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중화로년심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6-9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0126
  • 国内刊号: 11-446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lnxnxg.cbpt.cnki.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小鹰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爱明;王佼佼;张凤佳;韩杰;孙大勇;李明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分为溶栓患者18例及对照组13例,发病24 h后复查头颅CT脑梗死面积均>1/3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溶栓患者根据治疗前头颅CT观察的>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分为显影组6例与未显影组12例;对照组治疗前头颅CT均观察到>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 显影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影组、未显影组与对照组并发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现>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不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 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外周动脉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建飞;王芳芳;温黎青

    目的 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2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分为PAD组19例,非PAD组43例.收集其临床、生化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AD的危险因素.结果 PAD的总发病率为30.6%.与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偏大,透析龄明显延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舒张压、踝臂指数、白蛋白、残余肾总尿素清除率(Kt/V)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150,P=0.043)、血清白蛋白水平(OR=1.485,P=0.040)、残余肾Kt/V比值(OR=1.725,P=0.016)为PAD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腹膜透析患者PAD患病率较高,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残余肾Kt/V比值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

  • 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介入术后氯吡格雷剂量与心脏不良事件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卫华;唐发宽;林乐健;华宁;张闯;王丽娟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剂量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择期PCI术后连续服用氯吡格雷患者280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检测,入选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150例,随机分为75 mg/d组75例,150 mg/d组75例;另设CYP2C19正常代谢型患者(75 mg/d)为对照组130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1、3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1个月后75 mg/d组和150mg/d组血小板抑制率为(38.3±12.8)%和(51.7±15.6)%(P<0.05);3个月后血小板抑制率为(30.5±18.2)%和(48.3±21.3)%(P<0.05).75mg/d组有3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3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50 mg/d组无再发心血管缺血事件.结论 择期PCI术后,氯吡格雷维持剂量150mg/d较常规75 mg/d明显提高血小板抑制率,从而减少支架内血栓、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

  • 老年急症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小宇;秦俭;华琦

    目的 探讨老年急症患者并发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及入住ICU年龄≥60岁的67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所有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数目、类别及住院期间病死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数目的增加,病死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器官功能障碍的病死率依次为脑(33.3%)、肾脏(30.1%)、胃肠(23.2%)、心脏(17.7%)、肺脏(17.1%,P<0.01);低蛋白血症患者病死率3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死率与脏器功能障碍数目及低蛋白血症相关(OR=4.550,95%CI:3.274~6.324,P=0.000;OR=3.330,95 %CI:1.860~5.961,P=0.000).结论 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在治疗主要病因的同时注意保护各器官功能,尽早采用营养支持以纠正低蛋白血症,降低病死率.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核细胞环氧化酶2活性的影响

    作者:黄彦生;王丽霞;王留义;赵士超;王光公;段红艳;罗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核细胞环氧化酶2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技术,筛选在我院体检的老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亚临床组),并选择体检正常者48例(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单核细胞环氧化酶2的表达,同时观察亚临床组单核细胞在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干预24 h后环氧化酶2表达的变化.结果 亚临床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LDL-C、吸烟指数、环氧化酶2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HDL-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明显抑制老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环氧化酶2mRNA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环氧化酶2的表达,在老年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挥调脂外的抗炎作用.

  • Pitx3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晋;潘凤华;鲁翔

    目的 探讨Pkx3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江苏地区汉族的215例PD患者作为PD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5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多重连接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组Pitx3 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81983和rs3758549基因分布,分析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与PD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PD组与对照组Pitx3基因SNP位点rs2281983的CC、CT和TT基因型(6.5% vs 7.2%,42.3% vs 41.2%,51.2%vs 51.6%,x2=0.274,P=0.717)和等位基因频率(x2=0.159,P=0.423)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与对照组rs3758549的CC、CT和TT基因型(57.8%vs 66.4%,34.4%vs 29.2%,7.9% vs 4.4%,x2=9.144,P=0.023)和等位基因频率(x2=10.138,P=0.011)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Pitx3基因C-C、C-T单倍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D组T-T单倍型增加PD易感性(OR=1.299,95%CI:1.003~1.863,P=0.048).结论 江苏地区汉族人群中,Pitx3基因的rs3758549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PD易感性之间有显著关联性,Pitx3基因的单倍型TT可能与PD易感性相关.

  • 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主动固定电极参数可变性分析

    作者:李健;史扬;王玉堂;国建萍;郭红阳;林琨;单兆亮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主动固定电极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入选62例接受主动固定电极置入的患者,将电极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33例作为流出道间隔组,右心室心尖间隔部29例作为心尖间隔组,分别于术中、术后48h和3个月测定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48h电极阻抗较术中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48 h明显下降(P<0.05).流出道间隔组术后3个月起搏阈值较术中及术后48 h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间隔组术中、术后48 h及3个月起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2组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中主动固定电极起搏阈值在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电极阻抗逐渐降低.

  • 缬沙坦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影响

    作者:陈福生;罗莘;蒲晓群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PCI术后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选择PCI的冠心病患者1 9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高剂量组(高剂量组)98例和缬沙坦低剂量组(低剂量组)98例;于术前、术后1、6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ELISA法检测PPARγ和MMP 9水平.随访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与术前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1d的MMP-9、PPARγ、MMP-9/PPARγ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术后1d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6d的MMP 9、MMP 9/PPARγ比值明显降低,PPARγ明显升高(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术后6d的MMP 9、MMP-9/PPARγ比值明显降低,PPARγ明显升高(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使用大剂量缬沙坦能促进MMP-9、MMP-9/PPARγ比值降低和PPARγ水平升高,抑制PCI术后炎性反应,预防支架再狭窄.

  •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

    作者:蔡慧敏;陈明月;张宁;陈江云;蔡慧芳

    目的 探讨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有反复发作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特点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资料.结果 38例(67.9%)患者视频监测脑电图异常,监测到临床发作26例,伴随临床发作同步背景脑电图表现为癫痫样病理波发放为主6例(15.8%),表现为局灶性慢波为主20例(52.6%).12例(31.6%)不伴临床发作患者脑电图以局灶性慢波为主.视频监测脑电图正常18例(32.1%).56例患者入院时诊断为TIA,实际上至少6例为癫痫,误诊率大于10.7%.TCD异常52例(92.9%).MRA显示,颅内大血管狭窄48例(85.7%).结论 老年人TIA与非惊厥性癫痫的临床症状相似,忽视癫痫的排查,容易造成非惊厥性癫痫的漏诊、误诊,对这类患者视频脑电监测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 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八例分析

    作者:曹树刚;徐文安;夏明武;赵昊;吴倩;王建;葛婷婷

    目的 探讨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头颅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患者23例,8例患者符合进展性脑卒中病程经过,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占所有胼胝体梗死患者的34.8%.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8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7~56 h内出现进展,其中24 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 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48 h内进展,病情恶化突出的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以下肢为主.8例患者均合并相邻部位梗死,累及扣带回6例,额叶及顶叶各4例,枕叶1例,侧脑室旁1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狭窄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其中6例合并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结论 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多出现于发病后24 h内,主要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头颅MRI检查能及时明确梗死部位及相应血管病变.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李雷;杨荣礼;李丽燕;卢海龙;李平静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氢氯噻嗪组46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54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每片含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连续6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生化、hs 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钾明显减低,尿酸明显升高(P<0.01),vWF、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hs CRP、vWF明显减低(P<0.05,P<0.01),EDD明显提高(P<0.01).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炎性因子.

  • 烟酸对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胆固醇逆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戈;黄琛;李志乐;文伟明;欧婷;王利兵

    目的 探讨烟酸对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TC逆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兔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烟酸组,每组8只.实验前后检测血脂水平;14周末行主动脉病理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 Ⅰ)和小凹蛋白1(Cav-1)mRNA表达.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烟酸(0~5.0 mmol/L)对Filipin阻断后ABCA1、SR-BⅠ和Cav-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8周时TC、TG和LDL-C、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增加,ABCA1、SR-BⅠ和Cav-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高脂组比较,烟酸组14周时TC、TG和LDL-C明显降低,HDL-C、ABCA1和Cav-1mRNA表达明显升高,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1.0 mmol/L烟酸可明显改善Cav-1与ABCA1 mRNA表达(P<0.05).结论 烟酸可明显改善血脂谱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调ABCA1与Cav-1mRNA表达水平,但对SR-BⅠ表达无明显影响.

  • 丁苯酞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和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国辉;李琛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氧糖剥夺/复氧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CREB)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设立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组.丁苯酞组复氧8h后应用终浓度为0.1、1、10 μmol/L的丁苯酞干预,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CREB蛋白、RT PCR法测定Bcl 2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不同浓度丁苯酞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CREB蛋白、Bcl-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丁苯酞组磷酸化CREB蛋白、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丁苯酞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磷酸化CREB表达,提高Bcl 2活性,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

  • 庚醇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正楠;何燕;钟国强;曾志羽;李薇;李伟科;邬江涛;吴龙飞

    目的 通过观察家兔心肌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探讨庚醇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庚醇后处理组,5-羟葵酸干预组,庚醇后处理加5-羟葵酸干预组(联合处理组).所有兔于心肌缺血再灌注4h后处死,取心肌组织,检测Cx43 mRNA表达水平,提取心肌细胞线粒体蛋白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庚醇后处理组、5羟葵酸干预组、联合处理组Cx43 mRNA和Cx4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庚醇后处理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5羟葵酸干预组和联合处理组Cx43 mRNA和Cx4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联合处理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5-羟葵酸干预组Cx43 mRNA和Cx4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庚醇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Cx43表达降低有抑制作用,并且可能与线粒体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的参与有关.

  • 虫草提取物对高糖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作者:阮景明;叶章正;黄华玮;林帆;余惠珍;朱鹏立

    目的 研究虫草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内皮功能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高糖(40 mmol/L)孵育,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组:空白组、高糖组、冬虫夏草组、蛹虫草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SA-β半乳糖苷酶(SA β-gal)染色法检测SA-β-gal染色阳性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内活性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衰老相关的p16、p2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增殖明显下降,细胞内活性氧增加(P<0.05).与高糖组比较,蛹虫草组及冬虫夏草组细胞增殖增加,S期细胞明显增多,S1RT1 mRNA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内活性氧和p21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虫草提取物对损伤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IRT1 mRNA表达,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抑制p21 mRNA表达,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增殖有关.

  • CD8T淋巴细胞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

    作者:马春野;刘彬;尹琳

    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缺血模型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CD8T淋巴细胞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h、3d、5d、7d、10d和14d组,每组5只.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脑缺血模型,HE染色显示脑缺血再灌注组织病理学形态,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8分子表达的变化,光镜下计数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 再灌注7d和10d组,脑组织大量神经元细胞质、胞核界限模糊、核固缩溶解,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CD8T淋巴细胞于再灌注24 h组即开始表达,再灌注7、10 d组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再灌注各时间点组CD8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CD8T淋巴细胞大量表达于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且主要分布于脑梗死边缘区.结论 CD8T淋巴细胞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调控

    作者:李致文;吴丽娥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出血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7.1%~55.4%,明显高于国外6.5%~19.6%.急性期脑出血病死率为30%~40%,预后极差.引起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在脑出血的发生过程中占的比重较大.有研究证实,血压增高与脑出血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急性期血压的调控直接影响脑出血的预后.

  • 高血压药物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永莉

    20世纪90年代初,基因治疗被引入高血压治疗领域,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认识到,由于基因多态性不同决定了药物代谢酶、转运体、药物作用受体的差异,从而产生药物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1].与传统治疗高血压药物相比较,基因治疗虽然具有作用特异性强、效果稳定、持续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是,由于采用全基因组染色体扫描分析,需要测试费高、技术过程复杂,从而导致检测方法的限制.近年来,有关新的相关预测基因报道较少,致使大部分降压药物的个体间反应差异的药物基因组学所研究的目标基因,仍然不清楚[2].因此,目前对高血压治疗原则是,依据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为主要模式.现将目前基因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况和基因治疗前景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综述.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或消退的评估方法

    作者:晏沐阳;李建华;任岩东;周叶

    随着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已经发展成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病因.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或消退情况,能够准确的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疗策略.现代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师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或消退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中期干预,减少心、脑血管严重事件的发生[1].现对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给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血管性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孙永安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和重要的脑变性疾病之一,它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寿命的延长,AD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AD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eptide,Aβ)在脑内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改变为主要特征.

  • 大脑发育调节脑蛋白对神经元树突棘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作者:马丽娜;王蓉

    大脑发育调节脑蛋白(development regulation brain protein,Drebrin)是一种与脑发育相关的调节蛋白,对调节树突棘的形态可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树突棘的形态和功能是突触发育的条件,是大脑进行学习记忆的重要机制.Drebrin通过调节细胞骨架蛋白-纤维型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的聚合,对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发生及突触可塑性的发育均起到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发现颞叶上部Drebrin水平显著下降[1].因此,探讨Drebrin对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为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研究较少.现就Drebrin对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应用与糖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陈一梅;窦京涛

    动脉弹性又称顺应性,主要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的状态.在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管壁的僵硬度增加,弹性下降,血流通过僵硬的管壁时传导速度加快,顺应性降低被认为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壁早期损害的表现.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 velocity,PWV)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能够早期发现存在动脉僵硬度改变的个体,是一个评估动脉硬化的简捷、有效、经济的无创性经典指标[1-3].目前,PWV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及长期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 外科住院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永斌;姚朱华;郑权秀;尹浩晔;马梅;蔡洪滨;李大祥

    目的 分析住院期间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外科病房(除心外科)收治的17 698例患者,将其中并发AMI的22例患者作为AMI组,选取同期未发生AMI的500例患者作为非AMI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科室分布及转归.结果 AMI组中,血管外科居首位,占22.7%,临床表现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占77.3%,术后AMI者病死率高,为44.4%.与非AMI组比较,AMI组患者年龄偏大(P<0.05),糖尿病比例高(P<0.05),2组血肌酐、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及血液指标对识别外科住院患者AMI高危人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左卡尼汀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秀敏;柴亚玲;马欣;马春艳;李毓杰;朱锦云;权晓慧;路轶晴

    目的 通过观察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tetic peptide,NT proBNP)、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及肝肾功能、血常规等评价左卡尼汀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过程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及抗心肌缺血的基础治疗,并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类等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4 g加入0.9%氯化钠50 ml液体中,30 min微量泵泵入,1次/d,疗程2周,2组患者治疗前后行NT proBNP检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观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及心输出量等疗效指标及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浆NT pro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下降,LVEF及心输出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者:于芳苹;赵迎春;高丹宇;胡钧;薛冬梅;杨永益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305例年龄≥65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分为感染组65例和非感染组240例,分析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患者死亡11例,病死率为16.92%,非感染组死亡17例,病死率为7.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痰培养57例为阳性结果,革兰阴性菌感染为68.42%,革兰阳性菌感染为22.81%,真菌感染为8.77%.感染组脑卒中史、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显著多于非感染组(P=0.00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多于非感染组(P=0.038,P=0.028,P=0.0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鼻饲管、机械通气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并影响其预后.

  • 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玄丽慧;张娴娴;易琼;景坚;沈雪;徐亮;陈应柱;李军;朱艳

    目的 探讨发病时间3~4.5 h内脑梗死患者应用0.6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3~4.5 h内脑梗死患者44例(脑梗死组),给予0.6 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30、90 d随访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和临床疗效,观察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age,sICH)发生率.将所有的观察结果与ECASSⅢ(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Ⅲ)试验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比(0.9 mg/kg rt-PA,对照组).结果 2组30、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sICH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 vs 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rt 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不亚于高剂量rt-PA,其安全性可能更高.

  • 米力农联合多巴胺在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国良;刘立新;魏广和;王建军;张韶辉;王铁成;郭莹

    目的 观察米力农联合多巴胺对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力农和小剂量多巴胺;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为7d,治疗前后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VEDD明显缩小,LVEF明显增加,NT proBNP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LVEDD明显缩小,LVEF明显增加,NT-proBNP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5% vs 70.6%,P<0.05).结论 米力农联合小剂量多巴胺短期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能明显降低NT proBNP水平,较快地缓解心力衰竭症状,短期应用安全有效.

  • 特殊类型永存三叉动脉伴多发脑梗死一例

    作者:王佳楠;王翠玉;曲鑫;张雄伟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又称持续性三叉动脉或原始三叉动脉,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属罕见的胚胎遗留血管,在成年人脑血管造影中发现率为0.1%~1.0%.现报道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特殊类型PTA伴多发脑动脉狭窄和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 老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研究现状

    作者:毕齐;吴昊

    世界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年龄65~79岁者称为老年人,≥80岁则称为老老年人.预计至2050年,全球≥60岁的人口将达到20亿.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并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无形构成特殊挑战.脑卒中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全世界几乎每年新增16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每年大约死亡570万人.脑卒中相关的医疗花费也相当高,在发达国家脑卒中治疗费用大约占整个医疗健康保健费用的3%,造成了患者医疗的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期望寿命的上升,预计老年脑卒中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年龄≥80岁的老老年脑卒中人群的数量,也会明显增加.

  • 老年人跌倒与心血管病及防治

    作者:杜海科;胡远兵;李振洲;杨溢;曾建;张继英;晁爱军;Wenjun Li;李贺

    跌倒(fall)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病症之一,原因复杂[1-5].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的健康、事故预防和疾病防治将成为重要国策问题.美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0%~40%年龄>65岁家居(community-dwelling)老年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其中严重跌伤需要治疗者(髋部及其他骨折、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脑损伤等)约占10%[2-3,6].急诊老年患者中10%与跌倒有关,约6%需住院治疗[7].跌倒是年龄>65岁老年人外伤、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5].年龄>85岁男、女性家居老年人跌倒发生率分别为33%和60 %[7].同时,跌倒也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独立生活能力,并增加医疗费用、经济负担和对家庭成员的严重依赖[8].老年人跌倒与并存疾病有关,心血管病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疾病,心血管病及治疗与跌倒之间关系密切[9-15].我们简要综述近年来国外对两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亟待开展的中国老年人跌倒研究提供借鉴.

  •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袁远;徐燕;高旭光

    目的 评价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30例,接受匹伐他汀1~2 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2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7例,分水岭梗死患者3例;阿托伐他汀组24例,接受阿托伐他汀10 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1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12例.治疗期共24周.结果 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LDL-C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匹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匹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远期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郑佳;陈旭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IR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合并IR患者2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3例和对照组113例.治疗组基础治疗+依达拉奉,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腹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第7、14天NI HSS评分、FINS、HOMA-IR(除治疗第7天)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第14天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第14天FINS、HOMA-IR明显升高(P<0.01).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能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IR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降低患者的IR水平.

  • 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3个月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大力;林楠;彭延波;张江;薛新宏;张丽;张永红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46例发病48 h内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73例和对照组1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住院后第1天收缩压下降10%~20%,但不低于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第7天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14d内血压维持在上述水平;对照组原则上不降压.2组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2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或残疾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降压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3个月死亡或致残率明显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期降压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或致残风险(RR=0.25,95%CI:0.14~0.43,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可能改善患者3个月的预后.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文婷;张敏;徐文安;徐格林;刘新峰

    目的 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患者阿司匹林疗效及预后,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与LAA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发LAA患者206例,分为AR组31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175例.并且根据随访结果,又分为LAA无复发患者177例和LAA复发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R情况,并对患者随访6~1 2个月.分析LAA患者A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观察LAA复发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中,共失访11例(5.3%);死亡9例(4.4%).AR组LAA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54.8% vs 6.9%,P<0.01).与LAA无复发患者比较,LAA复发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与LAA复发显著相关(OR=4.716,95%CI:1.499~14.835,P=0.008).结论 AR能显著增加LAA患者复发的风险.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杨松;蒋颖;吴坚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67例和非CAS组25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46例、中度CAS 15例和重度CAS 6例;根据超声检查分为:硬斑块26例、软斑块16例和混合斑块25例;根据颈动脉受累范围分为:单侧斑块33例和双侧斑块34例.分析组间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及受累范围间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CAS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中度和重度CAS患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S患者(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AS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246,P<0.05).结论 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能预测CAS的发生,并能评估CAS的严重程度,但尚不能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受累范围的可靠指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