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盖膜与内毛细胞静纤毛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杨琳;戴培东;华诚;张天宇;丁光宏;王克强;王正敏

    目的 探讨在Corti器振动过程中盖膜与内毛细胞静纤毛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阐明感音传导过程中,内耳Corti器微观结构可能的存在状态.方法 以豚鼠耳蜗底回Corti器的电镜图像为原型,建立盖膜与内毛细胞长静纤毛接触和不接触的两种二维计算模型各一个,并作力学分析比较.结果模拟Corti器振动过程.在相同剪切流的压力作用下,静纤毛在不接触盖膜时表现偏移度较大;两种模型均表现在静纤毛顶连接及小根基部应力较高、固有频率近似.结论静纤毛在不与盖膜直接接触时更容易受兴奋性刺激.

  • 低气压噪声环境对豚鼠耳蜗谷氨酸免疫反应及听阈的影响

    作者:纵亮;冯悦;周成勇;严清红;宋俊峰;黄华

    目的 观察低气压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豚鼠耳蜗内毛细胞(IHCs)谷氨酸免疫反应(Glu-IR)及听阈的变化.方法 按照暴露条件的不同分为四组:低压噪声组、低压组、噪声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低压噪声组又根据暴露后不同时间点随机分为5小组,即出舱后即刻、8 h、1 d、3 d、7 d组,每组动物9只;其余三组各设受试动物9只.豚鼠分组暴露于5500 m低气压环境,120 dB声压级(SPL)白噪声持续刺激8 h.观察暴露后不同时间各组听性脑干反应(ABR)阈的改变,耳蜗IHCs中Glu-IR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结果 低压噪声组和噪声组出舱后8 h组ABR阈移大,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此后两组ABR阈移逐渐恢复,但仍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低压组仅在出舱后即刻出现暂时阈移,此后迅速恢复.低压噪声组出舱即刻IHCs中Glu-IR阳性产物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舱后8 h其IHCs内Glu-IR产物光密度值较对照组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出舱后1 d、3 d和7 d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低气压可协同噪声环境导致听觉损伤.低气压噪声暴露后,耳蜗IHCs内Glu-IR经过一个增强一减弱一恢复的动态变化过程.低气压噪声环境所致听力损伤可能与IHCs内Glu的变化有关.

  • 柯替器里人名(名人)多

    作者:周洁;王荣光

    柯替器(Corti's organ),又称为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上,是耳蜗神经的末梢感受器,由内毛细胞、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组成。柯替器虽小,但结构复杂,其中仅以人名命名的细胞或结构就有10多个,还不包括前庭膜的发现者Ernst Reissner(1824~1878)。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人都是谁?他们的经历如何?他们是怎样发现这些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结构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复习了有关文献,对这些名人的情况简介如下,希望能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年轻的耳鼻咽喉科医生了解柯替器的解剖。……

  • 在豚鼠耳蜗中磷脂酶C的不均匀性

    作者:孙广滨;李兆基

    通过印迹分析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研究了在豚鼠耳蜗存在的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LC)异构体。通过Western印迹分析,发现在耳蜗感觉上皮(CSE)中存在着PLCβ1和δ1表达,而在耳蜗侧壁中则存在着PLCβ1、γ1和δ1表达。通过CSE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发现PLCβ1样的免疫反应主要表达在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s)中,而在内毛细胞中(IHCs)则无此反……

  • 半胱氨酸链蛋白及其在听觉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张世丽;郭维维;乔月华;杨仕明

    半胱氨酸链蛋白(cysteine string protein,CSP)是DnaJ/Hsp 40分子伴侣家族的一员,其在脑组织神经细胞、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囊泡上均有表达.CSP与热激同源蛋白7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Hsc 70)和富含谷氨酰胺三角形四肽重复序列的小蛋白(small glutamine-ric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SGT)组成一个三聚物复合体,调节钙离子通道,并与SNARE(soa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s receptors)蛋白复合体相互作用发挥分子伴侣的功能,在神经递质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缺失与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还有研究报道CSP与听觉形成有一定关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SP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与听觉形成的关系,为CSP在听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听神经病与内毛细胞和突触

    作者:Arnold Starr;王秋菊;赵飞帆;纪育斌

    编者按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2007年全国听神经病专家论坛上,非常荣幸地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听觉言语研究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专业的Arnold Starr教授进行了关于听神经病的专题报告.报告的中心内容是介绍近年来国际上对听神经病认识的进展,尤其在内毛细胞、听神经及突触病变所引起听神经病在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方面认识的变化与思考.在征求了Starr教授的意见后,摘录了Starr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发表在本刊与国内同行共享.

  • 内毛细胞突触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申卫东;韩东一

    内毛细胞负责将机械刺激转换为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控制毛细胞向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释放递质谷氨酸;同时橄榄耳蜗传出系统对内毛细胞与Ⅰ型节细胞形成的传人突触进行反馈调节,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将导致螺旋神经节兴奋性毒性的发展.随着对内毛细胞突触复合体的结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使今后对螺旋神经节病变的局部治疗成为可能.

  • AP-2蛋白调控网格蛋白介导突触囊泡胞吞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翔;袁伟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一过程离不开正常有效的囊泡循环机制,突触囊泡循环是调控突触囊泡水平和维持神经递质释放的基础。囊泡回收则是循环过程中保证囊泡从突触前膜回收至胞内,参与新一轮囊泡形成和再生的重要保障。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是突触囊泡回收的主要途径,衔接蛋白AP-2(adaptin-2)是参与这一内吞过程不同时期的关键蛋白,其通过绑定不同蛋白分子分别从结构和动力的层面参与了囊泡回收过程, AP-2对网格蛋白介导的突触囊泡胞吞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新研究报道,简要综述了AP-2的结构特点、分子基础、AP-2蛋白调控网格蛋白介导突触囊泡的胞吞及其与听力的关系。

  • 氧化应激反应与噪声性耳聋

    作者:陈立伟;于宁;翟所强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是由强噪声刺激引起内耳毛细胞损伤后所产生的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NIHL的听力学特征是4000Hz处听阈提高明显[1]。病理学显示,NIHL病变主要局限于耳蜗底周(高频区),并在距前庭9mm-13mm处明显,从9mm处外毛细胞开始消失,11mm处严重,外毛细胞的损伤重于内毛细胞,内、外柱细胞及其它支持细胞的损伤与内毛细胞相似[2],病变部位与听力学上4000Hz处听阈提高相吻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NIHL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也逐渐清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强噪声引起毛细胞损害的一个主要原因[3]。强噪声可引起迷路血管收缩,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局部组织有氧代谢,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等自由基,这些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自由基不仅可以破坏细胞内磷脂类物质、细胞核膜、DNA,还可以使细胞内Ca2+超载、抗氧化能力下降、细胞内死亡基因表达增高,终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的发生,内耳毛细胞遭到破坏,出现听力损失[4]。除了噪声性耳聋,老年性聋、药物性聋和化疗药物致聋的损伤机制也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5-7]。

  • 如何认识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浩强;赵立东

    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种症状十分隐匿的阈上听觉感知功能缺陷,仅表现为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临床上常规听力阈值检查正常.目前对于隐性听力损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着重就噪声致隐性听力损失所得的启发对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隐性听力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莉;王秋菊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 )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听功能障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时域听觉处理能力的下降,外毛细胞功能不受影响[1-4]。听力学表现包括:反映内毛细胞及听觉传导通路功能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严重异常甚至缺失,主要反映外毛细胞功能的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EOAE)正常或基本正常,言语识别率相对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地下降等。1992年,顾瑞等[5]报道了16例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患者,言语识别率与纯音听阈明显不成比例,ABR无法引出或显著异常。1996年Starr[1]等报道并首次提出“听神经病”这一概念描述该类听觉疾病。随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听神经病进行深入研究,并在2008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听神经病诊断与干预大会指南中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6,7]。

  • 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听觉植入进展

    作者:蔡超婵;韩东一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近年来也被称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是一种以言语理解能力受损为主要表现的听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原因可能是内毛细胞、听神经突触和/或听神经本身功能不良,影响了听觉时域处理能力,使得声音从内耳传输到大脑的听神经通路同步性受损。但由于外毛细胞本身功能正常,声音仍可通过外耳、中耳正常地进入内耳,因此纯音听阈和言语觉察阈可在正常范围。

  • 老年性聋耳蜗带状突触数量在时空上的改变

    作者:王驰;柳柯;赵立东;候琨;施磊;杨仕明;宁博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过程中听力阈值变化与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标记物数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C57BL/6J小鼠进行本研究。在本研究中,对鼠龄为1、2、4、6和12个月的C57BL/6J小鼠分别进行ABR阈值检测分析(Click&Tone burst)。对被检测小鼠的耳蜗基底膜标本进行突触前特异蛋白RIBEYE/CtBP2进行免疫荧光标记,采用激光共聚焦观察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来计数突触标记物(RIBEYE/CtBP2)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的ABR阈值从鼠龄4个月时开始出现显著抬高(P<0.05),以后在鼠龄为6和12个月时抬高更加明显。在频率分布上,这种阈值的抬高在高频区域(8KHz&16KHz)表现的为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标记物的数量和ABR阈值的变化呈现一致性的改变:突触标记物数量也在4个月时开始出现减少(P<0.05),且随着鼠龄的增加数量减少更加明显。这种数量减少的表现在高频区域(8KHz&16KHz)表现得尤为显著(P<0.01)。在听力减退的早期阶段(鼠龄4-6个月),小鼠毛细胞,尤其是内毛细胞数量并未现明显的减少。结论老年性听力损失和耳蜗带状突触的数量改变密切相关,突触数量的减少可能是导致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段茂利;童步升;路虹;陈志强;Mats;Ulfendahl;阮润生

    人类耳蜗有内外两种毛细胞,内毛细胞把外界传入内耳的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外毛细胞对声信号起到协调作用.听觉神经元把电信号进一步传入听觉通道,后传入听觉中枢[1].不幸的是,无论毛细胞或听神经元的损伤都可导致永久性不可逆转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占人类10%以上的成年人群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耳聋占人类群体的比例会进一步上升,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老龄化人群所占比例会进一步升高[2].

  • 毛细胞自发活性对螺旋神经节生存及其外周靶支配的影响

    作者:孔德秋;敖华飞

    感音神经性聋和耳鸣是两种为常见的听觉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估计,全世界聋残患者约有1.2亿人.我国每年新生先天性耳聋患儿3万余人.而占全世界总人口15%以上的人群遭受经常性或永久性主观耳鸣的困扰[1].而听觉感受器毛细胞及其传入纤维是两个常见的病变部位.当Ⅰ型螺旋神经节细胞内毛细胞之间的突触或其轴突出现故障,将出现听觉神经病[2,3].当Ⅰ型髓鞘包裹的螺旋神经节树突和轴突因炎症、肿瘤或血管压迫脱髓鞘,诱导的局部脱髓鞘导致胞体或轴突局部合成的离子通道及各种受体等蛋白异常堆积在轴突损伤区神经元的胞体膜上,引起受损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异位兴奋和反应性自发增加,成为异位电活动的起博点.

  • 庆大霉素对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的影响

    作者:李姝娜;柳柯;任重;姜学钧

    目的 探讨庆大霉素对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C57小鼠每日庆大霉 素(100mg/kg)进行腹腔注射,分别于第4d、第7d、第10d、第14d取耳蜗基底膜顶回作为实验组(每组5只);取正常小鼠(5只)耳蜗基底膜顶回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对突触前膜RIBEYE和突触后膜GluR2&3进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光学连续切片,3D MAX进行三维建模,对内毛细胞带状突触进行计数.结果 所有小鼠内毛细胞均无缺失,但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存在差异(P

  • 卡那霉素对小鼠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的影响

    作者:张凤英;刘啸白;商秀丽

    目的 通过研究卡那霉素对小鼠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的影响,探讨卡那霉素耳毒性的发病机制.方法 实验组昆明小鼠分为6组,每组10只,每日丁胺卡那霉素( 400mg/kg)进行肌肉注射,并于第0d、第3d、第7d、第10d、第14d、和第21d取耳蜗基底膜顶回作为标本.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肌肉注射.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对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前膜RIBEYE蛋白和突触后膜GluR2&3蛋白进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耳蜗基底膜顶回进行光学连续切片,运用3d Max8.0软件对带状突触进行三维建模及重构,并观察带状突触形态变化和计算其数量改变.结果 所有小鼠耳蜗内毛细胞轮廓完整,但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存在差异.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在卡那霉素注射初期带状突触数量未见明显变化,给药第7d时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显著增加,第21d显著下降.结论 卡那霉素连续作用21d,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 耳蜗ribbon突触的损伤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洪娟;戴培东;尹倩

    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机制未明确.近多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在老年性聋、噪声性聋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损伤中,内毛细胞与Ⅰ型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的突触损伤早于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的死亡,引起隐蔽的听力损失,并与螺旋神经元不可逆性的丢失相关,同时也受橄榄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调节保护.本文就内毛细胞与Ⅰ型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的ribbon突触损伤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不同龄CBA/J 小鼠耳蜗毛细胞的自然衰退

    作者:李明;黄平;丁大连;Richard J.Salvi

    目的为了观察CBA/J小鼠耳蜗毛细胞的自然退化现象.方法本文采用了耳蜗铺片技术配合耳蜗毛细胞图直观方法对出生后不同月龄小鼠内外毛细胞作了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从出生6个月开始,随着月龄增加,CBA/J小鼠的内外毛细胞缺失从底回逐渐向顶回发展,以外毛细胞为明显.结论本实验证实了CBA/J小鼠耳蜗毛细胞存在的自然退化现象,并有一定的规律.为临床研究耳蜗遗传性疾病提出可靠的对照依据.

  • 内吞相关蛋白MyosinⅥ/Disabled-2在小鼠耳蜗毛细胞的表达及年龄相关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陈知己;顾翔;蔡婷;宋锐;周小清;袁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小鼠耳蜗毛细胞内吞相关蛋白MyosinⅥ和Disabled-2 (Dab2)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分别选取出生后2周、5周、9周及16月龄的昆明小鼠各10只,采用免疫荧光标记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耳蜗基底膜铺片,观察MyosinⅥ及Dab2蛋白的表达定位,通过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测定并比较不同年龄组小鼠耳蜗2种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yosinⅥ及Dab2蛋白在内外毛细胞均有表达,支持细胞未见表达,且内毛细胞2种蛋白均存在局部高表达的亚细胞区域.比较不同年龄组MyosinⅥ荧光染色图像后发现,2周龄和16月龄小鼠荧光强度均低于5周龄和9周龄小鼠.比较不同年龄组小鼠2种蛋白mRNA表达后发现,2周龄小鼠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9周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周龄及16月龄组小鼠分别与9周龄小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控网格蛋白介导内吞过程的MyosinⅥ及Dab2蛋白表达于内外毛细胞,内毛细胞顶区表皮板及附近胞质可能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MyosinⅥ及Dab2蛋白的表达可能会发生改变,网格蛋白介导内吞过程效率可能因此相继发生变化,内毛细胞功能损伤可能与此有关.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