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중화로년심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6-9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0126
  • 国内刊号: 11-446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lnxnxg.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小鹰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左心室肥厚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高锦雄;黄冰生;梁健球;郑学鸥;苏亮;赖文岩;许顶立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基因多态性对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531例,根据诊断分为LVH组157例、高血压组204例和对照组17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3组的RAGE基因3种多态性(-429T/C,1704G/T 和 G82S)基因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LVH组G82S的S等位基因分布显著高于对照组(22.3% vs 13.2%,P=0.002),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和LV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G82S多态性为LVH的1项重要危险因素(P=0.003),而与高血压无明显相关(P=0.353).3组-429T/C和1704G/T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携带RAGE基因G82S多态性的部分人群发生LVH的危险性显著增加,提示该基因多态性可能是LVH发生的易感基因.

  • 新疆两例尼曼-皮克病家系分析

    作者:冯秀丽;杨忠伟;范新平;曹旭东

    目的 对2例老年C型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患者及家系的NPC1和NPC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 采集2例NPC患者及家系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引物设计扩增,直接基因测序检测.结果 2例患者在NPC1基因6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A644G(H215R),导致第215位氨基酸由His突变为Arg;18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N931N(C2793T),氨基酸编码没有改变;2例家系其他成员未发现异常.结论 NPC患者具有典型NPC临床特征,在基因水平上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或新的突变位点,但家系基因特征不明显.因此,对于老年NPC患者或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 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临床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李雪琴;方小正;卢正红;陈敏;佟强;谭娟

    目的 观察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用药及并发症的特点.方法 选择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149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3组,1级高血压[≥140~159/90~99 mm Hg(1 mm Hg=0.133 kPa)]为A组49例,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 mm Hg)为B组52例,3级高血压(≥180/110 mm Hg)为C组48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控制水平、用药及并发症.结果 3组并发症以脑卒中占第1位,C组病程、C反应蛋白、脑卒中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A组未服药及单药口服比例高,两联及以上用药比例低;口服药中,钙拮抗剂使用率高,其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低.3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23.5%,C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 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较大,脑卒中发生率高,用药应考虑高龄老年人的特点,警惕体位性低血压事件.

  • 不同亚型紧张型头痛的心理因素及中枢调控机制研究

    作者:梁瑞华;张素平;王慕真;梁钻勤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紧张型头痛的心理因素及中枢调控机制异常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紧张型头痛患者90例,根据分型标准分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外感受抑制试验及神经心理评估,测定第一、第二外感受抑制期(ESP)的潜伏期、时程及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 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时限及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但改变不及慢性紧张型头痛组显著(P<0.05).结论 偶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无明显心理障碍及中枢调控异常存在;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中枢性疼痛调节机制异常及焦虑状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相对轻微的中枢调控异常;心理因素或参与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机制,促进中枢调控机制的异常.

  • 胰岛素泵临床路径对围术期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疗效观察

    作者:曾艺鹏;王爱华;徐冬香;郭亚芳

    目的 探讨通过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路径管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围术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择骨科、外科择期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随机糖尿病会诊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临床路径管理,比较2组术前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时日胰岛素用量、手术前日胰岛素用量、出院日胰岛素用量及血糖值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P<0.01),出院日空腹血糖明显降低(P<0.05),达标日胰岛素用量、胰岛素减量差值,出院日空腹血糖差值及入院日空腹血糖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围术期糖尿病患者实施胰岛素泵临床路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前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减少住院期间胰岛素用量,并能使患者出院时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 军队高龄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

    作者:崔博;谭纪萍;刘丽欣;兰晓阳;王姮;王鲁宁

    目的 探讨军队高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早年电磁场暴露史与AD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男性高龄AD患者80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分层抽样按12的比例,从同次调查中认知功能正常的高龄老年人中随机抽取同性别150例为对照组(年龄>90岁且无足够正常对照,则按11配对).2组危险因素调查通过查阅干休所既往病历及与知情人面访进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D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脑梗死、脑外伤史、痴呆家族史和电磁场暴露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多因素分析显示,电磁场暴露史和脑外伤史为AD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4.30(1.33~13.98,P<0.05)和3.41(1.15~10.14,P<0.05).结论 脑外伤史和电磁场暴露史是高龄老年人患AD的独立危险因素.

  • 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观察研究

    作者:刘怡;朱永锋;宗毓;王瑞利;张娟;侯明良;刘爱博

    目的 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记物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方法 选择胸痛患者60例,AMI组32例,UAP组18例,SAP组10例,ELISA法测定患者胸痛<3 h,3~6 h血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凝血酶原片段(F1+2)浓度变化,同时检测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YO).分析胸痛<3 h,≤6 h H-FABP、MCP-1、F1+2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AMI组比较,UAP组和SAP组胸痛<3 h,3~6 h血浆H-FABP、MCP-1、F1+2、cTnI及MYO明显下降(P<0.05,P<0.01);与UAP组比较,SAP组胸痛<3 h,3~6 h血浆MCP-1、F1+2明显下降(P<0.05).在胸痛<3 h,≤6 h H-FABP敏感性高于其他指标;胸痛<3 h,≤6 h H-FABP特异性均与cTnI相似,高于其他指标.胸痛≤6 h F1+2 及MCP-1敏感性、特异性较胸痛<3 h明显升高,F1+2敏感性与MYO相似,但MCP-1敏感性与MYO相比仍较低.结论 H-FABP在时效方面更早于cTnI,总体诊断价值要优于cTnI,有望成为理想的早期诊断AMI的生化标记物.

  •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吕翠;高波;唐剑华;于群涛;王英;梁辉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40例CCCI患者(CCCI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脑血流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豆状核、丘脑及深部白质手绘感兴趣区,测量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2组CIMT值差异及与上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CCI组CIMT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3±0.28)mm vs (1.35±0.61)mm,P<0.05];CCCI组额叶、深部白质的脑血流量与CIMT呈负相关(r=-0.38,r=-0.56,P=0.04),达峰时间与CIMT呈正相关(r=0.81,r=0.85,P=0.01),其余部位、参数与CIMT值无相关性.结论 CCCI患者CIMT值增加,其脑CT灌注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 老年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作者:林运;康立惠;孙俊平;左惠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与脑卒中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询问和查询病例资料等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门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1363例,其中脑卒中患者82例.结果 脉压≥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女性MAP<80 mm Hg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舒张压控制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1).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MAP的增加,脑卒中患病危险程度明显增高,OR值分别为1.053、2.987和1.024.以MAP≤75 mm Hg和≥95 mm Hg为节点,与≤75 mm Hg比较,≥95 mm Hg脑卒中的患病危险程度增加(OR=2.971,95%CI:1.097~8.050,P<0.05).结论 MAP可以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来预测血压控制不良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MAP建议控制范围与正常成人MAP正常值不同.除MAP外,老年和伴有糖尿病也对脑卒中的患病率有影响.

  • 冠状动脉CT成像意外检出住院患者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作者:贾崇富;李艳霞;杨志强;张中和;孙喜霞;陈爱军;王照谦

    目的 量化临床疑似冠心病住院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图像上肺栓塞的意外检出率,并初步探讨意外检出肺栓塞的特征及原因.方法 选择临床疑似冠心病并接受CCTA检查的住院患者4609例,后入选4177例,其中年龄<60岁患者1730例,≥60岁患者2447例.观察图像并记录每个患者的肺动脉强化程度和有无肺栓塞.结果 意外检出肺栓塞 56例(1.3%).肺栓塞意外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年龄<60岁检出率为0.6%,≥60岁检出率增至1.8%(P<0.05).56例肺栓塞中,37例(66.1%)仅累及肺段和肺亚段动脉,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包括有房颤病史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其肺栓塞意外检出率(3.9%、4.9%)虽高于未合并房颤和心功能不全患者(1.1%,1.1%)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肺栓塞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7例(14.0%),53例肺栓塞患者中,10例D-二聚体水平>0.50 mg/L(18.9%).结论 住院患者CCTA图像上肺栓塞的意外检出率较低,并具有与"典型"肺栓塞不同的特征.每一个影像医师都应常规利用CCTA图像评价是否存在肺栓塞,尤其是合并房颤包括有房颤病史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住院患者.

  • 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绍发;梁柯;黄志志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 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营养状态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莹;慕广建;施伟;李艳志;李荥娟;周波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患者营养状态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发生心衰合并COPD急性加重的老年患者300例.按照年龄、性别分为男性61~65岁组、66~70岁组、71~75岁组、76~80岁组、81~85岁组、≥86岁组,女性分组同男性,各组均为25例.入院即检测总蛋白、白蛋白、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 与男性≥86岁组比较,男性61~65岁组、76~80岁组、81~85岁组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女性≥86岁组比较,女性61~65岁组、66~75岁组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白蛋白水平与CD4、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783、r=0.755,P<0.05),与CD8呈负相关(r=-0.520,P<0.05),女性患者白蛋白水平与CD4、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437、r=0.441,P<0.05),与CD8呈负相关(r=-0.562,P<0.05).结论 老年心衰合并COPD急性加重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与其临床营养状态存在相关性.

  • 脑白质疏松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晏丽苹;张微微;李莹;马丽芳;王国强;黄勇华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头颅MRI和眼底检查的脑梗死患者168例,分为LA组108例和非LA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A组患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非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发生率为 70.4%,蜡样渗出的发生率为31.5%,分别高于非LA组的38.3%和15.0% (P<0.05,P<0.01).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的患者LA发生率是无此症患者的4.14倍(OR=4.14,95%CI:1.67~10.28);存在蜡样渗出的患者LA的发生率是无蜡样渗出患者的1.81倍(OR=1.81,95%CI:0.56~5.87);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眼底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2,95%CI:1.59~10.13;OR=4.22,95%CI:1.93~25.94,P<0.05).结论 眼底视网膜病变中的动静脉交叉征和蜡样渗出是LA的危险因素.年龄、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与眼底病变及LA相关.

  • 贵阳市社区中老年人血压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睿;彭年春;时立新;张巧

    目的 探讨贵阳市社区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贵阳市社区年龄≥46岁的常住居民706人.根据年龄分为:中年组499例(46~64岁),老年组207例(年龄≥65岁),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美国DiaSorin公司的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25-羟维生素D浓度.结果 老年组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中年组,老年组女性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男性及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体重指数与收缩压呈正相关(OR=1.072,95%CI:1.048~1.096;OR=1.147,95%CI:1.084~1.213,P<0.01),体重指数与舒张压呈正相关(OR=1.172,95%CI:1.108~1.240,P<0.01),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舒张压及收缩压不相关.结论 贵阳市中老年人血压与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关联.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琳佳;黄一宁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且无冠心病史患者53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狭窄组33例和小血管组20例.大动脉狭窄组又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15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组6例,分别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发生率,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结果 53例患者中,84.9%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0.9%合并冠状动脉狭窄,22.6%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狭窄.大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比例高于小血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颅外动脉狭窄程度加深,冠状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很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率,甚至在缺乏显著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无显著相关性.

  • 乳酸和依达拉奉联用后适应通过p38/应激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张国明;王禹;李晓燕;许琳;苏绍萍;孙媛媛;刘丽凤;沈红;王晓菲

    目的 探讨乳酸和低剂量依达拉奉能否模拟后适应通过p38/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途径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方法 108只雄性老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后适应组、乳酸组、低剂量依达拉奉组(Eda组)、乳酸+Eda组,每组18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10 min后右心房血浆pH值,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分别测定磷酸化p38/JNK、TNF-α、Caspase-8的表达以及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与I/R组比较,乳酸+Eda组血浆pH值、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凋亡指数、磷酸化p38、磷酸化JNK、TNF-α、Caspase-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二醛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适应组比较,乳酸+Eda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注射乳酸和低剂量依达拉奉可较好模拟机械后适应,通过p38/JNK途径减轻心肌细胞凋亡.

  • 阿托伐他汀对肾功能不全大鼠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小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董国峰;高希春;吴尚勤;赵鸿铭;毛用敏

    目的 探讨非离子低渗造影剂碘海醇对轻度肾功能不全大鼠肾小管的急性损伤作用,以及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肾小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轻度肾功能不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碘海醇组、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小剂量组)、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大剂量组),每组9只.另选9只为假手术组.注射后24、72 h、7 d每组监测血尿素、肌酐、尿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HE染色观察肾小管结构变化,并计算肾小管损伤危险评分,TUNEL染色检测肾小管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碘海醇组72 h尿素、各时间点肌酐、KIM-1、NAG、肾小管损伤危险评分、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P<0.01);与碘海醇组比较,大剂量组24 h、7 d肌酐明显降低(P<0.05),各时间点KIM-1、NAG、肾小管损伤危险评分、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在肾功能不全基础上注射低渗造影剂碘海醇能够对肾小管产生急性损伤作用,造影剂注射前连续给予阿托伐他汀能减轻该损伤,并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该保护作用更强.

  •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苏强;李浪;陆永光;文伟明;周游;王江友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选择存活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灌胃对照组、他汀组,每组15只;后3组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他汀组术前7 d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灌胃,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7 d.各组术后6 h分别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活化caspase-3及caspase-12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LVEF显著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心排血量下降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阻断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的激活.

  • 阿托伐他汀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及对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炜;周逸;陈曼华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及线粒体融合素2(Mfn2)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组(他汀1组)和阿托伐他汀2组(他汀2组),每组12只.他汀1组术前3 d每日阿托伐他汀10 mg/kg灌胃,他汀2组每日阿托伐他汀40 mg/kg,随后制备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HE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面积(I)/中膜面积(M)比值;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法检测Mfn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依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内皮修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及他汀1组和2组血管内膜增生,I/M比值显著增加(P<0.01),PCNA阳性细胞比值显著增加(P<0.01),Mfn2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1组和他汀2组I/M比值降低(P<0.01),PCNA阳性细胞比值降低(P<0.01),Mfn2表达升高(P<0.05);且他汀2组较他汀1组变化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他汀1组和他汀2组依文思蓝染色区域面积与吸光度相对值的乘积显著降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同时可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其作用可能与上调Mfn2表达有关.

  • 二氮嗪联合环孢菌素A减轻突触核蛋白片段对PC12细胞的毒性效应

    作者:巴茂文;孔敏;于国平;伊茂礼;高晓玉;赵裕君

    目的 探讨二氮嗪和环孢菌素A对α-突触核蛋白片段的非淀粉样成分(NAC)致PC12多巴胺能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 PC12细胞分为A、B、C、D和E组,后4组采用NAC 25 μmol/L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后3组依次加入二氮嗪、环孢菌素A、二氮嗪加环孢菌素A干预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po-ONE均质荧光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 与A组比较,B组PC1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损伤性变化,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caspase-3活性升高(P<0.01);与B组比较,C、D和E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 二氮嗪、环孢菌素A及两者协同,可以明显拮抗NAC的细胞毒性效应.

  • 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张红明;曾子玲;李晓燕

    在脑血管病研究进展中,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研究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而凋亡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线粒体作为细胞内能量产生和代谢的中心,与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关于线粒体参与脑缺血时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不断深化,为进一步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机制的探索指出了新的方向,从而使以线粒体作为靶点的脑缺血保护问题成为可能.

  • 阻抗微分心动图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郭钰;刘泽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呈进行性升高.2008~2009年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状况报告中,对10525例年龄>40岁的非高血压成年人平均随访8.2年,高血压累计患病率男性为28.9%,女性为26.9%,而年龄>60岁的则分别为41.6%和38.4%[1].与较年轻的高血压患者相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患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更高,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2].

  • 内质网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作者:伍熙;柳景华

    尽管内质网应激早期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但病理性、慢性内质网应激常常造成组织损伤和疾病发生.不断有证据显示,内质网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破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慢性内质网应激通过改变肝脏脂质代谢和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系统性危险因素,这种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等情况下更加明显[3].本篇综述将重点阐述内质网应激对斑块内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概述这一方面新研究成果,并讨论其潜在的治疗价值及将来的研究目标.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艳芳;卢洁;李坤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对比技术,采用高分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并应用完全流动补偿、射频脉冲扰相等技术,在对其生成的磁矩图像及相位图像进行相应处理后,可明显增强静脉的显示,其强调的是不同组织和物质的磁敏感性差异,对于静脉血管内的脱氧血红蛋白和血管外血液成分极其敏感[1].SWI技术早期主要着重应用于显示脑内小静脉.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高场强磁共振仪的应用,其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作为一项新兴技术,SWI具有充分显示血管畸形和微小出血的能力,对诊断脑血管畸形、出血、血栓形成等一系列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我们就SWI在脑血管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左主干栓塞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郭倩玉;卢成志;孔祥荣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主因突发胸痛5 h入院.患者既往患风湿性心脏病史20余年,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17年,服用拜阿司匹林、地高辛治疗.入院前5 h休息时突发压榨性胸痛,向左上肢放射,持续不缓解.体检:血压 95/71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扩大,心率88/min,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下肢无水肿.急诊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V2~4导联ST段抬高1~2 mm.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并入住冠心病监护室.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二尖瓣重度狭窄,双心房扩大.左心室前壁运动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30%.经家属同意,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远段血栓影累及前降支及回旋支开口,前降支和回旋支无明显狭窄,血流无明显受限(图1).

  • 重视老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徐恩;詹丽璇

    急性脑血管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病患者不断增多,认知功能障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以往在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治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估、治疗和康复,而对于脑血管病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未予足够的重视.因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早期症状轻微,病情隐匿,人们容易将老年患者轻度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判断为正常老化过程,这将影响老年VCI的早期诊断,延误早期防治.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

    作者:罗建平;杨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和技术应用有所不同.

  • 血清胱抑素C与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大力;何晓娟;安雅臣;张江;赵晓晶;常莉莎;彭延波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后VCI患者(VCI组)84例及脑梗死后认知正常者(对照组)41例;又根据Cys-C水平分为<607.21 μg/L患者31例,607.21~651.93 μg/L患者32例,651.94~713.29 μg/L患者32例,≥713.30 μg/L患者30例.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Cys-C与脑梗死后VCI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CI组血清Cys-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607.21 μg/L比较,607.21~651.93 μg/L、651.94~713.29 μg/L、≥713.30 μg/L患者VCI的校正后OR值及95%CI分别为3.334(0.999~11.128)、9.125 (2.411~34.537)和16.191 (3.193~58.114).结论 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

  • 慢性心力衰竭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纵向变化速度的影响

    作者:周国庆;严斌;孙芳;何月;王颖婷;段立晖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纵向变化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排除死亡患者后,终选择88例CHF患者为CHF组及93例体检的老年人为对照组.对2组基线认知功能与全身临床状况进行评估.连续随访2年,评估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词语学习及延迟回忆、动物流畅性及符号数字转换测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CHF 对基线认知功能及认知功能变化速度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F组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P<0.01),词语学习、动物流畅性、符号数字转换明显降低(P<0.05,P<0.01).调整高血压影响后,CHF组MMSE、词语学习及延迟回忆、动物流畅性及符号数字转换测验的下降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1).结论 CHF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较对照人群明显加快.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围术期炎性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夏瑾玮;钟远;张中伟;杨庆良

    目的 分析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的发生与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择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男性患者57例,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根据术后1 d是否发生POCD分为POCD组27例和非POCD组30例,检测术前及术后1、6 h 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IL-6、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术后1 d的POCD发生率为47.4%,POCD组患者术后IL-1β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非POCD组患者术后仅IL-6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POCD组术后1 h的IL-1β及术后6 h的IL-6水平显著高于非POCD组(P<0.05).与非POCD组患者比较,POCD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升高(P<0.05,P<0.01).年龄、糖尿病病程、术后IL-6水平、术前HOMA-IR评估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及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抵抗可能与POCD的发生有关.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作者:张玉虎;甘蓉;聂坤;黄莘莘;戴颖仪;黄静;王丽娟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在评估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PD患者110例,根据神经心理学测验评估结果分为PD-MCI组45例和认知正常组(PD-CN组)6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对照组).比较各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的变化,并分析P3和N2潜伏期及波幅与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的相关性.结果 与PD-CN组比较,PD-MCI组P3和N2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D-CN组P3潜伏期延长(P<0.05).3组间P3和N2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P=0.004,P=0.000);3组间P3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潜伏期与视觉再认、图片排列及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N2潜伏期与视觉再认、图片排列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能较客观反映认知功能,其中N2潜伏期可作为PD-MCI客观评估的指标.

  • 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血管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薪;钟向红;李斌;杨妤妤;林慈宽

    目的 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年龄≥8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5例,分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42例,无微血管病变组33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行眼底照相,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3组MMSE得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的MMSE总分及各组成项目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比较,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MMSE总分、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以及回忆力得分更低(P<0.05,P<0.01).MMSE得分与UAER呈负相关(r=-0.41,P<0.01).结论 微血管病变可能是引起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但对大脑各功能区的影响程度不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