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肿胀抽吸法治疗上肢淋巴水肿

    作者:段世荣;程国梁;韩俊杰

    1996~1999年,对8例继发于乳癌根治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施行肿胀抽吸加部分皮肤软组织切除术,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 肩胛部游离脂肪筋膜瓣修复半侧颜面凹陷畸形

    作者:周翔;陈石海;彭福仁;黎冻;刘庆丰

    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肩胛部游离脂肪筋膜瓣移植修复半侧颜面凹陷畸形5例,取得较满意效果.

  • 齿状骨板固定法修复颅骨缺损

    作者:杨术真;李拴德;杨喜民;王晓峰;唐宗椿

    多年来,颅骨缺损的修复一直延用颅骨钻孔固定覆盖物的方式.由于钻孔操作有不安全性,因此钻孔的保护性措施和改良的修补术式也相继应用于临床[1,2].1997~1999年,我们采用齿状骨板法替代钻孔法固定,已应用30例,效果满意.

  • 鼻唇沟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

    作者:梁尚争;李万山;刘双庆

    口腔颌面部因肿瘤切除或外伤后所致组织缺损,修复方法较多,各具优缺点,我们应用鼻唇沟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9例,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应用灵活,成功率高,效果好.

  • 第一跖背动脉蒂母短伸肌腱复合皮瓣手功能重建

    作者:王俊生;崔永光;董长青;李超;李君;雷万军

    手部重要功能区皮肤及肌腱缺损,分别行肌腱移植和手部皮瓣或其它部位皮瓣覆盖创面均能达到治愈目的,但术后肌腱粘连,功能恢复不佳,外观臃肿.我们自1994年6月以来,采用第一跖背动脉蒂短伸肌腱复合皮瓣(下简称复合皮瓣)移植修复手部重要功能区指深屈肌腱、皮肤缺损6例,获得较好疗效.

  • 46,XX Turner综合征一例

    作者:汪军;洪志坚;陈馨;姜会庆

    病例女,11岁,出生后即发现颈部两侧皮肤呈蹼状畸形,左下肢水肿,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身材瘦长,智力发育正常.查体:身高152cm,体重35kg,血压110/80mmHg,两侧颈部可见蹊状增生皮肤,起自乳突部止于肩峰,长20cm,质柔韧,颈部转动略受限.项部发际低于乳突平面8cm,宽13cm.颈蹼皮肤上有头发生长,双侧耳轮轻度卷曲,左小腿及足背轻度淋巴水肿.盆腔B超示两侧卵巢、子宫正常,心脏超声未发现主动脉结构异常,染色体查为46,XX.无蹼肘、蹼膝及肘外翻,双侧乳房未发育,外生殖器发育正常,无月经来潮.

  • 含前鞘下腹双蒂皮瓣修复上腹壁巨大缺损一例

    作者:应弋阳;余忠;李重茂

    病例男,52岁.上腹壁肿瘤切除术后复发3年,并迅速增大.1999年3月20日入院.查体:上腹壁可见16cm×14cm×13cm大小隆出皮肤的肿块,呈分叶状生长,瘤体表面有溃烂、出血,质硬,有压痛,可随皮肤活动.检查未发现有全身转移及其它手术禁忌症.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术中见瘤体累及腹壁全层,内面有4cm×3cm区域与大网膜粘连,余部光整,切除瘤体重达2.3kg,病理诊断为上腹壁平滑肌肉瘤.肿瘤切除后上腹壁有19cm×17cm缺损,腹直肌前后鞘、腹膜及皮肤上极作适当的拉拢缝合后,有9cm×11cm缺损.将大网膜覆盖于腹腔脏器上,与腹膜层作间断缝合固定.

  • 经直肠超声辅助诊治阴道闭锁一例

    作者:杨松林;章建全;刘新华;吴建明;范声强

    经直肠超声检查子宫和阴道是超声医学领域里的一项新技术[1],1999年10月,我们将这一技术应用于1例先天性高位阴道闭锁的诊断和辅助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脂肪颗粒注射隆乳并发硬结的病理观察及处理

    作者:修志夫;黄恒平;陈阳;陈宗基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乳具有安全、质地柔软等优点,在国内曾一度非常流行.然而术后乳房内常出现硬结,严重影响疗效.我们对1例乳房内硬结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及处理,介绍如下.

  • 甲床皮瓣覆盖后甲基质生长钙化一例

    作者:夏扬;刘静;徐光

    病例,男,70岁.因右拇脱套伤胸壁皮瓣术后20年,感染3个月入院.该患者20年前因右拇脱套伤,在当地医院急诊行‘右拇左胸壁皮瓣包埋术',术后3周断蒂,行右拇成形术.术后20年中右拇末节臃肿,屈曲受限,活动不便.3个月前出现右拇红肿,疼痛,经换药后未能控制,到我科就诊.专科情况:右拇末节红肿5cm × 3cm,顶端有一创面2cm×1cm,创面中有一灰白色硬结0.5cm × 0.5cm,有黄白色分泌物自其周围溢出.X线片提示右拇有大量钙化异物沉积(图1).入院后在指根阻滞麻醉下行右拇清创、异物取出、右拇成形术,术中见有大量钙化物沉积,大小共10块,大者3cm×1cm,探查见源自于甲床.将异物全部取出,清除甲床后修剪皮瓣,右拇成形.术后12d拆线,切口愈口,外形功能好.

  • 成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整复

    作者:朱昌;余力;张波

    目的为单侧唇裂术后常见的继发鼻畸形改善外形,解除其心理负担.方法纠正鼻小柱和鼻中隔的偏斜,游离塌陷的鼻翼软骨并悬吊固定在对称位置,用Millard术式C瓣、鼻槛组织瓣或上唇瘢痕组织瓣延长患侧鼻小柱,必要时用假体或自体组织抬高鼻背、鼻尖和丰满鼻底.1999~2000年,共修复成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50例.结果所治疗50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效果均较满意.结论纠正鼻小柱、鼻中隔歪斜,延长患侧鼻小柱软组织极为重要.广泛游离患侧鼻翼软骨并复位到正常位置固定,才能获得一个对称的鼻尖.如视需要,作鼻背鼻尖部和鼻底的充填,则效果更佳.

  • α-干扰素基因疗法治疗人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理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敏亮;林子豪;曹雪涛;章卫平;王全兴;赵耀中;朱晓海;袁相斌;杨松林;吴建明

    目的探讨IFN-α基因治疗人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理.方法以人IFN-α基因为治疗性目的基因,建立了人IFN-α基因疗法治疗人黑色素瘤的实验模型,并检测机体的NK活性和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高分泌IFN-α成纤维细胞克隆株体内移植后,能显著提高机体的NK活性和巨噬细胞杀伤活性,在以IL-2为基础的过继疗法合用时,对NK活性和巨噬细胞杀伤活性的增强作用更加明显.结论成纤维细胞介导的人IFN-α基因疗法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强的抗黑色素瘤的作用,为临床应用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治疗黑色素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 横穿鼻内眦韧带固定术的改进

    作者:叶信海;冯胜之;穆雄铮

    目的探讨横穿鼻内眦韧带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冠状切口或内眦局部切口径路,行横穿鼻钢丝内眦韧带固定术,修复内眦韧带断裂、移位.结果 78例中64例手术一次成功,外形改善满意,6例经二次手术后也获得满意效果,8例失败.所有病例除内眦部有小瘢痕外,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术式治疗内眦韧带断裂移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 颞蒂耳后乳突区皮瓣Medpor支架全耳再造术

    作者:吴建明;林子豪;刘麒;杨松林;袁相斌;赵耀忠

    目的探索可靠而有效的全耳再造新术式.方法根据耳后乳突区皮瓣的血供构筑特征,设计以颞部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包裹整个Medpor耳支架全耳再造方法.结果 1999年7月~2000年4月共完成12例手术,随访3~12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本法设计合理、操作比较简单、供区隐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全耳再造方法.

  • 应用可注射性生物材料再生自体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的实验研究

    作者:夏万尧;曹谊林;商庆新;刘彦春;刘德莉;徐蓉;吴娟娟

    目的探讨自体组织工程化软骨在动物自体内形成的佳细胞浓度,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贵州香猪部分耳廓软骨组织,于体外消化分离软骨细胞,与可注射性生物材料Pluronic F127混合形成复合物,浓度为10,20,30,40,50,60和70×106/ml,并将其接种于猪自体腹外侧壁皮下,于第6周取材,分别进行大体、组织学、氨基糖氨多糖(GAG)和Ⅱ型胶原含量检测,对再生软骨组织进行评价.结果细胞浓度为50×106/ml时,再生的软骨组织,软骨细胞均匀分布,包埋在软骨陷窝内,与正常软骨组织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而细胞浓度为10×106/ml、30×106/ml则形成软骨组织不完全,软骨细胞散在分布,并被未降解的生物材料分隔.对所有样本称重,在30~110mg之间,各样本GAG含量在5.8%~9.2%之间,正常耳软骨含量为9.2%.Western Blot证实所有样本都有Ⅱ型胶原.结论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在具有免疫功能的自体动物内形成软骨组织,并确定了软骨组织形成的佳细胞接种浓度为50×106/ml.

  • 自体颅骨移植在眶底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朱兆夫;吴汉江;李运良;Mark R Stevns

    目的评价自体颅骨移植在治疗面部外伤致眶底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面部创伤眶底爆裂骨折(以下简称眶底骨折)有骨质缺损者,采用冠状切口取自体骨,结膜切口加外眦切开入路进行骨移植修复缺损.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供骨区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3个月内有轻微下睑外翻,通过自行按摩半年后已不明显,8例术前有眶下区麻木者,术后l~6个月全部恢复,4例有复视者术后消失.通过半年至5年(平均11个月)的随诊,移植骨成活良好.供受骨区切口瘢痕不明显.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自体颅骨移植并发症少,对眶底的重建有许多优点,是眶底重建的理想移植材料.

  • 瘢痕过度增生的自由基发生机理

    作者:缪宓;秦泽莲;牛星焘

    自由基是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故其化学性质活泼,参与人体的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在体内,自由基主要包括:活性氧代谢产物,如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等;不是自由基但具有很强氧化活性的H2O2等;自由基与膜脂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所产生的次级自由基,如脂自由基L@,脂过氧基LOO@,脂氢过氧基LOOH@等.

  • 唇腭裂改良象形Y分类法

    作者:袁冶;邢树忠

    唇腭裂分类方法很多[1,2],但都有其局限性.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既可详细表达各种畸形情况,又简单实用的改良象形Y分类法,并应用于457例病人,以检验其应用价值.

  • 前列腺素E2对体外伤口收缩的影响

    作者:汪涌;杨松林;何清濂;林子豪

    伤口收缩是由创伤后激活的成纤维细胞和其合成的胶原纤维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也是形成病理性瘢痕的物质基础,因此,伤口收缩在人类表现突出的是其瘢痕组织挛缩所引起的体表及组织结构的异常和功能障碍[1].所以,调控伤口收缩,必将有利于人体创伤愈合后维持组织的正常形态.我们采用体外伤口收缩模型含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网架(FPCL)[2],探讨了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对伤口收缩的影响.

  • 电子束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作者:归来;罗茂萍;戴汝平;何沙;滕利;张智勇;黄绿萍

    颅颌面外科主要的治疗对象多为医学史上公认的一类疑难病,对患者的危害极为严重而治疗的难度很高,风险也很大.对这类畸形的治疗必须以整形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专家的密切配合[1],同时要求有各种先进的诊断及手术设备.电子束三维CT成像技术能立体、详尽和精确的显示机体组织三维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其再现畸形或病体模型的程度可以达到近乎解剖学的精度,为准确了解和掌握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计划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 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及白介素13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研究

    作者:关宝祥;徐少骏;鲍卫汉

    目的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1β(IL-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通过检测Bax、Bcl-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①在低血清中,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明显改变,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凋亡,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细胞凋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且Bax/Bcl-2比值升高,表明发生细胞凋亡.②IL-1β作用下,三者成纤维细胞均发生凋亡,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凋亡比正常皮肤严重,但Bax/Bcl-2比值在瘢痕疙瘩升高,在正常皮肤降低,增生性瘢痕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存在差异.

  • 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李荟元;刘建波;夏炜;鲁开化;郭树忠

    目的建立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方法选用47只日本大耳白兔,在耳腹侧面制作6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5cm×4.5cm长方形创面以及耳背圆形创面共388个,进行组织学等多项观察.结果 70%兔耳圆形创面可发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增生块,增生块持续时间长为150d;长方形创面增生块发生率为80%以上,持续时间已超过262d.增生块内有特征性的结节或漩涡状结构.创基注入TGF-β1、IFN-y,可以促进或抑制增生块的发生.原位杂交,查明内源性TGF-β1 mRNA为强阳性表达.利用此模型证实成纤维细胞凋亡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兔耳可以产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病理改变,可以用作瘢痕研究的实验模型.

  • 树突状细胞在异常瘢痕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作者:陈东明;鲍卫汉;王琦;徐少骏;唐岩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与异常瘢痕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例增生性瘢痕(HS)、6例瘢痕疙瘩(K)和6例正常皮肤DC表面分子HLA-DR和CD1a的含量,并观察激素对HS HA-DR和CD1a的影响.结果①HS和K组织中表皮HLA-DR+DC的数量(806.67±101.72)个/mm2和(870.00±134.24)个/mm2,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HLA-DR分子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异常表达.②HS和K组织中表皮CD1a+DC的数量(700.00±97.23)个/mm2和(780.00±104.47)个/mm2/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③激素治疗3,7d时,HS表皮HLA-DR+DC的数量(476.67±70.02)个/mm2和(447.76±90.03)个/mm2,CD1a+DC的数量(456.36±82.88)个/mm2和(396.18±99.36)个/mm2,明显降低(P<0.05).结论①HLA-DR和CD1a分子表达量增加,提示HS和K局部组织可能处于高免疫应答状态;②激素可能通过抑制HLA-DR和CD1a分子的表达量降低HS高免疫应答状态.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瘢痕
  • 阔筋膜张肌球拍形岛状肌皮瓣

    作者:于国中;庞水发;李国材

    目的探讨根据肌肉解剖形状和血管分布,将阔筋膜张肌皮瓣设计成上窄下宽,呈球拍形的岛状肌皮瓣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阔筋膜张肌球拍形岛状肌皮瓣,修复中下腹壁大块软组织缺损4例.结果 3例全部成活,1例岛状肌皮瓣远端有小块皮肤坏死,经移植皮片而痊愈.结论阔筋膜张肌球拍形岛状肌皮瓣是可行的,且皮瓣较窄的上段似一个延长的蒂,使之移转灵活,而皮瓣供区的上段又可直接缝合,从而减少了用来修复皮瓣供区创面所需皮片的面积.

  • 指根侧部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杜永军;冯祥生;徐国建;李庆生;杜学亮;阮树斌;陈应军

    目的寻求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可靠新方法.方法 1999年8月~1999年11月,采用缝接指背皮神经带指背浅静脉的指动脉指根侧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及指腹软组织缺损10例14指.结果 10例14指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大面积3.0cm × 2.5cm,小2.0cm×1.5cm.皮瓣感觉恢复佳,外形良好,无一例发生静脉危象.结论缝接指背皮神经带指静脉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方便、损伤小、静脉危象发生率低,提高了皮瓣的成活质量,值得推荐推广.

  • 一期开窗的肩胛旁游离皮瓣移植

    作者:李养群;李森恺;刘元波;杨明勇;黄渭清;赵振民

    目的颜面部严重烧伤后,瘢痕组织挛缩导致颜面部组织器官严重移位,在儿童还阻碍面部组织的生长发育,应用带丰富血运的游离皮瓣修复是佳选择.方法应用肩胛旁游离皮瓣一期开窗形成眼裂、口裂、外耳门和鼻孔,已为5~17岁颜面部严重烧伤的患者6例完成治疗.结果肩胛旁游离皮瓣大面积为17cm×17cm,即时开窗形成眼裂、口裂及鼻外形,全部成功.结论肩胛背部由于旋肩胛动脉皮支、胸背动脉肌皮穿支、颈横动脉浅皮支等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供,一期开窗不影响移植皮瓣的血运,适用于修复颜面部瘢痕挛缩.

  • 阴股沟皮瓣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元波;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赵振民;徐军

    目的明确阴股沟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年女尸阴股沟区皮肤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阴股沟皮瓣存在多重血液供应;其中,闭孔动脉前皮支分布于皮瓣中部,浅出点距会阴正中线(3.0±0.5)cm,距阴道口前缘(1.7±0.4)cm距耻骨下支外侧缘(0.6±0.2)cm,管径(0.8±0.1)mm;阴唇后动脉主要供应大阴唇,并恒定地以本干的形式在大阴唇皮下与阴部外浅动脉形成血管吻合,在阴道口后缘前后各1.5cm的范围内,发出2、3支阴唇后动脉外侧支,外径为(0.7±0.3)mm,分布于阴股沟皮瓣后部;阴部外浅动脉斜形穿过皮瓣上端走向大阴唇,沿途发出柳枝状血管分支分布于皮瓣上端.结论阴股沟皮瓣阴道再造所利用的血管是阴唇后动脉外侧支,而非阴唇后动脉主干;由于闭孔动脉前皮支浅出点位置较高而且固定,以之为蒂形成的皮瓣不适用于阴道再造,而适合于会阴部较小皮肤缺损的修复.

    关键词: 阴股沟皮瓣 解剖学
  • 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缺损

    作者:郑永生;孙强;马涛;陈宗基

    目的探讨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并验证其是否为佳的皮瓣供区.方法根据陈宗基关于动脉经吻合支跨区反流灌注供血的反流轴型皮瓣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以眶上动脉为蒂,经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吻合支跨区反流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移转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的缺损,1997~1999年共治疗7例,面积大4.0cm×2.4cm,小2.0cm×1.8cm.结果 7例均全部成活,随访l~2年,效果良好.结论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前岛状皮瓣具有稳定、可靠的血供保障,耳前皮肤组织的质地、色泽都与眼睑极为相似,是修复眼睑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供区.

  • 猪皮下脂肪吸脂后组织学观察

    作者:吕玉明;戚可名;庄强;赵萍

    目的观察小型猪皮下组织抽吸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采用注射器和直径为2mm的抽吸管行白色五指山成年小型猪背部皮下吸脂术.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吸脂区和对照区皮下脂肪组织标本进行肉眼和(或)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抽吸侧皮下脂肪厚度明显变薄,约为对照侧的53.5%.术区脂肪组织中只在真皮下、浅筋膜隔旁和肌膜表面等处瘢痕形成较多且消褪缓慢,术后6~8个月脂肪小叶结构清楚.抽吸后皮下脂肪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对照部位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吸脂术可明显减少皮下脂肪的厚度.抽吸时避免损伤皮肤和脂肪下肌层可减少术后瘢痕形成.采用细小的抽吸管可进行浅层脂肪抽吸.

  • 取材方法对脂肪细胞损伤程度的人体观察

    作者:张新合;郭东来;高建华

    目的研究剪碎法、注射器法、吸管法取脂对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分别采用剪刀剪碎、22号特制钝头侧孔脂肪抽吸针头注射器抽吸、直径8mm无菌吸引头以1个标准大气压抽吸3种方法取脂,标本石蜡切片、Van-Gieson染色,镜下观察脂肪细胞损伤程度.结果剪碎法对脂肪细胞损伤率为(8.6±1.8)%,注射器抽吸法为(15.7±2.4)%,吸管法为(76.4±8.7)%,经统计学分析相互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3种方法中,剪碎法对脂肪细胞的损伤轻,注射器法居中、吸管法重.

    关键词: 脂肪细胞 损伤 方法
  • 吸脂管进脂孔与吸脂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国辉;刘民友;康彦考;王永彬

    目的探讨吸脂管进脂孔与吸脂量的关系.方法根据进脂孔形状、面积、接与不接电刀,分4组抽吸人离体脂肪,定量分析.结果双二齿形孔管吸脂量大于二齿形孔、菱形孔等吸脂管;进脂孔面积为2倍管腔截面积时吸脂量大;配接电刀的管吸脂量大于不配接管.结论进脂孔面积是管腔截面积2倍,形状为孔缘有锐刃的多锐角组成,配接高频电刀的吸脂管较佳.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