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研究

    作者:姚友杰;杨敏华;许炳灿;王景峰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评价三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29例疑诊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同期检测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无狭窄,3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狭窄小于50%,97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仅有一支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大于或等于50%,123例)和多支病变组(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大于或等于50%,174例),并在每组内分高LDL-C亚组和正常LDL-C亚组.结果 各组间总血尿酸水平依次呈递增趋势,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较正常组分别升高了35.0%(P<0.05)和27.9%(P<0.05);而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直接胆红素水平呈依次递减趋势,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下降了38.2%和2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胆红素各组间两两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多支病变组(0.934±0.826 mg/L)和单支病变组(0.616±0.776 mg/L)较正常组(0.164±0.432mg/L)均显著升高(P均<0.05);同时,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升高了51.6%(P<0.05).在剔除了LDL-C影响后亚组分析中,也得出类似结果.单因素losistic回归结果表明血尿酸、直接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为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其中尿酸的OR值大(OR 5.347,95%CI 3.365~8.49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LDL-C和血糖等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外,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要强于直接胆红素(r值分别为1.124和2.113,P值分别为0.001和0.000).结论 (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冠心病患者直接胆红素浓度降低,间接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确关系.(2)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大于直接胆红素.

  • 吸烟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罗太阳;聂绍平;康俊萍;吕强;杜昕;胡荣;刘新民;张崟;贾长琪;刘小慧;董建增;陈方;吕树铮;吴学思

    目的 探讨吸烟与冠心病的发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DESIRE-plus(Drug-E-luting Stent Impact on Revascularization plus)研究中符合本研究的3 186例患者分为三组,无吸烟组1 714例,已戒烟组462例,在吸烟组1 010例.通过分析三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吸烟与冠心病的发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无吸烟组、已戒烟组、在吸烟组三组间年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别为62.5±9.8岁、60.5±9.9岁和55.3±10.3岁(P<0.001);在吸烟组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23.0%、5.7%,明显高于无吸烟组(13.1%、4.9%)、已戒烟组(12.3%、3.0%),P<0.001.冠状动脉造影情况也有明显差别,已戒烟组中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分别占45.4%、10.6%,明显高于无吸烟组(39.2%、8.5%)和在吸烟组(35.2%、6.5%),P值分别为0.006和0.024.已戒烟组CABG率(33.8%)明显高于无吸烟组(29.0%)和在吸烟组(24.5%),P=0.001.三组间随访死亡率及总死亡率有明显差别,无吸烟组、已戒烟组、在吸烟组随访死亡率分别为1.6%、3.9%、1.3%(P=0.001),总死亡率分别为1.6%、3.9%、1.3%(P=0.001).结论 吸烟能使冠心病患者发病年龄提前,能促发血脂异常、炎性反应,从而引发冠心病,并有增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随访死亡率、总死亡率的趋势.

  • 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的初步经验

    作者: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康俊萍;方东平;汤日波;胡福莉;郑斌;史力生;田颖

    目的 运用影像融合技术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的机制并探讨在该技术指导下导管消融该类型AT的有效性.方法 从2005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影像融合系统(CartoMergenTM system)指导下对连续40名患者的自发性或诱发的AT进行了完整的电生理标测.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在峡部狭窄处消融,但避开可见的解剖异常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每年进行一次临床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总共发现三种主要的心动过速机制:单折返环大折返AT(MAT,n=36)、双折返环MAT(n=16)以及额外的局灶性AT(n=4).常见的关键峡部是三尖瓣峡部(CTI,n=35)和手术切口性峡部(n=36).部分患者影像融合技术重建后右房可见到明显的瘢痕线、囊样物或瘤样物(n=12),上述解剖异常处都有瘢痕区特有的电生理表现.平均19.5±10.1次消融可阻断峡部.平均随访18±10个月后,80%的患者在不服药的情况下保持窦性心律.8例(20%)患者复发,分别在3~16个月进行了第2次消融;其中2例分别在3个月和5个月后再次复发,前者再次消融成功,后者未再消融.结论 影像融合技术不仅能够确定AT的机制,还在精确定位和消融AT的致心律失常基质上具有优势.三维MR/CT影像能够成功重建和配准以用于右房的导管消融,这些真实和详细的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对手术导致解剖异常的右房AT进行导管消融.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安全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作者:聂颖;高炜;郭艳红;崔鸣;张永珍;郭丽君;郭静萱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及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移植前、移植后24 h和随访12个月时分别测定血浆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D-二聚体(D-Dimer)、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及尿酸(uric acid,UA)水平.入组及随访12个月时行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移植前后及随访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分离后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1.48±0.52)×109;CD34+细胞占1.28%±0.17%,数量为(18.57±9.14)×106.移植前循环血中CD34+细胞0.33%±0.12%,术后24 h达峰值1.30%±0.35%,72 h基本恢复至移植前水平0.53%±0.21%.移植后24 h血浆NT-proBNP较移植前无显著性变化(1 864.00±412.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随访12个月时较基线显著降低(701.05±154.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移植后2、6、14、24 h血浆TnT、CK-MB水平较移植前均无显著变化.与基线相比,移植后24 h、12个月血浆BBC、Hb、网织红细胞、D-Dimer、hs-CRP及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随访未见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未引起微栓塞、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血液系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长期随访未见与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提示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作者:蒋世良;徐仲英;赵世华;黄连军;郑宏;凌坚;张戈军;金敬琳;戴汝平;刘玉清;王云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书宁;孙爱军;葛均波;姚康;黄浙勇;王克强;邹云增

    目的 系统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BMSCs)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以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24 h内成功实施再灌注治疗者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体现随机对照原则;移植细胞种类为非动员的自体BMSCs;具有3个月以上左心室功能的随访资料.结果 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545人,平均随访4.9个月,BMSCs移植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增加8.89%(95%CI3.42,14.36;P=0.001),与对照组相比,其绝对增量增加5.65%(95%GI 2.24,9.06;P=0.001);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腔径基线测量值与随访值相比显示出更有利于基线的显著改变(P=0.01),且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化均差-0.23;95% CI-0.59,0.12;P=0.20);移植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腔径较基线测量值无显著改变(标化均差-0.11;95%CI -0.32,0.11;P=0.33),而与对照组相比却显著缩小(标化均差95%CI-0.53,-0.09;P=0.005).结论 BMSCs移植治疗显著改善了心肌梗死后LVEF,并有效防止了左心室收缩末容积的不良增加,但未有效改善左心室心肌重构.

  • 介入术中冠状动脉破裂经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抢救成功一例

    作者:徐泽升;周岊梧;陈生龙;宋志远;肖连波;彭万忠;宋书田;马增才;李亚;宋翔

    患者女性,71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5年入院.近5年多发作与活动劳累相关的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向左肩、左后背部放射,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至半小时可缓解,症状逐渐加重,活动耐量日渐下降,求诊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平素血压控制尚可,无烟酒嗜好史.人院查体:BP 135/85 mmHg,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心电图示:Ⅰ、Avl、V4~V6导联ST段压低.入院查三酰甘油(甘油三酯)1.2 mmol/L、胆固醇6.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4 mmol/L.

  • 逆向导引钢丝捕获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

    作者:葛均波;葛雷;钱菊英;刘学波;姚康;张峰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导引钢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1-4].当靶血管有可视侧支血管供应,如导引钢丝无法前向通过病变时,可尝试采用逆行导引钢丝反向通过闭塞病变.采用逆行导引钢丝技术时,当导引钢丝逆行通过闭塞病变后,可以采取逆行导引钢丝对吻技术、逆行导引钢丝通过技术或逆行导引钢丝捕获技术完成介入治疗[5-22].本文对一例使用逆向导引钢丝捕获技术成功开通闭塞病变的病例进行报道.

  • 介入疗法成功取出脱落的34mm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一例

    作者:金敬琳;黄连军;徐仲英;赵世华;蒋世良

    患者男,35岁.4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腹胀不适,与活动无明显关系,于外院就诊,诊断"心衰",予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2月前来我院就诊.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于13年前曾因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剥脱术,术后一般情况好,夜间能平卧,无憋醒.近2年来偶有胸闷、气短,下肢水肿.外科认为目前针对缩窄性心包炎没有外科手术指征,建议行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 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佳蓓;黄岚

    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栓的基础药物.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经成为PCI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然而,大量体外实验证实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存在差异性.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但临床上仍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400037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

  • 识别存活心肌的技术进展

    作者:马依彤;林涛

    心肌严重缺血后,心肌细胞的损害除了引起坏死心肌,还可能有存活心肌(viable myocardium)存在.正确判断心肌梗死区域内有无存活心肌,对于临床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选择、预测疗效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出现了彩色室壁运动、心肌声学造影、代谢成像核磁、对比剂增强核磁等新技术从形态学角度识别存活心肌.也有学者采用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心脏电机械活性标测系统从心电学角度识别存活心肌[1].本文就这些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冠状窦取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赵汉军;颜红兵;赵勇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础,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到炎症、血栓、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1,2].采用外周血测定炎症因子有助于阐明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但外周取血只能反映全身炎症因子水平,而不能反映冠脉内或心脏局部水平.冠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或)冠状窦(comnary sinus,CS)取血测定相关病理生理学指标可以避免稀释效果,从而提高其评价局部心脏内部环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重点介绍冠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或)CS取血测定冠脉循环中炎症、止血、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的指标(生化标记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研究中的价值.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球囊损伤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修复的影响

    作者:李玉巧;刘志忠;李小波;苏晓叶;吴俊;陈绍良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球囊损伤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修复的影响.方法 球囊损伤24只SD大鼠颈总动脉,建立动脉内皮损伤模型,随机分为:(1)治疗组12只SD大鼠,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即刻注射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溶液;(2)对照组12只SD大鼠,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即刻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14 d及28 d后,取颈总动脉标本作组织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内膜的厚度,14 d及28 d治疗组血管内膜增生均较对照组轻(14 d时0.57±0.06 cm比1.09±0.06 cm,P<0.05;28 d时0.43±0.09 cm比4.72±0.15 cm,P<0.05);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皮化程度,治疗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程度高于对照组(14 d时70.8%±1.3%比20.4%±1.1%,P<0.05;28 d时90.2%±1.3%比10.7%±0.4%,P<0.05),治疗组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5-溴脱氧尿核苷双阳性细胞约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阳性细胞的50%.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细胞浸润积分,14 d时治疗组平滑肌细胞浸润1.5分,对照组2分;28 d时两组分别为1分和3分.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新生内膜增生,加快损伤血管的内皮化进程,减少平滑肌细胞浸润,从而促进球囊损伤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完整性修复.

  • 充分发挥介入治疗的优势

    作者:蒋世良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都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如术后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等.对这些并发症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的处理方法,但创伤大、难度高,另外也有同一患者动脉导管未闭(PDA)两次或三次外科结扎术后均有残余分流的报道.而随着先心病介入器材的改进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介入治疗对PDA外科术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处理已逐渐替代以往外科手术的方法.对于PDA术后残余分流的处理问题,特别是少量左向右分流,是否需要干预,仍然有不同看法,但多数观点认为还应积极治疗,以恢复其正常血液动力学状态及避免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潜在并发症.

  • 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

    作者:赵玉娟;李为民;周立君;刘丕栋;杨树森;李悦;陈彦东;宋丽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进行血运重建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方法之一.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是在Mustang支架上涂有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抗血小板聚集药西洛他唑(cir-ogtazol)以及控制药物释放的聚合物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国产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对减少PCI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Firebird术中、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ACS患者,研究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 第十二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北京大学心血管论坛通知

    作者:

  • 冠状动脉广泛严重持续痉挛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倪祝华;杨新春;王乐丰;夏昆;葛永贵;王红石;李惟铭;徐立;迟永辉;刘宇;李强;张大鹏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引起血管急性闭塞.另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以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但此原因较少见,直接观察到的病例则更少,本文介绍了一例因冠状动脉广泛严重持续痉挛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的内膜覆盖

    作者:陈方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三十多年的今天,有许多新兴的技术来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性,其中具代表性的是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IVUS不仅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是否稳定、管腔大小、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判断介入后支架是否贴壁良好、病变覆盖程度、是否有撕裂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冠状动脉内血管镜用来评价血管内膜对支架的覆盖程度、是否存在血栓.目前在日本的一些医院应用.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测方法的规范化——"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颈动脉超声检测方案

    作者:杨颖;霍勇

    一、背景超声检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I reedialthickness,IMT)与斑块在临床研究中被作为检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PCA)的指标,并在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中作为冠心病的替代终点[1,2].国际上多项队列研究证实了IMT、斑块等超声指标在未来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3-8],但不同人种中IMT.的正常值及预后预测意义可能并不完全相同[9].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明确我国人群PCA的检出指标体系,评价IMT等超声指标在PCA检出、预后预测、干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评价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等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课题目标的一部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