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MRI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症处理中的应用

    作者:杨涛;杨定文;李黎明;李宁生;李俊

    2002年2月~2003年11月,我们在对7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症患者的治疗中应用MRI辅助检查,以期在治疗前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部位和量进行准确判断,效果满意.

  • Medpor支架在儿童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本寿;林子豪;赵跃中;黄洪;徐志久;魏福堂;邹吉林

    1临床资料1.1本组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7~16岁,平均9.6岁.左侧耳廓缺损10例,右侧15例,均为先天性小耳畸形.

  • 应用下部蒂经乳腺上部皮瓣隧道行乳房肥大缩小术17例

    作者:邵家松;岳毅刚;周海

    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我科采用下部蒂经乳腺上部皮瓣隧道行乳房肥大缩小术17例,效果较好.

  • 应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内缺损五例

    作者:王朝晖;陈建超;樊晋川

    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且各具优势,笔者1993~2000年应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内缺损5例,效果良好.

  • 口内入路导引板定位下颌角肥大截骨术

    作者:张菊芳;王毅敏;张如鸿

    1998年至2002年,对24例患者采用经口内切口置入导引板定位行下颌角肥大截骨术,效果良好.

  • 尿素介入治疗面颌部重症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董长宪;马玉春;李恭才;张连仲;郭会斌

    颌面部是血管瘤的好发部位,约占血管瘤的60%[1],颌面部重症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治疗上的难点.1996年1月~2003年1月,我们为138例重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乳头内陷矫正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作者:赵茹;乔群;蒋文杰;孙宝东;闫迎军

    以往矫正乳头内陷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术[1-4],虽然术式多达十几种,但尚无一种既能彻底解决内陷又不破坏输乳管,不遗留瘢痕的方法.依据Ilizarov[5]提出的,应力能刺激和维持组织再生和活跃生长的原理,我们研制了一种乳头内陷矫正器,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额肌筋膜岛状瓣修补肿瘤切除术后颅前窝缺损二例

    作者:郑永生;周兵;张天明;邱鄂;赵景武

    例1,患者女,16岁,2年前因鼻塞、头痛来我院就诊,经CT检查诊断为右侧筛窦肿瘤,侵及颅前窝.经颅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去除部分颅前窝骨组织,术后病理报告为骨母细胞瘤.

  • 不同术式的双侧牙槽嵴裂植骨术对唇、颊龈沟深度的影响

    作者:翦新春;左军;尹兵;邹智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的双侧牙槽突裂植骨术对唇、颊龈沟深度的影响.方法对我科1992年4月至2002年3月间采用:①提袋手柄式瓣牙槽突裂修复术;②双颊瓣牙槽突裂修复术;③双颊瓣加鼻中隔犁骨凿断牙槽突裂修复的42例牙槽突裂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将术后唇颊龈沟变浅分为Ⅳ级,结果42例中,0级20例,占47.6%;Ⅰ级10例,占23.8%;Ⅱ级10例,占23.8%;Ⅲ级2例,占4.7%.采用提袋手柄式瓣和双颊瓣加犁骨凿断牙槽突裂修复术的6例中,唇颊龈沟变浅2/3者有4例,唇颊龈沟消失者2例,可见这两种术式均可使唇颊龈沟变浅.结论三种术式均有使唇颊龈沟变浅之可能,术中应注意预防之.

  • 隐蔽小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

    作者:高力;邵雁;谢磊;胡莹;李华;叶学红;宋春轶

    目的探索借助内镜经小切口在窄小人造腔室内实施腮腺手术的可行性和相关技术.方法省略经典切口的颌下及大部分颌后段,保留其耳前部分和耳垂根下一弧形小段.前者后移至耳屏缘,后者不超过耳垂遮盖.切口长3.5~5.5 cm(平均4.5 cm).采用分离-提吊/扩撑法先建起腺体上、后两个腔室,然后通过内镜视野,按面神经顺行解剖法和新建高频超声刀组织凝-切直断法操作.结果良性肿瘤患者26例肿瘤均被完整切除.除1例出现暂时性口角歪斜外,余患者无面瘫;结论借助内镜和改进技术,可经小切口在窄小人造腔室内安全实施腮腺手术.由于切口大幅压缩且被置于视觉盲区,不仅创伤明显减少,患者的术后外观也能得到显著改善.

  • 深低温冻储消减气管抗原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连召;周刚;范飞;张锋;薛富善;栾杰;蔡国斌;孟凡会;王沛涛;王化冰

    目的研究深低温冻储消减气管抗原,用于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及所需冻储的短时间.方法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黏膜血流量的测量、病理学检查、血管造影以及存活率和通畅度的计算,分别研究以犬单侧胸头肌瓣和双侧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联合瓣包裹自体移植气管和未冻储、冻储不同时间的同种异体移植气管术后的存活情况.结果未冻储和冻储1 d,2、4周的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后第1周时黏膜外观以及黏膜血流量与冻储6周和8周的同种异体移植气管相同,但在第2周时大部分黏膜呈现灰黑色,部分软骨环外露.大部分移植气管在术后短期内坏死.显微镜下见移植气管内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病理变化尤以未冻储、冻储1d和2周组为重.而冻储6周和8周的气管移植后与自体移植的气管无明显差别,未见有单核细胞浸润,可长期存活.结论气管经深低温冻储6周以上才可以消减其抗原性,同种异体移植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移植气管可长期存活.

  • 钢丝悬吊综合矫治杯状耳畸形

    作者:赵延勇;曾宪孔;李鹰;庄洪兴;蒋文杰;胡晓根

    目的为先天性杯状耳行综合矫治,减少术后畸形复发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在将杯状耳畸形软骨复位的同时,利用不锈钢丝将耳廓软骨上提悬吊于颅骨骨膜,共行手术96例.结果随访52例,长时间3年余,证实效果满意可靠,达到了预期目的.结论本术式是综合矫治轻中度杯状耳畸形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杯状耳 钢丝 悬吊
  • 应用腹直肌-后鞘-腹膜复合瓣游离移植再造半舌的初步报告

    作者:张金明;廖贵清

    目的探讨应用腹直肌-后鞘-腹膜复合瓣修复舌癌术后半舌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带腹壁下动、静脉、胸神经的腹直肌-后鞘-腹膜复合瓣转移修复半舌缺损,将腹直肌与舌内肌缝合,后鞘-腹膜与舌黏膜缝合,腹壁下动、静脉与颈部血管吻合,胸神经与舌下神经吻合.结果临床应用于2例因舌癌行半舌切除的患者,转移之复合组织瓣均成活,再造外形良好.供瓣区愈合,瘢痕小.结论该复合组织瓣用于舌再造,具有损伤小,外形好,有可能恢复神经支配的优点.

  • 儿童肋软骨切取后胸廓形态发育的观察

    作者:蒋文杰;庄洪兴;赵延勇;谢雯

    目的观察先天性小耳畸形儿童因行耳廓再造切取肋软骨对胸廓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对研究组39例患者进行胸廓测量和X线片检查.将40例先天性小耳畸形但未行手术者设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胸廓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两侧胸廓半径经测量发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胸廓发育情况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X线片显示肋骨和胸廓无明显畸形.结论儿童时期切取肋软骨对胸廓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胸壁 肋软骨 畸形
  • 整形领域中氧自由基研究的进展

    作者:朱兆明

    1一般介绍自由基为含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化学性能十分活跃,能参与生物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小剂量氧自由基有益于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如参与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酶的催化作用等.但生成过多则可引起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如能使细胞膜及细胞器的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因而破裂;干扰蛋白酶的功能,使酶失活;降解透明质酸及胶原;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缺血等.

  •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及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前景

    作者: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亦称为成血管母细胞或血管内皮干细胞,1997年由Asahara等[1]首次分离并证实人类出生后的外周循环血液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EPC,它在成年机体的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重大发现,为揭开血管新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EPC在心血管及肢体缺血性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在整形外科领域,如皮瓣、组织扩张、损伤修复及组织工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氯化镧对大鼠创口组织胶原合成时3H-脯氨酸掺入的抑制作用

    作者:钟晓春;戴育成;蒋小红;曹勇;李国辉;李洁;吴燮卿;刘强

    有学者报道[1],钙离子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具有良好的治疗瘢痕的作用.稀土亦为钙通道阻滞剂或流动抑制剂,笔者在以往的实验中发现,氯化镧可增加创口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和使胶原蛋白的表达下调[2].我们旨在观察氯化镧对创口组织中胶原蛋白合成时3H-铺氨酸掺入量的影响,以期了解其对瘢痕的生物学作用.

  • 158例重睑成形术中去除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临床研究

    作者:尹飞;于加平;曾金鉴;蔡茂季

    1临床资料我们自1998年5月~2003年3月对158例上睑臃肿的单睑者施行重睑成形术,其中男性36例,女性122例.年龄16~65岁,平均25岁.

  • 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TGF-β1、TGF-β3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变化

    作者: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姜笃银;周岗;孙同柱;盛志勇

    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皮肤创面愈合后形成增生性瘢痕密切相关,而TGF-β3的生物功能相反,使用该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瘢痕的发生[1].TGF-β1和TGF-β3都能够与细胞膜上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ceptorⅡ,TBRⅡ)结合后,磷酸化Ⅰ-型受体(TBR Ⅰ)上的丝氨酸/苏氨酸,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引起细胞核内特异性的基因表达[2].

  • 颞颊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

    作者:潘宝华;艾玉峰;鲁开化;郭树忠;夏炜;韩岩;马显杰;张琳西

    目的探讨如何设计颞颊部的扩张皮瓣.方法对619例颞颊部的瘢痕、斑痣、血管瘤等皮肤病变切除后应用不同部位、不同转移方法的扩张皮瓣进行修复.额部以旋转皮瓣、面颊部以旋转及滑行皮瓣、颈部以易位皮瓣为主及胸部带蒂转移的手术设计.结果 8例扩张后胸三角皮瓣远端坏死1~5 cm,其中5例再次手术时皮瓣上移后未影响终修复效果,3例补充植皮.5例面部扩张皮瓣远端坏死0.5~1 cm,4例行二期瘢痕切除缝合术,1例行补充植皮术.41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外露(占6.62%),行二期手术时皮瓣面积稍有不足,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额部以旋转皮瓣、面颊部以旋转及滑行皮瓣、颈部以易位皮瓣为主的手术设计,以及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是修复面颊部皮肤病变切除术后创面的良好方法;周密的手术设计对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 78例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回顾

    作者:钱云良;杨军;章一新;张余光;杨群;汪希

    目的回顾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和评价.方法应用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78例,其中采用扩张后的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12例.单蒂串联双皮瓣10例.术中对背侧骨间动脉的发出位置、走行和分支分布进行了解剖学的观察和皮瓣的设计应用原则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本组78例中74例背侧骨间动脉均存在,位置恒定,4例动脉在前臂背侧中1/3段消失,未发现与掌侧骨间动脉有吻合支,乃改用其他手术方法.53例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中49例全部成活,4例皮瓣末端坏死,经换药自愈.12例扩张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全部成活.9例逆行背侧骨间动脉串联岛状皮瓣中,7例全部成活,2例位于血管蒂远侧皮瓣末端部分坏死,换药后自愈.皮瓣面积8 cm×6 cm~14 cm×8 cm不等.皮瓣修复可达手背指蹼近侧和掌腕及拇指间隙部位.术后手的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较好的手术方法,但术前需对血管有变异的可能性有所准备.

  • 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微血管造影研究

    作者:霍然;李森恺;李养群;李强;杨明勇;黄渭清;刘元波

    目的观察跨人体中线肩胛皮瓣内的血管情况.方法采用甲醛银朱溶液对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研究.结果以一侧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灌注液可超越中线达对侧肩胛区皮肤,对侧血管主要集中在肩胛岗岗上区,吻合形式多样.结论以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血流确可跨越人体中线区而达到对侧的肩胛区.中线区域的血管吻合形式多样,吻合范围较广.皮瓣远端血管吻合部位主要集中在肩胛岗岗上区,整个皮瓣血管网有向远端肩峰侧倾斜的趋势.提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在术前设计形成跨中线皮瓣时,皮瓣远端好在对侧肩胛下角以上,向对侧的肩峰区偏斜.本研究为临床应用以一侧旋肩胛动脉为蒂的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找到了直接和基本的解剖学证据.

  • 性激素受体在瘢痕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嘉锋;张一鸣;易传勋;孙家明;李薇薇

    目的了解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D1(cyclin D1)、p16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他们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30例瘢痕标本进行研究,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观察上述指标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及普通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所有指标均为阴性;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yclin D1、p16、AR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yclin D1和AR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p16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比增生性瘢痕为高,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病理性瘢痕中cyclin D1和AR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AR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它可能是通过与其配体结合后促使与cyclin D1有关的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的.在瘢痕疙瘩里可能存在cyclin D1的促细胞增生作用超过P16细胞抑制,所以细胞呈现持续增殖状态;而在增生性瘢痕里cyclin D1与p16可能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自限性.

  • 整合素α5β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于游;贺光照;吴一;黄崇本

    目的研究整合素α5β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及SPA-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15例增生性瘢痕、15例瘢痕疙瘩及10例正常皮肤进行整合素α5β1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及定量分析.结果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5β1呈阳性表达,较正常皮肤强(P<0.01);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强(P<0.01).结论整合素α5β1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设法减少整合素α5β1在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 重组腺病毒介导Fas基因转染瘢痕疙瘩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鲁峰;高建华

    目的制备含人Fa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使其稳定高效地表达以替换原有无功能的Fas蛋白,并恢复正常的重建后Fas信号传导通道.方法 Fas基因自PcDNA3.1-Fas质粒中切取,应用PDC315载体系统构建携带Fa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检测Fas蛋白的表达及功能.结果成功地构建了携带Fa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能稳定表达的有功能的Fas蛋白.结论利用重组腺病毒转染可以重建被阻断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死亡信号传导通道,并再次估证了Fas基因突变与瘢痕疙瘩之间的联系,为瘢痕疙瘩基因治疗展示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Fas 腺病毒 基因治疗
  • 乳房神经血管解剖学研究及在乳房缩小成形术中的意义

    作者:孙家明;乔群;赵茹;刘志飞;闫迎军;孙宝东

    目的探讨乳房的血供模式和神经支配走向,寻找适合各型乳房肥大的短小瘢痕乳房缩小成形术术式.方法应用血管铸型、标本透明技术和大体解剖对12具成年女性尸体的胸壁乳房血供模式和乳房的神经支配进行研究,并设计出改良的双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成形术,用于28例乳房肥大患者.结果成年女性前胸壁软组织乳房或为两层血管构筑或为三层血管构筑,各层间均通过垂直穿支形成吻合并首先在胸肌筋膜表面形成致密的血管网,这些垂直穿支在乳房下部粗大,上部细小.乳头乳晕的神经支配以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深支为主,在下垂乳房于腺体内呈S形走行.28例患者行乳房缩小成形术后外形满意,乳头乳晕完全成活,仅1只乳房感觉减退或消失.结论改良的双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成形术是较为理想的术式,除具有原术式瘢痕不明显、乳房突出度好、效果持久等优点外,还大限度地保留了剩余腺体的血供和乳头乳晕的神经支配.

  • 微小假体在乳房腺体再造中的应用

    作者:杨维琦;杨佩瑛;栾杰;范金财;张旭辉;朱志祥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应用微小假体充填乳房腺体缺损的方法.方法将微小假体逐一置入腺体缺损区胸大肌下,或置于转移的背阔肌下,通过堆积组合塑形,直至获得所需外形的大小.结果已行7例7侧手术,其中乳腺纤维腺瘤切除后腺体缺损5例5侧,乳房血管瘤切除后腺体缺损1例1侧,巨乳缩小术后腺体缺损1例1侧,均获满意效果.结论应用微小假体进行乳房腺体再造切口小,术中容易判断乳房体积,便于双侧调节达到对称,但可能有较低的包膜挛缩发生率,可用于隆乳、乳房再造,尤适于乳房腺体部分缺损的修复.

    关键词: 乳房再造 微小假体
  • 聚丙烯网乳房塑形和支持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谈伟强;乔群;赵茹;孙家明;柳成;刘志飞;尹恒;戚可名

    目的探讨聚丙烯网的乳房塑形和支持作用.方法以小型猪作实验动物,在其皮下置入聚丙烯网,用扩张器扩张未加网和加网的皮肤,模拟重力对乳房皮肤和置入的聚丙烯网的牵拉作用.分两次采集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未加网扩张皮肤的生物力学性能降低,组织学性质改变,而加网的扩张皮肤则否;聚丙烯网的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均远小于皮肤.结论聚丙烯网对受牵拉的皮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加用聚丙烯网能取得较好的乳房塑形和支持效果.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快速通道"稿件处理办法

    作者:

  • 第八届全国整形外科学术会议证文通知(一)

    作者:

    关键词: 整形外科 学术会议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英文版创刊

    作者:

  • 软组织激光全息扫描鼻眶窝的三维数字图像分析

    作者:齐向东;秦建增;赵卫东;樊继宏;李鉴轶;张美超;黄文华;钟世镇

    目的介绍三维扫描仪在非接触条件下采集面部软组织精确数据的方法,为临床整形提供标准的鼻眶窝三维测量数据.方法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Geomagic软件,采集12例标准汉族人的颜面轮廓,并对鼻眶窝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逆向工程软件可以再现出面部形态有意义的任一角度的三维图像,且精确度达到0.01 mm,实验初步确定了鼻眶窝低点的三维定位,描述了鼻眶窝的三维形态特征.结论此方法可以全面反映鼻眶窝与周围结构形态学上的相互关系,三维激光扫描是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和术后效果评价的新途径.

  • 自体髂软骨及松质骨移植在牙槽突裂同期行鼻畸形整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韩思源;王玉新;宋涛

    目的探索牙槽突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新方法.方法对42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及松质骨充填牙槽裂隙,髂嵴软骨片覆盖并充垫塌陷的梨状孔外缘及鼻侧区,同时利用鼻前庭黏膜软骨复合组织瓣V-Y推进法整复鼻畸形.结果 9~11岁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86.7%,厚度恢复平均为89.6%,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Ⅰ、Ⅱ级,尖牙在骨移植区萌出,梨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鼻翼塌陷畸形恢复,鼻孔形态对称;12岁以上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70.1%,厚度恢复平均为71.7%,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Ⅱ级、Ⅲ级;2例18岁患者鼻背长轴、鼻端偏斜未能改善.结论利用自体松质骨和软骨来修复牙槽突裂并同时进行鼻畸形整复,既能保证牙槽突高度、牙弓连续性的恢复,鼻畸形的改善,又能防止鼻背、鼻端长期畸形发展而造成难以矫正的偏斜,同时也能尽早消除因畸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整复方法.

  • 全鼻再造手术方法的探讨

    作者:李金荣;秦霞南;李小丹;胡颂柏;龙星;黄学钊

    目的介绍4种全鼻再造的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1975~2003年我们应用①上臂皮管全鼻再造术、②传统前额正中皮瓣全鼻再造术+额部植皮术、③额部正中皮瓣全鼻再造术+双侧额颞皮瓣滑行修复额部供区、④额部皮瓣扩张术后行额正中皮瓣全鼻再造术,对22例行上述全鼻再造术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讨论了上述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结果本组病例均获成功,外形及通气功能效果良好.应用第2种方法虽然再造鼻外形满意,但在额部留下明显而深暗的凹陷痕迹,影响美观;而应用第1种方法额部不留任何痕迹,但鼻再造所需时间较长(约2个月),且需将上臂与头部间固定3周,是其不足之处.结论如采用前额正中皮瓣法行全鼻再造时,建议对鼻型较小者应用第3种方法;而对鼻型较大者以用第4种方法为好;而对于不接受在额部造成新的创伤或额部组织不足者,应选用第1种方法为宜.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