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应用聚丙烯单丝网片行乳房悬吊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孙家明;郭能强;彭冲;冯晓玲;柳向东;刘佳锋

    目的 探讨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应用聚丙烯单丝网片作支撑悬吊材料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行此项手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得到随访(6个月至5年)的47例远期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78例患者的近期并发症中血清肿3例,感染3例(伴网片外露2例),切口延期愈合3例,乳头乳晕感觉障碍1例,未发生血肿、皮瓣坏死及脂肪液化等并发症.47例得以随访者乳房上极皮肤波浪状畸形7例,乳房边缘触及硬结3例,乳晕周围瘢痕增宽继发下垂2例,乳头乳晕感觉障碍1例,其余病例外观和自我感觉均良好.有2例术后成功哺乳,5例术后行乳房X线摄影,未发现网的显像和乳房钙化灶.结论 聚丙烯单丝网片作为乳房悬吊材料效果尽管较好,但因质地较硬、远期并发症较高,有必要寻找更为柔软安全可靠的替代材料.

  • 尿道板近端切断植皮分期治疗严重型尿道下裂

    作者:林煌;李森恺;李养群

    目的 探讨治疗严重型尿道下裂的方法.方法 一期将尿道板近端切断,矫正阴茎下弯,腹侧创面移植阴囊中厚皮片,半年后二期手术塑造尿道.结果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于临床应用17例,分期手术均成功,无尿道狭窄和尿瘘等并发症发生.1年后随访观察,阴茎头及尿道外口形态良好,阴茎矫直完全,术后阴茎阴囊形态尚佳.结论 该手术方法 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适用于阴茎近端型和阴茎阴囊型伴有重度阴茎下弯的尿道下裂患者.

    关键词: 尿道下裂 阴茎下弯
  • 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颌面缺损

    作者:韩正学;李华;李金忠;邢汝东

    目的 探讨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进行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腓骨用于修复颌骨缺损,小腿外侧皮瓣主要用于修复口底、牙龈、咽侧、颊以及腭部的软组织缺损.结果 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共治疗26例,其中修复恶性肿瘤术后缺损25例,双侧上颌骨缺失1例.术中组织瓣制备顺利,没有出现伤及腓骨血管以及小腿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的现象.所有移植组织瓣全部成活.其中有1例术后12 h出现吻合动脉危象,经抢救成活;1例术后24 h出现静脉吻合危象,静脉血栓形成,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抢救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修复区外形满意,患者能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结论 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复合组织缺损效果较好.可作为首选方法.

  • 改良横切纵缝法矫治内眦赘皮

    作者:金卓为;刘凯

    目的 探讨一种较好地矫治内眦赘皮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的经睑缘切口横切纵缝法行内眦赘皮矫治术,在新的内眦点与下睑泪点内侧之间皮下分离,去除错位的轮匝肌,缩短内眦韧带,并重新分布缝合皮肤.结果 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于临床应用118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经过3~15个月的回访,内眦部位形成满意的美学效果,瘢痕小,无复发.结论 经改良的横切纵缝法行内眦开大术远期效果良好,是矫治内眦赘皮良好的方法.

  • 颞浅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全耳垂缺损

    作者:王朝阳;朱世泽;吴文艺;陈志量;郑志芳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全耳垂缺损的方法.方法 在耳轮脚前上方切取由颞浅虹管供血的岛状皮瓣,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自相折合修复全耳垂缺损畸形.结果 自1999年以来,于临床应用6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发生,耳垂外形良好,色泽自然.随访3个月至1年,无需二期修复,所有患者对再造耳垂形态满意.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 利用耳轮脚前上方颞浅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全耳垂缺损,是一期全耳垂再造的较好方法.

  • 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大面积头面部瘢痕

    作者:马显杰;郑岩;夏文森;鲁开化;郭树忠;韩岩;彭湃;宋保强

    目的 探讨大面积头面部瘢痕的治疗方法.方法 头部采用1~3个扩张器行头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面部瘢痕均采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结果 2003年至2007年,于临床应用12例,头胸部皮肤扩张充分.其中胸三角皮瓣预扩张的2例患者.扩张器自切口处外露,但未影响手术效果;3例因扩张过程中,注水过多,致妊娠纹形成.皮瓣转移后均无血运障碍成活良好,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效果满意.结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治疗大面积头面部瘢痕的较好方法.

  • 应用前臂游离皮瓣折叠法修复大型腭部洞穿性缺损

    作者:张韬;陈永宁;赵继志;李倩;余立江;鄢雪川

    目的 探讨大型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的方法.方法 2003年至2006年,我们应用前臂游离皮瓣折叠法为7例患者进行了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共使用皮瓣8块,其中前臂游离皮瓣7块,胸大肌岛状瓣1块.结果 除1例前臂游离皮瓣因动脉栓塞失败外,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再造腭部形态良好.患者可经口腔正常进食,并进行基本正常的语言交流.结论 利用前臂游离皮瓣折叠法进行大型腭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移植修复足跟后深层组织缺损的解剖与应用

    作者:左宗宝;崔怀瑞;李小静;宁金龙;唐茂林;张林;朱飞

    目的 为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移植修复足跟后深层组织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5具(1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防腐标本,解剖观测腓骨肌腱鞘筋膜及相邻脂肪筋膜血供的来源,测垦其血管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②8具(16侧)全身动脉灌注氧化铅一明胶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下肢筋膜层组织,并取下拍摄X线片,观察腓骨肌腱鞘筋膜层与相邻脂肪筋膜层之间的血供及交通吻合情况.③将2具(4侧)下肢标本构建血管铸型图,直观地了解瓣区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并于临床应用了8例.结果 根据腓骨肌腱鞘的长度范围,重点观察了自外踝尖下4 cm至外踝尖上14 cm区域内腓骨肌腱鞘筋膜与相邻脂肪筋膜较为粗大的供血血管,联合筋膜瓣血供呈多源性分布:外踝尖上下4 cm瓣区主要有跟外侧动脉恒定发出3.7(2~5)支,外径(0.5±0.2)mm;外踝后动脉发出1.5(1~2)支,外径(0.6±0.2)mm;腓动脉穿支降支发出2.5(2~3)支,外径(0.5±0.2)mm.外踝尖4 cm以上腓骨肌腱鞘及相邻脂肪筋膜主要由腓动脉发出肌间隔支发出1.7(1~3)支,外径(1.0±0.2)mm以及腓动脉穿支升支的细小分支营养.以上各动脉支在腱周组织内恒定吻合,并发出多数细小分支构筑筋膜层丰富血管网.临床应用的8例术后转移筋膜瓣、移植皮片完全存活.随访3个月至2年,供、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形态恢复满意.结论 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切取近端蒂携带腓骨肌腱鞘、滑筋膜瓣或逆行远端蒂携带脂肪筋膜、肌腱鞘筋膜瓣,联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跟后难愈性中小面积缺损.

  • 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作者:周晓;徐敏

    1998年10月至2006年5月,我们应用5种带感觉的局部皮瓣修复指端及末节指腹组织缺损90例93指,获得满意疗效.

  • 腹部多个小皮瓣分别半包埋法治疗多指手外伤

    作者:赵向东;关立锋

    自2003年以来,我们应用腹部多个小皮瓣分别半包埋法治疗多指手外伤8例29指,获得良好效果.

  • 足背动脉多分支游离皮瓣修复手多部位皮肤缺损

    作者:劳克诚;李忠;王蕾;王成琪;范启申

    1998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应用足背动脉多分支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 婴儿唇腭裂修复术后呼吸困难112例分析

    作者:付时章;王斌;黄和平;黄琳玲;萧庆昌

    目前认为唇裂患儿的佳手术时期为3~6个月、腭裂为12~18个月[1],也有学者[2-6]主张在婴儿期同时修复唇、腭裂.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同期修复婴儿唇、腭裂554例,术后发生呼吸困难112例,发生率(20.2%)较高,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处理方法.

  • 乳晕内双环形切口乳晕乳头缩小成形术

    作者:刘乃军;王艳

    乳晕过大及色泽加深者多见于妊娠及哺乳后妇女,且多伴有乳房和乳头过大或松弛下垂.以往的手术方法是采用乳晕外双环形切口切除乳晕外围环形皮肤或在乳晕外围皮肤横径方向的内外各切除一块三角形皮肤以缩小半径…,但会遗留比较明显的切口瘢痕,且无法解决部分乳头过大及乳晕色泽过深的问题.1996年7月至2006年7月我们自行设计完成乳晕内双环形切口乳晕乳头缩小成形术120例,效果满意.

  • 胸背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前臂创面部分坏死一例

    作者:张功林;郭翱;章鸣;章峰火;尤灵建;李俊

    患者男,36岁.因机器绞伤致右前臂背部尺侧皮肤软组织缺失并骨损伤2 h急诊入院.检查:左前臂上端背部尺侧至第3、4掌指关节平面以远1 cm范围内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损伤较重.伴第3、4掌骨和指伸肌腱郭分缺损,尺骨远端粉碎骨折,部分骨质外露,尺动、静脉断裂,尺神经挫伤但连续性尚好.

  • 桡骨缺陷伴半面短小征(Nager综合征)一例

    作者:许和平;林广民;郭炜然

    患儿男,2岁,G2 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000 g.出生后即见面部及左上肢多发畸形,未经治疗.其母亲于妊娠期间曾多次患"上呼吸道感染"并服药治疗(药物种类不详),无毒性、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家族史.检查:双侧颅顶不对称.

  • 新生儿口内巨大赘生物(赘生面)畸形一例

    作者:沈卫民;崔杰;陈建兵;王顺荣

    1 病例介绍患儿男,出生7 h,娩出时即发现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给氧无改善,急转来我院.检查:张口呼吸,口唇紫绀,口内有巨大肿块阻塞不能闭口;口咽部、口腔大部被肿瘤占据(图1);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CT显示颅底有一骨性肿物突出于口咽部,大小为8.5 cm×6.0 cm×1.6 cm的不规则肿块影像(图2),几乎占据全部口咽腔.入院后备血急诊手术.

  • 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缺乏综合征一例

    作者:廖杨柳;孙家明

    1 病例介绍患者,社会性别女性,21岁.因青春期无月经来潮于2007年4月入院,曾于5年前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染色体为(46,XY),无子宫及附件,诊断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因患者一直按女性抚养及其心理倾向于女性,遂服用雌激素3个月以期促进乳房发育,但无效果.因其有意愿寻求伴侣,遂来我院要求行阴道成形术.

  • 乳房巨大泌乳腺瘤切除整形术一例

    作者:黄泽春;康强;谭章梅;彭丽

    患者女,30岁,2006年4月11日入院.于入院前20 d产一女婴,行母乳喂养后出现乳房胀痛,并出现发热而入院.检查:T 39℃,P 98次,分,R 22次/分,Bp 105/70 mmHg,双侧胸廓形态正常,左乳明显增大,如婴儿头般大小,局部皮肤可见色素沉着斑,静脉显露扩张(图1),皮温升高,严重下垂,肿块质如硬橡皮球,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易推动.

  • 内镜在面部轮廓改型中的应用

    作者:陈小平;沈剑

    创造一个清楚的手术视野是手术成功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切开显露是外科医生用以观察和到达手术部位的途径,遗憾地是大部分手术创伤都发生在切开显露上,而且还要遗留明显的切口痕迹,有悖于美容初衷.随着各种各样内镜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用小切口来做体内的大手术,已成为美容外科梦寐以求的现实.

  • 婴幼儿肌性斜颈病因病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康轶鑫

    婴幼儿肌性斜颈是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之后的第三大儿童运动系统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0.3%~1.9%[1,2].对本病的认识虽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其病因、病理尚存在争议.1984年Kiwak KJ[34]曾报道引起斜颈的病因有80余种,1989年McDaniel A等[4]报道该病病因有40余种,我们就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对其中5种主流病因作简要综述.

  • 不同年龄肋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变化的研究

    作者:杨庆华;庄洪兴;姜亚芳;庄强

    目的 探讨肋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及II型胶原蛋白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2005年至2006年行耳廓再造的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3组.5~10岁为儿奄组,11~17岁为青少年组,18~29岁为成人组,每组30例.观察不同年龄组肋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定量分析,采用Motie Med6.0 A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定星测定,测量指标为平均积分光密度,对分析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儿童组肋软骨膜血管丰富,软骨基质染色均匀,软骨细胞数目多,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活跃,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青少年组软骨膜内血管减少,软骨基质染色出现明显的不均质状,软骨陷窝体积变大,并呈分隔状,陷窝内软骨细胞数目减少,II型胶原蛋白表达较儿童组减弱;成人组软骨膜血管、细胞成分明显减少,软骨膜内的纤维成分明显玻璃样变,钙盐沉积较青少年组时明显增多,Ⅱ型胶原蛋白表达较青少年组减弱.经统计学分析,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肋软骨的组织形态学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Ⅱ型胶原蛋白含量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

    关键词: 肋软骨 组织学 胶原
  • 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植入裸鼠的成脂效应

    作者:杨波;高建华;鲁峰;朱茗

    目的 探讨脂肪抽吸术液态部分获取的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stem cells,ADSC)植入裸鼠的成脂效应.方法 自人体脂肪抽吸术中液体部分分离、培养和鉴定ADSC,行成脂、骨和软骨分化.植入物分三组:空支架(第1组),人ADSC接种胶原海绵(第2组),经成脂诱导的ADSC接种胶原海绵架(第3组),植入裸鼠皮下.在2和8周时,通过组织观察、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来分析新生组织.结果 抽脂术液态部分能获取大量的ADSC,能分化成脂肪、成骨和软骨细胞.8周时,第1组植入物已降解,第2组和第3组均有脂肪组织形成,但第2组比第3组在形成体积上小、成脂效应差.结论 从脂肪抽吸术液态部分分离和培养的ADSC和胶原支架混合培养能在体内形成脂肪组织,此方法 获得的ADSC多能干细胞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的影响

    作者:李志刚;蒋泽生;谭浩翔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方法 建立C57BL/6至BALB/c小鼠皮肤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与贴壁法富集BALB/c小鼠BMSCs,自尾静脉输注.实验分3组,每组10只小鼠.A组:正常BALB/c小鼠+自体BMSCs,B组:仅行皮肤移植,C组:皮肤移植后BALB/c小鼠+自体BMSCs.检测各时间段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结果 由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法分离的细胞具有BMSCs的一般特征,C组较B组移植后皮肤免疫排斥反应明显减轻,IL-2、IFN-γ等细胞因子浓度在术后第7天(F=248 954.6,P<0.05;F=148 311.7,P<0.05)、第14天(F=117 372.3,P<0.05:F=126 743.3,P<0.05)均有降低.结论 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术后输注自体BMSCs可以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减少IL-2、IFN-γ等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 皮瓣重建阴囊对家兔生殖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达利;孙广峰;魏在荣;崔红旺;李丽

    目的 通过检测皮瓣重建阴囊后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以探讨皮瓣重建阴囊后对兔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育龄期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雄性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皮瓣重建阴囊组)48只、对照组(皮瓣重建阴囊假手术组)24只和空白组18只.建模后的第3~8周末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精细胞凋亡和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PCNA表达情况;第8周末各组分别对未取睾丸活检的12只雄性家兔与雌兔配对喂养,观察生育情况.结果 凋亡检测结果 :空白组正常睾丸生精细胞的凋亡指数为7.73±4.95.在第3周末实验组凋亡指数为22.59 4-3.04,对照组为21.13±1.68;在第8周末实验组凋亡指数为71.85±2.69.对照组为13.64±2.09.实验组在重建阴囊后3~8周内随着时间延长生精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增加,其凋亡指数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在第3周末实验组与对照组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8周末实验组与对照组凋亡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末对照组凋亡指数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对照组凋亡指数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检测即增殖指数检测结果 :空白组正常睾丸生精细胞的增殖指数为43.07±2.25.第3周末及第4周末实验组增殖指数分别为9.32±9.30及12.52±3.87,对照组第3周末为45.69±4.98,实验组第3、4周末增殖指数分别与对照组第3周末及空白组增殖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7周末及第8周末增殖指数分别为46.98±18.92及49.53±9.79,对照组在第8周末为39.90±5.10,实验组第7、8周末增殖指数分别与对照组第8周末及空白组增殖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增殖指数在第3周末和第8周末分别与空白组增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结果 :空白组、对照组配对后对应母兔均受孕生崽,平均生崽数分别为(6.0±1.28)只、(5.92±1.31)只,两组生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配对后对应母兔均未受孕,与空白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瓣重建阴囊导敛的家兔生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生精细胞的过度凋亡所致,生精细胞的增殖能力仪在重建阴囊早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后期则无明显受损表现.

  • 脂肪来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初步探索

    作者:张英;周广东;崔磊;祁佐良;刘伟;曹谊林

    目的 探讨脂肪来源细胞(adipose-derived cells,ADCs)在体外构建特定形态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脂肪组织由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酶消化法分离抽吸物中细胞,体外扩增.以第3代细胞接种PLGA生物支架,在成软骨培养基中体外诱导4周,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构建组织的成软骨能力.结果 大体观察见诱导组能维持圆柱形态.非诱导组失去原有形态,单纯支架组完全塌陷.组织学上诱导组局部检测到软骨陷窝包埋于嗜碱性基质中,Massens's染色和Safranin'O染色示胶原、蛋白多糖呈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Ⅱ型胶原轻度阳性;非诱导组呈典型的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组织学特殊染色均呈阴性.结论 脂肪来源细胞虽为多种细胞混合群体,但作为构建特定形态软骨的种子细胞,具有可行性.

  • 反义寡核苷酸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K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作者:陈蕊;傅敏刚;陆毅;王琳;平萍;范志宏

    目的 研究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人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h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B).在脂质体介导下将FAK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至HSFB中设为FAK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组(AT组),仅加入脂质体为脂质体对照组(LPC组),不加脂质体和反义寡核苷酸为空白对照组(LC组).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HSFB细胞中FAK mRNA指数,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HSFB细胞的胶原合成量.结果 转染48 h后,AT组FAKmRNA值为0.043±0.030,明显低于LC组(0.124±0.070)及LPC组(0.127±0.0195,P<0.05).AT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为257.0±15.14,低于LC组(962.2±300.5)及LPC组(930.8±28.97,P<0.01).结论 FAK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体外培养的HSFB中FAK基因的表达和胶原合成,FAK在人增生性瘢痕的发病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获得性眶骨畸形与缺损的整复

    作者:余东;归来;李青峰;穆雄铮

    目的 探讨获得性眶骨畸形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 采用头皮冠(半冠)状切口、下脸睫毛缘下切口以及口内龈颊沟切口入路,个别患者采用眶周原有的瘢痕做切口,对眶壁骨组织进行截骨复位,或移植下颌骨外板修复眶骨缺损,以完成眼眶完整性的重建.结果 2002年9月至2006年6月,共治疗64例获得性眶骨畸形,术后患者恢复了正常的眼眶结构和眼球位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获得性眶骨畸形的治疗应以恢复眼眶的完整性为重要治疗目标,以截骨复位矫正眶周畸形、自体下颌骨外板为材料修复骨缺损,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下颌骨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李慧超;李冬梅;归来;吕长胜;张智勇

    目的 通过建立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手术前后咬合工况和下颌骨受外力撞击工况下颌骨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行三维CT检查,采集DICOM数据,利用改进的Mimics软件读取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转化为IGES格式后输入ANSYS10.0软件,牛成有限元模型的面、体和三维网格,设置边界约束条件和前处理条件后进行咬合工况和撞击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在咬合工况和撞击工况下,下颌骨的大应力值和大应力分布范围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但是应力的时间一位移曲线与术前有一定差异.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下颌骨的应力传导时相发生一定变化,但是对正面撞击的耐受程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 去除下颌骨角及体部外侧骨皮质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延峰;归来;陆平;周晓南

    目的 对成年动物去除下颌骨角及体部外侧全层皮质后的局部形态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进行实验性观察研究.方法 8~12个月龄成年小香猪8只,去除一侧下颌骨角及体部外侧全层皮质,随机挑选2只动物,术后12周处死,取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另6只动物术后24周处死,测量体部下颌骨外侧皮质厚度、角区骨质行生物力学分析,同时取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24周,下颌骨实验侧再生的外侧皮质厚度为(2.1±0.3)mm,对照侧外侧皮质厚度为(2.5±0.4)mm,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区生物力学强度,大载荷实验侧为(401.76±204.91)N,对照侧为(585.42±413.07)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实验侧为(2 172.19±1 174.73)N/mm,对照侧为(2 363.90±1 547.48)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骨质达到完全再生修复.结论 下颌骨外侧全层皮质去除后局部新骨再生,组织学结构可达到完全修复;形态学上体部骨质变薄,局部凹陷,角区可见增生骨结节;对生物力学强度的影响不大.

  • 中面部牵引成骨术后眶周结构三维位置变化的评估

    作者:俞哲元;穆雄铮;韩嘉毅

    目的 观察中面部牵引成骨技术对眼眶周围软、硬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接受Le Fort III型截骨+中面部牵引成骨术的8例Crouzon综合征患者CT数据,平均年龄11.9岁,实施影像三维重建后,采用眶耳平面(术前)作为测量的基准平面,分别选择眶上点、眶下点、眶内缘点、眶外缘点、眼球前点、眼球后点,以及上、下、内、外四直肌与眼球的附着点作为评估标志,以双侧耳门上点连线作为颅底宽度基准,记录各个主要标志点至耳门上点连线的矢状距(y轴向)、垂直距(z轴向)以及眼球前点、眼球后点的水平间距(x轴向)变化,行配对t检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牵引成骨术前后眼球前点的y轴向及z轴向位置并没有显著性变化,但x轴向间距变化为-3.40 mm;眶下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2.24 mm,z轴向平均4.25 mm;眶内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0.11 mm,z轴向平均2.80 mm;眶外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9.86 mm,z轴向平均2.31mm;下直肌支点移动,y轴向平均3.63mm,z轴向平均2.98mm.其余各标记点未见有临床意义的位移变化.结论 以Le Fort III型截骨为主的面中部牵引成骨技术,可以使Crouzon综合征患者的术后眼眶内、外、下侧壁均出现明显的前、下方移位,而患者的眼球没有显著性的矢状向位置变化,仅呈现轻度的内移、下降和前上方旋转.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