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孢菌素与乙醇的药物反应

    作者:国春玲;邵洪波;宋玲

    头孢菌素抗菌普广、作用强、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以皮疹多见.胃肠道反应,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血液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和局部反应,但近来发现部分患者在使用某些头孢菌素时,因饮酒或食含酒精成分的食品而快速出现颜面发红、头痛;肌肉震颤,严重者呼吸困难、出汗、口干、血压下降,直立性虚脱,烦躁不安,视觉模糊,甚至休克.反应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惊厥及死亡.

  • 社区直立性低血压老年患者跌倒风险及平衡力调查分析

    作者:陆红;钱湘云;耿桂灵;陈春梅;黄春雨;黄金燕

    目的 对社区直立性低血压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有针对性地降低跌倒风险.方法 采用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工具、老年人平衡力测试表对社区直立性低血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89名直立性低血压老年患者跌倒风险(6.78±5.49)分,平衡能力(5.42±5.23)分,不同职业的老年人跌倒风险评分,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静态平衡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风险与平衡力呈正相关(r=0.637,P<0.01).结论 社区直立性低血压老年患者存在较高的跌倒风险和平衡能力问题,社区应开展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改善社区及家居环境,加强平衡能力训练,减少跌倒风险.

  • 1例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综合征的护理

    作者:张冰;杜辉

    患者,男性,72岁,主因"发作性晕厥3年,加重1个月"于2008年9月入院.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作摔倒,意识丧失,1~2 min意识恢复,不伴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反复发作2次,外院诊断为"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此后,仍有反复发作晕厥摔倒,饮水呛咳,食欲差.1个月前患者再次发作头晕摔倒,伴黑朦,头痛,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不详.

  •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进展

    作者:张爱军;马宗娟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iabetes postural hypotension,DPH)是由末梢自主神经障碍导致的血管收缩反应不完全引起的,同时还伴有立位时心率增加反应的减弱.体位性低血压是常见的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体位性低血压是晕厥、跌倒的重要原因,为了减少晕厥、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国内外护理学者对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DPH的发病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各种临床表现、相关护理干预等方面,对DPH的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

  •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对策

    作者:黎蔚华;林仲秋;谢志泉;刘伟;袁慧;吴飞梅;汪丽丽;李敏

    目的 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合并疾病进行调查,分析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立式水银血压计,对1174例65~85岁门诊体检老年人的血压,由坐位、卧位变为立位后,即刻或2min进行监测,同时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5.6%,8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于80岁以下老年人(P<0.05),直立后即刻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于立位后2min体位性低血压(P<0.05),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中,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比例高于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P<0.05).结论 80岁以上合并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高危人群,护理的关键是明确危险因素,采用相应的措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 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变异性的调查

    作者:曾汇庆;刘品明;刘培健;伍焕平;梁叶青

    目的:探讨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OH)单日内、连续周间和相隔1年的变异性。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某街道3所老人院居住者进行调查。直立性血压变化测量方法为患者平卧5 min后测量卧位血压,站立后测量1 min,3 min 血压。以站立后1 min 和(或)3 min 测量的收缩压下降≥20 mmHg 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 判断为 OH。分别测量第1天早餐前、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以及第8天午餐前、第15天午餐前直立性血压变化,分析不同时间段 OH 的检出率以及符合OH 标准不同次数患者的百分比。1年后随访复测午餐前直立性血压变化。结果共纳入162例老人院居民,站立后1 min 收缩压变化值算术均数为-1.2 mmHg,极差为120 mmHg,四分位数间距为19 mmHg,标准差为15.1 mmHg,变异系数为-1258.3%。第1天早餐前、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 OH 的检出率依次为16.7%、19.8%、11.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第1天、第8天、第15天午餐前 OH 的检出率分别为19.8%、17.9%、16.7%(P=0.662)。同日4次测量符合1次、2次、3次、4次 OH 标准的患者依次有22.2%、9.3%、4.9%、0.6%。相隔1周3次午餐前测量符合1次、2次、3次 OH 标准的患者依次有19.1%、9.3%、5.6%。在第1天午餐前32例 OH 患者中,在第1天早餐前、午餐后、晚餐前以及第8天午餐前、第15天午餐前依次有37.5%、18.8%、18.8%、34.4%、46.9%再出现 OH。持续性 OH(6次测量有≥3次符合 OH 标准)患者站立后不适发生率较高。OH 发生在站立后1 min 的比例较3 min 的高(14.1% vs.4.3%,P<0.01),站立后收缩压下降值达 OH 标准的比例较舒张压下降值达 OH 标准的比例高(10.8% vs.7.8%,P=0.01)。1年后复测午餐前 OH 检出率无差别,7.1%居民2次测量直立性血压变化均达到 OH 标准。结论单日内和连续周间、相隔1年个体 OH 存在显著的变异性,可重复性差。

  • 直立性低血压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作者:袁鹤立;王成;吴礼嘉;林萍;崔晓丽;李芳;祝立平;康美华

    目的 探讨直立性低血压(OH)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头晕患者1681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中符合OH诊断的患者73例,分为成人组(≥18岁)和儿童组(<18岁),分析其病程、诊断率、HUTT时3 min血压变化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 (1)病程及发病年龄:OH病程在成人组为0.23~552个月,平均(31.08±22.72)个月,儿童组为0.3~72个月,平均(12.69±18.32)个月,两组均表现为男性与女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1.08±22.72)个月us.(116.22±158.24)个月,t=2.049,P>0.05;(10.38±14.59)个月 us(15.0+21.53)个月,t=0.814,P>0.05].发病年龄在成人组为20-70岁,平均(45.96±14.81)岁,女性小于男性(t=6.828,P<0.05);儿童组为6~17岁,平均(10.47±2.40)岁,未见性别差异(t=1.411,P>0.05).(2)诊断率及HUTT时3min内血压变化:OH诊断率在成年组(5.47%,28/512)和儿童组(3.85%,45/116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3,P>0.05).73例OH患者性别比率女:男为1.14:1,但女性比例在成人组(64.28%,18/28)与儿童组(46.67%,21/4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x2=2.16,P>0.05).HUTT时3min内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量在年龄及性别间差异亦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H 病程及血压下降量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成年患者发病年龄女性小于男性,诊断率无年龄差异,这对临床上诊治OH具有指导意义.

  • 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一例

    作者:邸丽;徐敏;笪宇威;贾建平

    患者男,45 岁,汉族.主因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4 年,于2009 年7 月9 日入院.患者4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部麻木,此后麻木范围逐渐上升至右小腿,并反复出现恶心,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呕血.3 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行手术治疗后肢体麻木未见好转,逐渐出现左下肢及双上肢麻木,同时伴有四肢无力,无肢体疼痛及肉跳,2 年前肢体无力加重,行走较前困难,呕吐好转,出现腹泻,排黄色稀便,3 ~6 次/d,无腹痛,里急后重,无黑便及黏液脓血便,就诊当地医院诊为"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给予维生素、激素等治疗,稍有好转,停药后症状再次加重.1 年前肢体麻木无力明显加重,麻木范围扩大至双侧大腿根部及手肘部,不能独立行走,并伴有小便失禁,消瘦,体重下降30 kg,直立性头晕,胸腹背部出汗增多,头部及肢体无汗.既往体健,否认家中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

  •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徐加加;林仲秋;董凤英;冯国飞;段跃兴;孙宁宁;全馨雪;谢志泉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长期居住广州的军队离退休老年人进行健康普查,选取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532例,分为单纯高血压(高血压组,n=414),高血压合并OH(H+OH组,n=118),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65~79岁、≥80岁)、血压等级(高血压1~3级)、合并疾病等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合并O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OH的发生率为22.2%(118例/532例).H+OH组中65~79岁、≥80岁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2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和高血压3级患者OH的发生率分别为12.6%、23.3% 和25.2%,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卧位收缩压、立位即刻血压、卧位心率、立位2 min心率、慢性心功能不全为高血压合并OH发病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OH发病率增高,高血压合并OH与年龄、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因素相关.

  • 体位性低血压的两种分型

    作者:叶佳伦;赵宁;黄慧;拓西平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体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增加全因死亡率。目前在研究体位性低血压时,越来越多采用连续无创血压测量设备,且常结合直立倾斜试验,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型。本综述将重点介绍公认的两种分型,即形态学分型及生理学分型。

  • 高龄老年人体位性血压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张洁;帕力达·阿不力孜;阿力木江·卡德尔;苗海军;周晓辉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高龄老年人227例.按照体位性血压的改变分为正常组151例,体位性低血压组52例和体位性高血压组24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四肢血流多普勒超声测定.比较3组体位性血压变化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体位性高血压组年龄明显增高[(83.93±2.99)岁vs (82,32±3.15)岁,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跌倒评分明显增高[(57.40±17.92)分vs(49.37±17.25)分,P<0.01];右侧ABI和左侧ABI明显降低(0.97±0.14 vs 1.18±0.09,P<0.01;0.89±0.21vs 1.15±0.12,P<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I降低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20.776,95%CI:7.449~57.947,P=0.000).跌倒评分升高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035倍(95% CI:1.013~1.057,P=0.002).年龄是导致体位性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1.169,95 %CI:1.014~1.348,P=0.031).结论 ABI降低是高龄老年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年龄是导致体位性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跌倒评分值可能预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 老年共病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秀丽;白小涓;韩璐璐;周启元

    目的 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6例(60~79岁),高龄组46例(≥80岁).测量并记录患者卧位及直立位血压,并对各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男性(69.6% vs 32.1%,P=0.000)、年龄[(85.26±3.42)岁vs (68.91±5.85)岁,P=0.000]、体位性低血压(28.3% vs 10.7%,P=0.022)、轻度贫血(32.6% vs 7.1%,P=0.001)、冠心病(82.6%vs33.9%,P=0.000)、脑卒中(37.0% vs 19.6%,P=0.042)、肌酐[(82.05±18.95)μmol/Lvs(68.91±5.85)μμmol/L,P=0.000]、胱抑素C[(1.50±o.26)μmol/L vs (1.10±0.17)umol/L,P=0.000]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P<0.01).校正混杂变量前,老年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呈正相关(OR=4.760,95%CI:1.569~14.444,P=0.006),且在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TG、TC、HDL-C、胱抑素C等对血红蛋白指标及贫血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后,该相关性仍然独立存在(OR=4.977,95%CI:1.111~22.309,P=0.036).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年人更为多见.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轻度贫血状态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贫血的筛查与干预.

  •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王建勇;陈元禄;邸成业;陈庆华;李翠;韩丽英

    目的 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性者620例,分析2种试验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在基础试验中,与年龄≤30岁患者相比,年龄≥60岁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26.48±7.70)min vs (19.50±9.66)min,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阳性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9.94)min vs (21.32±9.54)min,P=0.023];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延长的趋势,与年龄≤30岁、31~59岁男性患者相比,年龄≥60岁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先延长后缩短,与年龄≤30岁、≥60岁女性患者比较,31~59岁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有所延长,但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激发试验中,与女性比较,男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0)min vs 6(5,9)min,P=0.007].结论 在基础试验阳性患者中,女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较男性延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逐渐延迟.而在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仅发现男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女性延迟,与其他因素无关.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卧立位血压改变与脑白质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梁继业;刘振东;崔谊;张华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卧立位血压改变与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 自2012年5月~2013年7月于禹城市人民医院筛选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87例,根据卧立位收缩压变化值(OC)三分位分为低OC组92例,中OC组102例和高OC组93例.所有受试者接受头颅MRI扫描,检测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及脑白质高信号分数.结果 高OC组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分数显著高于低OC组及中OC组[(10.82±3.19)ml vs(6.48±2.83)ml和(7.58±3.65)ml,P<0.05;(0.71±0.24)% vs (0.50±0.21)%和(0.53±0.25)%,P<0.05].OC及卧立位舒张压变化值均与脑白质高信号体积(r=0.499,r=0.328,P<0.01)及脑白质高信号分数(r=0.358,r=0.220,P<0.01)呈显著正相关.OC是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分数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0.098~0.149,95%CI:0.004~0.008,P<0.01).结论 OC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白质损害相关.

  • 96例晕厥患者的病因分析

    作者:刘春艳;邢岩

    目的 对晕厥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寻找晕厥诊疗方向.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21日以晕厥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的患者96例,分析患者的病因构成.结果 所有患者中,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50例,占52.1%,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性晕厥31例,占32.3%,心源性晕厥如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栓塞等引起的10例,占10.4%.非晕厥5例,占5.2%.结论 晕厥的主要病因是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其次为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源性晕厥;需重视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晕厥病因的查找;对病因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降低潜在的风险.

  • 老年直立不耐受患者的病因及直立倾斜试验特点分析

    作者:李凡;黄一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构成和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方法 筛选我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初步诊断直立不耐受患者133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的患者114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7例,统计分析直立不耐受病因及倾斜试验的特点.结果 直立不耐受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53.5%,老年男性患者阳性率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 vs 36.2%,P<0.05).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中,主要病因为直立性低血压(67.2%),其次为血管迷走性晕厥(16.4%)和直立性高血压(16.4%).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中,80.0%既往有至少1次晕厥发作,其中的87.5%在硝酸甘油诱发试验后出现阳性结果.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中,根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迟发性低血压(3~30 min)占41.5%,其次是经典型直立性低血压(30 s~3 min内)占36.6%,而21.9%的患者提示为早期低血压(30 s内一过性).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是鉴别老年直立不耐受性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包括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高血压等.

  • 131例老年性晕厥的病因分析

    作者:孙庆华;高丹;尹琳

    目的 探讨老年性晕厥常见的发病病因.方法 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晕厥待查收住院的患者252例,年龄≥60岁并符合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诊断标准的老年性晕厥患者131例,统计年龄、性别、晕厥发生时体位、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既往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等资料,分析各类晕厥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结果 131例老年性晕厥患者占同期全部晕厥的52.0%(131/252),神经介导性晕厥为43.5%(57例),其中血管速走性晕厥38例,情境性晕厥15例,颈动脉窦高敏性晕厥3例,精神疾病所致晕厥1例.心源性晕厥为32.8%(43例),其中病态窭房结综合征、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19倒,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4例,恢-慢综合征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例,冠心痛、心绞痛或心肌梗死5例,泵衰竭4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晕厥为12.2%(16例).其他原因晕厥为7.6%(10例).原因不明为3.8%(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治疗依从性、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为神经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患者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老年性晕厥的主要原因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其他原因较少见.

  • 不同形式测量的血压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彩云;李晓久;邢晓娜;李彪龙;陈晓虹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是脑小血管病的表现形式之一,头颅MRI上主要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WMH).目前相关研究表明,WML与脑卒中风险增加、认知功能障碍、步态障碍及情绪改变等密切相关[1].多种血管危险因素与WML有关,高血压可能是其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导致供应脑白质区的小动脉硬化,使脑小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受损,脑白质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导致脑实质的弥漫性损伤[2].我们从病理机制上可以解释为什么高血压人群的WML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人群.不同形式测量的血压成分与WML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本综述将重点阐述不同形式测量的血压及其组成成分与WML进展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血压对WML的影响,并为临床合理控制血压提供依据.

  • 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意义

    作者:沈丹彤;林仲秋;潘春梅;谢志泉;李志樑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慢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而体位性低血压常常作为这些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即使在不合并已知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仍高达7%.

  • 直立性低血压发病机制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李世超;杨晶晶;甘继宏

    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与患者死亡、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脑卒中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该病虽早已被认识,但直至1996年其有关定义才被专家达成共识,经典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立位或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头向上倾斜至少60°的初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可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11].对于卧位收缩压≥16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下降≥30mm Hg,或者对于血压基线较低人群在站立位收缩压<90mm Hg时,亦可诊断[6,8].近年来还提出了起始直立性低血压和延迟性直立性低血压,起始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由卧位改为直立位15 s内发生短暂性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40 mm Hg和(或)舒张压下降≥20 mm Hg,延迟性直立性低血压是指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生在由卧位改为直立位的3min后,提示可能有轻度或早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易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相混淆[6,,12-13].现将直立性低血压发病机制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