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恶性软组织肿瘤切除的整形修复

    作者:张绪生;肖斌;刘毅;于晟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病人对恶性肿瘤治疗从单一保全性命、延长寿命的要求,已逐渐上升为在根治恶性肿瘤的同时,对体表容貌及外观也要给予相应的整形修复,这就给手术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治疗38例,效果满意.

  • 改良Z成形矫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术92例体会

    作者:孔凡凤;翟德志;杜素春;刘开东

    1996年以来,我们对92例内眦赘皮采用将Z形设在内眦角,中轴线定在赘皮大张力线上,Z形下三角瓣容纳整个内眦角,并同时行重睑术,效果满意.

  • 皮肤肌肉分层切除睑袋整复术

    作者:李桂珍;柳春明

    我们自1988年开始做睑袋整复手术,主要采用皮瓣法和肌皮瓣法两种术式,手术共计3 000余例.1996年以来,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我们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即皮下和眼轮匝肌下两层分离,皮肤与肌肉分层切除,脂肪切除与常规方法相同,缩紧眶隔.临床应用改进术式共650例,并与传统手术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 罕见的幼女特大巨乳症一例

    作者:潘学洪;杜萍;赵国霞

    病例女,12岁.患者于16个月前突然发现双侧乳房不明诱因地增大,伴腰疼,驼背,无泌乳,乳房胀痛.未来首次月经,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头颅无畸形,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泌尿系、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双侧乳房明显增大,下垂,以右侧为甚.乳房体积:右2 432 ml,左1 550 ml;锁乳线:右39 cm,左34.5 cm;胸乳线:右40 cm,左35 cm;乳头位于脐下,距脐距离:右8 cm,左4 cm;乳头间距27 cm,乳晕直径17 cm,过乳头胸围85 cm.乳晕呈浅褐色,乳头小且较平.乳房触诊乳腺组织较硬、成块.

  • 14号面裂一例

    作者:翦新春;蒋灿华;郭峰

    病例女,23岁.出生时即发现上唇正中部裂隙,左侧鼻尖部有一赘生物,前额部皮肤隆起约鸡蛋大小,6岁时曾在本院手术修复上唇正中裂和切除左鼻尖赘生物.2000年9月再次入院.体查:上唇正中自红唇至鼻尖有一裂隙,裂隙在红唇部较宽,鼻小柱短而粗大;左鼻孔较小,左鼻翼上有一小凹陷;上唇双唇系带,上牙槽嵴正中裂.前额正中明显膨隆,皮肤上有稀疏毛发,NFDA1及膨隆区有骨质缺损(图1).头颅后前位X片示:前额下部中间可见2.5 cm×1.3 cm大小骨缺损区,边缘光滑,其上方可见数条索条状高密度影.

  • 治愈骶尾部并双侧坐骨结节巨大褥疮一例

    作者:海恒林;戴海华;李华涛;李克荣;叶玉文

    病例男,36岁,椎管内肿瘤致截瘫1年,骶尾部双侧坐骨结节受压溃烂2个月.查体:恶病质,脐以下瘫痪,感觉丧失,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体重50 kg.骶尾部褥疮18 cm×15 cm,右侧坐骨结节部12 cm×5 cm,左侧坐骨结节部4 cm×2 cm,恶臭,软组织坏死,淡黄色脓性分泌物.脊椎MIR示胸第8、9、10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腹部B超示肝脾轻度肿大,腹水为渗出液,培养有粪肠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生长.重度贫血,中度低蛋白血症,轻度低钾血症.创面分泌物培养有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生长(图1).

  • 电烧伤遗弃上肢巨大剔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一例

    作者:叶祥柏;陈忠勇

    我科于1994年9月收治1例特重高压电烧伤并感染者,利用遗弃上肢剔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肩胛骨外露及侧胸部创面,效果满意.

  • 治愈一例先天多发性左下肢环形缩窄

    作者:李春满;黄野;徐丽华

    患儿,男,3个月,生后发现左下肢有多处环行和半环形缩窄,家属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营养中等,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及异常,手足及四肢运动未及异常.专科检查:左大腿中段及下段有二个半环形缩窄环,略凹陷于皮下.左踝上方2 cm处有2个并列的环形缩窄,二环间距1 cm至2 cm不等,二环均深凹陷于皮下.左足的发育明显小于健侧,形状正常.

  • 扩张皮肤移植后生物学转归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华新;孙广慈;张正文;刘学军;张海明;刘志飞

    目的研究扩张皮肤移植后的远期生物学转归.方法于狗扩张皮肤移植时和移植后3,6周及3,6个月分别观测其面积、组织学、电镜、胶原含量、皮肤力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等项的变化.结果各项指标在3~6个月时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接近正常.结论扩张皮肤的生物学变化在移植后3个月内依然存在,3~6个月逐渐恢复正常,表现为一个创伤愈合过程.

    关键词: 皮肤 组织扩张术
  • 眶下组织快速扩张纠正睑袋术后睑外翻

    作者:陈伯华;熊明根

    目的介绍睑袋术后出现睑外翻的纠正方法.方法在睑袋术后出现睑外翻的患侧眶下区通过口内切口在骨膜下埋置1个30~50 ml大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并即时初步扩张,术后1~2周抽出囊内生理盐水即可快速纠正睑外翻.结果 32例睑袋术后睑外翻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眶下区骨膜下埋置是纠正睑袋术后睑外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扩张器 眼袋 睑外翻
  •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

    作者:陈伟良;Mungloo Mlqbal

    目的探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T-SMA)网状支架置入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18~32岁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通过鼻前庭切口置入NT-SMA网状支架.结果全部病例鼻翼较为对称,鼻尖外形良好,唇鼻协调.经半年~1年追踪复查未见任何并发症.结论 NT-SMA网状支架置入可用于矫正成人唇裂术后鼻畸形.

  • 扩张后皮肤软组织收缩机理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江;鲁开化;艾玉峰;郭树忠;郭杰

    目的研究扩张后皮肤软组织的收缩机理.方法用白色小家猪制作皮肤扩张动物模型,扩张后采集组织标本,作组织收缩率测量和病理学观察.结果真皮和纤维包膜是导致收缩率增加的主要部位.扩张后皮肤软组织中弹力纤维、肌成纤维细胞增生,肌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平滑肌肌动蛋白明显增加.结论弹力纤维、肌成纤维细胞、多种细胞内平滑肌肌动蛋白增加是引起组织收缩特性增强的主要原因.结果提示,扩张后皮瓣保持一定张力有利于对抗组织回缩.

  • 背阔肌解剖分区及其肌电研究

    作者:赵茹;马海欢;严义坪;宋业光

    目的明确背阔肌的解剖分区及各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背阔肌进行血管、神经解剖并按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将背阔肌分区.利用体表电极记录13例(25侧)健康成人背阔肌不同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并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背阔肌的主要血管、神经来自胸背血管、神经及其内、外侧分支,部分来自肋间血管、神经,胸背血管、神经分支及肋间血管、神经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胸背血管、神经内、外侧支及其延长线将背阔肌分成三个区域.三区在肩关节6种运动中的肌电表现不同.结论背阔肌内不同区域肌纤维在肩关节运动中的作用不同.

  • 应用扩张的耳后瘢痕瓣行外耳再造术

    作者:杨庆华;庄洪兴;罗家麟;韩娟;赵延勇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的耳后瘢痕瓣进行外耳再造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4例应用扩张的耳后瘢痕瓣行移植软骨支架的传统外耳再造术.结果 2例再造耳上极因缝合时切口张力过大致软骨部分外露,其余病例全部成活.随访1年,效果满意.结论在局部缺乏可资利用的正常皮肤时,以扩张的耳后瘢痕瓣行外耳再造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效果可靠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瘢痕 组织扩张术
  • 机械性血管吻合技术

    作者:宋建星;郭恩覃

    由于传统针线吻合血管方法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过长,机械性吻合方法便成为近年来世界注目的课题之一.现代机械性吻合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其原理,分为4大类型[1,2]:①U形"订书钉"法;②套管法;③磁环法;④针环法.

  • 假体隆乳术后纤维囊挛缩研究进展

    作者:王友彬;唐胜建;戚可名

    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临床病例资料的积累,对其远期并发症尤其纤维囊挛缩(这是受术人要求行假体取出的主要原因 [1])的研究亦日益深入.现对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联合切口隆乳术

    作者:赵宇;乔群;戚可名;柳成;刘志飞;赵茹;孙家明

    乳房假体隆乳术通常选用腋窝横皱襞、乳晕缘、乳房下皱襞及脐窝切口,各有优缺点.我们在总结各种切口优点的基础上设计腋窝横皱襞切口联合乳房下皱襞小切口 (以下简称联合切口),并运用肿胀麻醉技术,在局麻下完成腋窝入路隆乳术.自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用此方法完成32例小乳者的隆乳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胎兔及成兔耳软骨创伤愈合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柳大烈;黄威;崔兴华

    软骨创伤愈合是整形外科的一个重要问题.关节软骨破坏后依靠纤维组织愈合,直接影响到关节的抗压性能及关节活动,甚至造成关节强直.我们从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现象得到启示,在怀孕23 d的胎兔耳上制作了胎兔软骨创伤愈合模型,并比较观察了胎兔和成兔耳软骨创伤愈合的过程.

  • Tamoxifen对真皮成纤维细胞种植胶原网格的抑制效应

    作者:胡大海;朱雄翔;徐明达;陈璧;Margaret AH;George WC

    目的探索Tamoxifen用于治疗皮肤瘢痕挛缩的可能性.方法将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种植于Ⅰ型胶原构成的胶原网格内培养,加入1~50 μmol/L的Tamoxifen,测定网格收缩率;采用MTT染色法原位观察网格内的细胞形态及活力变化.结果 Tamoxifen对胶原网格收缩具有抑制效应,其浓度低于5 μmol/L时对网格收缩无影响,高于30 μmol/L时网格收缩被不可逆性完全抑制,处于10~20 μmol/L时对网格收缩作用呈现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抑制.MTT染色后观察显示网格收缩变化与处于三维培养的细胞突起伸展状态相关;Tamoxifen并不直接导致网格内的细胞死亡,而是通过抑制细胞功能发挥作用.结论 Tamoxifen可对真皮成纤维细胞体外模拟的瘢痕挛缩产生抑制效应,提示对活体瘢痕挛缩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 微丝功能对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顾海峰;何清濂;林子豪;刘麒;张杏梅

    目的研究微丝功能对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Northern blot分析等方法,以α-32P-dCPT标记的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cDNA为探针,检测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用细胞松弛素B破坏微丝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性细胞的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含量明显升高.结论微丝骨架可在基因转录水平参与对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调控.

  • 病理性瘢痕中c-myc、c-fos和ras原癌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振富;罗力生;罗盛康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图像定量分析,检测c-myc、c-fos和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myc和c-fos呈强阳性表达,而ras p2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缺乏表达.结论①病理性瘢痕中c-myc和c-fos癌基因受激活,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②ras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③病理性瘢痕只是部分原癌基因的有限制性表达,不存在多基因无限制性的共同表达可能是其较少癌变的原因.

  • 乳房真皮帽在巨乳、垂乳整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乔群;孙家明;柳成;刘志飞;赵宇;张启旭

    目的探讨乳房真皮帽在巨乳缩小和垂乳上提中的塑形、固定和调整作用.方法按乳房肥大和下垂程度设计适当大小的真皮帽,切除内、上、外方多余的乳腺组织,保留中心锥形腺体蒂,利用其顶部的真皮帽包裹、调整、塑形、固定剩余的乳腺组织,在关闭皮肤切口前重塑一圆形、凸起的乳房.结果本组27例53个乳房全部效果满意,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在巨乳缩小和垂乳上提中,用真皮帽进行塑形、固定和调整,可以形成更为挺拔、柔韧和富有动感的乳房,效果持久、可靠.

  • 乳房假体周围纤维包囊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马勇光;石蕾;陈东明;秦泽莲;尤维涛;朱力;李比;陈育哲;秦荣生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内容物的乳房假体周围纤维包囊在组织病理学上的特点.方法对20例隆乳术后因不同原因行假体取出者的假体周围纤维包囊进行组织学研究,行HE、Masson和Mallory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假体包囊的组织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不同假体包囊均有胶原纤维的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少量毛细血管增生,部分包囊内层可见有扁平上皮样细胞层.但不同假体包囊又各有其特点.结论①本组任何乳房假体都可引发纤维组织包囊形成.②部分假体纤维包囊的内层表面可能出现"滑膜化生"现象.③植物油假体纤维包囊胶原沉积过度,囊壁增厚,易出现硬化,不宜选用.④PVP假体包囊内大量的炎性细胞提示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关,应慎用.

  • 隆乳术并发症的超声影像诊断

    作者:钟伟邦

    目的探讨隆乳术后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在隆乳术后双侧或单侧乳房出现异常症状者采用7~11MHz的的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全部检测病例做了植入物或血肿清除手术证实.结果正常置入假体呈囊状的无或低回声区,其边界清楚、边缘规则,与乳房周围组织界线分明.隆乳术后出现假体破裂渗出,置入物移位、折叠、感染、血肿、包膜硬化等均可出现特异的二维声像图及其周围组织有小量或较多的彩色血流显像和多普勒频谱表现.结论隆乳术后并发症超声影像技术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乳房再造术中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血液动力学研究及远期观察

    作者:李森恺;穆兰花;李养群;徐军;杨明勇;赵振民;刘元波;李俊来;凌诒淳

    目的评价胸廓内动脉远心端(逆向)供血的功能,为乳房再造及胸壁修复提供新的血供来源.方法对2例应用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al myocutaneous flap下简称TRAM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行乳房再造患者,于术中对作为胸部受区血管的胸廓内动脉远心断端、近心断端(下简称远心端、近心端)的压力流速进行测量,并对TRAM在相应不同供血状态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进行监测,对1例术后5年患者行彩色多普勒仪追踪检测.结果术时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压力为66及58 mmHg,近心端压力为88及75 mmHg,远心端压力为近心端压力的75%~77%,两者的波形不同.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吻合口流速为70及52 ml/min,近心端为94及74 ml/min,远心端流速为近心端流速的74%~78%.以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TRAM在胸廓内动脉远心端、近心端同时供血状态下,其皮瓣灌注值高.术后5年,远、近心端吻合口仍通畅良好,两处动脉血流的频谱、流速几乎相同.结论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可以提供一定压力的血供,终达到与近心端相似的功能.

  • 应用垂直双蒂缩乳术治疗巨大乳房良性肿瘤

    作者:佘雨虹;朱炜;任森洋

    目的应用垂直双蒂缩乳术治疗乳房巨大良性肿瘤,使术后乳房有较好形态.方法应用垂直双蒂缩乳术原理,设计切除乳房肿瘤的切口,在切除乳房肿瘤的同时进行乳房整形手术.结果 1993年以来,为11例患乳房巨大良性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纤维病女性病人进行了这一手术,取得良好整形效果.结论对影响乳房形态的巨大良性肿瘤,用经典的整形外科缩乳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持乳房形态.

  • 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隆乳术后包膜挛缩

    作者:孙延昌;李丽华;刁志勇

    目的探讨隆乳术后纤维包膜挛缩所致乳房硬化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再次挛缩的预防措施.方法经乳晕切口,楔形切除囊腔基底与囊壁间部分包膜及纤维性愈合组织,囊腔壁做放射状切开松解;术后早期进行充分有效地按摩.结果本组26例,术后17例随访半年以上,效果满意.结论对挛缩包膜进行剥离松解后,楔形切除基底与腔壁间纤维组织,使假体在适宜大小腔隙内平滑移动而不受阻碍,加之早期充分有效地按摩,可达到治疗和预防包膜再次挛缩的理想效果.

  • 多乳畸形的手术切口改进

    作者:张正文;丑海燕;翟弘峰

    从1998年至2001年,我们采用了腋横皱襞切口对16例多乳畸形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瘢痕较细而隐蔽,效果理想.

  • 自制麻醉液灌注装置在肿胀吸脂术中的应用

    作者:吕金陵;杨云霞;魏有志;高凤山;董继英

    随着肿胀吸脂技术的应用,吸脂术的安全性大为提高.作为手术的重要步骤,肿胀麻醉在手术部位灌注的液体量令人咂舌,增加了术者的劳动强度和手术时间.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自行研制的麻醉液灌注装置,取得满意效果.

  • 皮下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提高大鼠背部随意皮瓣活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法刚;赵敏;黄秉仁;刘珍君;熊斌;成铤;霍孟华

    目的探索基因治疗在组织移植方面的应用.方法构建并体外扩增表达质粒pcDNA3.1/Zeo(+)-VEGF165,以之直接皮下注射转染SD大鼠背部随意皮瓣模型.通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其对皮瓣活力的影响,并采集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基因转染组在毛细血管周围及肌间隙可见VEGF的沉积,与对照组相比皮瓣的平均成活面积显著增加.结论皮下注射的基因在组织中能够表达VEGF,增加皮瓣活力,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 窄蒂侧颌颈部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徐达传;李光早;张莉;徐静;葛树星

    目的介绍一种因多种原因导致的面部皮肤及深层组织缺损与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设计以耳前狭窄皮肤筋膜为蒂的侧颌颈部皮瓣移转修复缺损.皮瓣大10 cm×11 cm,小 5 cm×6 cm.蒂部宽1 0~1 5 cm,长2~5 cm.结果应用窄蒂侧颌颈部皮瓣治疗21例,除1例皮瓣远端皮肤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结论本皮瓣不带知名血管,打破带蒂随意皮瓣的长宽比例规定,是一种新的皮瓣设计,窄蒂移转方便,修复后外形满意,是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 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修志夫;宋业光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方法于指背形成筋膜蒂岛状皮瓣并移转至指腹创面.结果临床已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可以安全、简便地修复同指指腹的创面.

    关键词: 皮瓣 缺损
  • 超长宽比岛状皮瓣血液灌注和氧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佳琦;管正玉;刘珍君;赵萍;赵敏;戚可名

    目的探讨超长宽比岛状皮瓣的成活机理和血液灌注及氧代谢变化,以期掌握其成活规律.方法以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形成超长、宽比例的岛状皮瓣,分段测定血流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以反映组织氧代谢过程.结果血流量下降,MDA含量同步上升并呈渐进性,但皮瓣仍能较好的成活.只是达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皮瓣坏死.结论皮瓣从近端到远端血流量逐步减少和组织缺氧,并呈现渐进的过程,组织缺血和缺氧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影响皮瓣的成活.所以掌握影响皮瓣成活的组织缺血和缺氧程度阈值,是安全形成超长宽比岛状皮瓣的关键.

  • 趾腹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缺损19例

    作者:汤海萍;方光荣;程国良;杨志贤

    目的研究拇指及其他手指指腹缺损修复的一种可行方法.方法对1987年来应用吻合血管游离趾腹皮瓣移植,修复拇指及其他手指指腹缺损19例.结果 19例移植皮瓣全部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12年,修复的指腹外观饱满,皮纹清晰,两点分辨觉为6~8 mm,修复指持物时无疼痛;供足于移植术后以皮片修复,无瘢痕及胼胝形成,无任何功能影响.结论与其他修复指腹缺损的方法相比,趾腹游离皮瓣移植对单一的指腹缺损修复更加理想.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