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枕动脉轴型头皮瓣修复头皮缺损

    作者:廖立新;刘曾旭;赵英;李国辉;曾元临;郭光华;余于荣

    由电烧伤造成的头皮全层坏死、颅骨外露的治疗比较棘手,如处理不当,可致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甚至死亡[1].为此,我们对15具成人尸体的枕动脉进行了解剖,并自1998年1月始,设计枕动脉轴型皮瓣,为对侧顶枕部电烧伤大块颅骨外露共5例进行修复,效果较好.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绿萍;闫炳智;俞冰;周晓东;张智勇;滕利;归来

    双侧下颌角截骨整形术适用于方型脸者,可使之成为适合东方人所追求的"瓜子型"脸.采用口内入路手术不遗留瘢痕,但视野较小,深部软组织尤其是位于下颌骨升支后缘的部位不易彻底止血,所以术后局部肿胀明显.2000年以来,我们对23例行双侧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的患者,于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fibrin glue FG)进行止血,并观察其止血效果及术后负压引流量和局部肿胀情况.

  • 先天性双侧唇裂的口轮匝肌一期修复重建

    作者:张彬;李克义;牛怀恩

    传统的双侧唇裂修复术不行口轮匝肌的复位矫正,术后患者常出现上唇低平、切口两侧运动性球状突起、鼻小柱短小、鼻底过宽等畸形.近年来,我们对23例先天性双侧唇裂进行了口轮匝肌一期重建,效果较好.

  • 上睑皮肤结膜囊瘘的成因及手术修复

    作者:李万同;柳大烈

    皮肤结膜囊瘘是较为少见的眼部畸形,多继发于外伤或手术之后.瘘的存在不仅影响外观,且由于泪液从瘘孔流出可致局部不适,久之可发生湿疹.我们对1995年7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1例此类患者行手术修复并获成功.

  • 上睑提肌折叠加强术治疗轻度上睑下垂62例

    作者:王健民;白萍;王崇山;李彦荣;杨路勇;刘和荣

    我们于1995年设计了一种上睑提肌折叠加强术,并用于治疗62例轻度上睑下垂,取得较为满意效果(图1,2).

  • 枕动脉岛状筋膜瓣修复再造耳支架外露

    作者:邝勇;王标;李江;贺忠文

    支架外露是全耳再造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修复颇为棘手.米粒般大小的裸露软骨可自愈,稍大的裸露则必须用颞浅动脉岛状筋膜瓣转移覆盖,然后在筋膜瓣表面移植皮片修复[1].但如果以颞浅动脉岛状筋膜瓣行一期耳再造后发生较大支架外露时则不能应用此法,为此,2000~2001年我们设计了以枕动脉为蒂的岛状筋膜瓣修复6例此类患者,获得良好效果.

  • 埋线法穹隆加深术在结膜囊部分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宋斗;苏书;孙桂珍;陈杰;高方

    结膜囊成形术无论采取何种材料移植,都存在术后移植物继发收缩的问题[1],1999~2000年我们对13例结膜狭窄患者采用结膜囊成形术同时行埋线法穹隆加深术,有效地减少了术后结膜囊的收缩.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修复颅骨缺损远期断裂一例

    作者:叶信海;王开元;倪建新

    病例患者男,21岁.1996年10月因车祸致左额眶缺损、左眼失明7个月入院.专科检查:左前额及眉局部创口已愈合,瘢痕已软化,左眼无光感,前额部与相连眉弓全层骨缺损6 cm×8 cm,缺损区有明显的脑组织搏动征象.

  • 会阴动脉跨区供血的股内侧皮瓣再造外阴一例

    作者:高国兰;陈宗基;马莹;周艳芳

    行女性外阴癌根治切除时通常是将小阴唇与大腿根部缝合,结果可导致尿道阴道前庭区外露并受磨擦,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此,我们为此类病例设计了以会阴动脉为蒂跨区供血的股内侧皮瓣即时转移修复的手术方法,获得良好效果.

  • 修复小腿深度烧伤后骨关节外露巨大创面一例

    作者:喻三宝;张元海;杨顺江

    病例患者男,31岁.车祸致浓硫酸烧伤右下肢2 d,于2001年4月9日入院.体检:见右膝以下深Ⅲ度创面9%.伤后第4天行切痂术可见膝关节内侧囊烧伤变性,胫骨内侧全段、内外踝骨外露,踝部部分伸肌腱、跟腱、大隐静脉小腿段、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小腿下1/3段均变性坏死.

  • Werner's综合征伴右足跟慢性溃疡一例

    作者:施越冬;张学军;吴坤南;亓发芝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5岁,199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经保守治疗恢复.2年后出现右足跟红肿,逐渐破溃、流脓,伴行走困难,经多种换药治疗未愈,于1998年11月入院.入院前因膀胱肿瘤行手术治疗.数年前因白内障接受过手术.有糖尿病史,未予任何治疗.父母为近亲结婚,兄长1人,38岁时因类似疾病死亡.姐妹2人,无相似疾患.

  • 同期修复半侧颜面萎缩合并单侧唇裂一例

    作者:李小静;宁金龙;朱飞;张传永

    病例患者男,18岁.因唇、颅颌面畸形影响外观要求修复入院.据其母所述,其生后几天面部曾遭鼠咬伤.检查:发育良好,左侧不完全上唇裂,上颌颜面部有多处细小的且色素加深的凹陷瘢痕,并伴轻度萎缩,颧部对称,而半侧鼻显著萎缩,鼻翼较小,低平,鼻翼外侧基底退缩移位约1.2 cm.前额、鼻根部有军刀状切迹,延及额顶发际内,宽约2.0 ~3.5 cm不等,呈皮革样萎缩.

  • 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分析和研究

    作者:张如鸿;朱昌;穆雄铮;冯胜之

    目的分析阐明Millard法在修复单侧唇裂中的优点和缺陷.方法对30例单侧唇裂的患儿,应用Millard Ⅰ或Ⅱ型法修复,同时在唇红缘裂隙处作一交叉三角瓣的改良,并一期复位鼻翼软骨.结果经6个月~1年的随访,解剖复位效果满意,瘢痕隐蔽,人中完整,唇红丰满,鼻翼软骨复位良好,鼻小柱得以延长.结论 Millard法是修复单侧唇裂较为理想的方法,应用交叉三角瓣修复唇红缘,弥补了Millard法唇红缘修复方面的不足.一期鼻翼软骨钝性解剖复位效果良好,符合东方人种的特点.

    关键词: 唇裂 Millard法
  • 内皮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德伍;李国辉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中的作用及一氧化氮(NO)、粉防己碱(Tet)的拮抗效应.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以3H-脯氨酸掺入量判断细胞胶原合成.结果 ET呈浓度依赖性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随着ET浓度(2.5~100 ng/ml)的增加,3H-TdR掺入值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8、4.0和4.9倍;3H-脯氨酸掺入值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1、3.1和3.8倍(P<0.01).用NO供体亚硝基乙酰青霉胺(S-nitroso-N-acetyl penicillamine,SNAP)50 μg/ml单独处理成纤维细胞,对3H-TdR掺入值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P>0.05),但对3H-脯氨酸掺入值有下调作用;SNAP可拮抗ET-1(25 ng/ml)刺激细胞增殖作用(抑制率为22.89%,P<0.05);对ET-1的促胶原合成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Tet在不抑制细胞DNA合成的药物浓度(3 μg/ml)即可明显减少瘢痕成纤维细胞3H-脯氨酸掺入值,并能显著降低由ET介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值(抑制率为33.21%,P<0.01).结论 ET对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效应可部分被SNAP、Tet所阻抗.

  • 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支架的预构

    作者:潘勇;黄蔚;艾玉峰;熊猛;张琳西;彭湃

    目的探讨具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活性的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支架的构建方法.方法①将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PGA)纤维无纺网支架材料、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相混合,构建组织工程血管.②将VSMCS置入胶原凝胶中,观察VSMCS的生长状况.③观察VSMCS胶原悬液滴入该支架材料中的生长.结果①VSMCS在胶原凝胶中的位置固定,分布于不同层次,约3~4 h逐渐形成多个胞质突起.随时间推移,胞质突起继续伸展,部分细胞呈梭形、纺锤形.②VSMCS胶原悬液滴入胶原包埋处理的PGA支架中后,大部分细胞随胶原凝胶状态的形成,滞留于支架材料网孔中,细胞可沿PGA纤维表面生长.结论胶原包埋处理的PGA纤维无纺网是良好的携带VSMCS的多孔生物降解材料.

  • 应用瘢痕组织瓣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

    作者:范巨峰;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赵振民;黄渭清;唐勇;周传德

    目的探讨上唇瘢痕组织瓣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矫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Millard术式原理,不切除上唇瘢痕,而是用以形成两型瘢痕组织瓣,用来矫治不同情况的鼻畸形.结果 1985年起应用本法共矫治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51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结论本法增加了可供利用的组织量,适用于矫治可供利用的组织量不足时的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

  • 血管瘤组织中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程立新;汤少明;罗少军;郝新光

    目的探讨雌激素(estrogen, EST)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8例血管瘤标本及6例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EST、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的表达.结果毛细血管瘤EST表达增高,与海绵状和蔓状动脉瘤及正常皮肤组织间差异显著,尽管EST在海绵状和蔓状动脉瘤中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R仅在部分毛细血管瘤组织中表达.EST和ER的表达均无性别间差异.结论 EST与毛细血管瘤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为我们用药物治疗毛细血管瘤提供了理论依据.

  • 结构蛋白及血管形成因子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欧阳天祥;袁斯明;邢新;倪灿荣;郑唯强;温萍

    目的研究结构蛋白及血管形成因子(VEGF)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cavernous venous malformation,CV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996~2000年CVM病理样本25例,取正常中、小型静脉各12例.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及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等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半定量分析结果.结果Ⅳ型胶原、Fn和Ln在海绵状静脉畸形与中、小静脉中的分布类似,但表达量明显较少.畸形组织和小静脉VEGF表达明显强于中型静脉,小静脉Ang-1表达明显强于静脉畸形和中型静脉.结论 Ln及VEGF表达变化可能是海绵状静脉畸形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Ang-1表达减少可能参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血管塑形障碍的发生.

  • bFGF和硫糖铝在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亚兰;郭树忠;鲁开化;韩岩;雷永红;宋保强;潘勇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在扩张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皮肤瘢痕及鼻尖缺损患者共12例,经病变外边缘垂直切口埋置扩张器23个,持续恒压扩张的同时,在扩张器表面与扩张组织间注入bFGF和硫糖铝,观察手术效果,进行组织学、PCN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术后1~3 d即可开始持续扩张,平均扩张时间为8.9 d;第一、二期手术间隔平均13.5 d,平均住院时间为28.4 d.扩张后皮肤软组织即时回缩率平均25.7%,皮瓣全部成活.组织学、PCNA检测显示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层数增加,胶原纤维排列较密,弹力纤维、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密度增高;增生期基底细胞增多,分布广泛.结论采用此法扩张速度快,能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皮瓣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 前列腺素E2对自体全厚皮片内黑色素细胞增殖规律的影响

    作者:李海洋;李武修;孙乐刚

    目的研究自体全厚皮片前列腺素E2含量变化对表皮黑色素细胞增殖及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68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1组(只作皮片移植)及实验2组(皮片移植+外用双氯灭痛乳剂),动态观测皮片组织内前列腺素E2含量变化;借助组织化学及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皮片表皮内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及密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后1~7 d,实验1组前列腺素E2含量明显上升,30 d时再次升高,然后恢复正常;实验2组前列腺素含量在术后2 d内明显下降,此后表现出与实验1组相同的趋势,但其变化幅度较小.实验1组M C- 3H-TdR标记指数在术后2~14 d升高,30 d时出现第二个高峰;MC密度在术后3 d内明显下降,此后开始升高,21 d后明显超过术前水平;实验2组在术后1 d即开始上升,与实验1组相比,出现时间早,且变化幅度较小.而实验2组MC密度同样表现出首先减少然后增加的趋势,但是其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实验1组;尤为明显的是,在实验的后阶段,其MC密度仍然明显低于实验1组及对照组.结论在皮片移植早期,应用双氯灭痛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并终抑制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减少黑色素细胞的密度,从而减轻皮片的色素沉着.

  • 口腔粘膜游离移植再造尿道

    作者:陈文;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黄渭清;范巨峰;翟宏峰;李强

    目的探讨采用口腔粘膜游离移植,对局部缺乏组织的尿道下裂行尿道再造的方法.方法 1998~2001年对25例患者应用口腔粘膜游离移植再造阴茎段尿道,半年后吻合瘘口.结果 1例一期术后并发感染,愈后无尿道狭窄,所有病例二期吻合瘘口后,再造尿道通畅.结论口腔粘膜丰富的网状毛细血管网、韧厚的上皮层和相对较薄的皮下板层结构是移植成功的关键.以口腔粘膜游离移植行尿道再造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作者:杨东运;李世荣

    增生性瘢痕(hypep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的难题,但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这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一直受到很大限制.自5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HS和K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进展

    作者:郑江红;林子豪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在白色人种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由于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为时已晚.CMM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预后差,对其治疗尚无统一模式,我们仅就CMM的外科手术和生物学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bFGF和硫糖铝联合局部应用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

    作者:郑少萍;郭树忠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合用可加快创面血管新生[1].我们将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局部,并观察了其对兔腹壁下浅动脉岛状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以期判断其应用价值.

  • 人胚胎无瘢痕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初步观察

    作者:宋慧锋;林子豪;柴家科;刘宁飞;陈敏亮;赵耀忠;朱晓海

    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医师的临床难题,孕中期胎儿皮肤创面愈合后无瘢痕形成,成为人们期望的理想愈合方式[1],我们将孕中期人胎儿皮肤异种移植至裸鼠的皮下,建立人胎儿无瘢痕愈合的模型,并对其愈合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以期为人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 应用聚丙烯单丝网片纠正轻、中度乳房下垂

    作者:孙家明;乔群;刘志飞;赵茹

    目的介绍一种适用于轻、中度乳房下垂的矫正术.方法采用乳晕周围环状切口,用聚丙烯单丝网片制成内置式乳罩,行乳腺组织的上提、塑形和固定,并为21例乳房下垂者行矫正术.结果 21例均达到较为理想的上提效果,随访2~16个月,无下垂复发和切口瘢痕增生,未发生异物排斥反应.结论聚丙烯单丝网片用作乳房塑形的支持材料安全可靠,减少了切口的瘢痕增生,避免了下垂复发.

  • 巨大乳房纤维腺瘤切除后的乳房成形术

    作者:李波;施耀明;包铮;郑自贵

    目的寻求巨大乳房纤维腺瘤切除后合理重塑乳房外形的方法.方法按缩乳术原则设计乳头、乳晕新位置,标记需切除的表皮区和全层皮肤区.切除部分表皮、皮肤及全部肿瘤,再按隆乳方法重塑因肿瘤和乳腺切除而空虚的乳房外形.结果经远期随访本组7例(1例除外)乳房大小,乳头及乳房的挺拔性、对称性,手感及乳头、乳晕的感觉和勃起程度均较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可以较好地一期解决因切除肿瘤而后遗的乳房缩小畸形.

  • 应用小阴唇扩张皮瓣的阴道形成术

    作者:吴杰;洪颖;李胜凡;胡志沁

    目的探索应用软组织扩张器扩张小阴唇组织,以小阴唇扩张皮瓣行阴道形成术的方法.方法选择3 cm×5 cm、50 ml肾形扩张器,置入小阴唇内外侧壁之间及阴唇间沟,扩张小阴唇,以获取足够面积的小阴唇组织.于尿道膀胱与直肠间造穴,翻转蒂在阴唇后联合处的小阴唇双叶皮瓣,以小阴唇皮瓣衬覆阴道腔壁,完成阴道形成术;术后夜间佩带模具3~6个月.结果本组5例经术后6个月~2年随访,4例已结婚,性生活满意;外阴形态正常,再造阴道外口大于2横指,深度≥8 cm,具有感觉和分泌功能,接近生理需要.结论应用软组织扩张器扩张小阴唇形成阴道是诸多阴道形成术中较为理想的方法,其损伤小,并发症少,再造阴道接近解剖及生理状态.

  • 岛状皮瓣静脉淤血再通后对大鼠全身情况的影响

    作者:曹景敏;鲁开化;王标;郭树忠

    目的探讨岛状皮瓣静脉淤血再通后对全身多脏器的影响.方法按静脉淤血时间的不同将大鼠分为4组.观察耳部微循环的改变,测量术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动态变化,观察心,肺,肝,肾,小肠及耳部血管等组织结构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结果皮瓣原位缝合组及静脉淤血2 h组,耳部微循环、TNFα、IL-10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各脏器结构改变较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少.静脉淤血6、10 h组,微循环,肺,小肠,血管则有明显组织学改变,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但心,肝,肾组织学改变较轻.TNFα浓度再灌注1 h达到高峰,其后逐渐下降,IL-10浓度3 h达到低,然后逐渐上升.结论皮瓣静脉淤血再通后可造成肺、小肠及血管器官损伤,静脉淤血时间越长,再通后则损伤程度越重.全身微循环的改变,中性粒细胞在肺、小肠中的浸润,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及细胞因子TNFα与IL-10的浓度失衡是重要的操作原因.

  • 股直肌内神经血管解剖研究和临床意义

    作者:杨大平;陈天新;徐学武;郭铁芳;韩雪峰

    目的详细了解股直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评价该肌肉能否被分成两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经双侧股动脉内灌注改良氧化铅-明胶混合液的10具新鲜尸体及10具甲醛浸泡的尸体共40条成人股直肌.结果 40条股直肌肌肉内外血管分布呈现3种不同类型.12.5%的股直肌仅接受1支动脉供应;80%的肌肉由1支优势动脉和1~2支次要动脉供应;7.5%的肌肉含有2支大小接近的优势动脉.股直肌的神经支配来自股神经后束发出的神经支.该支在进入肌肉之前常分成2支,分别有动脉伴行构成神经血管束.结论根据股直肌内神经血管供应类型以及肌肉内特有的肌腱组织,可将该肌分成2个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 扩张器注射壶渗漏处理简法

    作者:马桂娥

    扩张器注射壶渗漏是扩张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为注射针头较粗、注射次数频繁或注射壶质量不佳所致.以往的处理方法为更换新扩张器或注射壶,操作繁琐不便.我们自行设计一种简易方法并应用于8例患者,效果满意.

  • 眶颧骨折继发畸形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智勇;归来

    颧骨位于面中1/3关键解剖部位,决定着面部轮廓的三维立体结构,即面部水平宽度、前突度和中面部垂直高度[1].因其位置突出,因而是头面部创伤中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颧骨与邻近骨的解剖毗邻关系密切,颧骨骨折,特别是由高速直接暴力所致,势必导致邻近骨的骨折.眶骨及上颌骨与颧骨的解剖关系为紧密,因而也常受累.基于上述情况,有不同表达此类骨折的名词,包括:颧骨复合体骨折、眶颧上颌骨折、颧上颌复合体骨折、颧-外侧眶复合体骨折、眶颧骨折等[1-5].目前文献多采用眶颧骨折.眶颧骨折因各种原因早期未得到及时复位固定或治疗不当,当肿胀消退后,由于骨折段的畸形愈合、吸收、瘢痕挛缩牵拉,造成后期眶颧骨以及邻近器官和软组织结构的畸形,称为眶颧骨折继发畸形,严重影响面部外形及功能.

  • 华东地区汉族青年人面部垂直测量的分析与比较

    作者:王大为;刘旺;钱国正

    随着在正常人群进行人体测量学的研究,证实美容和整形外科医生无法将面部黄金比例标准作为临床工作中唯一的正常标准[1-3].我们通过对80名我国华东区域汉族青年人(男女各半)4项面部垂直测量的分析与比较,探讨面部黄金比例标准与我国汉族青年人面部有关测量及相应比例实际情况的关系,以期为整形美容外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上睑下垂术后并发角膜溃疡的经验教训

    作者:毛海燕;张开颜

    1990~2000年我们收治的120例上睑下垂病例中,术后有8例(6.67%)发生角膜溃疡,明显高于黄发明报告[1]的0.93%的发生率.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9~40岁.重度上睑下垂7例,中度1例.行上睑提肌缩短术7例,额肌瓣悬吊术1例.

  • 带蒂颊脂垫衬里骨移植重建上颌骨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关福;严君烈;钟来平;樊立洁

    目的寻找解决上颌骨轮廓重建时,因移植物常暴露在上颌窦腔和鼻腔,移植骨吸收和死骨形成发生率高而导致重建失败的方法.方法在尸体解剖、活体观察及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颊脂垫组织作了研究;1988年以来采用带蒂颊脂垫衬里骨移植一期重建上颌骨形态和功能38例.结果该组织瓣的解剖恒定,血供丰富,易于切取,供区与受区邻近,上颌骨轮廓的重建与肿瘤切除术可同时进行,并可在同一切口内完成手术.全部病例面部轮廓对称,张口正常,语言清晰,3例手术后发生瘘管,创口二期愈合,其余病例创口一期愈合,无移植骨吸收和死骨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带蒂颊脂垫衬里骨移植一期重建上颌骨形态和功能,将带蒂颊脂垫植入上颌窦与移植骨之间,避免了移植物的暴露,血管化的颊脂垫不仅有助于移植骨较好的结合,同时能恢复上颌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 颅内外联合入路矫治严重额眶骨折后遗畸形

    作者:俞冰;归来;张智勇;滕利;左峰;黄绿萍;周晓东;阎炳智;杨帆

    目的探讨颅内外联合入路治疗额眶骨折后遗畸形的有效方法.方法根据有无大块骨质缺损将额眶骨折主要分为两类:①额眶部大块骨组织缺损.②额眶部骨折塌陷,无大块骨组织缺损.二者均经颅内外联合入路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前者主要采用自体颅骨外板及人工骨行额眶部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后者则运用截骨复位、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植骨等颅颌面外科技术修复.结果 1998年6月~2000年10月,共治疗额眶骨折后遗畸形18例,其中同时合并大块骨组织缺损者12例,额眶部骨折塌陷,无大块骨组织缺损者6例,所有患者畸形明显改善,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外联合入路较单纯颅外入路更能清晰显露额眶骨折的部位,便于手术操作,与颅颌面外科各项技术灵活结合,可收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 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颅缝闭合中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勇;张涤生;陶佩玉;徐鹏;冯胜之;穆雄铮;韦敏

    目的研究胰岛素生长因子1对大鼠颅缝细胞的骨诱导作用和体外调节小鼠矢状缝闭合的作用.方法获取新出生的SD大鼠的矢状缝细胞进行培养和出生8 d的CD1小鼠矢状缝进行体外无血清器官培养基培养,加入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lilce growth factor 1 IGF1),浓度分别为10 ng/ml和40 ng/ml,并设立不加IGF1者为对照组,应用RT-PCR检测颅缝细胞的成骨细胞表型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骨桥蛋白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液Ⅰ型胶原的分泌,光镜观察小鼠矢状缝闭合的情况.结果加入IGF1的矢状缝细胞的成骨细胞表型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骨桥蛋白mRNA表达以及培养液Ⅰ型胶原分泌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IGF1干预的矢状缝移植体培养8 d时,颅缝内侧面骨板开始接近,培养20 d时,颅缝小部分闭合,培养30 d时颅缝大部分闭合,无IGF1干预的对照组培养30 d,颅缝未发生闭合.结论胰岛素生长因子1通过增强颅缝细胞的骨诱导促进颅缝的闭合.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