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无复流"的防治进展

    作者:杨永健

    急性心肌梗死(AMI)目前主张积极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

  • 三七总皂苷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凤楼;崔志鹏;晁晓燕;李海军;王景广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治疗的原则是尽快开通梗死的相关血管,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心肌范围。目前,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AMI的首选治疗方式[1]。但即使梗死相关动脉被成功开通,心肌梗死区域仍可能存在微循环缺血状态,对患者心脏功能恢复和临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AMI患者多处于高凝、高血栓负荷状态,联合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AMI患者进行治疗,对保持血管开通后血流的持续畅通并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引起的血栓脱落和血栓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抑制血栓的形成,被应用于PCI围介入术期血栓的处理,但增加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等风险[2]。三七总皂苷(resveratrol)是一种三七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及抑菌等作用[3]。本研究评估三七总皂苷联合替罗非班对AMI患者早期PCI术后心肌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康复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Ⅰ期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倪春梅;李巍;白巧艳;王丰功;迟晔虹;李彦辉;韩丽英

    目的 探究康复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Ⅰ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康复1组和康复2组,各40例.康复1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Ⅰ期康复治疗方案,康复2组采用常规4周康复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康复1组的TIMI评估中3级占比为32.50%,显著高于康复2组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1组的心肌梗死面积、WMSI显著低于康复2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康复2组(P<0.05).结论 康复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Ⅰ期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肌再灌注,为预后提供保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李卉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AMI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笔者就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常规药物治疗、综合国内外有关临床试验及应用做出如下介绍.

  • 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

    作者:陈启兰;龚一萍;祝光礼;齐国安;赫小龙;任兴昌;王骋

    目的:观察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SD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分布的改变和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复方黄芪养心合剂按每天14g/kg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按每天(MSSRT) 9.5mg/kg剂量灌胃2周后,对SD大鼠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30min后再灌注60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记录Ⅱ导联心电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观察心肌细胞Cx43分布的改变;运用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Cx43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x43平均光密度(AOD)I/R组心肌内膜下缺血区Cx43的AOD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且MSSRT组、复方组较1/R组升高(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后再灌注SD大鼠,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对心肌细胞Cx43分布的改变有改善作用,有促进心肌内膜下缺血区域Cx43表达的作用,其作用与MSSRT相近.

  • 银杏达莫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心肌凋亡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蓓;刘兴德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GBE)对家兔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凋亡基因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家兔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及银杏达莫组(GBE)各8只,缺血再灌注180min后,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观察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半定量RT-PCR法检测caspase-3 mRNA、bcl-2 mRNA表达,超声测量家兔左心室Tei及LVEF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GBE组凋亡细胞灰度值、caspase-3表达、Tei值增高(P<0.05),bcl-2表达、LVEF值降低(P<0.05);与I/R组相比较,GBE组bcl-2表达、LVEF值增高(P<0.01,P<0.05),凋亡心肌灰度值、caspase-3表达及Tei值减少(P<0.01,P<0.05).结论:GBE 可减少I/R心肌凋亡,改善左心室功能,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下调促凋亡基因caspase-3.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梗患者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张健;李春盛

    目的 观察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确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78例,根据PCI术后ST段回落程度分为两组,即ST段回落组及ST段无回落组,分别为137人及41人.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即刻测定H-FABP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并在PCI术后1h,6h,12 h和24 h再分别测定H-FABP质量浓度,PCI术后12h及24 h测定cTnI.测定PCI术后2 hST段回落幅度(ΣSTR).结果 ST段回落组及ST段无回落组PCI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 h H-FABP明显高于术前(P<0.05),ST段回落组患者于24 h H-FABP恢复至正常水平,而ST段无回落组患者H-FABP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FABP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PCI术可影响H-FABP变化,ΣSTR≥50%与H-FABP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有利于判断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和心肌再灌注.

  • 急性心肌梗死再次溶栓15例疗效观察

    作者:朱志芳

    静脉内注射溶栓治疗简便易行,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可使闭塞血管再通,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从而减轻和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本文对15例心肌梗死常规溶栓无明显疗效者,再次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监测,对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减少并发症等都取得满意疗效.

  • 急性心梗溶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

    作者:习云华;赵秀英;贺志远

    我科自2006-01至今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42例,给予溶栓治疗,其中20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监护及护理体会如下.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54例的护理

    作者:刘欣;武翠萍;聂文红;董伟;孙玲玲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严重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如不及时处理,可引发严重的后果.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36例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郐玉兰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总结辽宁东港市中心医院2006-06/2008-06 65例急性心梗溶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6例的观察和护理.结果:由于发现及时、处理正确,除2例患者死亡,其余34例心律失常均得到控制.结论:密切观察心率、节律的变化,准备好抢救物品,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准确地配制药物,做好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尤为重要.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远期预后临床观察

    作者:孙鸿彬;张磊;赵诚;田馨;宋芙蓉;彭旭辉;郭改平;陈静

    目的:观察再灌注治疗对前壁或非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再灌注治疗的方式,分为择期PCI治疗组(PCI组)101例及溶栓组(对照组)9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对存活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病死率明显高于PCI组,住院期间PCI组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随访期PCI组远期左室功能改善明显.其中前壁AMI患者对照组死亡率和MACE数目均明显高于PCI组(P<0.05).结论:择期PCI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远期MACE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前壁AMI患者的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

  • 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和死亡率的关系

    作者:解金红;王枫岭;关怀敏;李靖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1~2004-01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41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男29例,女12例,中位年龄(67±13)岁.用心肌灌注分级将患者分为无复流(MBG0/1)和复流(MBG2/3)两组,观察院内死亡率和随访死亡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无复流组的院内死亡率和随访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复流组(81%比14%,81%比2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死亡率的关系显示年龄与死亡率呈正相关(OR 3.8,P=0.04),MBG2/3与死亡率呈负相关(OR 0.06,P=0.01),而高血压、糖尿病、TIMI3级血流获得率及治疗前收缩压未显示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论:心肌灌注分级是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较强的死亡预测因子.

  • "缺血后适应"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连亮华;陈德伟

    对"缺血后适应"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1986年Murry等[1]首次提出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心肌短时间反复缺血可缩小随后长时间缺血造成的心肌梗死范围.此后的临床研究证实了IPC的心脏保护作用.20 a余来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保护机制以及相应模拟药物的使用方面[2,3].目前认为IPC可能通过释放多种内源性触发物质经中介物激活效应物,多介质多途径的信号转导发生预适应保护作用.然而,临床上心肌缺血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及实施者的时间不可操控性,临床很难对缺血事件进行提前干预,上述预适应的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 心肌梗塞在急诊门诊的误诊及预防措施

    作者:高峰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AIM)的住院病死率在8%~12%。Dewood等[1]对126例AMI患者在发病0~4h内行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完全阻塞者占87.3%。AMI早期坏死心肌心电不稳定及心搏传导系统的缺血坏死,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猝死,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疗效和转归取决于年龄、梗塞部位、梗塞面积、并发症、溶栓至起病的时间等诸多因素。但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后6h内心肌的组织学改变是可逆的,闭塞的血管如能重新开通,使受损心肌再灌注,可缩小梗塞面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有研究[3-5]表明,溶栓开始的时间与AMI面积、左心室功能及死亡率具有相关性,AMI初期100min是佳治疗时间。同时尽早进行镇静、止痛、扩张冠状动脉及防治心律失常,避免出现低血压和心功能不全是有效的[6-7]。因此,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功能。但急诊门诊患者以夜间为多,值班医护人员相对年轻,患者及家属多情绪紧张,造成一种紧张气氛,加上部分心肌梗塞患者症状不典型,没有及时作ECG或ECG不典型,造成心肌梗塞的误诊漏诊,错过了溶栓及其他治疗的佳时期,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极大损失。作者就心肌梗塞误诊原因及对策进行剖析,做到防患于未然。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关系

    作者:董红志;张敬霞;王伟;殷雅琴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随机血糖水平对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4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132例,血糖<7.80 mmol/L;B组120例,血糖7.80~11.00 mmol/L;C组102例,血糖≥11.00 mmol/L.结果 与A组相比,C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较高(P<0.05).冠状动脉造影示B、C组多支病变比例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校正TIMI帧数(CTFC)值高于A组(P<0.05).B、C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A组,其中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随机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直接介入治疗后预后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

  • 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犬体内超声分子成像

    作者:刘兴钊;周志益;任建丽;王志刚

    目的 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探讨其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注入携抗P-selectin 靶向超声造影剂(MBp)和空白超声造影剂(MBc),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采图、存盘.应用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中的彩色编码技术对存储的图像进行脱机处理,观察MBp体内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携抗P-selectin 靶向超声造影剂及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彩色编码图像示MBp行心肌声学造影可见缺血再灌注区心肌显著增强;MBc于缺血再灌注区心肌造影无明显增强.结论 应用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准确检测再灌注治疗后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胰岛素不同干预时间点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灌注的影响

    作者:张展;张军;刘芳;拓胜军;岳瑾琢;贺建国

    目的 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评价胰岛素不同时间点干预糖尿病大鼠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差异,探讨MCE在糖尿病心肌病(DCM)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将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和胰岛素干预组(INS),每组30只.成功制备糖尿病模型后,INS组随机分A、B、C3个亚组,分别于成模0、4、8周后开始胰岛素干预,均连续给药12周;NC和DM组也随机分为3个亚组,与INS组各亚组同步饲养,不予干预.于成模后12、16、20周末对各亚组大鼠开胸行MCE检查,分析心肌血容量(A)、血流速度(β)和血流量(A×β)的变化,并取心肌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DM组比较,INS组A、β和A×β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INS组A亚组A×β减低,B亚组A、A×β减低,C亚组A、β、A×β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组各亚组间比较,A、B亚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亚组A、A×β低于A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INS组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较DM组改善;毛细血管密度INS各亚组均较DM组增加,仅A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早期干预可改善心肌微血管结构,增加心肌血流量.MCE可敏感、准确地对DCM大鼠的心肌微循环进行评价,可作为DCM早期诊断和动态疗效监测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对心肌收缩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亚娟;王飞;莫展;吴仰帆;陈火梅;刘晓丹;赖玉琼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对心肌收缩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价值,以早期发现心肌无复流,改善患者不良预后.资料与方法 选取49例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1周内行二维应变成像(2DS)、静息定性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术后3个月复查2DS.应用2DS测量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PSS),并根据LPSS牛眼图彩色编码将左心室心肌分为收缩功能正常(红色)、收缩功能受损(浅红色、蓝色)心肌.应用MCE目测半定量法对各节段心肌进行灌注评分(MPS),并根据MPS将收缩功能受损心肌分为灌注良好、灌注减少、灌注缺失心肌.比较各灌注水平间△LPSS(3个月各节段心肌LPSS与术后1周的差值),同时将MPS分别与术后1周、术后3个月LPS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PSS的组间比较为灌注良好心肌>灌注减少心肌>灌注缺失心肌[(-5.78±6.23)%比(-4.37±6.60)%比(-1.21±4.77)%,P<0.05];PPCI术后1周心肌MPS与术后1周、术后3个月LPSS均呈正相关(r=0.47、0.58,P<0.001);2名评估者对心肌灌注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85,P<0.05).结论 AMI患者P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心肌收缩功能相关,可预测心肌收缩功能恢复程度.

  •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定量分析评价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建锋;王跃涛;牛荣;邵晓梁;张云;陈海龙;储懿;陆培奇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心肌梗死(MI)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左心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MI患者,包括左前降支(LAD)病变组21例、左旋支(LCX)或右冠支(RCA)病变组23例、多支病变组32例,选择7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GMPI。应用QGS 2009软件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自动分析,获得左心室重构指标:舒张末期球形指数(SIED)和收缩末期球形指数(SIES);并获得心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充盈率(PFR)。比较MI组与对照组左心室重构指标和心功能参数,分析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MI组SIED、SIES、EDV、ESV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LVEF、PF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AD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之间SIED、SIES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较LCX/RCA病变组明显升高(P<0.05);LAD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发生左心室重构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 P>0.05),但两组发生左心室重构的概率明显高于LCX/RCA病变组(χ2=6.502、10.166, 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SIED值增高,LVEF、PFR呈下降趋势(F=43.231、15.642, P<0.01)。左心室重构定量指标 SIED 和 SIES 在同一操作者及两名操作者之间的处理分析结果均呈高度相关(r=0.881~0.926, P<0.01)。结论 GMPI定量分析技术可准确评价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LAD病变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左心室重构且程度重,左心室重构会严重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导致整个左心功能受损。

488 条记录 1/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