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额部、头皮扩张皮瓣联合激光脱毛修复儿童先天性面部巨痣

    作者:李斌斌;陈长永;李文志;孙智

    目的 探讨应用额部、头皮扩张皮瓣联合半导体激光脱毛修复儿童先天性面部巨痣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儿童先天性面部巨痣患儿6例,均采用额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联合半导体激光脱毛.治疗分3期:一期手术,根据病变大小,确定扩张器容量,于额部、头皮帽状腱膜下埋置扩张器,定期注水.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除面部巨痣,根据黑痣的大小、形状设计皮瓣,完全修复面部缺损.三期激光脱毛,扩张皮瓣完全愈合后,应用半导体激光对皮瓣进行脱毛4~6次,脱毛间隔时间约6周.结果 一期术中额部、头皮置入300~ 350 ml扩张器,扩张频率2次/周,扩张时间16 ~ 20周,平均18.7周,在扩张过程中均未发生扩张器渗漏、成角以及皮瓣血运障碍等并发症.二期手术中切取的额部、头皮扩张皮瓣面积12 cm×11 cm~20 cm×17 cm,术后1例皮瓣远端出现了静脉回流障碍,给予拆除部分缝线、针刺放血等处理,皮瓣血运恢复,未发生皮瓣坏死,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额部、头皮供区直接缝合,瘢痕隐蔽.三期半导体激光脱毛效果较好,随访1年均无复发,所有扩张皮瓣均无明显挛缩,颜色、质地与面部正常皮肤近似.结论 应用额部、头皮扩张皮瓣联合激光脱毛修复面部巨痣,为较大面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新供区.本方法效果可靠,一次手术即可完全修复面部巨痣,不仅缩短了手术次数及治疗时间,同时避免了面中部瘢痕形成及继发畸形的产生.

  • 修薄游离肌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

    作者:陈建武;宋保强;陈晨;张栋梁;王钠;马显杰;郭树忠

    目的 探讨术中一期修薄背阔肌、腹直肌及股薄肌肌瓣对手、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5年4月,应用修薄的游离肌瓣对24例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因肌瓣血管蒂走行于深面,我们在断蒂前或血管吻合后对肌瓣表面肌肉进行修薄,移植后取游离皮片覆盖于肌瓣表面.其中背阔肌肌瓣16例,股薄肌肌瓣4例,腹直肌肌瓣4例;手部7例,足部17例.肌瓣面积为6 cm×4 cm~20 cm×12 cm,皮片面积基本等同于肌瓣面积.结果 24例修薄肌瓣除1例因吻合口血栓导致肌瓣坏死外,其余均存活、未见明显的血运障碍和局部坏死.1例肌瓣表面皮片部分坏死,其余均成活.随访0.3 ~20个月,24例肌瓣中1例感染,1例臃肿,分别给予二次清创和修薄手术后好转,其余22例与周围组织基本齐平,外形佳,修复的足踝可正常穿鞋.结论 由于肌瓣血管蒂在深面走行且肌瓣本身血供丰富,因此术中一期进行肌瓣修薄安全可行,弥补了其臃肿的缺点,可用于手、足等部位的修复.

    关键词: 肌瓣 修薄 缺损 修复
  • 单一中心婴幼儿淋巴管畸形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韩涛;邹继军;陈海妮;季易;陈建兵;沈卫民;崔杰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婴幼儿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s,LM)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中心治疗的996例L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1:427例,内镜下LM部分切除+(贯通)烧灼+负压吸引术+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治疗组2:239例,单纯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治疗组3:330例,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比较3组的疗效差异,并选取性别、年龄、瘤体大径、位置、范围、组织分型及淋巴液性质等参数,分析其与颈面部LM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3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痊愈333例(78.0%),治疗组2痊愈165例(69.0%),治疗组3痊愈238例(72.1%),治疗组1和治疗组3痊愈率显著高于治疗组2(P<0.05).治疗组3的患儿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其他2组(P<0.05).比较身体不同部位(颈面部、躯干部及四肢)的LM疗效差异,颈面部LM的痊愈率显著低于身体其他部位(P<0.05).颈面部LM的疗效在瘤体大径、范围、分型及淋巴液性质等参数中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瘤体范围、组织分型可作为颈面部LM疗效差异的独立相关因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LM部分切除+(贯通)烧灼+负压吸引术+无水乙醇注射,以及手术切除均是治疗LM的有效方法,前者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相对比较安全等优势.影响婴幼儿颈面部LM疗效的独立重要因素是组织分型及侵袭范围.

  • (踇)趾断层甲床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

    作者:刘宏君;王天亮;张文忠;戚仁竞;张乃臣;顾加祥

    目的 探讨(踇)趾断层甲床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采用躅趾断层甲床游离移植修复13例手指甲床缺损.男9例,女4例,年龄17~38岁,平均32岁.手术均取(踇)趾甲床,切取范围以实际缺损测量值为准,深度一般以甲床供区不露骨为准,好切取断层甲床的1/2以下.结果 术后3例全部坏死,二期以皮瓣修复;2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移植甲床成活良好,创面一期愈合.足趾供区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6~30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疗效评定:优8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达76.9%;甲基质完整者优8例,良l例,差l例,优良率达90%.供区足趾甲生长良好.结论 甲基完整的单个手指甲床缺损,采用(踇)趾断层甲床移植修复,能恢复指甲外观和功能,对足部供区无明显影响,但对甲基质缺损者慎用.

  • 肋软骨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和3D打印技术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召阳;罗春材;尚骁;杨红岩;杨立;乌兰哈斯;韩岩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耳廓再造术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选取6例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患者,其中先天性小耳畸形5例,外伤后耳廓缺失1例.对患者肋软骨行VR操作,获取患耳对侧第6~9肋软骨的三维数据,制定、评价肋软骨取材和耳廓支架雕刻方案.将重建数据以STL文件形式导出,用无毒的尼龙材料打印成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手术模拟,对方案进行评估,根据终方案实施耳廓再造术.结果 6例患者术中肋软骨取材和耳廓支架雕刻方案均与术前设计和模拟结果一致,肋软骨取材合理.术后再造耳廓形态良好,无感染、吸收、变形等并发症,无明显胸廓畸形发生.结论 软骨VR和3D打印技术可使术前设计更加合理,并进行有效的术前模拟,改善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创伤,降低胸廓畸形发生的风险.

  • 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宋达疆;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杨丽嫦;彭文;王旭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9月至2015年1月应用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对57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口底缺损修复与舌再造,其中舌缘癌36例,舌腹癌15例,口底癌累及舌6例.结果 切取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7.5 cm×5.5 cm,厚度为1.0~1.7 cm.28例穿支血管蒂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长度为(8.2±0.6) cm;17例来源于股深动脉,长度为(8.5±0.4) cm;12例来源于股动脉,长度为(8.1±0.7)cm.57例穿支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随访12~ 24个月,所有患者再造舌形态良好,舌体活动自如,吞咽和语言功能满意,肿瘤局部无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大腿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舌癌术后口底缺损及舌再造的较好方法.

  • Klippel-Feil综合征性小耳畸形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杨锦秀;何乐人;蒋海越;王永振;张晔

    目的 总结Klippel-Feil综合征性小耳畸形的诊疗经验,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例Klippel-Feil综合征性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脊柱和肋骨发育异常,遂追踪以下检查:纯音测听,胸部、颈椎及颞部CT,肾输尿管及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针对小耳畸形行耳廓再造,术前评估麻醉风险,选择扩张皮瓣法耳廓再造术(三期法)重塑外耳.结果 6例患者颈、胸椎多节段不同程度融合,合并肋骨畸形、脊柱侧弯、肾脏发育异常等.一期术后耳后皮肤扩张良好,无扩张器渗漏或溃破.二期术后1个月复查,再造耳位置及形态与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8~20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其中1例耳前瘢痕增生稍明显,未见神经损伤.6例中有5例行三期手术,术后1个月复查切口愈合良好,无软骨外露,其中3例随访3 ~11个月,再造耳廓皮瓣色泽红润、柔软,与周围组织近似,再造耳廓位置、形态、大小与对侧较一致,颅耳角基本对称.结论 正确诊断是Klippel-Feil 综合征性小耳畸形综合治疗的第一步,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降低耳廓再造术风险,远期随访应警惕神经损伤等.

  • 内路法眶隔脂肪移植在矫正泪槽畸形中的应用

    作者:马志兵;陈刚;黄金龙;王金明;黄文亭

    目的 探索内路法眶隔脂肪游离移植矫正下睑袋伴有泪槽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年龄≤40岁、下睑皮肤无明显松弛、Snap试验≤1 s、经Hirmand法分型为Ⅰ、Ⅱ型的32例下睑袋伴泪槽畸形患者,行经结膜内路法下睑袋成形术,松解泪槽韧带,去除眶隔疝出的脂肪,并将其修剪成颗粒状,游离移植于下睑凹陷处眶骨骨膜上,以矫正泪槽畸形.术后采用患者自评、医生判断和第三方评价的形式,通过泪槽畸形等级量表(TTRS)及满意度调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3例Ⅱ型患者效果不佳,其中2例下睑袋效果良好,但泪槽畸形改善有限,恢复为Ⅰ型术前状态,予以注射玻尿酸填充修复后效果较好;1例下睑袋及泪槽畸形均复发,予以皮肤入路下睑袋矫正术进行修复.其余29例术后效果较好,下睑袋及泪槽畸形消失,无下睑凹陷,表面平整,无睑缘退缩等.术后6个月TTR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型患者术后满意度分别为100%(14/14)和83.3%(15/18).结论 对于中青年患者采用内路法下睑袋修复术及眶隔脂肪游离移植,既可修复下睑袋,又可矫正泪槽畸形,实现眶周年轻化的治疗效果.

  • 自制简易克氏针皮肤牵张器辅助手术治疗并指畸形

    作者:张远军;凌宇;张绍海;苏永康;郑臣校

    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们收治并指畸形5例,采用自制简易克氏针皮肤牵张器结合手术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共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0~5.5岁,平均5.0岁.双侧并指1例,单侧并指4例;中、环指并指3例,示、中指并指2例;完全性并指4例,不完全性并指1例.均为单纯性软组织并指,患指有各自独立的指甲,X线片显示患指指骨及指间关节基本正常,患指术前屈、伸活动尚可.

    关键词:
  • 干性吸脂联合改良吸脂管治疗多发性皮下脂肪瘤

    作者:宋骁军;韦旭明;牛耀胜

    皮下脂肪瘤是常见的间叶细胞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一般都有完整的包膜,很少发生恶变,有单发、多发及对称性生长等多种生长方式.大多情况下多发性皮下脂肪瘤没有临床症状,不需处理;如局部有疼痛或患者有美容要求,则需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为直视下切除,复发率低,但易产生瘢痕,可采用微创手术脂肪抽吸术治疗[1-5].2009年3月至2015年5月我们改良了普通吸脂管,采用干性吸脂联合改良吸脂管治疗90例多发性浅表脂肪瘤患者,随访3个月至7年,效果肯定.

    关键词:
  • 游离上臂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卜凡玉;薛明宇;强力;黄军;周晓;沈小芳

    1983年,杨增年等[1]对尺侧上副动脉的走行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提出尺侧上副动脉是臂内侧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穿支皮瓣的应用逐渐成熟,以尺侧上副动脉发出的肌间隔穿支及肌皮穿支为血供的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我们采用游离上臂内侧穿支皮瓣修复23例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
  • 蚊虫叮咬致体表骨化性肌炎一例

    作者:杨晓楠;祁佐良;靳小雷;曹焱;庄强;陆海滨

    一、病例介绍患儿女,9岁,2016年4月6日因“发现右肘部皮下肿物9个月”就诊.家属代述,患儿高敏体质,对多种物质(花粉、海鲜等)有过敏倾向,无其他特殊既往病史.9个月前,右上肢曾被蚊虫叮咬,局部形成高张力水泡,未行特殊处理,数周后,水泡内出现米粒大小肿物,随时间推移,肿物逐渐变大,伴压痛.检查:患儿体态偏胖,右肘部桡侧皮肤可见一直径约2 cm半球形隆起,表面局部皮肤光亮、皮纹消失,颜色略深于肤色,肿物中央可扪及一边界清楚的实心硬块,质韧,有蒂与深部相连,硬块与皮肤间存在少量积液,按压时肿物可整体陷入皮下;同时见右侧内踝处亦有一蚊虫叮咬后形成的高张力水泡(图1).门诊初步诊断:右上肢皮下肿物(性质待查).

    关键词:
  • 颞顶筋膜瓣充填加VSD治愈额前硬膜外凹陷腔隙缺损创面一例

    作者:宁金龙;李心怡;李小静;朱飞

    一、病例介绍患者男,28岁,因不慎跌倒致右额前颅脑损伤、昏迷,颅骨粉碎性骨折,经当地县医院救治,神智恢复,肢体运动正常.2个月后本院门诊检查:右前额遗5.0 cm×4.0 cm×(0.5~1.5) cm硬膜外凹陷创面,延伸右额窦后壁(图1).

    关键词:
  • 促进下颌骨牵张成骨区骨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成龙;吕长胜

    牵张成骨[1](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指通过牵开固定装置,使被截断的两骨段在特定大小牵引张力的刺激下,引发和模拟体内损伤后的组织生物反应,从而再生新骨的外科技术.牵张成骨的全过程一般包括3个时期:延迟期、牵张期和固定期.McCarthy等[2]于1992年首次应用下颌骨牵张成骨(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MDO)的方法,对4例儿童下颌骨发育不良进行了修复.因其具有刨伤小、无需骨移植、手术相对简单、骨周软组织可同期扩张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下颌骨发育不良、颌后缩以及小颌畸形等方面的临床治疗.然而,其主要缺点是牵张周期长,为此国内外学者在如何促进牵张区骨再生,缩短MDO的牵张周期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

    关键词:
  • 脂肪来源干细胞和血管基质片段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媛;鲁峰;李青峰;高建华

    血管基质片段(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为一组混杂细胞群,2001年Zuk等[1]首次从新鲜分离的脂肪SVF中发现了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次年将其命名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2].这类细胞在文献中出现多种命名,2004年国际脂肪治疗与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dipose therapeutics and science,IFATS)将从脂肪组织消化分离后贴壁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统一命名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3].从SVF中分离出的ASCs表现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因其来源丰富、易获取、具有低免疫原性、多系分化等优势,已成为组织再生与修复研究领域中理想的种子细胞.目前,越来越多的体外及体内动物实验为SVF及ASC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支持,部分临床试验已有一定突破性进展,我们就ASCs和SVF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

    关键词:
  • 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的制备与检测

    作者:田亚菲;刘毅

    目的 制备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并初步检测其脱细胞效果、成分、机械性能、细胞相容性等指标,为脂肪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 取正常脂肪组织25 g经反复冻融、酶消化、有机溶剂提取脂质、冷冻干燥等处理,制备成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大体观察支架性状,行HE染色、Masson染色、DAPI荧光染色观察支架脱细胞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外基质(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保留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显微结构;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支架机械性能;利用酶消化法提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取第3代细胞与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复合培养,检测细胞相容性,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并成脂诱导,14 d后行细胞-支架复合物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成脂分化情况.结果 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呈海绵网状结构;脱细胞较为彻底,细胞外基质成分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保留较为完好,机械性能较正常有所下降.支架与hADSCs复合培养,细胞在支架上增殖、黏附、分化良好.结论 所制备的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保留了较完整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相容性好,是脂肪组织工程理想的支架材料.

  •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在家族性瘢痕疙瘩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赵竞伊;靳小雷;宗宪磊;蔡景龙;祁佐良

    目的 通过比较家族聚集性瘢痕疙瘩(FK)和散发性瘢痕疙瘩(SK)、增生性瘢痕(HS)、正常皮肤(NS)组织样本间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筛选出与FK关系密切的蛋白,以期找到其特异性标志物,探索相关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对FK、SK、HS、NS 4组,每组6例样本,分别进行酶解、标记及串联质谱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随机挑选2种差异蛋白以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采用SPSS 16.O软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4组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变化倍数在1.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结果 测定到蛋白质共2 450种,其中各组间差异蛋白数量及情况:与N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250种,下调的蛋白有281种;SK中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281种,下调的蛋白有232种;HS中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99种,下调的蛋白有233种.与SK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64种,下调的蛋白有164种;HS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79种,下调的蛋白有169种;与H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24种,下调的蛋白有115种.这些差异蛋白在细胞外基质、细胞黏附及生物代谢等多条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中集中分布.蛋白印迹法验证结果表明2种差异蛋白(P3H1和RCN-3)变化趋势与iTRAQ技术检测结果相同.结论 iTRAQ技术能较好地显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将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机制,找到其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和治疗.

  • 病理性瘢痕实验模型

    作者:赵奕暄;张国佑;李青峰

    病理性瘢痕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伤修复异常时出现的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过度增殖、细胞活性增强,以Ⅰ、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导致真皮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病理过程[1].组织受损后便启动炎性反应,免疫细胞迁移至创面,皮肤基底细胞和干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合成细胞外基质,形成肉芽组织[2].病理性瘢痕有时也被认为是过度的、延长的炎性反应[3-4],相关研究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缺乏理想的实验模型.目前普遍认为:个体遗传学易感性和早期炎性反应的程度在瘢痕形成中起关键作用,而两者的体外或动物(体内)模型构建都十分困难.科学家们建立了不同的实验模型,期望为探究瘢痕形成机制及药物研发提供一个更理想的模型.

    关键词:
  • 咬肌前间隙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岩;杨柠泽;王志军;谢尚生;马晓艳;聂丽丽

    目的 通过咬肌前间隙的解剖学研究,进一步完善解剖学知识,并探讨咬肌前间隙在除皱术中的应用,以避免术中损伤面神经.方法 选取12具24侧新鲜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并于光学显微镜下组织切片观察,同时对810例患者的SMAS下除皱手术进行术中观察.结果 ①咬肌浅面存在多个软组织间隙,其周边有支持韧带形成并加强,SMAS和咬肌筋膜之间有多个薄弱的纤维隔分隔间隙.②咬肌前间隙进一步可分成SMAS颈阔肌下间隙和SMAS腱膜下间隙,颈阔肌下间隙较SMAS腱膜下间隙容易辨别和分离.③间隙的松弛、扩张、滑动是下面部老化的重要原因,将之命名为层状松弛理论.结论 咬肌浅面存在2种性质的软组织间隙,间隙性质的不同易使分离平面发生错误,是增加除皱术中面神经损伤风险的重要解剖学因素.层状松弛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老化过程.面部间隙内分离提紧是治疗老化的首选方法.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