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중화로년심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6-9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0126
  • 国内刊号: 11-446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lnxnxg.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小鹰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逐瘀通脉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刘国荣;李旗;张文丽;高素玲;王彩虹;陈金秀;王瑞敏;王大力

    目的 观察逐瘀通脉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常规对症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阿司匹林口服0.25 mg,3次/d,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逐瘀通脉胶囊0.4g,3次/d,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2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因子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NO、活性氧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XB2、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6-Keto-PGF1α、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XB2、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76.95±23.97)ng/L vs(93.54±30.71)ng/L,(329.58±49.77)mmol/Lvs (374.12±52.01)mmol/L,P<0.05],6-Keto-PGF1α、NO水平明显升高[(113.84±36.11)ng/Lvs (92.94±33.75)ng/L,(97.44±20.71)mmol/L vs(81.74±23.67)mmol/L,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TC、LDL-C、TG、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逐瘀通脉胶囊可有效的降低TXB2、活性氧水平,提高6-Keto-PGF1α、NO水平,调节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

  • 高龄老年人体位性血压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张洁;帕力达·阿不力孜;阿力木江·卡德尔;苗海军;周晓辉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高龄老年人227例.按照体位性血压的改变分为正常组151例,体位性低血压组52例和体位性高血压组24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四肢血流多普勒超声测定.比较3组体位性血压变化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体位性高血压组年龄明显增高[(83.93±2.99)岁vs (82,32±3.15)岁,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跌倒评分明显增高[(57.40±17.92)分vs(49.37±17.25)分,P<0.01];右侧ABI和左侧ABI明显降低(0.97±0.14 vs 1.18±0.09,P<0.01;0.89±0.21vs 1.15±0.12,P<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I降低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20.776,95%CI:7.449~57.947,P=0.000).跌倒评分升高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035倍(95% CI:1.013~1.057,P=0.002).年龄是导致体位性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1.169,95 %CI:1.014~1.348,P=0.031).结论 ABI降低是高龄老年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年龄是导致体位性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跌倒评分值可能预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 尼可地尔对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平;张浩;陈红;张海燕

    目的 研究尼可地尔对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7月在解放军153中心医院住院的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口服尼可地尔5 mg,3次/d,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20 mg,2次/d,治疗前后均测定B型钠尿肽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LVEF.观察2组治疗后6个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治疗6个月心绞痛显效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3% vs 10.4%,83.3% vs 60.4%,P<0.05).实验组治疗6个月心功能显效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3% vs 14.6%,75.0% vs 54.2%,P<0.05).实验组治疗6个月LVEF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B型钠尿肽、LVEDD和LVESD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能够明显降低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绞痛发生风险,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及其亚型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冯爱君;蒋曼丽;侯鹏飞;任粹萍;许友清;陈先文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 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 手写笔在帕金森病诊断及早中期运动障碍评估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王洁;韩丁;高中宝;侍相君;王振福

    目的 利用手写笔采集手写时的运动参数,探讨各参数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诊断的作用及其对运动症状的量化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PD专病门诊的PD患者39例为PD组,其中前驱期4例、Hoehn-Yahr(HY) 1.0~2.5级的早期PD 28例、HY 3.0级的中期PD 7例,同期选择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用手写笔在数位屏上依次完成阿基米德曲线、米字图形临摹及定腕划弧3个手写任务,与之相连的计算机采集手写的运动参数包括完成任务时间(MT)、峰值加速度(PA)、运动速度中位数(MV)、震颤幅度(AT)、震颤频率(FT),比较2组各参数差异,并将PD组的各参数值与MDS-UPDRSⅢ总分、HY分级、病程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PD组的上肢MV、PA、FT均显著降低于对照组(2.3±0.4 vs3.0±0.8、1.4±0.2 vs1.7±0.2、4.2±1.7 vs5.8±1.1,P=0.000);MT、AT均高于对照组(16.9±3.3 vs 13.7±2.4、4.3±1.8 vs2.4±0.5,P=0.000);PD组运动迟缓和震颤各参数值与MDS-UDPRSⅢ、HY分级均呈正相关(r=0.8131、0.7809,P<0.05).结论 手写轨迹的量化分析可有效检测出前驱期及早中期PD运动障碍,可定量评估不同严重程度的PD,比传统MDS-UPDRS快捷、敏感、简单、更客观,有望成为前驱期诊断的手段.

  • 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脑血管狭窄的关系

    作者:陈慧丰;杨丹丹;姚源蓉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复发和脑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和陈旧性脑梗死患者共513例,急性脑梗死包括初发脑梗死236例(初发脑梗死组)和复发脑梗死136例(复发脑梗死组),陈旧性脑梗死患者141例(陈旧性脑梗死组).入院当天采集静脉血进行生化检查,所有患者又按照血尿酸水平四分位数分为第一分位(尿酸≤255 μmol/L,128例),第二分位(尿酸256~312 μmol/L,129例),第三分位(尿酸313~371 μmol/L,129例),第四分位(尿酸>371 μmol/L,127例).住院期间做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评价脑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初发脑梗死组、复发脑梗死组及陈旧性脑梗死组重度血管狭窄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 vs 33.8%vs12.8%、24.2% vs 28.7% vs 46.8%、61.9% vs 49.3% vs 40.4%、71.6% vs 61.8% vs 46.8%,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一分位血尿酸水平为脑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87,95%CI:2.209~3.365,P=0.001),而且随着血尿酸分层升高,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对危险度逐渐减弱.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复发可能无直接相关性.脑梗死急性期低血尿酸水平可能是脑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动态血压与老老年高血压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作者:叶明;李书国

    目的 比较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teukoaraiosis,LA)的动态血压参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 h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动态脉压指数(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APPI)等;并对患者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 与LA 0级比较,1级、2级、3级的24 h SBPV、24 h DBPV、AASI、APPI增大(P<0.05);与LA 1级比较,2级、3级24 h-SBPV、24 h-DBPV、AASI、APPI增大(P<0.05);LA 3级的24 h-SBPV、AASI和APPI显著高于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A 0级、1级比较,2级、3级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和总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SBPV(r=-0.8697,P=0.000)、24 h DBPV(r=-0.6709,P=0.002)、AASI(r=-0.8373,P=0.000)、APPI(r=-0.5991,P=0.007)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LA程度越重,24 h SBPV、AASI、APPI越大;24 h SBPV、AASI可能作为LA、认知功能下降的预测指标.

  • 血栓弹力图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抗栓效果和预测血管事件的价值

    作者:倪贵华;梁晨;赵卫东;孙波;倪小宇;田向阳;陈林芳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及预测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价值.方法 连续性纳入住院治疗的急性大动脉粥样性脑梗死患者268例,氯吡格雷治疗≥5d后,用TEG测血小板反应性,分为敏感组192例和抵抗组7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随访3个月内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抵抗组糖尿病明显高于敏感组,高体质量指数(>26 kg/m2)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体质量指数(OR=2.262,95%CI:1.129~4.531,P=0.021),糖尿病(OR=2.494,95%CI:1.211~5.135,P=0.013)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48,95%CI:1.006~1.093,P=0.026)、氯吡格雷抵抗(HR=2.355,95%CI:1.067~5.201,P=0.034)和糖尿病(HR=1.591,95%CI:1.021~3.481,P=0.029)是血管性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TEG能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和预测血管性事件复发风险.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成像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作者:周树虎;乔保俊;孔庆霞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患者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参数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SIVD患者60例(SIVD组),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采用测定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的方法,计算平均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2组纤维束完整性及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胼胝体膝部ADC明显升高(1.081±0.210 vs 0.966±0.080,P=0.036),FA明显降低(0.636±0.079 vs 0.713±0.067,P=0.003),而2组胼胝体压部ADC和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SIVD组左右侧扣带回ADC明显升高,F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胼胝体膝部、左侧扣带回及右侧扣带回FA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511,r=0.469,r=0.457,P<0.05),而胼胝体压部FA与MMSE评分不相关(r=0.364,P>0.05).结论 胼胝体扣扣带回弥散张量改变有助于SI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防及治疗.

  • 老年冠心病患者2年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下降与主观记忆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苏琳;张庆文;宝辉;李卫;于超;王勃诗;曲姗

    目的 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年后MoCA评分改变情况与主观记忆障碍(SMC)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CT证实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冠心病组),选择同期体检的49例为对照组;其中完成2年随访冠心病组74例,对照组40例,复测MoCA.根据MoCA评分将冠心病组分为评分正常组48例及评分下降组26例.比较各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评分正常组和评分下降组患者高血压、吸烟比例增高(58.3%、53.8% vs 32.5%,41.7%、38.5% vs 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下降组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碍需用药、延迟记忆评分下降值、视空间和执行评分下降值显著高于评分正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2年后MoCA评分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是SMC(OR=11.18,95%CI:2.63~47.50,P=0.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伴SMC患者,2年后更易出现MoCA评分下降,尤其在延迟记忆及视空间执行力方面.

  •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环氧化酶2影响慢性炎症损伤的巨噬细胞表型极化

    作者:靳丽媛;邓子辉;张金英;杨晨;司艺玲;陈光辉

    目的 探讨高糖联合炎症条件下巨噬细胞的袁型变化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损伤的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为正常组、损伤组(33 mmol/L葡萄糖+1μg/ml脂多糖)、治疗组(高糖+脂多糖炎症损伤+ MSC Transwell共培养)、抑制剂组[MSC+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光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巨噬细胞M1及M2表型比例,ELISA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前列腺素E2的变化.结果 与损伤组比较,治疗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明显降低[(8.91±0.71)% vs (16.19±0.78)%,P<0.05],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升高[(51.09±4.89)% vs (28.10±12.47)%,P<0.05],IL-6明显下降,IL-10明显升高;与治疗组比较,抑制剂组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19.94±2.07)% vs (8.91±0.71)%,P<0.05],IL-6含量增加,IL-10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可c通过COX-2通路促进高糖炎症损伤的M1型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及修复其损伤.

  • 泻肺利水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作者:姜北;胡元会;李可;李偲偲;李树斌

    目的 通过对服用泻肺利水方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进行血压监测,以明确该治法及方药的降压疗效.方法 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WKY大鼠10只作为正常组.采用全自动大小鼠无创血压测量系统,测量各组灌胃第1天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h大鼠血压;连续灌胃4周,分别测量1、2、3、4周灌胃后尾动脉压,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给药后2、4h血压明显降低,卡托普利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给药后2、4、6h血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01).中药中剂量组、卡托普利组给药后1、2、3、4周血压明显低于模型组[(207.5±7.5)mm Hg、(204.3±8.3)mm Hg vs (217.1±11.7)mm Hg,(198.1±6.6)mm Hg、(195.2±6.3)mm Hg vs (215.9±10.8)mm Hg,(187.9±5.7)mm Hg、(186.0±5.3)mmHg vs (216.8±11.3)mmHg,(177.7±5.3)mm Hg、(177.4±5.1)mm Hg vs (215.7±13.0)mm Hg,1 mm Hg=0.133 kPa,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给药后2、3、4周血压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泻肺利水方能够有效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血压,起效迅速、降压平稳、疗效持久稳定.

  • 富马酸二甲酯对抗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曹贝贝;程焱;张楠

    目的 研究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fumarate,DMF)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对β淀粉样蛋白(A8)诱导的氧化应激的防御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为Aβ组、DMF组、Nrf2组和Nrf2+DMF组.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表达水平.结果 Nrf2组较Aβ组、Nrf2+ DMF组较DMF组Nrf2、Nqo1和H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DMF组较Aβ组Nrf2、Nqo1和HO-1 mRNA表达显著升高,Keap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Nrf2+ DMF组较Nrf2组Keap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DMF组较Aβ组HDAC表达显著降低(6.41±0.43 vs9.01±1.54,P<0.05),Nrf2+ DMF组较Nrf2组HDAC表达显著降低(6.72±0.30 vs8.76±0.74,P<0.05).结论 DMF可能通过抑制HDAC表达,提高Nrf2水平,从而减弱Aβ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 早发心肌梗死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崔清夏;陈红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作为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的类型,因其高致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近10年我国MI的死亡率呈上升态势,已成为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截至2014年,我国城市和农村MI的死亡率已分别达到了55.32/10万和68.60/10万[1].而MI的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年龄≤55岁的MI患者,男性的发病率为51.1/1000,女性为7.4/1000[2].因此,早发心肌梗死(prema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所谓PMI,即MI的发病年龄较轻,通常为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PMI的遗传学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 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汤喆;白静;王禹;李天德

    重度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一种类型,钙磷复合物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使冠状动脉壁变的坚硬[1].对PCI中球囊扩张等反应差,手术成功率低,常引起支架膨胀不良,贴壁不良,从而显著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随着PCI器械的发展,更多的新型器械可用于钙化病变的评估和治疗.其中腔内影像学对钙化病变的识别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对PCI术进行指导.冠状动脉旋磨术、切割球囊成形术以及新应用于临床的定向旋磨系统,为钙化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病变预处理方法.

  •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宇;白静;刘庆艳;苏绍萍;王禹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20%,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同时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操作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远期效果差[2].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药物涂层球囊(DCB)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器械,其以球囊为抗细胞增殖药物载体,通过球囊扩张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从而发挥抑制血管内皮增生的效果;现已成功应用于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等多个领域.

  • 人类载脂蛋白E基因结构和代谢与神经系统疾病

    作者:董晶晶;吉维忠;吴世政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是一种大部分产生于肝脏,在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脑、肾、脾及性腺等)合成,有299个氨基酸,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近年来,由于apoE在调节血脂代谢上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总结了当前对人类apoE高分辨结构的研究,以及通过这些结构在血脂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apoE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 脑电图在癫痫外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吴卫娟;周达;孟然

    众所周知,EEG在癫痫临床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EEG无创、廉价、可重复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在临床中显示优势.近年来,在癫痫以外领域,如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一氧化碳中毒脑病、麻醉监测、脑炎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逐渐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将对EEG癫痫以外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承旭;卢洁;李坤成

    全球脑梗死发病人数、致死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1].MRI技术对软组织结构显示好,无电离辐射、能多方位观察形态学变化,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够测量组织中水分子随机分布的扩散运动,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利用水分子的各向异性扩散进行成像,是目前唯一能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方法;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通过量化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分布的扩散运动,可以对组织微观结构显示得更加精细.本文将上述3种扩散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临床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阿尔茨海默病的情景记忆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韩玉梁;贾建军;吴卫平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神经系统变性病,能够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减退和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负担.AD呈缓慢逐渐进展的特点,与病理生理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在临床诊断AD前很长时间就已经存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the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等研究均表明,AD的病理过程出现的时间至少比临床诊断早10年以上[1].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AD会更加有效,获益更多,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 替罗非班诱导的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作者:董志超;张波;王东侠;刘俊;周旭晨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以“反复胸痛、胸闷30年,加重1d”入院,无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病史,入院全身皮肤散在瘀斑,检查心肺无阳性体征.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V3~V5导联ST段压低0.2~0.3 mV.心肌标记物:肌酸激酶78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7.57,肌钙蛋白Ⅰ 44.728 μg/L.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Killip分级Ⅰ级.

  • 对老年人评估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作者:田慧

    有关代谢综合征(MS)的话题已有半个世纪之多,至今仍被关注.MS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营养过剩带来的体重增加的腹型(中心性)肥胖、糖、脂肪代谢异常及血压升高,常伴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增加.Mchnert对此也曾提出“富裕综合征”(糖耐量异常+高血压).20世纪中叶医学检验水平提高,能检测出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从而认识到糖尿病不仅是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在糖代谢异常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也存在于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等患者中.这些病症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导致缺血性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甚至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的支架取栓治疗

    作者:赵伟;赵莲花;侯延伟;张合亮;李博;王景华;郭再玉

    目的 评价机械取栓治疗在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1 5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11例,大脑前动脉4例.观察取栓治疗后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颅内出血、脑卒中再发以及病死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90 d,比较取栓前与取栓后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及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15例患者均血管满意再通,均为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以上.2例患者有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时NIHSS评分中位数明显低于术前[4.0(0.0,18.0)分vs 13.0(10.0,28.0)分,P<0.01].其中1例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死亡.90 d随访时,mRS 0~2分8例(53.3%).结论 对于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而且有效的.

  • 大理白族湾桥社区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云红;沙敏;赵义娟;陈晓云;龙珑;张碧芳;马皓楠

    目的 探讨大理白族湾桥社区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度大理白族自治州湾桥白族社区资料完整的老年MS患者1564例,根据诊断分为高尿酸血症组318例,尿酸正常组1246例,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肾小球滤过率(GF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与MS及其组分的关系.结果 1564例研究对象中,MS 412例(26.3%),男性236例(27.6%),女性176例(24.8%).高尿酸血症组男性、BMI、腰围、TG、LDL-C、尿酸、收缩压、舒张压、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尿微量白蛋白、MS比例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HDL-C及GFR水平明显低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与BMI、腰围、空腹血糖、TG、收缩压、男性、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P<0.01).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发生MS的危险性呈现增大的趋势(P<0.01),用高尿酸血症替代MS除必要条件以外的其他指标,与原标准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结论 大理白族地区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高,且尿酸水平与MS各组分关系密切,可能成为MS筛查及风险预测的有效指标.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与肥胖的关系

    作者:文宇;吴屹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128例,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设定的亚洲人肥胖诊断标准,其中肥胖组68例,对照组60例.应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尿素、血肌酐、胱抑素C、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 beta-D glucosaminidase,NAG)、尿微量清蛋白及体质量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组体质量指数、NAG、胱抑素C、血尿素、血肌酐明显高于对照组[(31.70±1.80)kg/m2vs (23.95±2.00)kg/m2,(19.34±1.40)U/L vs (14.92±1.31)U/L,(0.69±0.06)mg/L vs (0.47±0.05)mg/L,(11.50±2.90)mmol/L vs (8.60±1.90) mmol/L,(159.50±10.40)μmol/L vs (148.90±10.70) μmol/L,P<0.05].肥胖组尿微量清蛋白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9.4% vs 46.7%,P<0.01).影响肾功能的因素有血压、脉压差、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肌酐、NAG、胱抑素C、血尿素、尿微量清蛋白(P<0.05,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与肥胖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 北京社区老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和慢性肾病的关系

    作者:边素艳;刘宏斌;刘宏伟;朱启伟

    目的 横断面调查北京社区老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和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关系.方法 北京3个大型社区老年健康体检者1419例,采集腰围、血压、空腹血糖、TC、TG、HDL-C、LDL-C、尿酸、尿素、肌酐等指标,并根据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不同性别血清尿酸与MS和CKD的关系.结果 男性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吸烟、低HDL-C血症显著高于女性,而肥胖、高TG血症、高LDL-C血症、高尿酸血症、MS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CKD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283).男性和女性尿酸与尿素、肌酐呈正相关(r男=0.148,r女=0.247,P<0.01;r男=0.495,r女 =0.514,P<0.01),与eGFR呈负相关(r男=-0.358,r女=-0.41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高尿酸血症是不同性别CK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CKD的重要危险因素,但MS与CKD无明确关系.

  • 云南大理白族老年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晓云;刘朝芹;杨春;马顺高;沙艳梅;谭正巧;高玉婕;黎伟娟;闻海梅

    目的 探讨云南大理白族老年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1~12月对1845例包括城镇、农村、城乡结合部居住>5年的年龄≥60岁的大理白族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男性939例,女性906例.结果 1845例入选者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38.45%,男性44.70%,女性33.0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糖尿病患病率17.02%,男性20.48%,女性13.46%,男女性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男性36.34%vs43.09% vs 51.87%,女性26.41% vs 32.00% vs 40.83%)、糖尿病患病率(男性11.50% vs 20.52% vs 22.97%,女性为6.01% vs 14.78% vs 19.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受损(IFG)、单纯糖耐量受损(IGT)、IFG+ IGT患病率分别为9.95%、51.88%、38.17%,其中男性分别为10.98%、50.23%、38.79%,女性分别为8.54%、54.11%、37.34%.尿酸、高盐饮食、主食摄入量、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独立危险因素,牛奶摄入量、HDL-C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保护因素.结论 云南大理老年白族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流行状况严峻,加强糖尿病教育是防治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强调血压、血糖、血脂、尿酸、体质量的综合控制.

  • 不同性别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高璐;信中;袁明霞;曹曦;冯建萍;石敬;朱晓蓉;杨金奎;秦明照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HUA)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北京市昌平区进行的有关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8084例健康调查者中,选取年龄≥60岁的调查者911例,男性409例,女性502例,男性HUA 47例和血尿酸正常(NUA)362例,女性HUA 56例和NUA 446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朵 911例入选者中,HUA发病率为11.30%,男女性HUA发病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1.5% vs 11.2%,x2=0.025,P=0.916);MS发病率为60.6%,男性MS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44.3% vs 67.2%,x2=82.978,P=0.000).MS组分为0、1、2、3、4和5个时,随MS组分增加HUA患病率明显升高(5.3% vs 7.9% vs 9.6% vs 8.2% vs 16.2% vs17.5%,x2=15.384,P=0.009).女性HUA合并MS比例明显高于NUA合并MS比例(85.7% vs 72.4%,x2=4.558,P=0.033),男性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HUA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50,95%CI:1.020~5.416,P=0.045).结论 老年女性HUA与MS关系显著,对HUA进行积极干预治疗,有利于控制MS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