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缩小健侧骨性结构治疗Lauritzen I(A)型半侧颅面短小症

    作者:王吉昌;归来;牛峰;蔡景龙

    半侧颅面短小症的常规治疗为:恢复和重建患侧颜面形态和丰满度,力求与正常侧对称.我们于1998年5月至2004年7月采用缩小健侧骨性结构的非常规方法治疗Lauritzen I(A)型颅面短小症[1]1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头癣致晚期秃发性瘢痕溃疡癌变四例

    作者:徐刚;周荣芳

    头癣痊愈后所致晚期秃发性瘢痕溃疡癌变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我们1999年3月至2005年4月共治疗4例,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 腹股沟岛状皮瓣联合阴囊皮瓣修复耻骨部及阴茎瘢痕挛缩畸形

    作者:蒋友宁

    下腹耻骨联合部严重瘢痕挛缩畸形,常造成阴茎向背侧弯曲和缩短,发生于儿童时期将影响其正常发育,成人则勃起受限,妨碍正常排尿和性功能[1].采取腹股沟岛状皮瓣和局部阴囊皮瓣联合修复,既使瘢痕挛缩得到彻底松解,又使阴茎外观和功能得到恢复,效果满意.

  • 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薄皮瓣修复手背创面12例

    作者:李宗宝;赵风林;吴德富;王文德

    自Bertelli等[1]首先报道了皮神经伴行血管蒂皮瓣的概念及其应用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但由于手背部有其特殊的外形和功能,用此皮瓣修复后常出现手背臃肿、外观欠佳,不能达到功能与外观的统一.自2002年5月以来,我们将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经修薄后移植于手部创面,临床应用12例,术后手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好.

  • 正常成人阴茎及其毗邻组织结构的可视化研究

    作者:陈华;李世荣;张绍祥;谭立文

    目的 建立正常成人阴茎及其毗邻结构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阴茎整形修复获得手术前后形变参数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建立的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chinese visible human,CVH)部分连续图像,运用表面绘制的方法,对阴茎及其毗邻组织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阴茎内部及毗邻结构的形态、分布特点和相互间的三维空间解剖关系.重建图像能单独或联合显示,并可进行任意径线和角度的适时三维测量.结论 阴茎可视化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出该区域复杂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内部空间毗邻关系,可为成人阴茎整形修复外科手术提供重要的形态学数据来源.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石冰;张萍;李望舟;陈绍宗;李金清

    目的 研究人慢性创面经封闭负压引流(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前后,创面渗出液中胶原酶活性的变化,以部分阐明VAC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理.方法 取4例急性创面在术后1、2、3 d的创面引流液(乳癌术后),同时收集6例慢性创面(4例静脉性溃疡,2例压力性溃疡)在VAC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6 d的创面渗出液,利用酶谱分析的方法,观察各时间点的渗出液对可溶性Ⅲ型胶原的降解情况,同时应用强力霉素抑制实验来分析渗出液中胶原酶的类型.结果 急性创面引流液可以部分降解Ⅲ型胶原,随时间推移变化较小,慢性创面渗出液中的胶原酶活性较高,VAC治疗前基本将Ⅲ型胶原全部降解,随时间推移、降解减少,胶原酶活性下降,强力霉素抑制实验证明在100 μmol/L浓度时无抑制,在600 μmol/L浓度时出现部分抑制.结论 在慢性创面渗出液中胶原酶活性增高,VAC的应用可以降低胶原酶的活性,阻止胶原蛋白大量降解,利于创面愈合,在慢性创面渗出液中胶原酶应主要是MMP-1型(成纤维细胞型).

  • 改良胸骨上举术治疗漏斗胸

    作者:欧阳天祥;邢新;郭恩覃

    目的 探讨改良胸骨上举术治疗漏斗胸以取得操作简便、创伤小、不易复发的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松解剑突后牵拉纤维束、矫正胸肋软骨反向关节畸形、胸骨前板V形截骨钢丝固定、斜形切除部分软骨牵拉固定等改进胸骨上举术方法治疗漏斗胸.结果 1997年3月以来,治疗8例漏斗胸患儿,其中4例术前心率快者术中解除胸骨压迫后心率立即减缓.术中出血少,术后胸部形态恢复正常,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未出现气胸、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1年,未见畸形复发.结论 改良胸骨上举术治疗漏斗胸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漏斗胸 胸骨上举术
  • 局部冷冻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

    作者:苏彤;刘冰;赵吉宏;赵怡芳

    目的 探讨利用冷冻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方法.方法 对120例静脉畸形患者采用先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然后即刻施行液氮开放喷射法进行冷冻治疗.结果 治愈率77.5%,基本治愈率17.5%,好转5%.结论 我们认为冷冻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对于颌面部静脉畸形有较好的疗效.

  • 改进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本寿;林子豪;李增男;郑翔;许良标;徐志久;水祥兵;贾凌;储辉;魏福堂;吴允飞

    目的 探讨采用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效果.方法 38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根治术后行一期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改进包括:①肛门内括约肌改进为双层双套环;②肛门外括约肌改进为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与深部重建;③直肠角改进为肛提肌切缘牢固地缝合于肛门括约肌外面与结肠前壁;④直肠瓣改进为三个人工直肠瓣.结果 38例术后肛门外形、功能及远期生存率均更为优良,术后肛门功能测试的总优良率达94.73%,远期生存率高达76.32%.结论 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重建术的效果良好,改进术式的设计也更符合正常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 VEGF165基因对大鼠软组织缺损修复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冬梅;杨加峰;邱丽萍;武士清;刘军莉;蔡景龙

    目的 将pcDNA3.1-VEGF165质粒用于软组织缺损局部,观察其对软组织修复的作用和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2只于两侧臀部制备直径12 mm圆形全层皮肤、肌肉的复合软组织缺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侧为对照组.于实验组注射0.2 ml(含200 ng)质粒液,对照组以同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术后3、5、7、14、30 d照相计算创面收缩率、取材.以RT-PCR法检测局部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制备常规切片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形成(MVD)及修复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术后无死亡、感染.实验组及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4.2 d及17.4 d,于1、2周时新生血管密度分别为63.38±9.20、52.72±7.06(P<0.05)及76.64±12.27、66.84±9.8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RT-PCR示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于术后3 d即开始有表达,2周达到高峰后减弱,实验组表达量较大.结论 pcDNA3.1-VEGF165质粒用于创面后,具有上调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表达,促进软组织缺损区血管生成、加速创面愈合作用.

  • 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启旭;周刚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一般分为超急性排斥(xenogeneic hyperacute rejection,HAR),延迟性排斥(又称急性血管性排斥),急性细胞性排斥和慢性排斥.

  • 耳廓再造术后感染的诊治

    作者:蒋海越;庄洪兴;潘博;国冬军;胡晓根;郭万厚

    2002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我科进行的1 727例自体软骨支架耳廓再造术中出现了16例术后感染、脓肿形成的病例,经充分的引流、换药和抗感染综合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保留了肋软骨支架,维持了再造耳廓的形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几何法乳晕设计在下蒂瓣巨乳缩小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俊;杨定文;杨涛;李宁生

    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由Robbins在1977年设计并应用于临床,1988年起我们应用几何原理进行受区乳晕和新乳晕的设计,并改进了Robbins术式,共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者3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 皮肤扩张术注射壶相关并发症分析

    作者:谢庭鸿;黄晓元;龙剑虹;雷少榕;张明华

    收集我院1994至2005年475例在扩张术中注射壶方面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改进方法及处理措施,以唤起同道们注意,提高扩张术的成功率.

  • 对偶楔形切除法治疗乳头肥大

    作者:李保锴;张艳清;侯贺宪;王立荣;杨加保;张劲光

    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我们采用对偶楔形切除法治疗乳头肥大26例,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女性25例,年龄24~35岁,生育哺乳者24例,1例未婚未育(渴望丁克家庭).乳头大小(直径/高度):8~10 mm/9~10 mm者9例,11~15 mm/11~15 mm者11例,大于15 mm/15 mm者5例,伴有乳头悬垂20例.男性1例,25岁,乳头大小(直径/高度):10 mm/9 mm.

  • 以睑缘动脉弓为蒂的眼睑推进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

    目的 探讨眼睑瓣在修复眼睑全层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以睑缘动脉弓为营养血管蒂,在眼睑全层缺损的两侧与缺损底部等高,水平向两侧设计眼睑矩形瓣;若缺损较大,外侧眼睑瓣设计线可绕过服外眦角(距外眦角0.5 cm)延伸到对侧眼睑(上或下眼睑,根据缺损是在下或上眼睑),全层切开后水平向中央缺损区推进,分层缝合修复缺损.结果 20例患者应用本法修复,其中眼睑基底细胞癌4例,鳞癌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色素痣6例,外伤性缺损3例,先天性眼睑缺损2例.缺损大水平宽度1.7 cm,小0.7 cm.缺损位于上睑6例,下睑14例.所有眼睑瓣均全部成活,修复后的眼睑外形佳,睑缘平滑,睫毛生长正常.结论 以睑缘动脉弓为营养血管的眼睑瓣修复眼睑全层缺损是用同类组织修复,手术一次完成,效果良好,且睑缘动脉弓恒定,眼睑瓣血供丰富,是眼睑全层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刘俊;刘鸣江;谢松林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10月至2005年3月,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6例,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与胫后动静脉吻合,并将股外侧皮神经与隐神经或腓肠神经吻合,使皮瓣具有感觉功能,并将阔筋膜缝合固定于跟骨以增加皮瓣稳定性.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3个月至4年的随访,皮瓣感觉部分恢复,足跟外形与稳定性良好.结论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隐蔽,血供丰富,可切取范围大,特别是带有感觉神经和阔筋膜,修复足跟耐磨、稳定性好,是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关键词: 皮瓣 修复 足跟
  • 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修复进行性单侧面萎缩症

    作者:王先成;乔群;刘志飞;冯锐;张海林;阎迎军;王阳;白鸣;曾昂

    目的 用游离的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充填修复进行性单侧面萎缩症.方法 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或旋肩胛血管为血管蒂的肩胛真皮脂肪瓣,切取筋膜脂肪瓣或真皮脂肪瓣后将其转移至面部萎缩处,然后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旋肩胛血管和面动静脉相吻合.结果 临床治疗8例,其中应用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7例,肩胛真皮脂肪瓣1例,组织瓣全部成活,矫正的患侧面部形态与健侧基本对称,外形满意.结论 游离组织瓣移植,尤其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能提供足够的组织量,是修复进行性单侧面萎缩症较好的方法.

  • IFN-γ抑制兔耳皮肤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中蛋白激酶C的活性变化

    作者:张选奋;郭树忠;张琳西;刘凯

    目的 观察IFN-γ抑制兔耳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中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变化,探讨PKC的信号作用.方法 兔耳伤口或瘢痕组织内使用IFN-γ,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伤后3、6 d、上皮化时(11~16 d),上皮化后14、30和45 d瘢痕组织的PKC活性,并观察上皮化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 肉芽组织、周边组织和瘢痕组织的PKC活性伤后持续升高(P<0.01),IFN-γ没有改变PKC活性(P>0.05,)但延迟创面愈合约1.5 d(P<0.01),并抑制瘢痕增生(P<0.05).结论 IFN-γ抑制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的作用不经PKC介导;PKC活化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有关.

  • 汉防己甲素对增生性瘢痕基质胶原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曹治东;石崇荣;黄崇本;李邦春;苟景跃;刘远禄;张奎

    目的 观察汉防己甲素对瘢痕胶原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抗瘢痕作用的机理.方法 将汉防己甲素的实验浓度控制在低于细胞增殖抑制范围之内,采用加胶原蛋白底物的SDSPAGE电泳法分离胶原酶,胰蛋白酶激活后利用湿胶密度扫描仪分析胶原酶的活性.同时采用改良的氯胺T法测量细胞外胶原蛋白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 在不抑制细胞增殖的情况下,汉防己甲素可显著提高胶原酶的活性,使细胞外胶原蛋白减少,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此作用强于激素.结论 增强胶原酶降解胶原蛋白的活性,减少细胞外胶原沉积是汉防己甲素抗瘢痕作用机理之一.

  • 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作者:宋玫;高建华;严欣;刘晓军;陈阳

    目的 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细胞库,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永久的研究材料.方法 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转化技术,把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LCL).结果 成功地为一个瘢痕疙瘩家系27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所有的细胞株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结论 瘢痕疙瘩家系永生细胞库保存了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用之不竭的DNA资源.

  • 双平面法隆乳术治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伟华;王琳;吕远东;刁志勇;尚勇;玉光哲;李巍;韩剑宇

    目的 探索治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佳方法.方法 对15例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于注射物取出及残腔灌洗后,应用乳腺下平面与胸肌下平面双平面隆乳术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12例术后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1年,平均6.8个月,无假体移位及畸形出现,10例(20只)乳房形态良好,2例(3只乳房)可触及假体边缘,1例(1只)乳房轻度硬化达BakerⅡ级.结论 双平面隆乳术是治疗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切实有效的方法.

  • 下蒂法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的术中调整

    作者:陈育哲;薛宏宇;朱力;尤维涛;马勇光;王侠

    目的 为了克服以往乳房缩小手术设计方法不够灵活的缺点而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术前对新乳头位置和乳房多余皮肤切除范围按下蒂法初步定位,术中在近似直立的体位下对初步形成的乳房再进一步的调整定位,后确定新乳头乳晕的位置,然后采用下蒂法完成乳房缩小术.结果 自1995年8月起,共行34例,经术后3~18个月随访,无明显并发症,新乳房形态自然,乳头乳晕感觉正常.结论 本法设计简单、灵活,手术安全、效果可靠.

    关键词: 乳房缩小 动态设计
  • 可扩张乳房假体在一期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发成;蒋宏传;李杰

    目的 探讨乳癌根治术后应用可扩张乳房假体置入一期乳房再造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效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30例患者采用乳癌根治术后可扩张乳房假体置入一期乳房再造术,其中5例保留了乳头乳晕.结果 手术效果较为满意,3例乳房出现微小并发症,其中2例皮瓣局灶坏死,另1例出现乳头乳晕部分坏死.结论 可扩张乳房假体置入乳房再造术适用于不适合单纯乳房假体置入法乳房再造术者,其与先行扩张器置入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然后置换乳房假体的乳房再造方法相比,减少了1次大手术,术后恢复快,不增加额外瘢痕.

  • 从颅面外科到颅颌面外科

    作者:张涤生;穆雄铮

    《颅面外科学》出版已有10年了,这是第一本关于"颅面外科"的参考书兼教科书,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过去10年里,我国颅面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相关论文不断涌现,并出版了一些与颅面外科有关的书籍、杂志,成立了全国性的颅面外科学术团体.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的颅面外科无论是质量上,还是开展单位数量上,都已经跨越了10年之痒,与时俱进,形势喜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众多的颅面畸形患者纷至沓来,给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1,2].

  • 腭板HA复合人工骨植骨术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

    作者:严奉国;平飞云;陈军;徐昕;严君烈;黄剑奇;陈关福

    目的 研究腭板HA复合人工骨植骨术对患者上颌骨三维方向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腭板骨缺损的先天性Ⅱ度腭裂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植骨组,植骨组腭板骨缺损利用HA复合人工骨修复,所有患者年满16周岁时复诊,行X线头影测量及牙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结果 植骨组与对照组在上颌骨长度及高度发育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与对照组在上颌骨后部宽度发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上颌骨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腭板植骨术对上颌骨宽度的发育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提倡序列治疗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对硬腭骨缺损进行植骨修复.

  • 兔下颌角截骨后咬肌适应性变化

    作者:贾学峰;黄金龙

    目的 通过对兔下颌角弧形截骨后咬肌相关指标测定,研究咬肌在骨架缩短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3个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5只,行左侧下颌角弧形截骨,右侧不手术作为自身对照.2、4、8、12和24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双侧咬肌总量称重.取双侧下颌角中点浅部咬肌,行HE、ATP酶染色.结果 左侧咬肌重量减轻与右侧差异显著,肌小节长度2周和4周术侧缩短,8周后恢复正常;部分肌纤维Ⅰ型向Ⅱ型转化;Ⅰ、Ⅱ型肌纤维面积左侧较右侧减小.结论 兔下颌角截骨术后肌小节长度、肌纤维转型、咬肌细胞面积发生相应变化,表明下颌骨架缩短后咬肌发生适应性的改建.

  •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齿槽裂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柴岗;张艳;胡晓洁;王敏;刘伟;崔磊;曹谊林

    目的 探讨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hBMSCs)在治疗齿槽裂骨缺损中的可行性.方法 2002至2005年,选择齿槽裂骨缺损患者7例(单侧6例,双侧1例),以患者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部分脱钙骨(part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p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治疗齿槽裂骨缺损.从患者髂前上棘穿刺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经体外成骨诱导和扩增至第3代.将诱导的hBMSCs,复合部分脱钙骨体外培养1周后,手术回植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1、3、6、12、24、36个月进行临床外形和三维CT检查随访.结果 6例患者头部三维CT检查,结果示术后3个月能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并修复骨组织缺损.术后1~3年的随访表明组织工程骨稳定存在,无明显骨吸收现象,临床治疗效果稳定.1例患者(双侧齿槽裂)植入物外露感染.结论 以自体hBMSCs为种子细胞,部分脱钙骨为支架材料,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组织工程化骨组织,并临床修复齿槽裂骨缺损.

  • 一期全耳廓再造耳支架覆盖组织瓣的模板设计

    作者:匡建国;楚建军;唐胜建

    目的 研究耳支架覆盖组织瓣的模板设计,探讨一种精确可靠的组织瓣设计方法.方法 运用工程图学理论和CT三维测量技术,对40只发育正常耳廓的表面三维形态进行近似平面展开,据此展开图形设计耳支架覆盖组织瓣模板.结果 健康人耳廓表面三维形态的展开图形具有大致相似的基本形状,据此基本图形的关键点可绘制出SMAS组织瓣的简化模板.结论 应用CT三维测量模板设计耳支架覆盖组织瓣准确可靠.

  • 扩张的耳后瘢痕瓣和Medpor支架耳廓烧伤后再造术

    作者:宋春琼;庄洪兴;王淑杰;胡晓根;何乐人

    目的 对烧伤所致耳廓缺损,探讨应用耳后瘢痕瓣经扩张后加Medpor支架行耳廓再造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7例烧伤后耳廓缺损患者,应用扩张的耳后瘢痕瓣结合Medpor支架行耳廓再造术.结果 除两例分别因无足够的皮下筋膜瓣包裹支架和外伤导致支架部分外露外,其余15例均告成功.长随访3年,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年龄大于25周岁,因烧伤致耳廓缺损患者,以扩张的耳后瘢痕瓣结合Medpor支架行耳廓再造术是一种效果较为可靠的手术方法.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