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迷走性晕厥51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建军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的临床表现,比较VVS患者在性别、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51例VVS中,女性高于男性1:0.82(P<0.05 ),发生诱因中以久站及体位改变较常见,先兆症状中以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多见.结论:VVS的临床特征虽差异较大,诱因较多,但认识到VVS的发病机制及所表现的不同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治.

  • 倾斜训练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作者:姚丽梅;刘惠平

    倾斜训练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通过对36例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认为:向患者讲明检查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反应,体现人文关怀,做好心理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和反应,做好急救准备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 晕厥教育基础上应用两种药物治疗及直立训练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雪莲;李甜;曾祥琴;张铁;张朝新;夏晓莉

    目的:探讨晕厥教育基础上的药物治疗及直立训练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疗效。方法不明原因晕厥患者215例,将其中148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单纯晕厥教育组(对照组)、晕厥教育+美托洛尔组、晕厥教育+福辛普利组及晕厥教育+直立训练组,药物治疗组服药第1周内复诊,服药3个月后终止治疗,四组均在3个月和12个月时电话随访。结果剔除中途退出和失访的28例,其余120例患者完成了原定的治疗。在3个月的治疗组随访中,晕厥教育+美托洛尔组、晕厥教育+福辛普利组及晕厥教育+直立训练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82.1%和83.3%,与单纯教育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个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时三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5.6%、21.4%和23.3%,与单纯教育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复发的患者在15个月时再次随访,主观症状好转率100%。结论在晕厥教育的基础上分别联合美托洛尔、福辛普利、直立训练治疗均可作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治疗方法。

  • 鼻腔填塞止血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一例

    作者:樊春笋;吴辉

    患者男,72岁,于2010年10月3日22∶10因"反复鼻出血2 d"至我院就诊.患者高血压病史数年,用药控制中.家人陪同步入检查室时右侧鼻腔有少量渗血,测血压为170/100 mm Hg,坐位前鼻镜检查见右侧鼻中隔与下鼻甲有一黏膜黏连带,位于总鼻道前下部,Little区未见明显出血点.

  • 血管迷走性晕厥83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马为;霍勇;童琳

    目的总结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点.方法统计分析出院诊断考虑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83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83名患者中,63.9%的患者反复发作,73.5%的患者有发作诱因,80.7%的患者有晕厥前兆,77.1%的患者有意识丧失,其中53.1%的人有伴随症状、39.1%的人有晕厥后症状,54.2%的患者发作时间不大于2 min.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过程中对病史等临床特点的分析非常重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的心电图特征

    作者:何佳;时晓蕾;张怡;施露;李夏华;黄建凤

    目的:探讨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共收集于2015-08至2016-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且临床怀疑血管迷走性晕厥而接受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502例受试者,同步记录检查过程中的12导联心电图.根据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n=244)和阴性组(n=258),对比两组的P波时限、校正QT间期(QTc)和P波电轴.结果(:1)阳性组受试者晕厥时的P波时限较阴性组明显延长[(95.65±38.50)ms vs(88.61±17.09)ms,P<0.05];(2)阳性组受试者发生晕厥前的P波电轴较阴性组明显右偏[(69.87±18.18)°vs(66.82±16.51)°,P<0.05],而在晕厥时[(62.87±25.39)°vs(68.47±15.30)°]及晕厥后[(56.87±22.45)°vs(68.49±16.35)°]较阴性组明显左偏(P均<0.05)(;3)阳性组受试者发生晕厥前的QTc较阴性组明显缩短[(418.69±92.35)ms vs(435.76±59.29)ms,P<0.05].结论: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其中P波时限、P波电轴及QTc数值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 血管迷走性晕厥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天凤;王大新;何胜虎

    目的:分析伴高血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 )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出院诊断为VVS伴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与单纯诊断VVS的30例患者,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血压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收缩压:(140±21) mmHg 比(113±11) mmHg;平卧位舒张压:(87±10) mmHg 比(73±8) mmHg;平卧位脉压:(53±13) mmHg 比(41±7) mmHg,均为P﹤0.05]。倾斜后两组之间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方面,80%伴高血压的VVS患者需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达到稳定状态。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中分别有11例(36.7%)和4例(13.3%)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服或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VVS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病程、晕厥发作诱因及晕厥先兆、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制定合理的降压和综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β受体阻滞剂作为目前治疗VVS的基本药物,其价值和特异性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王建勇;陈元禄;邸成业;陈庆华;李翠;韩丽英

    目的 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性者620例,分析2种试验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在基础试验中,与年龄≤30岁患者相比,年龄≥60岁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26.48±7.70)min vs (19.50±9.66)min,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阳性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9.94)min vs (21.32±9.54)min,P=0.023];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延长的趋势,与年龄≤30岁、31~59岁男性患者相比,年龄≥60岁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先延长后缩短,与年龄≤30岁、≥60岁女性患者比较,31~59岁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有所延长,但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激发试验中,与女性比较,男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0)min vs 6(5,9)min,P=0.007].结论 在基础试验阳性患者中,女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较男性延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逐渐延迟.而在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仅发现男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女性延迟,与其他因素无关.

  • 老年直立不耐受患者的病因及直立倾斜试验特点分析

    作者:李凡;黄一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构成和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方法 筛选我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初步诊断直立不耐受患者133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的患者114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7例,统计分析直立不耐受病因及倾斜试验的特点.结果 直立不耐受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53.5%,老年男性患者阳性率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 vs 36.2%,P<0.05).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中,主要病因为直立性低血压(67.2%),其次为血管迷走性晕厥(16.4%)和直立性高血压(16.4%).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中,80.0%既往有至少1次晕厥发作,其中的87.5%在硝酸甘油诱发试验后出现阳性结果.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中,根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迟发性低血压(3~30 min)占41.5%,其次是经典型直立性低血压(30 s~3 min内)占36.6%,而21.9%的患者提示为早期低血压(30 s内一过性).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是鉴别老年直立不耐受性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包括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高血压等.

  • 131例老年性晕厥的病因分析

    作者:孙庆华;高丹;尹琳

    目的 探讨老年性晕厥常见的发病病因.方法 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晕厥待查收住院的患者252例,年龄≥60岁并符合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诊断标准的老年性晕厥患者131例,统计年龄、性别、晕厥发生时体位、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既往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等资料,分析各类晕厥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结果 131例老年性晕厥患者占同期全部晕厥的52.0%(131/252),神经介导性晕厥为43.5%(57例),其中血管速走性晕厥38例,情境性晕厥15例,颈动脉窦高敏性晕厥3例,精神疾病所致晕厥1例.心源性晕厥为32.8%(43例),其中病态窭房结综合征、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19倒,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4例,恢-慢综合征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例,冠心痛、心绞痛或心肌梗死5例,泵衰竭4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晕厥为12.2%(16例).其他原因晕厥为7.6%(10例).原因不明为3.8%(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治疗依从性、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为神经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患者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老年性晕厥的主要原因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其他原因较少见.

  •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的脑血流调节障碍

    作者:杜忠东;宋银子;余颂华;任文青;霍泰辉

    本研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手指血压连续监测法(Finapres)同时监测直立倾斜试验(HUT)时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压、心率及大脑中动脉(MCA)血流改变,以探讨VS患者是否伴有脑血流本身调节障碍。  1.资料与方法:33例患者(男10例,女23例),年龄7~18 (12.2±2.7) 岁。VS诊断标准:在近半年内有2次以上明确的VS病史;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等正常。同期23例正常对照者(男8例,女15例),年龄7~18 (11.7±3.0) 岁,均无VS病史,经体检、心电图等检查正常。

  • 儿童和成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差异

    作者:薛小红;王成;李茗香;林萍;丁异熠;刘晓燕;胡春艳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在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差异.方法 分析255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的儿童[男50例,女86例,平均年龄(12.3±2.6)岁]和成人[男29例,女90例,平均年龄(36.4±14.0)岁]的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等,比较不同年龄段(<18岁及≥18岁)的VVS患者在性别、HUTT方式及晕厥发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男女比例:儿童组为1∶1.7,成人组为1∶3.1,女性比例成人组高于儿童组(P=0.033).(2)VVS先兆症状:胸闷发生率成人组高于儿童组[45.4%(54/119)比27.2%(37/136),P=0.003],头痛[10.9%(13/119)比20.6%(28/136),P=0.036]及腹痛发生率成人组低于儿童组[7.6%(9/119)比19.1%(26/136),P=0.008].(3)VVS发生诱因:成人组环境闷热[22.8%(26/114)比12.5%(17/136),P=0.032]和排尿晕厥发生率[9.7%(11/114)比1.5%(2/136),P=0.004]高于儿童组.(4)HUTT反应时间: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阶段混合型的平均反应时间成人组较儿童组延长[(5.04±2.27)min比(3.50±1.24)min,P=0.036].结论 成人VVS胸闷发生率、因环境闷热和排尿晕厥发生率高于儿童,头痛及腹痛发生率儿童高于成人,成人混合型平均反应时间较儿童延长.VVS临床特征的年龄差异有助于临床诊治.

  • 发作频率不同的血管迷走性晕厥预后分析

    作者:沈丹彤;林仲秋;谢志泉;詹玉玉;罗勇;钟一新;李志樑

    目的 观察发作频率不同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预后.方法 对因晕厥就诊的门诊患者进行体检,筛查出159例15 ~59岁的患者,根据在首诊之前5年内晕厥发作次数分为低频组(95例)和高频组(64例),同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3类治疗级别:未治疗亚组、物理治疗亚组和综合治疗亚组,并对人群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发作晕厥的情况.结果 高频组晕厥前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频组[40.6% (26/64)比11.6% (11/95),P<O.01];低频组晕厥总体好转率明显高于高频组(P<0.01),低频组患者物理治疗亚组及综合治疗亚组晕厥好转率[分别为81.8% (27/33)和82.2% (37/45)]均明显高于未治疗亚组[47.1% (8/17),P均<0.05];高频组综合治疗亚组好转率明显高于物理治疗亚组[62.2% (28/45)比31.6% (6/19),P<0.05].结论 针对晕厥发作次数较少的患者,物理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晕厥的复发率.针对晕厥发作次数多的患者,应该采用物理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案.

  • 心脏起搏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

    作者:刘志刚;高东升;袁方;叶颖;崔克俭;刘旭

    目的探讨应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对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经临床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为VVS的患者11例(心脏抑制型7例,混合型4例),均置入了双腔起搏器,其中9例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所有患者结合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患者出院后1、3、6、12、24个月分别随访,观察对晕厥的预防效果,分析起搏器自动存储的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再发生晕厥,其中4例仍有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明显减轻;6例患者重复直立倾斜试验,可见当心率突然骤降至起搏程控参数时,起搏器可以即时反应,进行快速起搏,起到了防止晕厥发生的作用. 结论对于那些反复发作、以心脏抑制为主的VVS患者,安装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晕厥的发生.

  • 改良Calgary评分在儿童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金红芳;杨锦艳;李雪迎;朱露露;韩玲;张凤文;陈丽;杜军保;张清友

    目的 分析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在儿童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002年8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晕厥专业门诊就诊或住院、确诊为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共189例,其中男112例,女77例;年龄2 ~18岁,平均(12.4±3.1)岁.采用改良Cakary晕厥症状评分及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Calgray评分对鉴别儿童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源性晕厥患儿的改良Calgary症状评分为-5.00(-7,1),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改良Calgary症状评分为1(-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2.5为界值对心源性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进行鉴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和67.7%,由于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为整数,所以当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3时,可能为心源性晕厥.结论 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可能作为临床上鉴别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初步方法.

  • 血常规参数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晕厥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婧媛;李红霞;李雪迎;王瑜丽;金红芳;杜军保

    目的探讨静脉血血常规参数与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患儿晕厥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病例观察性研究,选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断为VVS的患儿63例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11.2±2.7)岁,均采用基础治疗,即避免诱因、直立训练、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及口服补液盐。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通过门诊及电话询问,对患儿病情进行专人记录与分析,病例观察时间为10(4,26)个月。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儿基线静脉血血常规指标、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 BMI)等与VVS患儿预后晕厥复发的关系,并以Kaplan-Meier曲线分析VVS患儿的长期预后。结果63例VVS患儿中,血管抑制型31例,心脏抑制型4例,混合型28例;晕厥复发16例(25%),未复发47例(7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线血小板计数( PLT)[风险比( HR)=1.012,95%可信区间( CI):1.003~1.022]对患儿无症状生存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线静脉血血红蛋白(HGB)(HR=1.055,95%CI:1.007~1.1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HR=0.612,95%CI:0.423~0.884)和PLT( HR=1.015,95%CI:1.006~1.024)是影响患儿晕厥复发的相关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VVS患儿1、2、3年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83%(52/63)、79%(50/63)和75%(47/63)。结论在VVS患儿基线静脉血血常规参数中,HGB、MCH和PLT可能是影响晕厥复发的重要因素。

  •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2基因C1114G多态性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婷婷;黄玉娟;王健怡;张国琴;徐萌;黄敏

    目的 分析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2(RGS2)基因C1114G多态性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及其各临床分型组间的分布,初步探讨RGS2 C 1114G与VVS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晕厥的300例患儿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HUT),选取150例HUT阳性且符合VVS诊断的患儿,设为VVS组,并根据HUT过程中心率血压变化特点,分为混合型、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3个亚型;150例HUT阴性患儿设为HUT阴性组;另以150名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健康对照组用以检测基因多态性.比较VVS组及HUT阴性组的临床特征,同时抽取三组受试者外周血,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和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RGS2 C1114G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及VVS各临床分型组间的分布.组间比较运用x2检验.结果 VVS组[男48例,女102例,年龄(10.1±3.2)岁]和HUT阴性组[男67例,女83例,年龄(10.8±2.2)岁]临床特征比较,VVS发病在性别分布上,女孩高于男孩(68.0%比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90,P=0.024);RGS2 C1114G基因型在VVS组、HUT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分布分别为CC:98例(65.3%),112例(74.7%),108名(72.0%);CG:36例(24.0%),28例(18.7%),31名(20.7%);GG:16例(10.7%),10例(6.7%),11名(7.3%);等位基因频率在VVS组、HUT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C:232(77.3%),252(84.0%),247(82.3%);G:68(22.7%),48(16.0%),53(17.7%),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632,P=0.458;x2=4.659,P=0.097).150例VVS患儿中混合型83例、血管抑制型42例、心脏抑制型25例;RGS2 C1114G基因型在以上各亚组的分布为CC:65例(78.3%),20例(47.6%),13例(52.0%);CG:16例(19.3%),11例(26.2%),9例(36.0%);GG:2例(2.4%),11例(26.2%),3例(12.0%);等位基因频率在以上各亚组的分布为C:146(88.0%),51 (60.7%),35(70.0%);G:20(12.0%),33(39.3%),15(30.0%),GG及其G等位基因在血管抑制型组中的分布高于混合型组和心脏抑制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98,P=0.000;x2=25.345,P=0.000).结论 本组未发现RGS2 C1114G多态性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的相关性,但GG及其G等位基因在VVS临床分型血管抑制型亚组中分布较高,推测RGS2 C1114G与VVS发作时的血压调控有相关性.

  • 儿童和青少年直立性高血压伴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临床特征

    作者:邹润梅;王成;吴礼嘉;罗雪梅;林萍;李芳;谢振武

    目的 分析儿童和青少年直立性高血压(OHT)伴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8年7月至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病例,根据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分为3组:OHT组(单纯OHT)、OHT+ VVS组(OHT伴VVS血流动力学反应)、OHT+POTS组(OHT伴POTS血流动力学反应),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纳入629例经HUTT诊断为OHT的病例,OHT组300例,OHT+ VVS组264例,OHT+ POTS组65例.三组患儿以晕厥、头晕为主要症状,且OHT+ VVS组以晕厥为主要症状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OHT组(49.6%比35.7%,x2=11.211,P<0.05)和OHT+POTS组(49.6%比27.7%,x2=10.123,P<0.05).OHT+ VVS组基线心率(HR)[(78±14)次/min比(77±12)次/min,t=2.570,P<0.05]、HUTT 3 min时HR[(100±14)次/min比(94±13)次/min,t=17.464,P<0.05]、HUTT 3 min时HR与基线HR差值(△HR) [(22±12)次/min比(17±9)次/min,t=19.303,P<0.05]明显高于OHT组.OHT+ POTS组基线收缩压(SBP) [(105±10)mmHg比(103±10)mmHg(1 mmHg=0.133 kPa),t=4.918,P<0.05]、HUTT3 min时SBP[(114±10) mmHg比(113±11) mmHg,t=4.046,P<0.05]、基线舒张压(DBP)[(64±6) mmHg比(63±7) mmHg,t=2.618,P<0.05]、HUTT 3 min时DBP[(78±8)mmHg比(77±8) mmHg,t=3.302,P<0.05]、HUTT 3 min时HR[(107±14)次/min比(94±13)次/min,t=24.229,P<0.05]及△HR[(32±11)次/min比(17±9)次/min,t=39.146,P<0.05]明显高于OHT组,而基线HR [(75 ±14)次/min比(77±12)次/min,t=-4.221,P<0.05]明显低于OHT组.结论 卧位、立位HR较快,HR改变较大的OHT更易合并VVS;卧位及立位SBP和DBP均较高,而卧位HR较低的OHT患者更易合并POTS.

  • 儿童晕厥临床特点与直立倾斜试验结果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段泓宇;周开宇;王川;华益民

    目的 分析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排除了各种器质性疾病后疑诊为VVS的患儿146例,男54例,女92例,年龄(11.5±3.2)岁,由专人负责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行HUTT,其中包括基础HUTT(BHUTT)及舌下含化硝酸甘油HUTT(SNHUTT).根据结果分为HUTT阳性组(确诊为VVS患儿)及HUTT阴性组,分析HUTT阳性组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分布、常见临床表现,并对两组各项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选择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UTT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46例疑诊为VVS患儿中,HUTT阳性组86例,HUTT阴性组60例.(1)HUTT血流动力学类型:86例HUTT阳性患儿中,22例为BHUTT(其中混合型11例,血管抑制型8例,心脏抑制型3例),64例为SNHUTT(其中混合型34例,血管抑制型21例,心脏抑制型9例).(2)临床表现:HUTT阳性组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头晕或头痛(66.3%)、晕厥(65.1%)、胸闷或乏力(41.9%)、恶心或呕吐或腹痛(25.6%)、心悸或心慌(10.5%).(3)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显示:女性(x2=7.402、P=0.007),年龄>12岁(x2=14.649、P<0.001),有晕厥家族史(x2 =11.431、P=0.001),有晕厥病史(x2=11.496、P=0.001),有头晕头痛临床表现(x2=5.589、P=0.018)是HUTT阳性的危险因素.(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396、P=O.006),年龄>12岁(OR=3.765、P=0.020),有晕厥家族史(OR=1.998、P=0.023),有晕厥病史(OR=2.298,P=0.022)为HUTT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性别、年龄、有晕厥家族史、有晕厥病史是HUTT阳性的相关因素.

  • 青年战士执勤中晕厥的病因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小鹏;宋成运;黄海;黄平

    晕厥是常见临床急症,病因复杂.本文总结了58例执勤中突发晕厥的青年战士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