5],初步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展示了希望.现将目前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O的表达

    作者:夏春芳;霍勇;吴娜琼;薛林;朱国英;唐朝枢

    目的观察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血管成形术后的表达以探讨IL-10在血管损伤反应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IL-10 mRNA水平、蛋白表达及其蛋白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大鼠主动脉无IL-10的表达,在球囊损伤后第1、7和14天时,IL-10均出现转录,蛋白的表达量上调,生成的IL-10蛋白主要分布在血管内膜及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结论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IL-10出现高表达,提示IL-10可能参与了血管损伤后局部炎症反应的修复过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小型猪冠状动脉闭塞的实验研究

    作者:蒋捷;高炜;王日胜;洪涛;肖锋;王进;牛大地;朱国英;周爱儒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动物实验性冠状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9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心肌内多点注射自行构建的pcD2/h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VEGF免疫组化染色、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VEGF基因在心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观察VEGF基因治疗对闭塞冠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结果转移VEGF基因后,小型猪心肌内VEGF mRNA高表达,VEGF免疫组化染色提示VE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毛细血管增加;冠状动脉造影证明VEGF基因治疗能够促进闭塞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结论心肌内注射pcD2/h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能够获得VEGF mRNA和蛋白的有效表达,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守山;张路平;张立忠;高会茹;刘苏平;王西英

    胺碘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已得到共识.为了解其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特以地高辛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选自1999年3月~2001年5月住院患者.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8~75岁,平均(65±8.8)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79例,Ⅳ级41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产)组和地高辛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心衰分级、基础心脏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 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作者:于波;王世越;齐国先;张月兰;曾定尹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增高2~4倍.而且,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为高.本研究宜在探讨糖尿病病人的冠脉病变特点.方法: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循环内科2000~2001看病住院的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资料完整的病人共371例.比较两组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结果: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病人的动脉硬化的主要易患因素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其冠脉造影阳性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8倍.

  • 心包穿刺置管负压器引流45例体会

    作者:李殿芳;陈太鸿;胡艳梅;齐振宇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Seldinger导管法行心包穿刺负压器引流心包积液45例患者,避免了反复穿刺,可减少因开放引流所引起的感染. 1.对象:本组为1996年以来住院患者采用Seldinger导管法行心包穿刺负压器引流的45例中至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5~68岁,平均51岁,共穿刺置管50例次,包括肿瘤性心包积液15例,结核性心包积液17例,特发性心包积液13例.2.材料:16号穿刺针,45cm长指引钢丝,一端为J形软端,25cm长硅胶管,外径1.6 mm.内径0.8mm.远端为斜行切面,距远端3~5mm处制有侧孔4~6个,利于引流.另一端接负压器,胃肠减压器,并有11号刀片,Seldinger穿刺法应用的6F扩张管和外套管及导引钢丝.

  • 低压力预扩张高压力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106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新贵;许文亮;王旭;王晏平;林宪如;何涛;曲萍

    本研究选择性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采用低压力球囊预扩张,高压力冠脉内支架释放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106例冠心病患者,男91例,女15例,年龄27~76岁,平均(56.1±9.4)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59例,稳定性心绞痛3例,心肌梗死44例.冠脉影像学:单支病变37例(占34.9%),双支病变35例(占33.0%),三支病变33例(占31.1%),左主干病变1例(0.9%).支架置入病变127处,包括前降支病变73处,右冠状动脉病变33处,左回旋支病变17处,左主干病变1处,对角支病变3处.

  • Ebste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李德;向可翠;刘世玉;张鑫;周兴文;刘映雪

    Ebstein畸形患者常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这种先天性畸形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在矫正畸形的同时行旁路切割术.本文报告3例Ebstein畸形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一、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22~32岁.均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史,其中1例有快速心房颤动(房颤)致心室颤动病史.均无紫绀及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2例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B型,其中1例可见两种不同的B型预激.1例心电图示间歇性B型预激.3例患者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检查均提示右心房增大、三尖瓣隔瓣及后瓣不同程度下移伴三尖瓣轻~中度反流.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再评价

    作者:霍勇

    冠心痛的现代治疗是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三种主要传统的治疗方法与基因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有机结合.其中,介入治疗的发展尤为迅速,实践证明,介入治疗的发展不愧为心血管病治疗史上的一场革命,而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相结合,为冠心病的治疗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目前,极有必要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地位和发展,与其它治疗方法的比较进行再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评价任何一种治疗方法要从其基本概念、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去评价,要从临床实际应用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以利于各种治疗方法相互结合,扬长避短,使冠心病患者得到佳效果的治疗.

  • S7冠状动脉支架注册临床结果

    作者:潘要干

    目的:本研究基本目的在于评价带有Discrete技术TM的美敦力AVES7冠状动脉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器材:含有Discrete技术TM的美敦力AVES7冠状动脉支架是第7代模式支架.本研究中所用支架长度为9~18 mm,包括单支血管病变中所用的多个支架,血管病变直径3.0~4.0 mm.方法:S7注册为多中心、非随机研究,从美国18家医院收集156例患者.所用的患者都表现出源于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有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这些病变可通过支架术治疗.靶血管病变特征见表1.

  •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长支架置入术临床疗效

    作者:陈步星;王伟民;赵红;胡大一;赵明中;卢明瑜;刘健;吴淳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弥漫或长病变置入长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原发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将57例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弥漫或长病变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长度≥20mm为长支架组(A组),另48例梗死相关动脉病变相对较短,置入支架长度<20mm作为对照组(短支架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置入支架后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与B组之间有关年龄、性别、发病开始至心导管室时间、心肌梗死部位、心功能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具体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血管和支架置入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分级,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严重夹层形成明显多于B组.A组患者支架置入长度明显长于B组[(26.02±4.77)mm比(16.02±2.40)mm,P<0.001].两组之间置入支架直径无统计学差异.A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5%,与B组95.7%相似.支架置入后A组TIMI血流3级为93.3%,与B组的91.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A组中有1例患者术后3 d支架处血栓形成.A组中51例和B组中41例患者术后随访1~39个月,其中A组中3例及B组中4例因心绞痛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A组1例为再狭窄,2例为非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B组1例再狭窄,3例为非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其余85例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结论 AMI梗死相关动脉弥漫或长病变置入长支架与梗死相关动脉短病变置入短支架一样,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低,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支架
  • 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六例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启明;周胜华;祁述善;沈向前;赵延恕;刘明辉;陈琳;方臻飞;胡信群

    目的总结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P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979年5月~2001年2月我院心导管术后发生的6例假性动脉瘤进行分析,除早期1例直接采用动脉修补术外,2例采用重复绷带加压法,3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治疗.结果 5例保守治疗者均痊愈,无并发症.结论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重复绷带加压法和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 非器质性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昼夜规律及临床意义

    作者:钱永如;胡蓉;罗开良;余更生

    目的探讨小儿非器质性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systole,VPS)的昼夜变化规律与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无症状性VPS患儿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自主神经功能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结果 13/30例(43%)为日间型VPS,10/30(30%)为夜间型VPS,13例日间型中,12例属交感性VPS,10例夜间型均属迷走性VPS,日间型VPS频率与心率呈正相关(r=0.67,P<0.05),夜间型VPS频率与心率呈负相关(r=-0.69,P<0.05),本组20例作心室晚电位(VLP)检查均正常,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结论无症状性VPS日间型可能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而夜间型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此类无症状性VPS一般预后良好.

  • 心率变异分析对儿童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亢进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余更生;江德勤;钱永如;钟家蓉;田杰;刘晓燕;熊丰;罗雪

    目的监测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亢进症(β-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儿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及其24h心率变异的昼夜节律,探讨自主神经活性改变在β-亢进症中的作用,并提出有关的诊断价值.方法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分别检测β-亢进症和甲亢的心率变异分析(HRV),包括时域和频域指标,并分析其昼夜规律.结果 (1)24h总HRV频域各频段比较,提示高频标准单位(HFUN)和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甲亢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甲亢组和β-亢进组差异无显著性.(2)清醒期HRV频域各频段比较,提示低频标准单位(LFUN),HFUN,LF/HF甲亢组和β-亢进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二者与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3)睡眠期HRV频域各频段比较提示高频带(HF),LFU.,HFUN和LF/HF等β-亢进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与甲亢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4)24h HRV时域变化提示β-亢进组和对照组24 h HRV时域变化均有明显昼夜节律,以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指标敏感.而甲亢组24h HRV时域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β-亢进组(P<0.01),昼夜波动幅度明显减少,昼夜节律消失.结论β-亢进症由于对儿茶酚胺物质反应不同,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减弱,而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占优势,但仍表现明显昼夜规律,程度低于对照组,对其进行HRV分析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