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刚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分叉病变患者68例,随机平分两组,均接受PCI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分支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则应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并发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一般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术中,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可以将手术的成功率有效提高,降低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9月随访研究

    作者:阴赪茜;李志忠;张京梅;王苏;刘彤;陶英;孙涛;阙斌;赵战勇;刘巍;宋艳东;卢辛;王茜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及主支及分支血管均植入药物支架(Stent/Stent)和主支血管植入药物支架、分支血管球囊扩张(Stent/PTCA)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我中心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自身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242例,248处病变.分叉病变的标准根据Lefevre的标准进行分类,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均大于2.5mm.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105例(42.3%),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70例(28.2%),回旋支/钝缘支42例(16.9%),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31例(12.5%).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28例, "T"型支架置入23例;Reverse T支架置入25例,改良"Y"型支架置入3例;对吻支架置入11例:"V"型支架置入1例和Culotte技术置入5例.其余152例(64.7%)使用cross over技术,共植入药物支架384枚,其中Firebird支架(上海微创公司)327枚,占84.5%.术前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及波力维,术中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用药氯吡格雷75 mg/d至少服用6个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及9个月内的MAcE事件(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靶血管重建术).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无死亡,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所有病例均完成了9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死亡3例,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例,再发心绞痛1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7.4%.118例完成9个月的造影随访,随访率为44.5%,其中双药物支架组51例,主支支架组67例.11例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双药物支架组5例,主支支架组6例,发生率分别为9.8%和9.0%,P>0.05,总再狭窄发生率为9.2%.其巾2例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成功实施再次行介入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分支口径≥2.5 mm的分叉病变,采用DES治疗是安全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满意.两组即刻效果、长期再狭窄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现状

    作者:米杰;齐向前

    分叉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中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近些年,随着器材的创新,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病例采用介入治疗,但是采用何种策略治疗仍然是每个介入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有关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方面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及各种方法的比较.

  • 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边支功能的研究

    作者:王静;刘桂华;葛震;张俊杰;许田;潘涛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边支功能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的患者168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试验组:主支支架置入后,测边支FFR,FFR<0.80根据情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FFR≥0.80不处理。对照组:主支支架置入后,QCA测边支直径狭窄百分比(DS%),DS%≥75%根据情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DS%<75%不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支架植入个数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手术时间:试验组手术时间为(79.2±12.4) min,与对照组的(82.1±13.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影剂用量:试验组造影剂用量为(58.5±1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9.7±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植入支架数量:试验组植入10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ACE发生率:试验组MACE发生率为14.3%(12/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2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能准确评估边支血管的功能,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分叉病变介入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减少造影剂用量。

  • 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球囊对吻扩张的应用

    作者:王静;刘桂华;葛震;张俊杰;许田;潘涛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球囊对吻扩张(KB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患者46例,根据分支FFR数值,分为试验组(FFR<0.80)30例和对照组(FFR≥0.80)16例。试验组行KBI,术后若FFR仍<0.80,则行支架置入术;对照组则不处理边支,手术结束。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KBI术后即刻边支FFR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边支FFR较主支单支架术后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2个月边支F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指导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KBI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策略,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需要合理利用FFR,同时也要规范KBI的操作,从而使临床获益大化。

  • 双对吻挤压技术在分叉病变45例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薛瑞璐

    目的 探究分析双对吻挤压(DK-Crush)技术治疗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近2年在该院收治的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经典挤压支架技术(Crush)技术进行手术,试验组采用DK-Crush技术进行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球囊数量以及手术成功情况.结果 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的成功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68.89%);试验组的手术时间(64.83±17.32) min、造影剂总量(67.64±17.89) ml及球囊数量(1.60±(.50)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79.03±22.44) min、造影剂总量(84.63±23.94) ml及球囊数量(2.70±0.7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Crush技术治疗分叉病变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的使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在临床上应用更多,更值得推广.

  • 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胜全;伊洪艳;邢丽娜;李彦红;刁秀娟;黎辉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被明确诊断为分叉病变无重要器官病变可耐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不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观察手术一般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放射线量、手术靶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分支受累情况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支球囊保护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能提高分叉病变PCI成功率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尤其是真性分叉病变治疗中可以合理采用.

  • 应用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分叉病变的安全有效性分析

    作者:熊然;刘文娴;陈立颖;宁尚秋;康铁朵;李江

    目的:对比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或普通球囊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我院心内科218例冠心病患者233个分叉病变,分叉病变分型均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2.0mm,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主支病变经切割球囊预处理(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后置人支架,分支病变仅行切割球囊(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观察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情况.结果:218例患者233个分叉病变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73.4%(171例),回旋支/钝缘支占12.0%(28例),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心室后支占14.6% (50例).CB组患者122例,PB组患者96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与分叉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组与PB组主支血管PCI成功率相似(98.1% vs.100%,P>0.05),但CB组患者分支血管PTCA成功率较高(92.1%vs.78.3%,P<0.05).CB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情况亦少于PB组患者(4.1%vs.12.5%,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表明,MACEs发生比率CB组少于PB组患者(5.31% vs.14.0%,P<0.05).结论: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行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对比普通球囊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 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对分叉病变分支小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芳;张伟;丁小云;吕果;刘振国;李红军;党群

    目的:评估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中对分支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真性分叉病变,随机分为改良预埋球囊组(MJBT)32例和预埋导丝组(JWT)28例,均采用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节段靶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分支血管狭窄加重程度、严重夹层形成、急性闭塞、前向血流速度及需要分支补救性技术处理(球囊对吻和双支架技术),术后定量肌钙蛋白测定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严重夹层形成JWT组7例、MJBT组2例((X)2=4.12,P<0.05);血管急性闭塞JWT组4例,MJBT组无血管闭塞发生((X)2 =3.99,P<0.05);MJBT组无术中胸痛发生、JWT组4例((X)2=3.99,P<0.05);JWT组3例围术期cTnI3倍以上升高,MJBT组无cTnI明显升高((X)2=3.61,P>0.05).两组比较,JWT组在分支血管狭窄加重、前向血流减慢< TIMI2级、分支需要补救性球囊扩张和转双支架技术处理均高于MJ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QCA测量比较:主支血管术前、术后即刻、随访时小血管直径(t=1.305,P>0.05)、大狭窄程度(t=1.19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术后即刻分支小管腔直径(t=3.012,P<0.01)和分支大狭窄程度(t=2.226,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随访分支小管腔直径(t=2.781,P<0.01)和分支大狭窄程度(t=2.109,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JWT组有4例分支血流<TIMI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5).两组出院后均无MACE事件.结论:MJBT能有效保护分支血管开放、维持有效血流、减少球囊对吻和双支架置入.

  • 双导丝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吴铮;柳景华;朱小玲;王健;赵东晖;李世英

    目的:观察双导丝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中的有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1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双导丝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分别测量了术前、球囊扩张后、支架置入后分叉部位小管腔直径、即刻管径获得和直径狭窄率.结果:研究的有效性指标,在球囊扩张后,使用双导丝球囊的病例与使用普通球囊的病例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43.38 ±16.81) vs.(51.68±15.01)%,P<0.01]、小管腔直径更大[(1.34±0.47)vs.(1.15±0.39)mm,P<0.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11±0.04)vs.(-0.25±0.09)mm,P<..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70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置入了支架.双导丝球囊组与普通球囊组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50.34±16.82) vs.(66.09±22.60)%,P<0.01]、小管腔直径更大[(1.14±0.40)vs.(0.93±0.34)mm,P<O.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30±0.12)vs.(-0.54±0.19)mm,P<O.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血管夹层、边支闭塞、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用双导丝球囊扩张主支血管,边支血管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可能和导丝切割斑块的作用有关.双导丝球囊可能成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一种选择.

  • 界嵴角度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分支闭塞的影响

    作者:丰雷;赵志勇;王昊;高国峰;徐晗;刘帅;尹栋;窦克非

    目的 斑块和界嵴的移位可能是造成分支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为确认界嵴移位与分支闭塞的关系,我们比较了不同界嵴角度的两组分叉病变在分支闭塞发生率方面的差别.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连续入选1200例分叉病变,均采用单支架或必要时双支架策略.以中位数31°为界,将病变分为高界嵴角度和低界嵴角度两组,比较两组的分支闭塞发生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高界嵴角度组的分支闭塞发生率(61/597,10.2%)明显高于低界嵴角度组(27/603,4 5%)(p<0.01).经多变量分析后证实:高界嵴角度是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24,95% CI:1.015-1.034,p<0.01).结论 高界嵴角度与分支闭塞发生率增高相关.既往关于低界嵴角度更易出现界嵴移位从而导致分支闭塞的假说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 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马玉良;王伟民;刘健;赵红;卢明瑜;李琪

    目的 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均为Medina分型分支开口病变,其中Medina 1,1,1有25例(78.1%)、Medina 0,1,1有5例(15.6%)、Medina 1,0,1有2例(6.2%);分支血管直径≥2.5 mm,采用的切割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为1:1.观察患者采取该方法 治疗后,主支置入支架过程中分支保护的造影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血管造影检查示:主支血管直径为(2.9±0.3)mm,狭窄程度为(82.5±8.0)%,病变长度为(19.8±12.8)mm;分支血管直径为(2.5±0.1)mm,开口狭窄程度为(84.5±7.8)%,开口病变长度(4.6±1.1)mm.32例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手术造影成功率为100%,未见心肌梗死、分支导丝或球囊断裂、分支夹层和分支丢失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未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应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可有效保护分支血管,且操作相对安全.

  • 改良mini-Crush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海伟;王效增;荆全民;马颖艳;徐凯;王耿;关绍义;赵昕;邓捷

    目的 探讨改良mini-Crush(MMC)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分叉病变患者的可行性及12个月的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2月至2014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共纳入311例,其中169例接受MMC支架术治疗(MMC组),142例接受裙裤(Culotte)支架术治疗(Culotte组).观察入选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手术操作特征及12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主支及分支均成功置入支架.MMC组患者的主支及分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Culotte组[(83.60±10.11)%比(79.20±8.80)%,(77.60±14.03)%比(72.60±9.42)%,均P<0.001],术中使用指引导丝及球囊的数量均明显少于Culotte组[2(2,3)根比3(2,3)根,3(3,3)枚比3(3,4)枚,均P<0.001],终球囊对吻后扩张成功率明显高于Culotte组[165例(97.6%)比130例(91.5%),P=0.023].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Culotte组患者相比,MMC组患者分支口部再狭窄的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4例(2.4%)比9例(6.3%),P=0.081].结论 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MMC支架术操作更为简化,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可作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之一.

  •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的长期预后

    作者:吴雪锋;钱菊英;秦晴

    目的:评估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治疗无保护左主干(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ULMCA)远端分叉病变的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入选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 ULMCA 远端分叉病变行 DES 置入的111例患者。以随访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作为研究终点,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以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结果1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6±10)岁,其中24例(21.6%)合并糖尿病,35例(31.5%)左主干分叉病变为Medina 1,1,1型,88例(79.3%)接受必要时 T 支架术。中位随访时间为2.3年,随访过程中34例(30.6%)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 MACCE 事件的生存率为87.4%,无 TLR 的生存率为94.6%,糖尿病是 TLR 的独立预测因素( OR 2.62,95% CI 1.12~1.62,P =0.004)。结论使用 DES 治疗ULMCA 远端分叉病变是安全并且有效的。

  • 双腔微导管在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彭育红;汝磊生;孙家安;赵玉英;张莉;齐书英;丁超;王冬梅

    目的 评价双腔微导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处理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应用双腔微导管处理合并分叉病变的CTO患者2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患者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双腔微导管对存在分叉病变的23支CTO血管进行处理,共计21支(91.3%)血管成功完成支架置入,2支血管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因靶血管过小未置入支架.所有处理的血管均实现血管开通,TIMI血流Ⅲ级,操作成功率为100%.11支(47.8%)右冠状动脉及3支(13.0%)左冠状动脉病变采用单支架策略,9支(39.1%)左冠状动脉病变采用双支架策略,其中4处采用mini-crush支架术,4处采用改良裤裙支架术,1处采用改良T支架术,所有双支架术式均完成对吻扩张.术中术后无MACE发生.结论 双腔微导管可用于PCI术中协助处理存在分叉病变的CTO.

  • ADROIT指引导管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赖浚兴;谭文锋;宋岸坚;张斌

    目的 探讨ADROIT指引导管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行PCI的分叉病变患者共12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ADROIT指引导管组)60例和对照组(普通指引导管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简称"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等.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49.2±19.5)min比(63.4±21.5)min,P<0.001],而曝光时间(双支架)高于对照组[(37.0±11.6)min比(29.3±5.9)min,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夹层,手术成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架技术JWT患者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DROIT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中较普通指引导管手术时间更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中期效果与普通指引导管差异不大,能完成大部分分叉病变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经皮高速旋磨治疗冠状动脉钙化分叉病变:单中心经验

    作者:温尚煜;于宏颖;孙志奇;王柏颖;王满庆;黎辉

    目的 评价旋磨术在冠状动脉钙化分叉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旋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48例,术后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结果、住院期间和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43例(89.6%)只旋磨主支,4例(8.3%)同时旋磨主支和边支,1例(2.1%)只旋磨边支.1例旋磨术中发生急性闭塞,1例旋磨术中出现慢血流;43例(89.6%)只在主支置入支架,4例(8.3%)采用双支架术,1例(2.1%)只在边支置入支架.主支置入支架后3例边支发生急性闭塞,1例边支次全闭塞,边支闭塞后球囊扩张边支,血流均恢复TIMI Ⅲ级.住院期间无死亡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共有6例(12.5%)发生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术后12个月随访1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无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旋磨术是治疗分叉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 切割球囊对吻扩张与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绍良;段宝祥;叶飞;周陵;林松

    目的探讨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吻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被分配到切割球囊对吻组(13例)和支架组(21例).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小内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血管腔面积,斑块面积,直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结果与支架组相比,切割球囊组病变以前降支(LAD)和第一对角支(D1)(43.5% vs 28.9%,P<0.01)处多见,右冠状动脉(RCA)和后降支处(PDA)少见(12.1% vs 35.0%,P=0.01).切割球囊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比支架组低(57.6% vs 67.6%,P=0.02).支架组患者中14例共28个支架同时置入主干和分支内,仅在主干或分支一侧血管内植入支架7例,大扩张压力为1 418.55 kPa,20例患者接受IVUS检查,主干血管内终残余狭窄为23.6%.切割球囊组10例患者先在主干和分支内进行切割球囊交替扩张,3例患者只在主干内行切割球囊扩张,后对吻扩张时的平均压力为810.6 kPa,13例患者全部接受IVUS检查,IVUS测定主干血管内终残余狭窄为10.8%.切割球囊组与支架组扩张前即刻血管腔截面积分别为(2.31±1.20)mm2和(2.36±1.23)mm2,扩张后分别为(6.42±1.01)mm2和(6.51±1.07)mm2;两组扩张后即刻血管外截面积分别为(10.47±1.25)mm2及(12.34±1.38)mm2(P=0.02).术后即刻两组之间主干血管直径无显著差异,但是支架组分支血管直径明显大于切割球囊组[(2.23±0.38)mm vs (2.03±0.16)mm,P<0.05].两组间主干血管直径即刻大获得值无显著性差异.冠状动脉造影下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组手术时间长于切割球囊组(38 min vs 23 min, P<0.01).支架组总费用明显高于切割球囊组(人民币70 000元vs人民币40 000元,P<0.001).结论切割球囊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但是需要术者具备较熟练的介入技术,而且需要完成学习曲线.

  • 整合血管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单支架“骑跨”技术的研究

    作者:刘健;王昭;王伟民;杨柳;刘传芬;李琪;马玉良;卢明瑜;赵红

    目的:采用单支架“骑跨”术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观察术前左回旋支开口小管腔面积(MLA)和斑块负荷(PB)与其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5例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进行术前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单支架“骑跨”术后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评价术前左回旋支开口MLA和PB与术后存在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5例患者术前左主干平均MLA为(4.99±2.3)mm2,平均小管腔直径(MLD)为(2.26±2.8)mm;左前降支开口及近端平均MLA为(4.01±2.0)mm2,平均PB为(68.15±10.1)%;左回旋支开口平均MLA为(4.94±0.4)mm2,平均PB为(66.00±6.0)%。对5例患者采用从左主干至前降支的单支架“骑跨”技术进行治疗后,仅1例(病例2)患者左回旋支的FFR为0.42,行双支架术治疗后,左回旋支的FFR升至0.84;其余4例患者左回旋支的FFR均大于0.75。结论整合血管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技术,有可能获得左回旋支开口预测单支架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临界值。

  • 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血管造影特征

    作者:周鹏;刘臣;谭宇;盛兆雪;李健楠;周金英;赵汉军;宋莉;颜红兵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特征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阜外医院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22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筛选出罪犯病变为分叉病变的患者共256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特征资料.结果 256例患者中,33例发生分支闭塞,223例未发生分支闭塞,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支开口狭窄程度重(比值比为1.06, 95%CI 1.03~1.09,P<0.001)和分支开口血栓(比值比为5.43,95%CI 1.23~23.93,P=0.025)是预测分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分支闭塞与分支开口狭窄程度重和分支开口血栓有关.

13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