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逆行第1跖底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第1、2趾底创面

    作者:徐一波;刘亚臣

    目的 探讨逆行第1跖底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第1、2趾底创面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逆行第1跖底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第1趾趾腹(腓侧)及第2趾胫侧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12例,皮瓣面积为2 cm×3 cm~4cm×6 cm,其中急诊修复外伤性创面5例,修复游离足拇趾腓侧皮瓣供区5例,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供区创面2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 ~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且无明显并发症,耐磨性良好,患者满意.结论 逆行第1跖底动脉岛状皮瓣皮瓣血运可靠,皮肤质地良好,手术切取安全,是修复第1趾趾腹(腓侧)及第2趾胫侧创面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无需植皮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法耳廓再造术

    作者:刘嘉锋;孙家明;李小丹

    目的 探讨一期采用大容量扩张器或双扩张器重叠扩张,二期无需植皮进行耳廓再造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5例Ⅱ或Ⅲ度小耳畸形的患者,采用一期在耳后区上、下重叠各埋植1个扩张器(50和70 ml)的重叠扩张,常规注水扩张;13例Ⅰ度小耳畸形及3例Ⅱ或Ⅲ度小耳畸形患者,采用1个100 ml扩张器,适当超量扩张.二期取出扩张器,以自体肋软骨或Medpor材料作为支架,筋膜瓣包裹支架,设计上部扩张皮瓣覆盖支架前侧及后侧上部,下部扩张皮瓣覆盖支架后侧下部,残余扩张皮瓣向下推行转移后覆盖耳后颅侧壁创面.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无需另取皮片移植,术后再造耳轮廓清晰,形状逼真,无感染及支架外露等并发症,1例耳后皮瓣远端出现约0.5 cm ×0.5 cm表皮水泡,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 12个月,患者胸部供区切口瘢痕面积为(5.2±0.6)cm2,无明显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中有28例对再造耳外观满意或比较满意,满意率为90% (28/31).结论 该方法可以扩张出足够的皮肤组织,在二期耳再造时,通过合理设计扩张皮瓣而覆盖耳后创面,无需植皮,并发症少,软骨供区瘢痕明显减小.

  • 两瓣法复合植皮颅耳角成形术

    作者:康深松;张栋益;谢峰;钟爱梅;李磊;张正文

    目的 探讨耳廓再造术中颅耳角成形的一种方法.方法 于再造耳的耳轮外缘外侧0.5 cm设计切口,掀起再造耳,并于耳支架深面携带较厚的筋膜;将一期手术预留埋植的肋软骨作为耳后支撑支架,调节支架位置与角度,使再造耳的形态、位置、轴向接近于健耳,并使颅耳角较对侧稍大;在再造耳廓的上方及下方乳突区各设计1个皮瓣,分别向颅耳沟旋转,将两皮瓣对位缝合,覆盖支撑软骨;皮瓣两侧创面分别植皮.结果 本组患者共72例,皮瓣全部成活.5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 ~ 24个月,术后颅耳角维持于约20 ~30度,形态稳定,效果满意.结论 两瓣法复合植皮颅耳角成形术式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再造颅耳角的一种可行方法.

  • 中线位颅骨缺损伴额窦损伤的外科治疗

    作者:俞冰;左峰;刘剑峰;归来

    目的 探讨严重颅面外伤后中线位颅骨缺损伴额窦损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1例中线位颅骨缺损伴额窦损伤的患者行额窦刮治术,以游离颞肌筋膜封闭额窦顶部,10例患者同时行钛修复体植入修补颅骨缺损,1例行二期颅骨缺损修补.结果 9例患者植入钛修复体修复颅骨缺损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二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额窦炎感染取出颅骨缺损修复体,并行额窦鼻腔吻合手术.结论 对于颅骨缺损伴额窦损伤的患者,如无明显感染或轻度感染,可以一期刮除残留额窦黏膜,以游离颞肌筋膜封闭额窦顶部,同时行颅骨缺损修补;对于伴有严重感染的额窦残窦炎,需彻底刮除残留额窦黏膜,以游离颞肌筋膜封闭额窦顶部,二期再行颅骨缺损修补.

  • 游离旋髂浅动脉深支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

    作者:潘朝晖;蒋萍萍;赵玉祥;薛山;李洪飞;刘学胜;叶兴华

    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我们设计应用旋髂浅动脉深支为蒂的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8例,获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4~61岁.右手6例,左手2例.相邻4指皮肤缺损4例,3指皮肤缺损4例.8例均为机器伤,污染重,合并不同程度骨关节及肌腱损伤,皮肤缺损面积:15 cm× 10 cm~10 cm×4 cm,清创后以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切取旋髂浅动脉深支为蒂的双叶皮瓣2例,单叶皮瓣6例.4例一期行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3例为复合骨皮瓣植骨,1例行伸肌腱重建术.血管采用端端吻合方式,受区动脉:指固有动脉5例,指掌总动脉1例,桡动脉腕背分支1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1例;受区静脉:指背浅静脉3例,掌背静脉3例,指掌浅静脉1例,旋股外侧动脉伴行静脉1例.

  •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作者:黄巍;王欣;李建鹏;李苗苗;金明均

    婴幼儿血管瘤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大多会对外形造成影响,少数发展迅速,更可造成继发畸形、功能障碍等.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外科手术、冷冻、激光、局部药物注射、口服药物治疗等.我们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对8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86例,男34例,女52例,年龄为1~12个月,平均3.5个月.服药前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强化CT或MRI确立诊断,并与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均随访至停药后至少1个月.

  • 双频射频刀与手术刀在皮肤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陈思雄;朱辉

    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开始在某些需精确切开的手术中应用射频刀[1],由于其在切割软组织的同时可较大程度.地减少周围组织的损伤[2],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外科领域.目前,射频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深部组织的切割,而在体表手术中的应用鲜有相关报道.2011年2~8月,我们对30例60处皮肤肿物分别采用Ellman双频射频刀与手术刀进行切除,以期比较2种手术技术造成的损伤程度的差别.

  •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拇趾软组织缺损

    作者:齐杰;刘艳杰;李雯;蔺利剑;苏伟海;杨洪涛;梁剑虹;徐秀霞

    足拇趾损伤后的软组织缺损和趾骨外露的修复比较困难,根据缺损面积大小常以邻趾皮瓣[1]、第1跖背动脉岛状皮瓣[2-4]或带足背动脉的踝前皮瓣逆行转移修复[5],但上述几种皮瓣均存在操作较复杂、牺牲主要血管等缺点.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我们应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拇趾软组织缺损4例,疗效满意.

  • 早期腭裂修复同时运用植骨技术一期修复牙槽嵴裂

    作者:孙伟;赵宇;汪春兰;陈诚;张淼淼

    传统的唇腭裂发病理论认为早期牙槽嵴裂手术影响上颌骨的发育,而将牙槽嵴裂植骨修复确定在9~11岁.我们在免费救助贫困家庭唇腭裂患者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由于家庭贫困生长至成年仍没有做腭裂手术的大龄患者,在颅面发育的早期,虽然上颌骨发育没有受到手术等因素的影响,但成年后仍然有上颌骨发育不良、反颌畸形与严重的鼻畸形等,这使我们对早期牙槽嵴裂手术影响上颌骨发育的理论产生疑问.近年来随着唇腭裂发病基因调控的理论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唇腭裂的修复手术做了大胆的改进与创新,尤其Carstens [1]2002年提出的源于颅面胚胎学理论及Moss 和Salentijn[2]的功能基质假说的功能基质整复理论,为牙槽嵴裂早期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应用髂骨松质骨行牙槽嵴裂植骨技术对12例单侧完全性腭裂的患儿行腭裂修复同时修复牙槽嵴裂,通过1~2年随访,效果良好.

  • 单一往复锯片一次性整体截除下颌骨的面部缩小术

    作者:王勇;金东一;河东镐;朱灿;张华彬;谢卫国;冯卫;田浩;周波

    在欧美国家,人们不排斥方型脸,所以中下颌骨肥大矫正术所占份额很小[1-2],而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中,女性以贤惠温柔为美,“鹅蛋脸”、“瓜子脸”所体现面部轮廓之精巧柔顺,备受推崇.近年来,要求改善脸型的美容就医者日益增多,下颌角肥大的手术方式也由口外入路转为口内入路为主流术式,如下颌角单纯磨骨、下颌角直线截骨、下颌角双直线截骨[3]、下颌角长弧线截骨[4]、下颌骨外板矢状劈骨[5]、下颌角截骨加下颌骨外板劈骨等[6].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单一往复锯片一次性整体截除下颌骨的术式,为38例求术者行面部缩小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 阴茎完全离断显微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李连楚

    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阴茎被锐器割断1 h 于2011年3月21 日急诊入院.检查:阴茎体部从近中 1/3处完全离断,皮肤从根部离断,近端创面活动性出血,离断阴茎完全离体,创面较整齐(图1)2 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会阴备皮,常规消毒铺巾. 伤口清创冲洗后用 18号导尿管贯穿远、近端尿道留置导尿,阴茎根部用橡皮筋捆扎止血(图2),皮肤上可垫一纱布.修剪尿道断端呈鱼嘴状,3-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尽量使吻合口外翻.结扎阴茎深动脉远、近端,3-0 可吸收线缝合尿道海绵体及阴茎海绵体白膜,将二者一并缝合可起到预防积血的作用.9-0尼龙线吻合双侧阴茎背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双侧阴茎背神经及1条浅静脉、2条皮神经.松开止血带后,阴茎远端勃起,毛细血管充盈,彻底结扎出血点后,海绵体断端内留置橡皮引留条,5-0 可吸收线缝合筋膜,缝合皮肤(图3). 手术历时 3 h,术后将阴茎置于直立位,四周用棉垫固定,用支被架或纸盒子支起被子防止受压,常规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并适当使用已烯雌酚预防阴茎勃起.

  • 鼻黏膜切口负压引流治愈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鼻后感染一例

    作者:刘海鹏;邵英;王芳;于梦溪;张舵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因注射隆鼻术后6年,鼻背局部红肿疼痛半个月余入院.患者6年前于吉林省长岭市某美容院行“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鼻术”,自诉注射部位为鼻根部及鼻背中部.半月前鼻部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红肿,且疼痛明显,曾自行口服阿奇霉素5d,但症状未见好转,鼻背中部红肿范围扩大,后改行静脉滴注克林霉素每日2次,共5d,仍未见好转,遂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就诊.检查:体温38.5℃.鼻部及鼻周肿胀明显,鼻背中部可见一局部红肿区,高出鼻背皮肤约0.3 cm.红肿区皮肤弹性差,菲薄,皮温较高,触诊有液波感,压痛(+)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淋巴细胞百分比0.23%,单核细胞百分比5%,嗜酸性粒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0,血红蛋白149 g/L,红细胞计数4.9×1012/L,血小板238×109/L.初步诊断: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合并感染(鼻背,图1).入院后第2天,患者鼻部感染情况进一步加剧,鼻背红肿处形成多个黄白色脓点(图2).遂决定对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 胸壁冬眠瘤一例

    作者:付时章;王斌;黄和平;黄琳玲

    1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近3年发现右前下胸部有一稍微隆起包块,具体出现时间不详,局部无红肿、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患者自以为是肥胖所效而未重视,包块白发现以来大小无明显变化,未经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及手术史,家族中无肿瘤及类似肿物史.检查:右前下胸壁约第7~10肋区稍降起,局部皮肤正常,皮下见一粗大静脉,局部皮下可触及一约7 cm×8 cm大小包块,边界清除,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波动,无触痛,基底稍可推动,无血管杂音,周围及右侧腋窝未扪及包块(图1)彩超提示皮下脂肪层肌层之间有一约75 mm ×80 mm × 17 mm 稍高回声包块,境界清,CDFI见少量血流束.诊断:脂肪瘤.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右前下胸壁皮下浅深筋膜层之间,有包膜包裹,体表侧包膜稍厚,基底部包膜薄并与深筋膜相连,肿物呈红棕色,分叶状,约8 cm×6 cm×2 cm大小,表面有较多细小血管,质软有弹性(图2),剖开后切面为暗红略带灰黄色实性物,分离肿物内侧时出血明显,并有喷射状出血,完整切除肿物后间断缝合切口,8d后拆除切口缝线,患者痊愈出院.

  • 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部分的促血管化作用及应用进展

    作者:董自清;胡志奇;鲁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内部器官,在能量调控、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脂肪组织中主要存在两大细胞群,成熟脂肪细胞及血管基质部分(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1].SVF被认为是一组混杂的细胞群,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ASCs具有促血管化、多种分化潜能及免疫调节功能.脂肪组织因其易于获得、储量丰富的特性正逐步成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重要选择和来源.

  • 功能性鼻整形手术进展

    作者:王钟颖

    在鼻整形手术过程中,鼻部框架的改变会使鼻腔通气发生改变,与鼻腔通气关系密切的框架结构位于鼻瓣区、鼻中隔及下鼻甲.这三大区域彼此相互关联,为了追求鼻外形美化效果,以往我们会以牺牲鼻部的框架稳定性作为代价,而鼻部框架的破坏势必导致鼻腔生理功能受影响.Khosh等[1]指出79%的鼻瓣区功能障碍都源于鼻部整形手术,Goode[2]也认为鼻瓣区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先前的鼻整形手术,接下来才是外伤和衰老.随着对鼻腔生理及功能重要性地不断认识和重视,鼻整形医生所考虑的问题由以往的“美学至上”转变为现在的“美学与功能兼得”.

  •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舒峻;张可华;李鸿;潘琳;黄小杰;王萍;王伟钢;蔡哲

    目的 探讨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cells,hAMCs)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阐明人羊膜间充质细胞调节移植免疫排斥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新鲜足月剖宫产废弃的羊膜组织分离出hAMCs并进行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淋巴细胞(PBMLs),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分别按1∶0.05,1∶0.10,1∶0.20的比例以hAMCs处理,MTS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 hAMCs能明显抑制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hAMCs与PBMLs比值为0.05∶1,0.10∶1,0.20∶1时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6.91%、20.83%、28.19%.hAMCs还可显著抑制异体淋巴细胞IFN-γ和TNF-α的分泌(P<0.01),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AMCs数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 hAMCs能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降低淋巴细胞IFN-γ和TNF-α的分泌,这可能是其预防和减轻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之一.

  • 扩张皮瓣注水量与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薇薇;刘志飞;王晓军;朱琳;曾昂;冯锐

    目的 研究不同注水量的扩张皮瓣组织学变化与皮瓣存活率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小型猪为动物模型,实验分为5组:①标准注水组;②超量50%注水组;③超量100%注水组;④不扩张对照组;⑤正常皮肤对照组.每头猪分别在背部两侧共设计4个5 cm×7 em埋植100 ml圆柱形扩张器的手术区域和1个正常皮肤对照区域,测量不同注水量对皮肤和皮瓣存活率的影响,并应用SPSS 13.0软件,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随着注水量的增加,皮瓣的存活率亦增加,但超量注水100%后,扩张皮瓣的存活率反而下降.结论 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适度的超量扩张能提高皮瓣的存活率,增加修复缺损的面积.但注水量超过100%时皮瓣的存活反而下降,影响修复的效果.

  • 血管基质片段细胞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移植颗粒脂肪血管化的影响

    作者:李力群;高建华;鲁峰;郑君达;何秋香;倪彬婷;潘盛盛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复合血管基质片段细胞(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s)细胞疗法对移植颗粒脂肪组织血管化的影响,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术式.方法 取患者植皮术后废弃的皮下脂肪,提取SVFs.用DiI染色观察SVFs染色标记情况,锥虫蓝染色观察SVFs活性.将0.3 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0.2 ml下列细胞混合:①复合有VEGF的SVFs(A组);②SVFs(B组);③DMEM完全培养基(C组).按照随机化原则将3组脂肪组织混合物分别注射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每只裸鼠背上注射3个点(共12只).观察移植物外形、成活情况、湿重、直径,HE染色及CD31染色镜下观察并计数毛细血管密度.使用SPSS 16.0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新鲜提取的SVFs可被DiI标记染色,加用VEGF仍能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移植术后2个月3组移植脂肪的湿重为:A组(191.90 ±9.81)mg、B组( 177.01±10.50)mg、C组(92.05±8.30)mg,A组>B组>C组(P<0.01).移植物直径为:A组(0.49±0.24)cm、B组(0.40±0.26) cm、C组(0.32±0.28) cm,A组>B组>C组(P<0.01).CD31染色镜下,每高倍镜视野微血管密度:A组(14.58±2.06)个、B组(11.55±2.18)个、C组(7.87±1.55)个,与B组和C组比较,A组较少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坏死凋亡细胞.结论 结合VEGF因子的SVFs辅助脂肪移植是一种临床可操作性强、简便可行的较理想的细胞疗法,比单纯SVFs更能有效地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

  • 改良吸脂管治疗体表多发脂肪瘤

    作者:宋骁军;韦旭明;盛鹏

    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由成熟脂肪细胞所组成的良性组织肿瘤,治疗方法多为手术切除,现有学者采用吸脂术治疗脂肪瘤[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普通吸脂管治疗多发脂肪瘤,费时费力,且不易彻底吸出,故将吸脂管侧孔前移,开于管壁顶端(自行设计,上海天工医疗器械公司制造,专利号ZL201120172051.4),并以此改良后的吸脂管治疗8例全身多发脂肪瘤患者,随访1~3年无复发,患者满意.

  • 穿支皮瓣之浅见

    作者:高建华;姜平

    自1988年Kroll和Rosenfield[1]首先报道以背阔肌和(或)臀大肌脊柱旁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皮瓣,局部移位修复腰骶部软组织缺损以来,穿支皮瓣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和认可.由于该皮瓣具有对供区继发损伤小、设计灵活等优点,也逐渐广为临床应用.然而,有关穿支皮瓣的概念、命名和临床应用等相关问题还存在较多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深入讨论、求同存异是十分必要的.

  • 股部皮穿支的数字化解剖学研究

    作者:季卫平;李浩;黄颖宝;俞淘涛;王建红;梅劲

    目的 观测股部穿支分布特点,为临床设计嵌合皮瓣、血流桥接等特殊形式的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15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然后进行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片,应用Scion Image对各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股部共有外径≥0.5 mm的穿支(41±4.0)支,平均外径(0.8±0.1) mm,平均蒂长(4.2±1.7) cm,平均供血面积(44±6.4) cm2.股前内、外侧区中部,股后区的上部穿支较多.结论 ①由表及里的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地显示皮下组织内穿支的来源与分布特点;②股部各区均具备形成常规穿支皮瓣或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形态学基础.

  • 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唐茂林

    目的 研究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游离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具新鲜成人尸体行动脉造影及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观测腓浅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等.临床应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缺损面积为3.0 cm×4.5 cm~5.0 cm×11.0 cm.结果 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cm.其穿支多出现于小腿前外侧上、中1/3区域,平均外径(0.7±0.2) m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1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伴行静脉1条.12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手术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是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又一选择.

  • 游离膝降动脉股内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竺枫;陈宏;薛建波;魏鹏;戚建武;王科杰;丁茂超;梅劲

    目的 探讨游离膝降动脉股内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测膝降动脉行程及穿支分布特点.临床应用游离膝降动脉股内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5 cm×8 cm~6 cm×15 cm,6例以膝降动脉主干为血管蒂,5例以膝降动脉股内侧穿支为血管蒂,血管全部采用端端吻合.结果 11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外观及弹性良好,感觉恢复S3级.结论 膝降动脉股内侧皮穿支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四肢远端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 数字化解剖方法定位小腿穿支研究

    作者:魏鹏;马亮亮;方叶冬;夏伟芝;丁茂超;梅劲

    目的 以螺旋CT数据三维重建小腿穿支,对比常规X线片,观测小腿穿支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精确化的立体解剖信息以及为设计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15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明胶-氧化铅混合液造影,先行X线摄片,应用图像分析软件Photoshop及Scion Image对各穿支体进行分割显示及测量,再行螺旋CT扫描并进一步应用MIMICS 10.01软件行三维重建.结果 小腿共有外径大于0.5 mm的穿支(27±4)支,平均外径(0.8±0.2) mm,平均浅筋膜段蒂长(37.3±18.6) mm,单穿支平均供血面积(49.5±25.5) cm2.数字化小腿穿支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穿支之间、穿支与源动脉之间的形态学结构和空间关系.结论 数字化小腿穿支可清晰地反映穿支的几何特征及局部细节,显示穿支的来源与分布特点,不失为研究人体小腿穿支的形态特点及术前设计穿支皮瓣的较好途径.

  • 骨间后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欣;潘佳栋;陈宏;胡浩良;王胜伟;王科杰;章伟文

    目的 探讨以骨间后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期游离移植修复21例24处手部创面,皮瓣切取面积2.0 cm ×1.5 cm~7.0 cm×5.0 cm,大皮瓣长度为9 cm.9例在切取皮瓣时解剖出1条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结果 19块皮瓣顺利成活,4块出现水泡,部分变紫,经拆线处理成活,1块皮瓣坏死.术后随访6~25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皮瓣供区瘢痕挛缩不明显.结论 以近端穿支血管为蒂的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 整形外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作者:徐路;吕长胜;高玲央

    在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之初,设置的主要是医学学术学位,主要为医学高等院校和医学科研部门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但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重大转变,其不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开始试行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设置专业学位、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系卫生部所属的全国唯一的三级甲等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并且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附属教学医院,承担着面向全国输送整形外科学专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整形外科学专业学位(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 回眸50年,是什么成就一大型学科

    作者:李青峰;张涤生

    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成立50周年.回眸学科由当初的3~4名医生,10余张床,发展到今天拥有80余位医生,200余张床,年门诊15万余人次,手术与治疗5万余人次的特大型学科,感受颇丰.正如PRS主编Rod.J.Rohrich在给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的贺信中所说,“如此大的规模和亚专业齐全的整形外科,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