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escue经皮血栓吸除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病变的疗效

    作者:潘宜智;李广镰;曾冲;罗义;冯开薇;刘震;周娟;郭南山

    目的评价Rescue经皮血性吸除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栓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11月至2002年11月用经皮血性吸除装置Rescue治疗8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性病变的AMI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75岁.重点观察Rescue血栓吸除术前后表面冠状动脉TIMI血流.结果8例AMI患者使用Rescue血栓吸除术后7例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 3级,1例达TIMI2级,无1例出现栓塞和无复流现象.术后随访1年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Rescue血栓吸除术是治疗AMI血栓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减少术后无复流的发生.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术后的随访及CT表现

    作者:骆磊;朱郧鹤;孙鹏;王桢

    目的 探索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术后中期的冠状动脉形态及其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瘘结扎术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11例,女18例,手术时年龄3.4岁.于术后(10.4±1.2)年行320层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冠状动脉形态、并发症等,并根据扫描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和非血栓形成组.结果 非血栓形成组16例.血栓形成组13例(44.8%),CT表现为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影,导致冠状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梗阻.发现2例在左主干起始处形成冠状动脉瘤,5例冠状动脉持续扩张,8例(27.6%)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好转或接近正常.与非血栓形成组比较,血栓形成组术前为中-大冠状动脉瘘的比例(11/13比4/16,x2=10.208,P=0.001)及手术时年龄均较高[(7.4±6.1)岁比(3.2±2.5)岁,t=3.302,P=0.004].本组病例无血栓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术后中期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可采用多排CT增强扫描对其进行评价及随访.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高展;杨跃进;陈纪林;乔树宾;李建军;徐波;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建;袁晋青;陈珏;尤士杰;高润霖

    目的 观察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时罪犯病变的特点,推断这类患者AMI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1例既往PCI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62.1±10.0岁,男性88.5%)罪犯病变位置为左前降支(LAD)47.5%、右冠状动脉(RCA)39.5%、左回旋支(LCX)13.0%.在既往PCI 1年后,除了阿司匹林的应用率无明显变化(93.8%比100%,P=0.113)外,全部患者均停用了氯吡格雷,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调脂药的比率明显降低(与PCI后1年内比较,分别为46.9%比75.0%,P=0.001;34.4%比70.8%,P=0.001;28.1%比77.1%,P=0.000).61例患者的罪犯病变特点: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19.7%),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6例(9.8%),非支架内血栓43例(70.5%),没有支架内再狭窄因素引起.AMI距既往PCI的时间:1个月以下者13例(21.3%),除了1例因术后3天在另一支冠状动脉发生斑块破裂外,其余均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个月~1年者16例(26.2%),其中4例为晚期血栓形成,12例为非支架内血栓;1年以上者32例(52.5%),除了2例为支架内晚晚期血栓形成,其余30例均为非支架内血栓因素.结论 既往PCI患者A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冠心病二级预防对减少PCI术后AMI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 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并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预后研究

    作者:张奇;邱建平;张瑞岩;王海蓉;胡健;张健盛;杨震坤;沈卫峰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血栓形成引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特征及预后.方法 31例因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ST组)和93例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STEMI患者(对照组)接受直接PCI治疗.记录各例临床和PCI特征及1年随访结果.研究主要终点为院内及1年累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T组年龄较大(69.9±11.4岁比63.7±13.6岁,P=0.01),糖尿病(41.9%比22.6%,P=0.04)和既往心肌梗死史(29.0%比11.8%,P=0.02)明显增多;直接PCI后冠状动脉TIMI 3级血流显著降低(45.2%比92.5%,P<0.001).ST组院内死亡率(16.1%比3.2%,P=0.01)和MACE发生率(25.8%比7.5%,P:0.007)显著增高,术后1年总生存率及无MACE生存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7.4%比92.5%,P=0.016;59.4%比85.1%,P=0.001).结论 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治疗,其院内死亡及MACE发生率仍显著高于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心肌梗死患者.

  • 药物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局部冠状动脉循环组织因子水平早期影响的比较

    作者:艾力曼·马合木提;Nicolas Meneveau;刘品明;Francois Schiele;Jean-Pierre Bassand

    目的 比较药物涂层支架(DES)与金属裸支架(BMS)置入前后冠状动脉循环内局部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探讨DES对血浆TF水平的早期改变及其对急性支架内血栓(AST)形成的意义.方法 入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均在70%以上.其中15例置入DES(DES组),11例置入BMS(BMS组).全部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支架置入前静脉给予低分子质量肝素.PCI术中冠状动脉内血样采集顺序依次为:支架置入前后冠状动脉入口处(ostium)用引导导管,支架置入后15 min通过血栓吸引器穿过病灶在病灶下方(beyond the lesion)采血.血浆TF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结果 PCI术前26例患者在冠状动脉人口处与病灶下方冠状动脉循环内的TF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0 ±7.05 ng/L比31.40±7.30 ng/L,P=0.748),但高于正常参考值3倍;支架置入后15min在冠状动脉入口处(29.60±6.96 ng/L比31.50±7.05 ng/L,P=0.135)与病灶下方(30.70±7.70 ng/L比31.40 ±6.30 ng/L,P=0.230)冠状动脉循环内的T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5 min.DES组和BMS组冠状动脉入口处(31.20±4.37 ng/L比30.70 ±5.39 ng/L,P=0.674)及病灶下方(31.60 ±5.39 ng/L比29.00 ±7.96 ng/L,P=0.789)T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内存在大量的TF.DES和BMS两种支架均不引起冠状动脉内局部、早期血浆,TF水平的改变.

  • 新型国产BuMA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小林;韩超;罗芳;汤立军;余泽洪;王晓霞;邹祎;冼伟进;何北海

    目的 比较国产BuMA支架和进口Xience V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BuMA支架组和Xience V支架组,每组58例,平均随访9个月,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BuMA支架组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血栓和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2%、1.7%、3.4%、2.2%和6.7%,而在Xience V支架组分别为6.9%、1.7%、3.4%、2.4%和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与进口Xience V支架相似,国产BuMA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处理策略

    作者:马玉良;王伟民;刘健;卢明瑜;王龙;李琪;刘传芬

    目的 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过程中的不同应用,探讨减轻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灌注的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因STEMI于我院就诊,且急诊行PPCI的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PCI手术过程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介入对照组(n=74)、m栓抽吸组或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59)、血栓抽吸+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46).比较各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术后1 h ST段70%回落、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问、术后1周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后大岀血情况、住院期问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血栓抽吸+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6.5%比20.3%,P<0.05),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显著升高(54.3%比23.0%,P<0.05);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0.2%比20.3%),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有升高趋势(37.3%比23.0%),但末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CK.MB/Tnl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问、术后1周超声提示INEF/LVDd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各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l患者在PPCI术中联用血栓抽吸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减轻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预防无复流现象,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

  • 氯吡格雷不同给药方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作者:贾耀文;孙彦琴

    目的 比较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氯吡格雷两种给药方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63例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氯吡格雷给药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于术前48 h及24 h分别给予氯吡格雷300 mg、225 mg双重负荷量,以后按常规口服75 mg/d;对照组(34例)于术前6 h给予氯吡格雷300 mg单负荷量,以后口服75 mg/d.随访2~40个月,统计两组出现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晚期血栓形成以及出血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支架内血栓形成比例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9比3/34,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出血并发症.结论 冠心病患者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术前给予双重负荷量氯吡格雷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给药方案.

  •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的长期随访

    作者:张鹤萍;陈晖;严松彪;赵慧强;李虹伟

    目的 随访支架内血栓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临床预后.方法 对2000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3854例)中,因剧烈胸痛再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25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其临床心脏事件(MACE).结果 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男21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59.5±12.8)岁,其中亚急性血栓8例、晚期血栓3例、极晚期血栓1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864±775)d.随访期间急性心肌梗死5例,其中4例患者为原支架内再次血栓形成(均为药物涂层支架),1例患者为血栓靶血管出现新的狭窄;靶病变血管重建4例;靶血管重建1例;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4例(射血分数EF<30%,3例为药物涂层支架).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患者发生严重临床心脏事件的概率很高,远期随访问题应值得高度重视.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赵荣诚;于靖;颜利求;王钢;韩立宪

    目的 研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随访结果.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收住沧州市中心医院的648例STEMI患者,分析其临床和冠脉造影结果,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随访结果.结果 648例STEMI患者中有56例冠脉造影正常,占8.6%.该组患者中年龄较轻、大量吸烟者居多,多无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病史,且多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明确诱因.完成随访的51例患者中,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原性死亡.结论 STEMI可以发生于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中,冠脉内皮受损继而引起冠脉痉挛或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既使口服他汀类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来稳定内皮、预防痉挛,仍有心绞痛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应用

    作者:汤成春;马根山;冯毅;陈忠;戴启明;童家毅;沈成兴;李拥军

    目的 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高负荷血栓性病变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iver CE组(n=28)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对照组(n=28)直接行PCI治疗.结果 Diver CE血栓抽吸术后的PCI术后ST段回落(STR)(>7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比39.3%,P<0.05);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2.8±0.4比2.0±0.6,P<0.05)、血栓积分(TS)(0.1±0.2比1.5±1.0,P<0.05)、左窒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50±12 mL比60±14 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NEF)(0.58±0.18比0.46±0.14,P<0.05)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3.6%比14.3%,P<0.05);30 d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成彤术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0比3.6%,P>0.05).未见与Diver CE血栓抽吸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结论 Diver CE血栓抽吸术能促进A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FIMI血流、TS和左心窒功能;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AMI患者,若其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病变为主,应考虑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

  • 血管内窥镜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静;朱孝民;水野杏一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氯吡格雷疗程及其对支架血栓的影响

    作者:张强;马长生;聂绍平;吕强;康俊萍;杜昕;张崟;贾长琪;胡荣;刘新民;刘小慧;董建增;吴学思

    目的 了解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术后的氯吡格雷治疗状况,探讨不同的疗程对晚期支架血栓(ST)发生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期间接受PCI并置入DES,且术后30天存活的患者,根据术后氯吡格雷的疗程将患者分为4组,即组1(<3月)、组2(3~6月)、组3(6~12月)和组4(>12月).记录所入选患者住院期和随访期内临床资料,并根据ARC Dublin定义判定ST事件.结果 共2704例患者符合研究条件入选本研究.与组4患者相比,组1、组2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低,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者较少,冠状动脉病变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所置入DES数目较少.组1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自行停药比例较高;而组3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因医嘱停药的比例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提前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因素为:合并糖尿病(OR=1.542, 95% CI 1.184~2.008,P=0.001)和所置入DES的数目(OR=0.790, 95% CI 0.709~0.880,P<0.001).晚期和晚晚期ST发生率在4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比1.2%比0.8%比0%,P<0.001),其中组3的ST发生率也较组4升高(0.8%比0%,P=0.013).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有近3/4的患者在DES置入后的氯吡格雷疗程不足12个月.合并糖尿病和置入DES的数目是氯吡格雷疗程的独立影响因素.晚期和晚晚期ST的风险随氯吡格雷疗程的延长而降低.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的研究

    作者:袁玉娟;尼菲拉·甫拉缇;张艳君;穆叶赛·尼加提

    目的:评价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5-01至2016-09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50例,分为非冠心病(Non-CAD)组(n=45)、ACS组(n=105);ACS组患者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n=3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Non-STEMI,n=31)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n=37).收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加入钙离子载体A23187,得到微粒.用特异性红细胞源微粒抗体(glycophorine A CD235a)标记红细胞微粒,然后经流式细胞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ACS组外周血中红细胞源微粒水平(%)为26.20[15.90,38.00],Non-CAD组红细胞源微粒水平(%)为14.00[4.35,36.35],ACS组高于Non-CAD组(P<0.05).ACS组STEMI、Non-STEMI和UAP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依次为27.20(17.25,24.25)、21.50(12.76,34.90)、30.20(17.10,39.65),这三类患者之间红细胞源微粒水平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高于Non-CAD,提示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ACS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ACS患者发生急性血栓事件相关.

  • 血栓弹力图中血栓大幅度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栓病变的关系

    作者:王媛媛;李月红;吴英凤;马洪俊;王庆生;李栐昊;王玉平;张杰;刘革明

    目的:血栓弹力图是临床用于检测患者即时全血出凝血状态的检测工具,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出凝血功能检测,了解血栓病变与血栓弹力图参数之间的关系,评估患者血栓风险,指导临床抗栓治疗方案。
      方法:纳入ACS患者共328例,均给予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常规肝素, PCI术后12 h内抽取血样,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分析。
      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血栓组共66例,男性58例,女性8例;非血栓组262例,男性212例,女性50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白细胞计数(P=0.02)、甘油三酯(P=0.003)及空腹血糖(P=0.024)较高,而非血栓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血栓大幅度(MA值)、血凝块强度(G值)、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甘油三酯以及空腹血糖都是血栓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且既往冠心病病史(P=0.018,比值比=2.197,95%可信区间:1.146~4.212)以及MA值(P=0.006,比值比=1.138,95%可信区间:1.038~1.248)是ACS发生血栓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中的MA值是预测ACS患者血栓负荷的有效指标,对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评估能够在临床对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评估。

  • 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物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希鹏;华琦

    血栓抽吸导管可于置入支架前预抽吸血栓,可显著减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对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所获样本进行病理分析,也为深入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新途径。随着对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物的局部炎症浸润、全身炎症活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予以综述。

  • 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爱玲;徐岩;余元勋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AMI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吸烟习惯等危险因素外,遗传因素对发病有重要作用.AMI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与凝血机制功能异常有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在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很早就发现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血浆Fg浓度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浆Fg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相关.遗传因素影响血浆Fg的水平.关于βFg基因-455G/A多态性和Fg水平与AMI发病关系的报道尚不多见[1-5].本研究探讨安徽地区汉族人群βFg基因-455G/A多态性与AMI发病的关系.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柯福升;宋克义;郑志英;向南坡;刘子龙;路秀敏

    目的 评估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316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27例患者作为ZEEK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89例患者作为时照组.观察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 ZEEK组4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为3.1%,住院期间无死亡.对照组189例中有18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9.5%,死亡6例(3.2%).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心功能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可以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苏强;李浪;陆永光;文伟明;周游;王江友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选择存活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灌胃对照组、他汀组,每组15只;后3组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他汀组术前7 d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灌胃,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7 d.各组术后6 h分别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活化caspase-3及caspase-12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LVEF显著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心排血量下降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阻断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的激活.

  • 尼可地尔调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对猪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凋亡的影响

    作者:郭卉;张龙岩;鄢华;宋丹;彭剑;苏晞;王江友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调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对猪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周龄健康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尼可地尔组,每组5只.模型建立后12h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活化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升高,CME组和尼可地尔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输出量(CO)明显降低(P<0.05);与CME组比较,尼可地尔组LVEF、LVFS及CO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肌钙蛋白Ⅰ明显升高[(0.325±0.128)ng/ml vs (0.058±0.028)ng/ml,P<0.05];与CME组比较,尼可地尔组肌钙蛋白Ⅰ明显降低[(0.156±0.089)ng/ml vs (0.325±0.128)ng/ml,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活化caspase 3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CME组比较,尼可地尔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活化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尼可地尔能够通过调控caspase-3降低猪CME后心肌凋亡.

9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