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进口与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预后分析

    作者:王云飞;李小明;薛淞;华琦;李康;郝恒剑;刘志;李博宇;胡少东

    目的 进口和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住院期间与远期预后比较.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的197例确诊急性STEMI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照支架的类型分为国产DES组和进口DES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和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国产DES组共113例(57.4%),进口DES组84例(42.6%),两组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2.7%比4.8%,P=0.515)、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2.7%比0,P=0.053)、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6%比3.6%,P=0.0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随访中位数41个月,随访期内两组的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1.5%和90.9% (P=0.88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HR=1.872,95% CI:1.008~2.118,P=0.023)、高血压史(HR=6.018,95% CI:1.307~21.716,P=0.021)、脑血管病史(HR=4.995,95% CI:1.536~16.242,P=0.008)、心功能Killip分级(HR=3.947,95% CI:1.809~8.612,P=0.001)、高尿酸血症(HR=1.006,95% CI:1.003~1.010,P<0.001)是患者远期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严重心力衰竭、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应用国产与进口DES住院期间及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边缘夹层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

    作者:何强;夏大胜;赵向东;陈欣;郭素箴;卢成志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支架术后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及其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接受OCT检查的患者,利用OCT对支架边缘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测量,计算OCT观察到的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记录支架边缘夹层的撕裂深度、开口宽度、撕裂片大长度等数据并进行分析,观察斑块的性质并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 入选92例患者,扫描106枚支架,纳入分析的支架边缘区域184个,终发现18例患者的20个支架部位和24个支架边缘出现夹层,应用OCT观察PCI术后夹层发生率为19.6%,明显高于造影发现.这些患者的特征是年龄更大(P<0.001)、高血压(P=0.007)及吸烟(P=0.049)的更多,多发生于钙化斑块(P=0.002)、纤维斑块较少见(P=0.008).随访12个月,仅被OCT发现的夹层患者与无夹层患者相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OCT观察发现PCI术后夹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造影,其中仅被OCT发现的夹层预后良好.

  •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输送轨道的操作技巧

    作者:尚小珂;张刚成;沈群山;王利军;姚艺;李丁扬;肖书娜

    目的 介绍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轨道时的一种操作技巧.方法 选择117例PmVSD患儿实施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的方式建立输送轨道,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全部手术时间22~58 (33.36±8.50) min,X线透视时间(13.02±4.11) min.12岁以下儿童75例采用全麻下实施操作,余患者均采用5%利多卡因局麻下实施.所有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但有25例因术中导丝穿过三尖瓣腱索而重新建立轨道;有16例发生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恢复后继续实施操作并获得成功;有2例因封堵器型号不当而更换封堵器.有1例术后出现微量残余分流.术后未出现即刻主动脉瓣反流、新发的三尖瓣反流及溶血者.随访12个月中并未发生封堵器移位、迟发的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溶血.结论 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这一改良技术可提升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建立输送轨道时的安全性.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

    作者:郑婕舒;张元春;刘祖恒;熊赖焱;戴磊;罗常有;王善花;尹庆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相关性,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 选取ACS患者60例,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抵抗素浓度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合心电图检查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确定罪犯病变.从而研究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ACS罪犯病变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中位数为3.66 mg/L,四分位数间距为2.21 mg/L.抵抗素浓度的中位数为3.53 mg/L,四分位数间距为6.28 mg/L.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呈正相关(r=0.427,P=0.01);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罪犯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也呈正相关(r=0.322,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的增加都伴随着罪犯病变脂质池的扩大.血清抵抗素浓度在评价斑块易损性方面可能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更加敏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口服低剂量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对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唐念中;陈少萍;石秀英;王君;郑兴

    目的 通过比较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检测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后血浆中血栓烷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P选择素的水平,探讨PCI后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的策略是否适合我国人群,为我国PCI术后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合理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长海医院心血管病科连续入选PCI术后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100 mg/d)和高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300mg/d,服用3个月后改为100 mg/d),对入选患者分别在PCI术后住院期间,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在入选的400例患者中失访11例,其余389例中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组198例,高剂量阿司匹林组191例.随访3个月时共有7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低剂量阿司匹林组3例(1.5%),高剂量阿司匹林组4例(2.1%);低剂量阿司匹林组、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7例(3.5%)和8例(4.2%),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为2例(1.0%),两组间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共有11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低剂量阿司匹林组6例(3.0%),高剂量阿司匹林组5例(2.6%);低剂量阿司匹林组、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10例(5.1%)、11例(5.8%),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3例(1.5%)和2例(1.0%),两组间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上消化道症状(反酸、嗳气、上腹不适)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发生率分别是4例(2.0%)、12例(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间血浆中TXB2、P选择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PCI术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有效和安全的;低剂量阿司匹林组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

  • 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效果的比较

    作者:李琪;刘健;卢明瑜;马玉良;赵红;丁荣晶;刘传芬;王伟民

    目的 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AG显示为临界病变且行FFR检查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收集41例患者的50处血管病变,与同时期行CAG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界病变病例进行1:3匹配,分析其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无缓解、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结果 FFR介入治疗组共21例25处血管病变;FFR药物治疗组共20例25处血管病变;CAG介入治疗组共63例75处血管病变;CAG药物治疗组共60例75处血管病变.FFR介入治疗组术后的FFR平均值为(0.86±0.07),有4例4处血管(16%)的术后FFR≥0.94,达到了介入治疗结果理想的标准;有13例17处血管(68%)的术后FFR在0.80~0.94的可接受范围内;其余4例4处血管(16%)的术后FFR<0.80.FFR指导治疗的2组病例和CAG指导治疗的2组病例术后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心绞痛缓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随访过程中4组均无心源性死亡病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绞痛缓解情况在FFR指导治疗的两组中为明显,明显缓解的比例高于CAG指导治疗的两组,而明显缓解+部分缓解的比例达到了100%,也高于CAG指导治疗的两组(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情况在FFR指导治疗的两组中也明显低于CAG指导治疗的两组,尤其是FFR药物治疗组无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而CAG药物治疗组在随访过程中由于心绞痛无明显缓解等原因再次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比例高(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FFR检查可以准确的识别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界病变是否缺血,用于指导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换用替格瑞洛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刘然;师树田;索旻;王成钢;原琳;祖晓麟;张新勇;阙斌;艾辉

    目的 探索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换用替格瑞洛时,起始使用负荷剂量与无负荷剂量两种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比较.方法 前瞻性入选154例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拟换用替格瑞洛的患者,由主诊医师自行决定替格瑞洛是否使用负荷剂量(负荷剂量组180mg负荷量,随后90 mg每日两次维持;非负荷剂量组直接用90 mg每日两次维持).主要终点事件为腺昔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事件发生率、呼吸困难、出血、尿酸变化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负荷剂量组由氯吡格雷转换为替格瑞洛3d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非负荷剂量组(17.6±7.2比25.7±18.3,P=0.008),但30 d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用替格瑞洛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和脑卒中事件.无负荷剂量组发生心肌梗死事件2例,分别在术后3d(转换为替格瑞洛后2d)和90d;负荷剂量组无心肌梗死事件.无负荷剂量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负荷剂量组(12.2%比19.4%,P=0.001);两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不使用负荷剂量相比,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患者转换为替格瑞洛时应用负荷剂量后早期血小板抑制作用更显著,且不增加出血事件,但呼吸困难发生率也更高.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肌桥一例

    作者:王丽君;谢莲娜;魏显敬;姜春玲

    患者 男,72岁,主因发作性胸痛4d,再发加重4h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劳力性胸痛,经休息3~5 min可缓解,未引起重视.入院前4h,胸痛再发加重,持续不缓解,急诊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坚持服用硝苯地平片10~20 mg/d.否认糖尿病史,不吸烟,无冠心病家族史.入院查体:血压172/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4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双肺无干湿性啰音.急查心电图示,V2~V4导联ST段弓背抬高0.3~0.4 mV(图1).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

  • 弹簧圈封堵治疗内乳动脉窃血性心绞痛一例

    作者:付焕梅;赵林凤

    患者 男,63岁.主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余,发作性胸闷、气短1月余”于2013年9月29日入院.患者2012年8月20日因“发作性胸骨后憋痛15d,加重6h”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临床医学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临床症状,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CCS Ⅲ级);高血压3级;高脂血症”.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在外科行“大隐静脉-回旋支、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左内乳动脉-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术”.术后常规服用抗血小板、降压及他汀类药物半年后自行停药.1个月前出现劳累后胸闷、气短,伴咽部紧缩感就诊.

  •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刘健;王昭;王伟民

    患者 男,51岁.主因“急性胸痛5h”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9:30活动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向双侧肩背部及左上肢放射,伴大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片效果欠佳,持续时间超过30 min.14:30急诊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0.4 mV,I、aVL、V1、V2导联ST段压低0.1~0.2mV,T波倒置(图1),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30年(40支/d).父母均患高血压、冠心病.查体:心率88次/min,血压132/87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肺部、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27 U/L,谷草转氨酶83 U/L,肌酸酐82 μ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0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28 mmol/L,总胆固醇5.81 mmol/L,三酰甘油1.56 mmol/L,C反应蛋白4.88 mg/L.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轻度扩大,二尖瓣及三尖瓣微少量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65%.

  • 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作者:马依彤;谢翔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临床类型,包括ST段抬高ACS和非ST段抬高ACS,主要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发生坏死.因此,在ACS的治疗中,除了再灌注治疗外,抗栓药物治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抗栓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抗血小板类药物和抗凝血酶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和血小板蛋白(GPI)Ⅱ b/Ⅲ a拮抗剂等;抗凝血酶类药物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等.另外,又出现了一批新型抗栓药物,如比伐卢定、利伐沙班等.尽管临床上有多种抗栓药物可供选择应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按规则用药的患者都能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这种差异的出现和个体的基因多态性以及血小板功能的差异有关.因此,近年来个体化治疗的概念逐渐被接受.本文结合近年的文献对个体化治疗在ACS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进展进行简述.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2013年进展回顾

    作者:潘文志;葛均波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从一诞生就备受关注,近几年己然成为介入心脏病学一颗璀璨“明星”.虽然不像前几年有PARTNER那样重磅级的研究公布,但2013年TAVI还是取得一定进展.本文拟回顾2013年TAVI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一、当前技术情况目前为止,全球已完成TAVI超13万例.在欧美等技术成熟地区,TAVI己成为常规治疗手段,在某些中心TAVI已占到所有主动脉瓣置换术的30%~40%.TAVI目前也正在亚洲、澳洲、南美洲迅速推广.2013年,欧美各公布了1个大型的注册研究,其结果代表了当前TAVI的技术参数情况.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张林娜;侯静波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微观成像.OCT定义的薄纤维帽斑块是指纤维帽厚度不足65 μm的脂质斑块,常用作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并发症,如无复流、微血管阻塞及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等事件的发生;用于观察支架贴壁不良、组织脱垂及支架边缘撕裂;观察支架小梁新生内膜覆盖,同时还可以观察某些支架的晚期不良结局,如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可以说OCT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和指导PCI术的优势开启了心脏介入学的新视野[1-2].本文主要综述OCT在PCI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 数据录入中保障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

    作者:李雪迎

    在临床研究中,通过填写病例报告表或调查问卷来收集研究数据的方式是经典的数据采集形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通过病例报告表或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时,临床信息的原始记录存在于纸质文档中,不能直接应用于数据分析.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完成后,往往需要将所收集的信息录入到电子数据表格中,以适应数据分析的需要.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认清本质 指导实践

    作者:颜红兵;霍勇

    一直认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进行性狭窄,终少量的血小板血栓造成管腔完全闭塞所致.如果是在管腔高度狭窄基础上合并阻塞性血栓,则立刻完全阻断前向血流并导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如果是在临界管腔狭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则不完全性阻断或一过性完全阻断前向血流并导致非ST段抬高ACS(NSTE-ACS).然而,临床上许多患者往往很快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或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突然发展为ACS,显然上述对ACS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能解释这种临床现象.分子和细胞学研究显示,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严重的血栓性并发症,炎症信号通路是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始动因素[1].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霍勇;葛均波;韩雅玲;王建安;万征;李建平;钱菊英;王斌;项美香

    一、制定共识的必要性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他汀类药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ACS主要发生机制为易损斑块破裂或溃疡合并血栓形成和(或)血管痉挛,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急剧加重或急性闭塞[2].ACS的罪犯病变通常由不稳定斑块导致狭窄,但狭窄可不严重[3],ACS患者除罪犯斑块外,常在同一冠状动脉的不同节段或不同的冠状动脉并存多个不稳定斑块[4],其导致患者急性期死亡和再发缺血事件风险升高[5].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调脂治疗

    作者:李建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为严重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内斑块糜烂及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为ACS的主要发病机制,可以造成冠状动脉管腔完全性及不完全性闭塞,从而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对于ACS患者除抗凝、抗血小板及血运重建治疗外,稳定斑块治疗也是ACS治疗的关键环节,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调脂治疗可以稳定斑块、抑制斑块的进展,从而进一步缓解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解读

    作者:严晓伟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于2013年7月发布了《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以下简称《IAS建议》)[1].该建议不替代现有的指南,旨在拓展现存指南,在强调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提供了简化的血脂异常诊疗方法,为今后各国血脂异常诊治指南的制定提供国际化的工作框架;对调脂治疗的主要目标、一级和二级预防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AC)的优化水平、终身风险评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论述和更新.IAS建议对我国未来调脂治疗的方向和指南的更新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以下就《IAS建议》的一些主要内容,结合近发布的《美国AHA/ACC治疗成人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指南》(以下简称《AHA/ACC血脂指南》)[2]的观点进行讨论.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