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l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旋髂浅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包国宏;黄朝帅;朱小平

    目的 探讨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在整形烧伤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 1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包括手腕及前臂、下腹部及会阴、大腿根部等处各种创面,均应用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修复.19例中15例经过创面彻底扩创,3例瘢痕患者切除瘢痕后,均应用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转移修复,皮瓣小3.0cm×4.5 cm,大26.0 cm ×22.0 cm,蒂长5~7 cm.结果 本组18例皮瓣均一期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少许坏死,再次扩创后完全修复创面.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半,移植皮辨质地柔软,功能及形态良好.结论 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切取方便、血运丰富、质地良好、易于成活、修复范围大,是修复手、前臂、下腹、会阴部等处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环带状包皮皮瓣法尿道成形术治疗复杂性前尿道狭窄

    作者:范志强;皇甫雪军;王飞杰;郝建伟;周瑞锦;刘中华

    目的 总结15例带蒂环带状包皮皮瓣法尿道成形术治疗复杂性前尿道狭窄的经验.方法 采用包皮环形带状裁取一周,切开后带蒂旋转至阴茎腹侧,长段前尿道狭窄处切开,行皮瓣尿道腹侧加盖的术式.术后定期随访及行尿流率、尿道造影检查,观察排尿情况.结果 2006年11月至2012年10月,临床治疗15例,年龄20 ~ 76岁,平均45岁,其中尿道感染致狭窄4例,术后长期留置尿管致狭窄6例,经尿道灌注化疗药物致狭窄3例,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2例.狭窄段长度3.5 ~12.0 cm,平均7.0 em,均采用包皮瓣尿道腹侧狭窄段切开加盖术式.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手术成功12例,出现尿道狭窄2例,成形尿道憩室样扩张1例.结论 环形带状包皮皮瓣的裁取,可以获得足够的带蒂皮瓣来治疗复杂性前尿道狭窄.带蒂包皮瓣具有弹性好、无毛发、获取较易、循环好、组织成活率高等特点.腹侧加盖术式尿道成形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外形美观,是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的良好术式.

  • 基于三维CT的颅面骨骼对称性测量研究

    作者:王瑞晨;李桂珍;柳春明;贾赤宇;高全文;韩岩

    目的 建立一套应用三维CT影像对颅面部骨骼畸形进行三维定量分析的方法.方法 应用Mimics 10.0软件对20例面部不对称患者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将患者颅面部三维影像以对称平面为基准面,调整三维模型在系统坐标系内的位置,标记标志点并提取三维坐标.以其中1例半侧颜面萎缩患者为例,对前后间隔4周的两阶段的测量结果,以及两侧成对分布标志点的三维坐标数值行t检验.结果 所有标志点在前后间隔4周的两阶段提取的三维坐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志点的三维坐标数值显示,患者面中线处标志点偏移中线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增加,至颏下点偏移达(2.63 ±0.54) mm,成对分布标志点患侧较健侧存在三维方向上的偏移,明显的下颌角点患侧较对侧向内、向前、向上分别偏移10.21、9.26和6.30 mm.结论 应用三维CT影像和软件对颅面部骨骼形态进行全面测量分析的方法,测量结果准确、直观,为颅面部畸形的详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 上唇缺损畸形手术治疗的探讨

    作者:龙剑虹;孙杨;杨兴华;张丕红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上唇缺损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1月至2012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整形科诊治243例上唇缺损畸形患者,根据上唇缺损的亚单位、范围及程度,使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缺损修复,其中直线缝合法48例,交叉三角瓣法及(或)V-Y推进法69例,口轮匝肌瓣法5例,单侧红唇瓣法53例,双侧红唇瓣法42例,下唇瓣法22例,颞蒂前额皮瓣修复法1例,前臂皮瓣法1例,鼻唇沟皮瓣法2例.通过术后随访及满意度调查,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 治疗上唇缺损畸形患者243例,其中外伤缺损85例,唇裂继发唇畸形110例,肿瘤术后48例,术后随访3 ~18个月,效果满意.135例患者接受满意度调查,106例非常满意,26例满意,满意度97.8%.结论 对上唇缺损的修复应根据患者的缺损程度及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方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 快速成型技术辅助下行上下颌骨同期牵引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症

    作者:高全文;宋慧锋;许明火;柳春明;柴家科

    目的 探索快速成型技术及上、下颌骨同期牵引,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术前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患者的头颅树脂模型,在模型上精确设计截骨线.按照术前设计,上颌骨行Le Fort Ⅰ型截骨并折断下降,患侧下颌骨升支行截骨,在下颌截骨线处安置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上、下颌骨分别置入颌间支抗钛钉.术后第5天行颌间坚固结扎,通过拧动下颌骨牵引器实现上、下颌骨同时移动.结果所有患者按预期完成骨牵引,无一例发生感染或成骨不良,长牵引距离28 mm,短16 mm.牵引结束后患者面部不对称畸形明显改善,咬合平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快速成型技术有助于术前精确设计截骨线,通过上、下颌骨同期牵引技术,可以矫治患者半侧颜面短小症,具有临床价值.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手部畸形的外科治疗

    作者:赵丽;简玉洛;张媛;王妍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累及全身皮肤及黏膜,特点是皮肤受轻微外力摩擦后,即起水泡或血泡、溃烂、自行愈合,愈合后不留瘢痕或遗留萎缩性瘢痕.此类患者常常合并双手粘连畸形,致手功能严重受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2007至2010年,共收治了10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通过手术矫治其手部畸形,疗效满意.

    关键词:
  • 连续垛样错位瓦合皮瓣修复前臂多发连续烟头烫伤瘢痕

    作者:刘柳;杨磊;曹莫

    烟头烫伤在临床上较常见,多为患者青春期自残所致[1-2],多位于前臂暴露部位并且往往为多发并呈规则的线性排列.因存在工作、求学及婚恋等压力,求诊者美学要求较高,而目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患者的满意.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我们采用垛样皮瓣错位瓦合连续缝合,修复前臂多发连续线样分布烟头烫伤瘢痕,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 改良邻指皮瓣在指腹感觉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龙;王增涛;李瑞国;曹磊

    手外伤中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常见,邻指皮瓣转移术仍是大部分手外伤创面修复的常用术式[1-2].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我们对25例28指指腹缺损患者,采用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改良邻指皮瓣修复,并缝接指腹创面指固有神经残端与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指腹感觉,取得较满意效果.

    关键词:
  • 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部皮肤缺损

    作者:黄冶飞;王志强;曹余亮;刘德全;李晓飞;孟庆红

    鼻部皮肤缺损临床比较常见,而手术修复鼻部皮肤缺损的方法也较多[1].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我们采用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此类患者共28例,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5 ~ 63岁.皮肤缺损面积为0.5 cm×0.5 cm~1.5 cm×2.0cm.28例中肿物切除后缺损16例,外伤后缺损12例.

    关键词:
  • 应用远端扩展的双叶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及坐骨结节重度压疮

    作者:范洪辉;梁钢;孙建平

    2007年6月至2011年7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绍兴分院烧伤整形外科,单独和联合应用远端扩展的双叶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为2例大转子重度压疮和2例大转子和坐骨结节同时存在重度压疮的患者进行了修复,效果较为满意.

    关键词:
  • 内眦赘皮-内侧皮肤切口开大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冉维志;高崧瀛;赵玉慧

    内眦赘皮又称“蒙古皱褶”,是亚洲人群较为常见的内眦形态异常.纵向弧形的皮肤皱褶将内眦角及泪阜部分或全部遮盖,使内眦间距增宽,面部呈现“愚型脸”[1].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笔者采用内眦赘皮-内切口开大术矫正内眦赘皮98例,效果良好.

    关键词:
  • 治愈老年臀部深度巨大压疮伴骨髓炎一例

    作者:查选平;梁清峙;林勇;黄振銮;林宇强;张彩明;谢媛媛;陈诗颖

    目前压疮的治疗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1],尤其是高龄患者,常因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愈合能力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而导致治疗更加困难,不仅费时、费事、费用巨大,且往往疗效不佳.2011年10月,我们成功治愈1例臀部巨大且深入盆腔并有骨髓炎的高龄压疮患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基因易感性与瘢痕疙瘩

    作者:陈莹;鲁峰;刘鹏熙;钟少文;高建华

    瘢痕疙瘩是一种创伤局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以及胶原异常聚集所致的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瘤样增生超出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正常皮肤,不发生退行性变化,术后容易复发.瘢痕疙瘩有明显的基因易感性倾向,主要表现在有色人种发病较白色人种(如高加索人)高,且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但其具体的遗传方式尚不固定.

    关键词:
  • 兔腭裂术后黏膜瘢痕生物力学性质研究

    作者:侯敏;石广玉;仇巍;张兰成;于天平;柳春明

    目的 研究兔正常腭黏膜及黏膜瘢痕的生物力学性质,及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方法 建立兔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于腭黏膜瘢痕明显的部位切取宽2~3 mm、长约15 mm的黏膜瘢痕,对照组于相同部位切取同样大小的正常腭黏膜,于加载测试仪上做拉伸实验.结果 瘢痕和正常黏膜的弹性模量分别为(24.22±1.31) MPa和(3.32±0.94) MPa,泊松比为0.49,黏膜瘢痕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强度,而正常黏膜的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都有所下降,但瘢痕和正常黏膜的泊松比分别为(0.5±0.06)和(0.49±0.02),显示了生物活体材料的不可压缩性.结论 腭裂术后黏膜瘢痕生物力学性质研究,可为临床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全正颌、正畸及牵引成骨治疗提供生物力学指导.

    关键词: 腭裂 生物力学 瘢痕
  • 6-姜酚对毛发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苗勇;孙亚彬;王雯珺;张志丹;姜金豆;李泽华;胡志奇

    目的 探讨生姜提取物6-姜酚对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C57 BL/6小鼠触须毛囊分别与浓度为0、10、20 μg/ml的6-姜酚共培养,5d后测量各组毛干的延长长度;将第4代小鼠触须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与浓度为0、5、10 μg/ml的6-姜酚共培养,3d后采用MTT法测量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量;在体内实验中,分别采用浓度为0、0.1、1 mg/ml的6-姜酚局部涂抹小鼠背部脱毛区皮肤,连续给药10 d,大体观察受试区毛发生长情况和计数毛发长度,取材后行HE染色观察毛囊生长密度.结果 20μg/ml组的毛干延长长度(0.50±0.08) mm,短于0μg/ml组和10 μg/ml组的毛干长度(0.66±0.19) mm和(0.64±0.0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μg/ml和5μg/ml 2组相比,6-姜酚在10 μg/ml时可明显抑制DPCs的增殖(P<0.05),同时,该组DPCs内Bax/Bcl-2的比值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内实验中,1 mg/ml组中C57BL/6小鼠背部毛发生长密度和生长长度明显小于0 mg/ml和0.1 mg/ml 2组.结论 6-姜酚可抑制毛发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DPCs中Bax/Bcl-2蛋白的比值促进DPCs凋亡而实现.

  • 自体微粒口腔黏膜游离移植阴道再造术在性发育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周宇;李森恺;周传德;李峰永;赵穆欣;丁健;曹玉娇;张思娅;郑金龙

    性发育疾病(d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性别决定和性分化异常的一组异质性遗传病,表现为遗传性别、性腺性别和表型性别的异常及不均一性[1],其发病率约为1:5 500[2].对于已明确诊断及进行性别确认的DSD患者,若性别认定为女性,生殖器整形术通常包括:阴蒂整形术、尿生殖窦的整形、大小阴唇整形术、阴道再造术、性腺切除术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皮片、肠管、皮瓣、人工真皮等自体、异体或人工组织移植行阴道再造,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不同于先天性无阴道的患者,46,XX DSD及部分46,XY DSD患者往往存在狭窄阴道,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我们应用自体微粒口腔黏膜游离移植为22例此类患者再造部分阴道,经3年随访,效果满意.

    关键词:
  • 粉防己碱对兔耳瘢痕增生组织Ⅰ、Ⅲ型胶原与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孝亮;刘德伍;毛远桂;吕静

    目的 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兔耳瘢痕增生组织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粉防己碱抑制瘢痕增生的体内机制.方法 建立兔耳瘢痕模型,并分为生理盐水组、泼尼松龙组、低浓度Tet组(1.0 mg/ml)、高浓度Tet组(7.5 mg/ml),按分组给药.动态观察瘢痕形态学变化;HE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表达与排列;免疫组化观察Ⅰ、Ⅲ型胶原和TGF-β1表达情况;R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及Smad 3 mRNA表达.结果 ①伤后24 d创面完全表皮化,形成突出皮面、质地韧、暗红色增生样组织块;HE、Masson染色示:瘢痕增生样组织块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面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胶原排列紊乱呈漩涡和结节状.②形态学观察示,Tet组、泼尼松龙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瘢痕充血程度降低、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厚度变薄,其中高浓度Tet组改善明显.③HE、Masson染色显示:粉防己碱组、泼尼松龙组较盐水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胶原面密度明显降低(P<0.01),排列稀疏整齐,未见漩涡与结节,其中高浓度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面密度降低明显.④免疫组化示:各组Ⅰ、Ⅲ型胶原及TGF-β1均阳性表达;生理盐水组、泼尼松龙组、低浓度Tet组、高浓度Tet组,Ⅰ、Ⅲ型胶原面密度TGF-β1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P<0.01);另外Ⅰ、Ⅲ型胶原面密度比值也呈下降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理盐水组>低浓度Tet组>高浓度Tet组和泼尼松龙组.⑤RT-PCR检测示:各组瘢痕组织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及信号分子Smad 3 mRNA扩增条带亮度有明显差异;与生理盐水组比较,Tet组、泼尼松龙组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及Smad 3 mRNA表达减弱(P<0.01);高浓度Tet组对Ⅰ型胶原和TGF-β1及Smad 3 mRNA的表达减低明显.结论 Tet能明显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组织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基因表达并抑制Smad 3 mRNA表达,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 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作者:高伟成;王虎军;乔星;马娟;杜金;马少林

    目的 探讨维族医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abnormal savda munziq,ASMq)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为采用维医维药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体外应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进行鉴定;将成纤维细胞分为6组:①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培养液;②ASMq处理组:分成4组,分别加入浓度为0.1、0.4、0.7、1.0 mg/ml的ASMq;③5-Fu组:加入浓度为0.25 mg/ml的5-Fu,为阳性对照组.对各组细胞采用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应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SMq对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在0.1 ~ 1.0 mg/ml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呈明显增加;细胞周期测定结果表明抑制于G2/M期,当浓度从0.1 mg/ml增加至1.0 mg/ml后,G2/M期细胞比例从13.1%增加到29.5%(P<0.05);细胞凋亡结果表明ASMq能够诱导Fbs发生凋亡,空白对照组凋亡率为(2.2±0.59)%,而ASMq浓度1.0 mg/ml组凋亡率增加至(43.7±2.58)%,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ASMq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作用,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有效药物.

  • 整合素连接激酶对增生期瘢痕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

    作者:王仁坤;李叶扬;李罡;林伟华;孙敬恩;梁振文;王晓红

    目的 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rgrin-linked kinase,ILK)对增生性瘢痕血管生成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收集6例增生期的瘢痕组织标本,体外分离培养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HSMECs),取2~4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并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常规细胞培养;阴性对照组,只加入Lipo2000转染试剂;LY294002组,加入终浓度50 nmol/L的LY294002;ILK siRNA组,加入终浓度为20 nmol/L的ILK siRNA.转染48 h后,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ILK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Transwell法,收集转染后的4组HSMECs,用不含血清的DMEM重悬,种入上层小室,下层加完全培养基,10h后终止实验,计算各组细胞迁移数,观察不同处理因素对HSMECs迁移能力的影响.将冻融的ECMatrix基质胶在冰面上均匀的铺入预冷的48孔板中,37℃温箱孵育使其凝胶,然后取转染后的4组细胞种入胶面上,8h后终止实验,依据血管形成模式评分表随机选择8个视野进行评分,分析各组细胞的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结果 ①与空白对照组(ILK mRNA=0.829±0.109、ILK蛋白=1)相对比,ILK siRNA组HSMECs内ILK mRNA表达水平(ILK mRNA=0.002±0.000;t=13.151,P=0.006)及蛋白表达水平(ILK蛋白=0.096±0.049;t=36.656,P=0.000)均明显受到抑制,而LY294002组ILK的表达虽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ILK siRNA组与LY294002组在10 h时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88.111 ±3.079、138.667±2.404,较空白对照组322.333±3.712显著降低(P<0.05).③在体外血管形成8h时,ILK siRNA组(2.625±0.125)和LY294002组(3.125±0.250)与空白对照组(4.333±0.191)相比,体外血管形成受到明显的抑制,无法形成完整的复杂网络结构(P<0.05).结论 在ILK表达下调的情况下,HSMECs的迁移能力与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推论ILK可能参与对瘢痕血管生成的调控.

  • 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方法研究

    作者:马继光;蔡景龙;宗宪磊;吴军成;刘振中;刘肃;孙玉生;张志华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方法,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总结2004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0例瘢痕疙瘩患者的资料,填写患者信息表,照片记录瘢痕疙瘩的形态,分析其治疗方法,提出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方法.结果 根据瘢痕疙瘩发生的部位、数量,将瘢痕疙瘩患者分为单部位单发、多部位单发、单部位多发及多部位多发4大类;根据面积和厚度,将瘢痕疙瘩单发病变分为小面积薄型、小面积厚型、大面积薄型及大面积厚型4个亚类;根据病变数量,将瘢痕疙瘩多发病变分为孤立多发和弥散多发2个亚类.不同的类型适合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瘢痕疙瘩的这一临床分类方法,可以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思路,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

    作者:方硕;杨超;邢新

    拱顶石皮瓣因皮瓣的形状与古罗马拱形建筑中的拱顶石相似,故名.该皮瓣具有设计简单、血供可靠、术时较短、适用范围广、术后外观良好等优点,目前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处,但在国内尚鲜见报道.

    关键词:
  • 瘢痕的研究任重道远

    作者:蔡景龙

    瘢痕一旦产生就无法完全消除,当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均不能达到完全满意的疗效,有关瘢痕的防治目前仍然是国际上的医学难题.2007年5月张涤生院士在《现代瘢痕学》第2版序一中写到:“瘢痕组织的研究,包括它的发生机制和防治问题,迄今仍然是困扰着我们从事整形外科以及其他外科专业认识的一个基本课题,它是一个连结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十分复杂难解”[1],道出了瘢痕研究的重要和艰难.

    关键词:
中华整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03 06
1993 01 02 04 05 06
1992 01 02 03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4
198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