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芬熙;洪艳;梁文妹

    目的 探讨睾丸支持细胞(SCs)对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hUCMSCs和SCs:Transwell-insert系统共培养SCs和hUCMSCs(共培养组);普通DMEM-F12培养基培养的hUCMSCs作为对照(对照组);添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的hUCMSCs作为阳性对照(细胞因子组).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SCs对hUCMSCs增殖、细胞周期、表面标记分子表达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和细胞因子组hUCMSCs增殖明显加快,以共培养组尤为显著(P<0.05);共培养组和细胞因子组hUCMSCs表面分子CD29和CD105阳性率均增高;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共培养组G0/G1期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而细胞因子组略有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与共培养组细胞均呈现原始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论 SCs共培养可促进hUCMSCs增殖,且共培养后仍保持其干细胞特性.

  • FSH受体的特性和表达的调控

    作者:陈雪雁;陈克铨;陈实平

    卵泡刺激素(FSH)是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和维持正常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功能.FSH的生理功能是通过分布于性腺的特异性受体所介导的.支持细胞(sertoli cell)和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分别是FSH作用于睾丸和卵巢的靶细胞.FSH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虽然已被广泛的研究和阐明,但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尤其是在促进配子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研究FSH受体(FSHR)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FSHR的基因表达与调控,进而阐明对配子形成的意义,已经成为阐明FSH功能的关键.

  • 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作者:黄东晖;赵虎;田永红;熊承良;王玲

    目的 培养高纯度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并应用检测ABP mRNA原位杂交方法加以鉴定.方法 选用18~22d龄SD雄性大鼠睾丸,采用0.25%胰蛋白酶、0.1%透明质酸酶、 0.1%胶原酶三酶依次消化法分离支持细胞,置于32℃ 5% CO2的培养箱培养,48h后用20mmol/L Tris-HCl低渗处理培养细胞.培养1周后应用伊红染色、吖啶橙荧光染色、Feulgen染色对所培养的支持细胞进行鉴定,同时应用原位杂交检测ABP mRNA方法鉴定分离培养的支持细胞.结果 培养1周后所获培养的支持细胞纯度达95%以上.分离培养的支持细胞ABP mRNA表达阳性,其形态结构特征与用其他方法鉴定为支持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一致.结论 采用三酶连续消化及低渗处理法分离培养的支持细胞纯度高,而且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BP mRNA是一种新的、特异、有效的鉴定支持细胞及其功能的方法.

  • 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3例报道

    作者:陈立平;夏阳;战伟;夏炤

    环状小管性索瘤(sex cord tumor with annular tubules,SC-TAT)是一种较罕见的具有典型花环样结构并兼有部分粒层细胞和支持细胞分化特征的低度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现将我院1969年以来所遇见的3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雄激素及其受体在痛风炎症反应中作用

    作者:殷玲;周京国

    雄激素是一类含有19个碳原子的甾体激素,能促进雄性性征的出现并维持其正常状态。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 A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反转录调节蛋白,主要位于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的胞核内。雄激素通过与特异的AR结合发挥生理学作用。近年来,痛风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95%的痛风患者为男性,提示雄激素在痛风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雄激素及其受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遗传性疾病等领域,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雄激素及其受体与痛风的发病和发展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近年来从雄激素及其受体与细胞因子、细胞免疫等方面的研究来对雄激素及其受体与痛风的关系进行综述,希望对以后痛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 耳蜗中三磷酸腺苷的来源及其释放机制

    作者:彭娅婷;杨军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磷酸腺苷(ATP)是在耳蜗及前庭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ATP的信号传导通过有7种亚型离子型的P2x受体(P2xR1-7)和有11种亚型的代谢型P2y受体(P2yR1-11)来实现.P2xR亚型位于毛细胞顶端尤其是静纤毛处、Deiters细胞、Reissner膜、血管平滑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及其与内外毛细胞形成突触的神经末端.P2γR表达于K(o)lliker器支持细胞,毛细胞和包含血管纹的耳蜗外侧壁[1].作为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P2γR为钙离子进入细胞质提供了直接通道,同时P2γR也能激活磷脂酶C释放细胞内钙离子及影响腺苷酸环化酶活性[2].ATP由哪些细胞释放及通过何种机制释放,至今尚未有确切的定论.何珊等[3]已证实血管纹缘细胞内含有ATP的囊泡,国内外一些文献陆续报道血管纹缘细胞及Corti器支持细胞等有ATP存在的证据.但ATP的释放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骨髓脂肪细胞生成及其在骨质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

    作者:万超;杨庆铭;邓廉夫

    骨髓基质系统由基质细胞谱系构成,包括未分化的基质干细胞及定型分化的脂肪细胞、成骨细胞、造血支持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在定型分化的细胞中,以脂肪细胞为丰富.骨髓脂肪细胞生成在机体的能量储存、骨代谢、脂肪代谢、造血支持中发挥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尤其因增龄、绝经、代谢性异常等导致的多种骨质减少性疾病中,骨体积的减少则伴随骨髓脂肪成分的增加,脂肪细胞生成是骨质减少性疾病中的重要并发症.笔者旨就骨髓脂肪细胞功能、分化机制及其在骨质减少性疾病发生机理及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 血清抑制素B水平对隐睾支持细胞功能评价的意义

    作者:林永志;唐达星;吴德华;陶畅;高磊;徐哲明;王恒友

    目的 探讨血清抑制素B水平评估隐睾支持细胞功能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72例隐睾患儿血清抑制素B水平.患儿年龄6 ~72个月,平均27.7个月.其中年龄6~ 24个月者385例,25 ~ 36个月者109例,37 ~ 72个月者178例.对照组为335例相应年龄段的体检儿童或包茎儿童,其中6~ 24个月者98例,25 ~ 36个月者101例,37~ 72个月者136例.单侧隐睾者505例(单侧隐睾组),双侧隐睾者106例(双侧隐睾组),单侧无睾丸者61例(单侧无睾丸组).所有患儿术前采集血清标本,部分病例分别在睾丸下降术后6、12、18个月采集标本.分析比较各组间患儿血清抑制素B水平的差异及手术前后血清抑制素B水平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段单侧隐睾组和双侧隐睾组的术前血清抑制素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单侧无睾丸组血清抑制素B水平除6~24个月者[38.54 pg/ml(25.98,50.24)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68.04 pg/ml (44.95,115.64) pg/ml,P<0.05]外,其余年龄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双侧隐睾组中6~ 24个月患儿的血清抑制素B水平[30.68 pg/ml(17.37,42.43) pg/ml]显著低于单侧隐睾组[45.91 pg/ml(30.98,69.70) pg/ml,P<0.05],其余年龄段与单侧隐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136例睾丸下降固定术后6个月隐睾患儿的血清抑制素B水平[37.34 pg/ml(22.79,64.25) pg/ml]显著高于术前[30.48 pg/ml(16.56,50.08)pg/ml,P<0.05].单侧隐睾组和双侧隐睾组6~ 24个月患儿的血清抑制素B水平和睾丸容积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抑制素B水平可作为评估隐睾支持细胞功能的可靠指标,睾丸下降固定术有利于隐睾血清抑制素B水平的提高.

  • 腹茧症合并原发性不孕二例

    作者:廖旖欣;陈雷宁;谭雯雅;王松;耿旭景;全松

    病例1 患者33岁,因“婚后5年未避孕未孕”于我院就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腹痛、腹胀及其他不适.2007年10月在外院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示:右侧输卵管起始部不通,左侧输卵管伞端不完全性梗阻.2009年12月行腹腔镜检查术,气腹针置入成功,充气时发现气体无法进入腹腔,按原脐下切口打开筋膜,见脂肪样组织,置入内窥镜,见肠管之间及肠管与腹膜之间被灰白色膜状组织紧密粘连,无法进入腹腔,考虑为腹茧症,未继续分离,向家属交代病情后关腹.患者基础性激素检查正常,男方精液检查示:无精症,经睾丸穿刺活检诊断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遂行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成功受孕,孕期顺利,至足月剖宫产一活女婴(体重3 050 g),母婴随访至今未见明显异常.

  • 睾丸性生殖障碍——支持细胞与支持细胞综合征

    作者:曹兴午;曹育爱;金合武

    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尤其是"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功能其完整统一,直接关系到睾丸的生精功能和精子质量.因此,在男性生殖障碍中就相应的形成睾丸前、睾丸本身与睾丸后原因.

  • 支持细胞在哺乳动物耳蜗发育及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陈佳瑞;杨军

    耳蜗的感觉上皮细胞有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种类型.许多研究旨在探讨听力损失的基本机制,重点针对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较少关注支持细胞.目前对支持细胞作用的了解已从单纯的结构支持扩展到耳蜗毛细胞分化发育、耳蜗离子稳态、毛细胞感音功能的调节以及突触发生发育、毛细胞损伤修复的多个方面.本文对支持细胞在哺乳动物耳蜗发育及功能中的关键作用做一综述.

  • 212Notch信号途径与哺乳动物的内耳感觉上皮发育

    作者:刘少锋;周梁;李华伟

    Notch途径作为动物发育中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胚胎发育中多种细胞系定向分化的调控.近研究认为Notch信号传导途径参与哺乳动物内耳感觉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及嵌合体形成.本文就Notch信号途径在哺乳动物内耳感觉上皮发育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柯替器里人名(名人)多

    作者:周洁;王荣光

    柯替器(Corti's organ),又称为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上,是耳蜗神经的末梢感受器,由内毛细胞、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组成。柯替器虽小,但结构复杂,其中仅以人名命名的细胞或结构就有10多个,还不包括前庭膜的发现者Ernst Reissner(1824~1878)。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人都是谁?他们的经历如何?他们是怎样发现这些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结构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复习了有关文献,对这些名人的情况简介如下,希望能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年轻的耳鼻咽喉科医生了解柯替器的解剖。……

  • 耳蜗支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赵立东;李兴启;姜泗长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耳蜗支持细胞(主要是Hensen细胞,Deiters'细胞)的研究文献的复习,对Hensen细胞,Deiters'细胞多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 线粒体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作者:路远;曹克利

    背景线粒体在真核细胞中的作用是产生细胞生理活动所需能量的中心.而在耳蜗的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血管纹中均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综合征和非综合征耳聋.通过对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耳聋的致病机理有更深刻的了解.

  • iPSCs定向分化的内耳毛细胞与支持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翠翠;陈建玲;唐子华;邱世伟;张翠;李亮;郭维维;杨仕明;王金福

    目的 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探究这两种体外诱导分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首先,利用细胞单层贴壁两步诱导法将三株iPS细胞(野生株、MYO7A缺陷株、MYO7A校正株)向内耳祖细胞及内耳毛细胞诱导分化,探究iPSCs定向分化内耳毛细胞的过程中是否有支持细胞的产生;其次,通过细胞免疫化学的方法探究体外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后,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上皮样内耳祖细胞以圆窗膜穿刺的方法移植到白化荣昌猪的内耳中观察分析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分化以及在体内形成的联系.结果 三株iPS细胞诱导分化为内耳毛细胞的过程中均有一部分细胞分化为支持细胞;对分化细胞进行E-cadherin、N-cadherin和ZO-1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cadherin、N-cadherin和ZO-1在支持细胞-支持细胞连接和支持细胞-毛细胞连接间都有表达;移植4周后,耳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三株不同来源的移植细胞均有少量细胞成功迁移到了毛细胞受损部位—柯底氏器,并表达毛细胞标志性蛋白MYO7A.移植细胞之间以及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有E-cadherin、N-cadherin和ZO-1的表达.结论 iPSCs诱导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形成钙粘连接和紧密连接.这些研究结果对毛细胞取代法治疗耳聋策略的完善与发展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热休克蛋白60在药物性聋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田克勇;宋勇莉;孙菲;王人凤;岳波;王敏;邱建华;QIU Jianhua

    目的:探讨HSP60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及硫酸卡那霉素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硫酸卡纳霉素),按500mg/kg剂量每天给药一次,连续腹腔注射21天。ABR检测听力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SP60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SP60在耳蜗中的表达变化及分布。结果ABR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显示实验组HSP60表达量降低(P<0.05)。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HSP60表达于Corti器上的支持细胞内。结论 HSP60表达于支持细胞,正常生理情况下即表达,慢性药物中毒性耳聋模型中表达量降低,推测HSP60可能参与了药物性耳聋的发生过程。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正常C57BL/6J小鼠耳蜗组织中的分布

    作者:方佳;邢雅智;陈衡超;殷善开;时海波;苏开明

    目的 了解C57BL/6J小鼠耳蜗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分布情况,为研究HMGB1在内耳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运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筛选听力正常的小鼠.对其行全耳蜗基底膜铺片及冰冻切片,并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MGB1在小鼠耳蜗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 HMGB1在小鼠耳蜗内Corti氏器及螺旋神经节区均有表达分布.Corti氏器中内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的HMGB1表达丰富,螺旋神经节区底回胶质细胞HMGB1较顶回更丰富.其中HMGB1在Corti氏器内表达量为Deiters细胞多于内毛细胞多于外毛细胞,HMGB1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但Corti氏器的HMGB1表达没有顶底回差异.在螺旋神经节区,螺旋神经节细胞的HMGB1表达量在顶底回之间无明显差异.但HMGB1在胶质细胞顶底回的表达具有差异性.而螺旋神经节区HMGB1的表达在胶质细胞与螺旋神经节细胞之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HMGB1在正常小鼠耳蜗中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有差异,为今后内耳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 小动物内耳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孙程成;蒋子栋

    内耳又称为迷路,内部结构复杂,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内耳解剖结构的完整是听觉形成的物理基础。耳蜗是内耳的重要结构之一,耳蜗对声音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高度选择性,任何引起耳蜗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蜗中重要的是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Corti氏器由听毛细胞支持细胞和和盖膜所组成[1]。耳蜗内有听觉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一级神经元的树突始于Corti氏器听毛细胞的基底,轴突延伸成为耳蜗神经,传导冲动产生听觉。耳蜗是听觉形成的转导器,精确地掌握内耳的超微解剖结构和各种内耳病变的病变特征对了解听觉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都大有裨益,对进一步构建听觉疾病模型、探讨内耳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和治疗方式都有所帮助。

  • 氧化应激反应与噪声性耳聋

    作者:陈立伟;于宁;翟所强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是由强噪声刺激引起内耳毛细胞损伤后所产生的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NIHL的听力学特征是4000Hz处听阈提高明显[1]。病理学显示,NIHL病变主要局限于耳蜗底周(高频区),并在距前庭9mm-13mm处明显,从9mm处外毛细胞开始消失,11mm处严重,外毛细胞的损伤重于内毛细胞,内、外柱细胞及其它支持细胞的损伤与内毛细胞相似[2],病变部位与听力学上4000Hz处听阈提高相吻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NIHL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也逐渐清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强噪声引起毛细胞损害的一个主要原因[3]。强噪声可引起迷路血管收缩,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局部组织有氧代谢,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等自由基,这些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自由基不仅可以破坏细胞内磷脂类物质、细胞核膜、DNA,还可以使细胞内Ca2+超载、抗氧化能力下降、细胞内死亡基因表达增高,终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的发生,内耳毛细胞遭到破坏,出现听力损失[4]。除了噪声性耳聋,老年性聋、药物性聋和化疗药物致聋的损伤机制也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5-7]。

209 条记录 2/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