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

国际消化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국제소화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34X
  • 国内刊号: 31-19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99
  • 曾用名: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消化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邱德凯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微环境中的作用

    作者:陈升;刘娇;张新;谢渭芬

    趋化因子属于细胞因子家族,其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近年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趋化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后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生长、转移、血管生成、炎性反应及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就趋化因子与其受体在肝癌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其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作一综述。

  • 麻醉在胃肠镜检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辛欣;朱涛

    无痛胃肠镜是应用麻醉技术,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的检查和治疗过程,此项技术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临床医生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麻醉方法,从单一用药到复合用药,从而使麻醉技术在胃肠镜应用中越来越趋成熟。该文就麻醉药品在胃肠镜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麻醉 胃肠镜 风险
  • HBV/HCV 重叠感染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作者:张宁;徐成军;于伟燕;赵彩彦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与丙型肝炎病毒(HCV )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因此 HBV/HCV 重叠感染较为常见。HBV/HCV重叠感染时,两种病毒间存在相互抑制或干扰现象,加速了肝脏疾病的进展,预后不佳。为防止更严重的肝脏损伤,除了进行有效的预防外,应先针对“优势病毒株”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并注意关注“优势病毒株”的转换,针对不同病毒模式的特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晚期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怡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是目前治疗晚期脂肪性肝病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提高肝病的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以及降低治疗成本均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晚期脂肪性肝病引起的不可逆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以及用于治疗的细胞来源、治疗的修复机制、细胞移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 RhoA/ROCK 信号通路在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

    作者:孙晓萌;汤玉蓉;朱滢;林琳

    糖尿病(DM )胃肠动力障碍是DM 重要的并发症,其病因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胃肠平滑肌自身病变对该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RhoA/ROCK 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平滑肌收缩,近年来研究表明,RhoA/ROCK信号通路与DM 的多种并发症相关,此文就RhoA/ROCK信号通路在DM 患者结肠平滑肌病变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 胰腺囊性病变中囊液分析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聪;毛建山

    随着腹部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胰腺囊性病变(PC L )的检出率逐年提高。PC L 为一组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恶性程度。手术前明确病变性质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决定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囊液,对囊液中分子、细胞等成分进行分析,可显著提高PCL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信号通路

    作者:贾陌杨;王要军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机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调控C RC转移的调控。该文就参与调控C RC转移的相关信号通路作一综述,主要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β‐连环素信号通路及整合素激活FAK介导的信号通路。

  • K rüppel样因子4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杨菁;周力;许钟

    Krüppel样因子4(KLF4)为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在人类多种组织中表达,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并可通过活化或抑制靶基因的转录,发挥促癌或抑癌的不同效应。K L F4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中有miR‐15a、miR‐145的参与。胃癌中KLF4的表达降低,与miR‐206、miR‐103、miR‐107水平呈负相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KLF4作为抑癌基因与 Sp1、E‐钙黏蛋白(E‐cadherin )、β‐连环蛋白(β‐caten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p53基因相互作用,并受多种microRNA 的影响,包括miR‐103、miR‐107、miR‐194、miR‐210、miR‐143及miR‐145,其功能失调参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 E RC P术后胰腺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嘉钏;夏璐;王伟;龚彪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是ERC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容易引起胰腺坏死、全身多器官衰竭等,严重者可致死。因此,识别危险因素对有效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主要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主要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作者:姜艳红;张维东

    在酒精性肝病的进展过程中,乙醇在体内代谢通过多个环节诱导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增殖,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这个过程是向酒精性肝硬化进展的病理阶段,早期具有可逆转的特点。了解参与 HSC活化增殖的相关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可为逆转酒精性肝纤维化提供有效的靶向。目前研究较多的信号途径包括TGF‐β/Smads通路、Wnt/β‐catenin通路和NF‐κB通路等。

  • 结直肠癌寡转移及其诊疗进展

    作者:张晨嵩;钱军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结直肠癌是男性第二位和女性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是结直肠癌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其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肾及骨骼系统。“寡转移”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它是指肿瘤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一段时期,存在于局限性原发灶与广泛性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转移瘤的数量有限且转移器官具有特异性。多学科协作诊疗(MDT )是基于患者的身体条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影像学分期等情况,运用现有的多种医疗手段,对肿瘤进行个体化的综合评估和治疗,从而降低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该文旨在对结直肠癌寡转移的概念以及其在常规部位转移中的MDT进展作一综述。

  •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李铿;童依丽;于晓峰

    近几十年来,炎症性肠病(IBD )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及患病率迅速升高,关于营养治疗与IBD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研究表明肠内营养(EN )与肠外营养(PN )对于IBD的临床缓解有效,但效果都不如糖皮质激素。EN及PN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并没有起主要治疗的作用,但有研究表明PN是治疗UC的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目前需要通过更加完善的大型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EN及PN对IBD的治疗作用。

  • 溃疡性结肠炎中miRNA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慧华;吴子刚;王爱英

    溃疡性结肠炎(U C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UC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遗传易感性、肠道微生物等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以及免疫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发现miRNA也与其发病关系密切。此文对UC的发病机制、UC中miRNA 的表达以及miRN A在其发病中可能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 iR-100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雨濛;王启之

    微小核糖核酸(miRN A )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 A ,其中miR‐100已被发现在多种肿瘤疾病中存在表达显著升高或降低。目前miR‐100在胃癌中的促癌作用已基本得到证实,其有望能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 miRN A miR-100 胃癌
  • 腹腔镜联合内镜用于胃肠道手术的临床近况

    作者:陆雯;韩真

    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手术能够较好地克服单纯腹腔镜手术或单纯内镜手术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具有病灶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文主要综述了腹腔镜联合内镜用于胃肠道手术的临床近况,以期更好地促进这一技术的发展。

  • 易感基因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成璇;吴战军

    肠易激综合症(IBS )由多因素综合致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遗传因素、肠道功能失调、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因素及脑‐肠轴互动等有关。目前遗传因素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主要有神经递质机制、炎性反应相关机制、离子通道机制及胆汁酸代谢机制。了解IBS分子水平的发病机制,对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及药物的研发意义重大。

  • IL-6信号通路在炎症性肠病病理机制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婷;索朗央珍;张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在IBD的病理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阻断该信号通路能下调多种促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CD4+ T细胞凋亡,改善结肠炎的症状。此文就IL‐6信号通路在IBD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m iR-22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吴娟;周晓颖;张国新

    消化系统肿瘤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0%左右,在中国其发病率可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0%以上。微小核糖核酸(miRN A )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 ,它通过与靶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3′‐UTR)配对,促进mRNA的降解或抑制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其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 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细胞进程,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此文就miR‐223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miR-223 胃癌 促癌作用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及溃疡的循证用药研究进展

    作者:杨帆;马丹;李兆申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已被公认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方式。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效控制ESD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术后出血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可用于预防ESD术后出血并促进溃疡愈合,但佳用药方案尚有诸多争议。此文将重点梳理近年来ESD围手术期用药方面的高质量证据,以期指导临床应用,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4826例健康体检者中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胃镜结果分析

    作者:陈杰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世界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中国的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进行性发展的复杂过程,从正常胃黏膜到发现细胞癌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胃癌的癌前病变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回顾分析了4826例健康受检者,对检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的性别、年龄、族别、发病部位、病理分型等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行胃镜检查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今后制定胃癌的筛查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红莉

    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颈段,并引起上腹部或咽喉不适、胸骨后疼痛、反酸、吞咽困难或咳嗽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由于HGM U E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使病变界限在普通内镜下显示不清,并且由于病变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使得胃镜检查时容易漏诊。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成像诊断技术,能更有效地显示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本研究将NBI与普通内镜模式下图像清晰度的比较,来进一步探讨NBI在诊断HGM U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 14例脾梗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姜卫星

    脾梗死是指脾动脉或其分支阻塞而导致的部分或全部脾脏坏死,因缺乏特征性症状,且部分可以自愈,易被忽视,在临床上也比较少见。本研究将对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脾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脾梗死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伴发疾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种的诊疗水平。

  • M IF-173G/C多态性与恩施地区土家族胃溃疡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邓银芝;吴明珠;罗和生;贺建华

    胃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多数患者与幽门螺杆菌( H p)感染有关,病情易反复发作,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根除 Hp、抑制胃酸及胃黏膜保护药物的综合利用,胃溃疡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少数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差,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终演变为胃癌[1]。目前已明确胃溃疡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紊乱、遗传、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胃溃疡呈现出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提示它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2‐4]。鉴于炎性反应和遗传因素在胃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本文探讨恩施地区土家族胃溃疡患者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 IF)表达水平,分析M IF173‐G/C多态性与胃溃疡易感性的关系。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培龙;张敏;师水生;张谦

    胃食管反流病(G E RD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GERD根据内镜检查食管是否有明显破坏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大量研究表明,GERD 的致病因素除胃内容物反流外,还有内脏感觉敏感性增高。中枢5‐羟色胺(5‐HT)、多巴胺系统分泌摄取与内脏感觉敏感性增高密切相关[1]。氟哌噻吨与美利曲辛主要作用于中枢5‐HT、多巴胺系统,两种成分的合剂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的特性,可能对GERD 有辅助治疗作用。本研究总结351例GERD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莫沙必利(商品名快力,山东鲁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深圳康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的情况,以探讨较合理全面的治疗方案。

  • 黏膜下隧道技术在NOTES手术中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吴进峰;刘锦涛;余细球;赵娅敏;陈彩霞;邓世辉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指经口、阴道、结肠、膀胱等自然腔道置入软性内镜到达腹腔,在内镜下完成手术操作,实现对腹腔、盆腔疾病的微创治疗。其具有术后体表无瘢痕、术后疼痛轻、微创、美观、住院时间短、麻醉风险小、费用低等优点[1]。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关键的环节是NOTES入路的建立和关闭问题[2]。经胃壁是目前研究多、经验成熟的NOTES手术入路之一。安全的入路是开展NOTES后继手术的基本前提, NOTES手术的诸多并发症如出血、腹腔脏器损伤及术后穿刺孔瘘、继发腹腔感染等都与入路的建立与闭合过程有关。黏膜下隧道技术是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内镜技术,其已被应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黏膜下肿瘤切除,而其在NOTES手术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尚无黏膜下隧道技术在NOTES技术中应用的研究报道,亦无成熟的技术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本研究在动物实验中验证了此项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国际消化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