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

    作者:杨兵;曹克将;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李闻奇

    目的介绍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AFL)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方法 9例典型AFL,男性7例,女性2例.使用非接触标测对窦律时峡部的双向传导、AFL时的折返激动序列进行详细标测,在导航系统指导下完成后位峡部线性消融,然后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1例为顺钟向AFL,7均为逆钟向AFL,1例未能诱发AFL,所有AFL平均心房心动周期(215±36)ms;(2)非接触标测三维显示AFL在右房内的整个折返环及其与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3)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提示右心房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4)非接触标测可直观显示复发病例的消融线缺口,并直接导航消融;(5)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1例因不能耐受消融所致胸痛放弃手术,其余7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随访12~3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可直观再现典型AFL的完整折返环及其与右房解剖结构的关系,确认折返机制,对复发病例可发现消融线裂隙并导航消融.同时发现激动可横向穿过界嵴并且速度缓慢.

  •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体内后形态的变化

    作者:张戈军;戴汝平;徐仲英;蒋世良;黄连军;杨振文;刘延玲;吕秀章;朱振辉

    目的探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置入人体后形态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方法全组共34例房间隔缺损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ASO,于术后24~48 h、3个月及1年以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进行X线平片检查.选择左侧位片,以CR自带测量系统测量封堵器左、右房盘状结构中心的不透X线的金属标记的间距(D1)、封堵器左、右房盘状结构的直径(D2、D3).同时,患者亦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以评价封堵效果及封堵器对毗邻结构的影响.结果 34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本组病例ASD直径为(20.09±6.00) mm(6~29 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3.97±5.93) mm(10~34 mm).34例均完成了术后24~48 h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10例完成了术后1年的随访.术后3个月D1较术后24~48 h缩小,提示封堵器厚度变薄,D2及D3则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D1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缩小,提示封堵器厚度继续减小,而D2及D3未见显著改变.D1与封堵器的直径呈部分相关.随访中TTE示ASD均完全闭合,未见残余分流;ASD毗邻结构未见受到封堵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应用X线平片及TTE可对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体内后的形态进行无创性观察.封堵器的厚度与其直径部分相关,在随访中厚度逐渐减小,几何构形更趋良好.封堵器几何形态的改变对其疗效未产生影响.

  •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我国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状况

    作者:张澍;华伟;陈柯萍;王方正;陈新

    目的通过对全国部分医院的回顾性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使用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1月18日到2003年1月31日,来自82家医院的173例ICD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ICD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以及ICD的并发症.结果 173例植入ICD患者,其中115例(66.5%)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以冠心病为常见.植入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VT) 106例(61.3%),心室颤动(VF) 34例(19.6%),VT合并VF 33例(19.1%).在平均随访27.8个月(1~86个月)中,82例 (47.4%)发生VT和/或VF,并接受ICD成功治疗;73.04%的VT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VF除颤成功率为100%;误放电率为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随访期间共有11例患者死亡,占6.4%.结论本研究的有限数据表明ICD治疗对我国患者带来的好处,但其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 超声引导下单纯压迫或合并穿刺抽积血法治疗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附5例报告)

    作者:许勇;文亚红;田巨龙;钱昌明;徐大文;高红梅;唐永江

    目的介绍超声引导下单纯压迫修复法(UGCR)和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修复法治疗5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例瘤体小于3.0 cm×3.0 cm者采用单纯压迫修复法,在超声引导下直接按压20~30 min;3例瘤体大于3.0 cm×3.0 cm者采用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修复法,在超声监视下先将带注射器的自制去针尖斜面的18号穿刺针沿原穿刺口刺入瘤腔,再按住瘤颈阻断血流继续进入瘤腔,用注射器抽尽瘤腔内积血,继续按压20~30 min后缓慢减压,仍有血流信号者可重复上述过程.结果 5例均成功,局部无大块硬结形成.其中4例1次修复成功,1例先用UGCR法失败后改用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法成功.结论在超声引导下根据瘤体大小选择单纯压迫修复法或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修复法能有效治疗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局部无大块硬结形成,不影响短时间内经同路径再次进行的介入诊治.

  • 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作者:陈明;霍勇;高炜;洪涛;郑轶

    目的总结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的冠心病(CHD-SPV)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的单支开放冠状动脉CHD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部成功(10/10).术后所有CHD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减轻,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本资料提示在特殊临床情况下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CHD患者的介入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存活心肌对左室重构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葛雷;钱菊英;祝文虎;樊冰;程蕾蕾;冯琪;王灏;蔡乃绳;葛均波

    目的通过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DS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探讨存活心肌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57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且成功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心肌梗死后72 h行小剂量[5~10 μg/(kg*min)]DSE评价存活心肌.所有患者在心肌梗死后24 h、72 h、4周及12周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根据DSE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心肌组(n=36)和无存活心肌组(n=21).结果存活心肌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无明显变化,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明显降低;无存活心肌组患者LVEDVI和LVESVI均逐渐增加.心肌梗死后4周及12周,存活心肌组患者LVEDVI、LVESVI明显低于无存活心肌组患者[LVEDVI:梗死后4周为(64.90±13.52)ml/m2 vs (90.75±34.92)ml/m2,P<0.01;梗死后12周为(66.82±9.78)ml/m2 vs (102.71±13.06)ml/m2,P<0.01.LVESVI:梗死后4周为(29.63±30.36)ml/m2 vs (54.62±37.90)ml/m2,P<0.05;梗死后12周为(28.45±12.34)ml/m2 vs (51.35±12.51)ml/m2,P<0.05].心肌梗死后4周及12周,存活心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无存活心肌组患者(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存活心肌(r=-0.615,P<0.01)和术后冠脉血流分级(TIMI)(r=-0.465,P<0.05)是影响左室重构的重要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尽管梗死相关动脉完全再通,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左室重构.梗死区域内存活心肌影响左室重构的发生、发展,并且改善心功能.

  • 阵发性心房颤动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方法学评价

    作者:丁燕生;杨俊娟;周菁

    目的评价经改良的节段性电隔离肺静脉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9例阵发心房颤动患者,男性28例,女性11例,采用一次房间隔穿刺技术,送入标测及消融电极,并选用猪尾造影导管用高压非选择性造影显示肺静脉开口及左心耳位置,指导导管行进方向以减少心脏压塞风险.标测中常规探查、标测右下肺静脉,避免遗漏可能触发心房颤动的肺静脉电位.在肺静脉电位优势传导部位消融并轻微移动形成节段性电隔离.结果单个节段或多个节段消融可使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形成完全性电隔离.节段性隔离靶肺静脉85根,即刻成功81根,成功率9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节段性电隔离肺静脉法可有效隔离肺静脉,与其他传统方法比较,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可减少肺静脉的损伤和避免肺静脉狭窄的发生.

  • 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手术方式的改进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杰孚;佟佳宾;邹同;杨羽;李梅;吴素娟;王志蕾

    目的探索经胸横切口暴露头静脉及使用导引钢丝、静脉鞘管引导放置起搏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220例具备起搏治疗指征的病人,在右上外侧胸部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当经该静脉直接送入起搏电极导线有困难时,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的引导下送入电极导线.如果经以上方法均不能顺利放置电极导线,则经切口内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电极导线.起搏器埋藏在头静脉切口内侧的皮下囊袋内.结果横切口同样能良好地暴露头静脉.此外,当需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直接经该切口内穿刺不但方便,而且减少创伤.直接经头静脉放置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分别为71%及58%,加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成功率分别提高到94%及88%(P值均<0.01).结论经胸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结合使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技术可显著性提高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的成功率,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及相应的并发症,并方便起搏器的放置.

  • 左房房性心动过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标测与射频消融

    作者:吴书林;詹贤章;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方咸宏;林纯莹;薛玉梅;陈纯波

    目的探讨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9例左房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心房,实时重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根据电解剖图,判断房速类型: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速;于心房早激动点处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共有10个房速.在冠状静脉窦(CS) 电极中、远端或近端均记录到相对提早A波;9个房速为局灶性房速,激动图显示早激动点位于肺静脉口部(5个)、左房后壁(2个)、左心耳口部(1个)、左心耳体部(1个);1个为大折返性房速,折返经过右上肺静脉口部与卵圆窝之间关键峡部.8个局灶性房速在上述早激动点处消融,均成功终止房速,1个左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大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获成功;随访6~30个月,其中1例局灶性房速术后次日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成功病例手术时间为90~140 min,X线照射时间为8~16 min.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房房速,判断房速类型准确、快速;指导消融安全、有效,可减少X线照射时间,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病例尤有帮助.

  •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的预后

    作者:蒋利;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吕安康;胡健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冠心病患者支架术的疗效.方法 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连续502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56例行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甲组),446例行非开口处病变支架术(乙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甲组中54例支架术成功(96.4%),并发症发生率3.6%;乙组中432例支架术成功(96.9%),并发症发生率7.2%,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随访(12.0±4.8)个月,随访率为92.3%.甲乙两组的心绞痛复发(50.0%和44.4%),硝酸酯药物停用(26.9%和35.2%),再入院(44.2%和31.9%)及心功能改善(42.3%和51.4%)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均>0.05).但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乙组显著增加(34.6%和20.4%,P=0.020).结论开口处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成功率高,但预后较非开口处病变患者差.

  • 特殊的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

    作者:高伟;周爱卿;余志庆;李奋;钟玉敏

    目的探讨特殊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5年2月至2002年2月应用可回收弹簧圈及Amplazer封堵器成功治疗了321例各种PDA,其中51例为特殊的PDA,分别为:PDA合并肺动脉狭窄(PS)3例、合并主动脉缩窄(COA)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S)3例、合并纠正性大动脉转位(L-TGA)1例、右位主动脉弓左位PDA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合并中度或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MR)38例.治疗方法为同时应用球囊扩张和其他封堵技术治疗合并畸形.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所有51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均获得成功.PDA直径为1.2~6.9 mm,平均直径为(3.0±1.2)mm,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100%.2例合并ASD者,在ASD堵塞后即刻也无残余分流.球囊扩张的AS、PS、COA随访疗效均良好.合并MR中,二尖瓣返流明显好转占92.1%(35/38).在平均3.8年随访中没有任何并发症.结论一些特殊的PDA或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病组合可通过心导管介入技术来治愈.

  • 右前斜45°透视指引下房间隔穿刺术方法学评价

    作者:马长生;董建增;刘旭;刘兴鹏;胡大一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可靠的房间隔穿刺术方法.方法对627例年龄4~78岁的不同心脏疾病患者进行了房间隔穿刺术.房间隔穿刺点的定位条件:(1)穿刺点高度为后前位透视下沿脊柱中线左心房影下缘上1个椎体高度,左心房影下缘不清楚者可行肺动脉造影顺向显示左心房影以定位左心房下缘或以冠状静脉窦电极与脊柱中线交界点代表左心房下缘.(2)右前斜位45°透视下穿刺点位于心影后缘前1个椎体高度距离至心影后缘与房室沟影中点之间.(3)穿刺针及鞘管远段弧度消失呈直线状或接近直线状.结果房间隔穿刺成功率为99.8%(626/627),其中1针穿刺成功率为71.93%(451/627);心脏压塞发生率0.32%(2/627);死亡率为0.结论右前斜位45°透视指引房间隔穿刺术简单、准确、可靠,易于掌握.

    关键词: 房间隔 穿刺术
  • 校正的TIMI帧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后心肌组织灌注

    作者:张兴华;马晓静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后,即TIMI血流达到3级时,用校正的TIMI帧数(CTFC)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症PCI治疗后血流达TIMI 3级者63例,其中男45例,女18例.测定患者的CTFC,并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CTFC与WMS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按照CTFC将TIMI血流3级者分为快、慢两组,1个月后快CTFC组的WMSI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慢CTFC组,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快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PCI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慢CTFC组.结论较低的CTFC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它是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用其评价心肌循环灌注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证据.

  • 对合并严重双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王绍军;刘迎午;卢才义

    患者男,75岁.既往患高血压20余年,主因"反复发作心前区疼痛7年,再发加重17 h"入院.根据病史、查体及心电图变化,考虑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于2002年12月27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首先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7F动脉鞘,送入6F JL4造影管时有阻力,造影显示:右髂总动脉迂曲成S型,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图1A),但略用力导管可通过,左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不规则狭窄75%,左旋支于心房支发出以远闭塞;再进入6F JR4 造影管时遇到阻力,未强行通过.

  •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中心室颤动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姜志安;毛节明;郭静萱;郭丽君

    心室颤动(室颤)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本文总结了11年5*!474例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10例室颤临床资料和抢救体会,旨在探讨心导管操作中室颤发生的原因及复苏策略.

  • 显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

    作者:严勤;李学奇

    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或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发作间歇期,都会发现心电图中某些导联T波的变化.这些变化曾被认为与心肌缺血,射频过程中局部电刺激、损伤等因素有关.目前认为这是一种心室电重构过程,即与电张调整性T波和心脏记忆有关.

  • 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评价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

    近年来对心房颤动(房颤)机制的突破性认识在于发现大多数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是由某一局灶的异位激动所触发,局灶异位激动可以来自上腔静脉、终末嵴、冠状静脉窦、Marshall静脉(或韧带)、房间隔或左房后壁,但80%~95%以上的异位激动在肺静脉内这一观点已获公认,因此有人将这种房颤称之为肺静脉触发性房颤(pulmonary vein triggering atrial fibrillation).1998年以来,尤其是2002年以来,国内外有关资料均显示,针对触发病灶的肺静脉消融,可以使60%~80%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1-3].

  • GuardWire(R) Plus远端保护下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作者:

    1.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的发生,源于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将冠状动脉(冠脉)血流阻塞.近期研究表明,早期介入治疗尤其是早期支架术治疗,在重建冠脉血流上优于溶栓治疗.但是,在心外膜中的冠脉重建的TIMI-3级血流,并不意味着心肌的良好灌注.

  •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埋藏后心律失常"风暴"

    作者:

  • Carto标测技术

    作者:

    关键词:
  •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

    作者:

    关键词: 心动过速
  • 致心律失常性肺静脉

    作者: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
  • 磁频

    作者:

    关键词:
  • 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

    作者:

    关键词: 起源
  • EnSite3000标测系统

    作者:

    关键词: 标测
  •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

    关键词:
  • 肺静脉电位

    作者:

    关键词:
  • 肺静脉电隔离

    作者:

    关键词:
  • Larus球囊临床试验总结

    作者:张众

    关键词: 球囊 临床
  • 2002年ACC/AHA/NASPE心脏起搏非常规适应证解读

    作者:华伟;张澍

    目前国际上临床应用的植入型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械(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临床应用指南是由ACC/AHA 1998年制定的.近几年,心脏起搏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对以往的起搏及ICD治疗适应证有了新的认识.因此2002年10月ACC/AHA/NASPE发布了新的植入型心脏起搏器及ICD临床应用指南,对1998年版指南所提出的适应证作了一些重要改动.

  •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若干进展

    作者:胡大一;刘兴鹏

    近20年来,经导管介入治疗和器械治疗一直是心律失常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药物治疗则处于相对的低谷阶段.尽管如此,对于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而言,药物治疗仍是治疗的主线或必需的组成部分.而且,近年来一系列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已经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导管消融所致肺静脉狭窄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兴鹏;马长生

    肺静脉消融已经成为当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方法,然而其潜在的并发症风险仍高于其它心律失常的经导管消融治疗.肺静脉消融术不仅可能会出现心脏穿孔(发生率1%~2%)、膈神经损伤(发生率约1%)及脑卒中(发生率0.5%~1%)等并发症,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肺静脉狭窄[1].作为一种新的医源性疾病,导管消融所致的肺静脉狭窄正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