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邻近肌瓣联合VSD植皮一期修复胫前骨外露创面

    作者:钟晓红;王明刚;水庆付;褚燕军;林涛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胫前骨外露创面的方法.方法 根据骨外露部位的不同,将39例外伤后伴有胫骨外露患者分为上、中、下3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选择合适的肌瓣覆盖骨外露创面后,同期行VSD植皮修复创面,1周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结果 39例胫骨外露创面所移植肌瓣、植皮均成活,2例表皮轻度糜烂,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下肢行走正常.结论 选择合适肌瓣联合VSD植皮一期修复胫骨外露创面,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了疗程,是治疗该类创面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 带外踝后腓动脉穿支的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足跟后区较小创面

    作者:周晓;薛明宇;芮永军;许亚军;强力;郑和平

    目的 探讨带外踝后腓动脉穿支的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后区较小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9例儿童足跟后区较小软组织缺损,采用近创面带外踝后腓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移位修复,皮瓣大小为8.0 cm×4.0 cm ~9.0 cm×4.5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血运好,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患儿均获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外形无臃肿,踝关节活动无障碍.所有患儿父母对术后患肢的功能和外形均满意.结论 带外踝后腓动脉穿支V-Y推进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疗程短,是修复儿童跟后区较小创面的有效方法.

  • 散在型多指(趾)畸形中HOXD13基因分析

    作者:刘照亮;王彪;单秀英;刘奇才;王美水;郑厚兵

    目的 通过对中国福建地区汉族散在的多指(趾)、短指畸形患者中HOXD13基因的分析,了解其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方法 采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接受治疗的多指(趾)和短指畸形患者6例,以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本科室医务人员在内的正常志愿者40例外周血标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及DNA序列分析法,对6例散在型患者及40例正常志愿者HOXD13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无家族史,其中5例HOXD13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c.291C >T(p.A60A)杂合同义突变,1例短指患者及40例志愿者均未发现有HOXD13基因突变.结论 中国汉族散在型多指(趾)畸形的出现,可能与HOXD13基因的高频杂合同义突变c.291C>T(p.A60A)有关.

  • 腋下切口提吊建腔内镜辅助治疗肌性斜颈

    作者:顾子春;李华;胡莹;陈力

    目的 探讨经腋窝皮肤入路提吊建腔,于内镜下切断胸锁乳突肌治疗肌性斜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5例肌性斜颈,通过患侧腋窝入路,应用头颈部内镜手术建腔器建立非气腔提吊手术通道,充分切断短缩纤维化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及其周围挛缩的纤维条索.结果 25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术后随访6个月,斜颈改善良好,瘢痕隐蔽,患者满意.结论 腋部入路提吊建腔内镜下斜颈整复术是治疗肌性斜颈的一种有效且兼顾外形的方法.

    关键词: 斜颈 内镜 腋窝入路
  • 激素联合长春新碱和栓塞硬化剂治疗婴幼儿脉管肿瘤伴Kasabach-Merritt现象

    作者:徐苗;欧阳天祥;肖燕;黄莹滢;陈惠平;虞杰;马晓荣;赵婷慧;常梦玲

    目的 总结和探讨婴幼儿脉管肿瘤伴Kasabach-Merritt现象的治疗方法,并评价药物联合栓塞硬化疗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11月接受药物联合栓塞硬化治疗的25例婴幼儿脉管肿瘤伴Kasabach-Merritt现象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甲泼尼龙口服,每天2 mg/kg,2~3周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回升者联合长春新碱静脉用药,每周1.5 mg/m2;患儿血小板计数接近正常后,以无水乙醇(1 ~3 ml/次)、1%聚桂醇(1.25 ~5 ml/次)及0.7%复方倍他米松(0.25 ~1 ml/次)行栓塞硬化治疗,平均4.56次/例.随访9个月至6.5年,平均42个月,统计分析凝血指标变化和瘤体消退情况,随访中观察瘤体有无复发,患儿生长发育及肢体功能等.结果 25例患儿中16例单独应用激素4~7周,9例应用激素无效后联合应用长春新碱2~5周,血小板计数均得以明显回升,平均(94.3±18.5)×109/L.期间11例患儿接受血小板输注,其中3例辅以丙种球蛋白输注.患儿首次入院接受1~4次栓塞硬化治疗,每例平均2.6次,治疗结束后1周血小板计数回升至(167 ~312)×109/L,平均(258.5±34.4)×109/L.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1~5周逐渐升至正常,患儿精神状态改善,食欲增强,体重增加,哭闹不安情绪缓解,出血现象消退.13例瘤体在3~12个月内消失,12例在13 ~ 36个月内消失.长期随访中仅有1例血小板再次降低,栓塞硬化治疗后恢复,所有患儿体重、身高、免疫力等同正常儿童发育,运动功能良好.结论 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和栓塞硬化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瘤体对血小板的捕获,控制病情进展,并降低单独用药的不良反应.

  • 眼眶内充填膨体聚四氟乙烯在上睑凹陷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栩;韦敏;俞哲元;吴捷能

    目的 探讨眼眶内充填膨体聚四氟乙烯治疗上睑凹陷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对16例因眼部老化引起的上睑凹陷患者,采用眼眶内充填不同体积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增加眼眶内容物的体积,同时加强眶壁对眶内容物的支撑作用.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5年,16例患者眼部上睑凹陷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眼部功能无异常.结论 应用眼眶内充填膨体聚四氟乙烯技术可以有效修复上睑凹陷.

  • 小耳畸形患者胸廓畸形的临床初步研究

    作者:吴荣薇;潘博;蒋海越;赵延勇;林琳;杨庆华;何乐人

    目的 探讨小耳畸形患者胸廓畸形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行外耳再造术的小耳畸形患者300例,术前常规行胸部CT扫描和三维重建,回顾性分析其肋骨及脊柱畸形的发病率,应用x2检验分析小耳畸形与肋骨和脊柱畸形的关系.结果 300例小耳患者中合并肋骨畸形78例(26.0%),合并脊柱畸形26例(8.7%),同时合并二者畸形17例(5.7%).Ⅰ、Ⅱ、Ⅲ度小耳患者肋骨畸形的发病率分别为7.1% (2/28)、26.7% (62/232)和35.0%(14/40),脊柱畸形的发病率分别为3.6%(1/28)、6.5% (15/232)和25.0%(10/40).肋骨畸形和脊柱畸形在Ⅲ度小耳患者中的发病率均高于Ⅱ度患者,在Ⅱ度患者中二者畸形的发病率均高于Ⅰ度患者(P<0.05).结论 小耳畸形患者中肋骨和脊柱畸形的发病率较高,耳廓发育程度越差者伴发胸廓畸形的几率越大.

  • 外涂普萘洛尔凝胶对浅表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患者血浆VEGF、bFGF和MMP-9的影响

    作者:唐玉娟;陈少全;张再重;陈淑明;黄国良;王烈

    目的 探讨普萘洛尔凝胶对浅表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患儿(IHs)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通外科,采用普萘洛尔凝胶治疗的33例浅表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Achauer分级标准评估疗效,ELISA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l、3个月时血浆VEGF、bFGF和MMP-9含量,并与30例健康婴幼儿进行对照.健康婴幼儿和治疗前婴幼儿血管瘤患儿2组间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test检验,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此3个时间点中任意2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配对Wilcoxon符合秩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 IHs治疗l、3个月后的有效率分别为45.45%和81.82%.患儿治疗前血浆VEGF和MMP-9含量分别为(362.16 ±27.29) pg/ml和(1 376.41±42.15) pg/ml,均高于健康婴幼儿的(85.63 ±8.14) pg/ml和(687.27 ±44.15) pg/ml,P<0.05;bFGF在IHs和健康婴幼儿间无明显差异[(235.94±35.43) pg/ml和(176.03±13.60) pg/ml],P>0.05.IHs治疗后1个月,VEGF和bFGF含量分别为(271.51 ±18.59) pg/ml和(135.85 ±12.66) pg/ml,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 <0.05;治疗后3个月VEGF和bFGF含量分别为(240.80±19.89) pg/ml和(107.31±5.82)pg/ml,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l、3个月,MMP-9含量分别为(1 321.18±48.74) pg/ml和(1 468.68 ± 32.78) pg/ml,未见明显下降,P>0.05.结论 普萘洛尔凝胶治疗浅表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致血浆VEGF、bFGF含量减少,可能与其抑制婴幼儿血管瘤的增殖有关.

  • 射频消融术治疗舌部静脉畸形

    作者:乔军波;李金;马玉春;朱晓爽;郭晓楠;董长宪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舌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舌部静脉畸形的病例资料,从单侧病变到弥漫性广泛病变,其中23例接受了射频消融术,选取直径为0.5 mm的工作尖端的射频消融电极针,功率调至25 W,将工作尖端刺入距病变底部即深处约1 mm处,通电行消融工作15 ~30 s,其后依次退出电极针1 mm,直至距病变表面1 mm处,分别行多点消融.结果 15例单侧病变一期手术彻底消融;8例双侧均受累及病例,一期行一侧病变射频消融术,术后3~6个月再行二期射频消融手术,其中5例彻底消融.23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半,手术消融20例,无复发,且舌两侧对称,无明显瘢痕,外观满意.另外3例仍有部分残余.结论 射频消融术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治疗舌静脉畸形基本达到治愈,无明显并发症,且外观良好.

  • 内眦动脉为蒂的角形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作者:马大梦;李小静;宁金龙;丁茂超;李心怡;姚文德;陈钊;葛礼正

    目的 探讨应用内眦动脉角形穿支皮瓣修复中面部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①对10具新鲜成人尸体行一次性动脉造影及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观测内眦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等.②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应用内眦动脉为蒂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中面部皮肤缺损创面21例,其中鳞状细胞癌10例,基底细胞癌9例,色素痣2例,切取的皮瓣面积1.5 cm×3.5 cm~2.5 cm×5.0 cm.结果 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约1 cm处发出侧鼻动脉,后向内眦延续为内眦动脉,角动脉与鼻背动脉、眶下动脉有丰富的吻合支.临床应用内眦动脉为蒂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21例缺损均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经1个月至2年随访,色泽、质地、外形恢复较好.结论 内眦动脉角形穿支皮瓣,设计灵活、简便,血供可靠,切口隐蔽,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是修复中面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MRI在血管球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施宜均;华建明;马奇;胡学庆

    目的 探讨MRI作为诊断血管球瘤的常规辅助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收治7例手部血管球瘤患者,均有典型临床症状,术前行X线片检查和(或)MRI检查,手术切除肿瘤且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血管球瘤.对病例术前检查进行分析,并检索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性研究.结果 7例患者中,2例术前只行X线片检查,未发现病灶;3例行X线片和MRI检查,X线片均未显示明显异常,而MRI于T1、T2加权像上提示血管球瘤特征,注入钆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2例只行MRI检查,显示血管球瘤MRI影像特征.结论 对于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血管球瘤患者,MRI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辅助检查,且应作为常规检查以提高血管球瘤的诊断率.

  • 旋转皮瓣联合皮下蒂皮瓣修复眶下区皮肤肿瘤术后缺损

    作者:刘积东;张斌;林中梅

    对于眶下区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常采用局部旋转皮瓣进行修复,传统术式往往将皮瓣转移至创面后所形成的猫耳部分舍弃,我们则将其设计成皮下蒂皮瓣参与缺损的部分修复.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此术式对18例眶下区皮肤肿瘤术后缺损进行修复,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 颅骨牵张成骨术治疗单纯性颅缝早闭症

    作者:沈卫民;崔杰;陈建兵;邹继军;季易;陈海妮;高庆文

    单纯性颅缝早闭症是一种严重的颅面部畸形,目前治疗趋于微创化[1-2].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们收治4例颅缝早闭症患儿,经颅缝和颅骨瓣三方向截骨加颅骨牵张成骨术治疗,畸形基本得到矫正.一、一般资料本组共4例,男3例,女1例,年龄为3个月至3岁.2例半侧冠状缝早闭,健侧额向前突出,眼眶未向下移,双耳基本在一个平面上;2例矢状缝早闭,有前后突出畸形,双耳在一个平面上,形似舟状.4例均行CT表面重建:2例示半侧冠状缝闭合,2例示矢状缝闭合.

    关键词:
  • 去表皮瘢痕组织瓣填充治疗条索状凹陷性瘢痕

    作者:游传华;孙彤;李晶晶;王一贺

    条索状凹陷性瘢痕多由一期创伤皮下肌肉筋膜组织断裂未有效缝合、创口感染或较长瘢痕挛缩所致,一般采用瘢痕切除缝合或填充治疗[1],效果不甚理想.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我们应用去除表皮瘢痕及其下软组织填充、并部分配合瘢痕组织瓣改形的方法治疗45例此类患者,效果较好.

    关键词:
  • 经皮造口术结合主动外引流在治疗难治性褥疮中的应用

    作者:余道江;赵天兰;徐又佳;伍丽君;宋成;陈晓明;孙卫

    临床上常采用皮瓣或肌皮瓣转移治疗褥疮创面,但大而深的囊腔型褥疮,移植床条件差,渗出多[1],术后常出现积血、积液、感染、切口不愈等并发症,且复发率高.我们于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8例难治性巨大褥疮患者,缺损修复后,即刻于远离缺损的隐蔽部位(健康皮肤软组织)设计造口,通过隧道与溃疡深处相连通;与主动负压吸引装置连接,主动外引流残存坏死物及渗出液,效果满意.

    关键词:
  • 一对胸腹部联体婴儿分离后巨大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韩志强;陈石海;杨体泉;殷国前;董昆

    联体双胎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1],患病率约1/(5~10)万2-3,分为对称性与非对称性2种[4],联体可发生于头、颈、胸、腹、臀等部位 [5],以胸腹部联体多见[6],分娩后成活率为1/20万[7],成功分离并双双成活者更为罕见[8-9].2013年8月,我们为一对称性胸腹联体婴儿进行分体手术并获得成功,术后随访10个月,皮瓣成活良好且外观平整.

    关键词:
  •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过敏性休克并心脏骤停一例

    作者:王永飞;周永生;邝江波;胡永才;李淑娟;许喜生

    低分子右旋糖酐常用于游离皮瓣移植和断指再植等显微血管吻合手术后,少数患者在用药后可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发热、血压改变、休克等过敏反应[1].2014年8月,我们成功抢救1例在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时,因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过敏性休克,并导致心脏骤停的患者.

    关键词:
  • VEGF信号通路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徐建国;邢新;方硕;张培培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实体瘤,亚洲人发病率在1%左右,男女比率约为1:3,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率高[1].IH具有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的自发消退趋势的病程发展特点.近年来,在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调控作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在IH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深入,VEGF信号通路在IH中的作用机制逐步明朗,现对此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颅面中部疾病分类研究进展

    作者:杨亦楠;唐晓军

    颅面部畸形临床表现众多,颅面中部疾病的分类和诊断尤其纷繁复杂,难以统一.颅面中部疾病的概念并无明晰的定义,颅面中部的胚胎基础、区域解剖界限及病理生理基础在国际上尚有很多争议,现就颅面中部的胚胎学发育,以及各个时期对其的不同分类命名方法做一综述,旨在理顺其发展历程,为临床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 抗凝剂对富含血小板血浆质量的影响

    作者:雷华;归来;刘珍君;马桂娥

    目的 探讨抗凝剂对富含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活性的影响,以明确抗凝剂的选择是否影响富含血小板血浆的质量.方法 分别用肝素钠、枸橼酸钠、抗凝枸橼酸葡萄糖、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作为抗凝剂,抽取志愿者全血,分离血小板、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电镜观察血小板的微观结构;检测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以观察血小板的自发激活情况;测定富含血小板血浆激活后转移生长因子释放量.结果 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抗凝剂和抗凝枸橼酸葡萄糖与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相比,能长时间保持血小板结构完整,减少血小板在富含血小板血浆制备过程中的自发激活.抗凝枸橼酸葡萄糖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较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弱,但二者与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相比,均能使富含血小板血浆释放较多的生长因子.结论 不同抗凝剂对富含血小板血浆的质量和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复合试剂抗凝枸橼酸葡萄糖、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富含血小板血浆的生物活性,提高其质量.

  • 二甲双胍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作者:孙怡;马伟元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及蛋白激酶B/叉头框蛋白O1(Akt/FoxOl)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培养液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和用含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培养液处理的实验组,给药后48 h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kt 、FoxO1的磷酸化水平,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胶原的合成.结果 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用30、60、90、120 mmol/L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处理成纤维细胞后,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依次升高为(13.30±2.04)%、(22.64±4.70)%、(54.00±5.34)%和(63.12±3.48)%,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处理后的成纤维细胞中Akt、FoxO1磷酸化水平降低,胶原蛋白产生减少,并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P<0.01).结论 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kt/FoxOl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作者:宋大立;侯敏;杨静文;马文;戴智

    下颌角肥大在东方民族发生率较高,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逐渐增多,随之各种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并受到高度重视,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为此,我们对2007年7月至2014年9月213例行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67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 直视和盲视下两种腋部皮瓣修剪术式治疗腋臭效果比较

    作者:张文浩;周莉萍;张志华;李岩;孔祥红;刘郭;储海函;张宏图;李习荣

    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方法有多种[1-2],一些医师认为在直视下行腋部皮瓣修剪术,可直观地将腋部顶泌汗腺彻底清除,治愈率较高,手术疗效好;另一些医师认为在盲视下行腋部皮瓣修剪术,将腋部顶泌汗腺清除或破坏,同样可达到腋臭治愈的效果,而且皮肤切口小于1 cm,损伤小,更接近微创的理念.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笔者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的100例腋臭患者,采用直视下或盲视下腋部皮瓣修剪术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关键词: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