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曾婷婷;田永建;谭立明;余建林;吴洋;蒋永清;陈娟娟;李华;余乐

    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比较RA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沉降率(ESR)及骨代谢六项指标水平,探讨RA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133例RA患者根据双能X线检测的骨密度(BMD)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低组和骨量正常组,检测各组受试者RF、anti-CCP、CRP、ESR及骨代谢六项等指标,分析比较各组受试者各指标水平差异,并比较各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用药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 ①RA患者血清RF、anti-CCP、CRP及ESR水平相较于正常人群显著升高;②骨质疏松和骨量减低组CRP、ESR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两项骨代谢指标水平较RA骨量正常组显著升高,且OP组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患者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116(1.013-1.230)、1.775(1.191-2.645)、4.356(1.741-10.898)和9.448(1.040-85.802).结论 RA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炎症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异常,患者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可作为判断RA患者骨质疏松风险的参考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对RA患者疾病发展和病程进行监测,并进行及时的合理治疗.

  • 新港沙门菌败血症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一例

    作者:吴擘颋;戎瑞明

    患者男,61岁。入院前2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体温高39.5℃,不伴有寒战、咳嗽、咳痰、盗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路刺激等症状。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提示支气管炎伴右下肺炎可能,先后予阿奇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帕珠沙星等治疗,效果不佳,血WBC 5.9×109/L,中性粒细胞0.676,血细胞沉降率(ESR)92 mm/1 h,C反应蛋白143.3 mg/L,肥达试验H 1∶40阳性,类风湿因子、抗O、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抗原(CA)19-9、CA125均阴性,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体温正常。

  • 伴有嗜血细胞综合征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一例

    作者:贾莹;王军;于岩岩;斯崇文

    患者女,24岁,因发热于2009年5月24日入院.14 d前无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伴畏寒、乏力、头痛,渐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咽痛、咳嗽、痰不易咳出、胸闷和鼻出血,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8℃,脉搏10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36/78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病容,皮肤针刺部位瘀斑明显,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第一心音减低,腹软无压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既往体健.发病前3个月无丛林旅游及鼠、犬等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示,血细胞沉降率20 mm/1 h,C反应蛋白107 mg/L;RBC 3.18×1012/L,Hb 95 g/L,WBC 2.33×109/L,中性粒细胞1.71×109/L,PLT 45×109/L;ALT 41 U/L,AST 214 U/L;血Cr 217/μmol/L;PT 16.27 s,PTA 48%,纤维蛋白原1.83 g/L.胸部X线片示双下肺渗出增多.

  • 黑热病误诊一例

    作者:施文娟;万红;杨守良;陈生邦

    患者男,49岁,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农民.因乏力纳差1年余,间断发热3个月,加重4d入院.体格检查:消瘦,双肺呼吸音粗,余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WBC3.21×109/L,中性粒细胞0.763,RBC 3.82×1012/L,Hb106 g/L,PLT 70×109/L;Alb 26 g/L,IgG 41.96 g/L,IgM 1.40 g/L,IgA 1.25 g/L,血细胞沉降率33 mm/1 h,PPD阴性;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肿瘤指标(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抗原19-9、糖抗原242)均正常,肥达试验、外斐反应阴性;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HCVRNA、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结核抗体均为阴性;心电图、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胆囊炎性改变,脾大.

  • 肾综合征出血热致肾病综合征复发一例

    作者:李鑫宇;贺发贵;汪建国

    患者男,28岁,因发热伴头痛腰痛3 d入院.既往因双下肢水肿4个月于2年前住我院,尿常规示蛋白(+++),无RBC及管型;血细胞沉降率2 mm/1 h;蛋白定量(24 h)5.6 g,血Alb 27.9 g/L,球蛋白26.7 g/L,BUN 12.34mmol/L,Cr 91 μmol/L,总胆固醇20.26 mmol/L,三酰甘油5.86 mmol/L.肾穿刺病理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经免疫、自身抗体、乙肝病毒标记物等检查除外狼疮、糖尿病、紫癜、肝炎相关所致继发肾病综合征,诊断为原发肾病综合征.予泼尼松60 mg/d等治疗40 d,尿常规转阴后出院.此次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5 ℃,BP 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酒醉貌,前胸及后背红赤,腋下皮肤散在出血点,双肾区叩痛阳性,双下肢水肿.

  • 皮肤肿痛1个月余,发热、头痛10天

    作者:居红珍;周志慧;俞云松

    病历摘要患者男,62岁,农民.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两大腿内侧皮肤肿痛,自觉皮肤发烫、发红,双侧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当时无明显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头痛,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等,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WBC 11.8×109/L,中性粒细胞0.81,Hb 106 g/L,PLT70×109/L;尿常规WBC+,给予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因出现尿痛伴有低热(未测体温),遂收住当地医院,期间查C反应蛋白(CRP)74.4 mg/L,血细胞沉降率(ESR)45 mm/1 h,继续给予头孢噻肟抗感染,双下肢红肿好转,体温正常后出院.

  • 巨细胞病毒合并EB病毒感染的病毒性脑炎一例

    作者:伏昱璇;郭筱枝;钱嬿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4岁,因“咳嗽2周,发热伴呕吐5d,精神萎靡2 d,”入院.入院前日夜间出现胡言乱语、行为异常、乏力、懒言.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神志尚清,嗜睡;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充血,无渗出;颈部略抵抗;双肺呼吸音清;心率56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肝肋下及边,质软,脾肋下未及;布氏征阴性,双侧克氏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5.85×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0 607,淋巴细胞分类0 284,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计数339×109/L,异常淋巴细胞比例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尿常规及大便常规均正常,肝功能、生化检查正常,抗“O”试验和血细胞沉降率均正常,抗肺支原体抗体阴性,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清病毒学检查:柯萨奇病毒抗原、IgM抗体阴性,EB病毒(EBV)IgM弱阳性,巨细胞病毒(CMV)IgM阳性,HSV-Ⅰ IgM抗体阴性,HSVⅡIgM抗体阴性.

  • 儿童慢性苔藓样糠疹一例

    作者:任发亮;张韡;肖异珠;朱进;向娟;欧阳莹;王华

    患儿男,7岁10个月。因全身出现皮疹1个月就诊。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腹部出现多个红色丘疹,3~4 d 后皮疹延及胸背部,10 d 后面部、四肢出现类似皮疹,1周前皮疹明显增多,表现为全身泛发的多数密集分布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色、暗红色丘疹和斑丘疹,多数瘀点。无瘙痒感,无发热,无皮肤黄染,无鼻衄、牙龈出血,无头晕、乏力。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考虑病毒感染?皮肤过敏?予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外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疗效不佳。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传染病史。其哥12岁,曾患过敏性紫癜,已治愈。体检:颈部可扪及3~4个淋巴结,直径0.2~0.3 cm,活动好,无触痛。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皮肤科检查:全身密集分布粟粒至绿豆大小类圆形、类梭形红色及暗红色丘疹及瘀点(图1),以躯干皮疹为重,背部皮疹上可见少许细碎鳞屑,双下肢瘀点明显。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血细胞沉降率、抗链球菌溶血素 O、凝血功能等检验结果均阴性。腹部彩超:肝脏稍增大,余未见异常。咽拭子细菌培养为正常菌群。巨细胞病毒 IgG 抗体105.8 U/ml,血液 EB 病毒 PCR:1.03×104/ml。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部分表皮轻度海绵水肿,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多数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红细胞外溢(图2)。诊断:慢性苔藓样糠疹。

  • 局封后手指干性坏疽一例

    作者:余育承;陈雪英;郑秀东

    患者女,37岁.因右手手指发白、紫黑、坏疽、结焦痂1周,于2000年8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周前因右手风湿痛于当地乡医诊所就诊,给予泼尼松龙注射液25 mg加2%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于右内关穴穴位内注射0.5 mL,注射后即感右手酸软无力,第2天起右手手指渐变苍白、冰凉、肿胀、发紫,续致坏疽,结黑色焦痂.发病以来,伴发热、畏冷,局部麻痛不适,其他部位未发生皮损.平素体弱多病,但既往无反复发生的手指变白、变紫、变红病史.家族中未见类似病史.体检:体温38.6℃,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末节大部及第2指关节部分,无名指末节指腹小部分皮肤坏疽成黑色,上结焦痂,拇指、食指、中指指尖变细变尖,局部未见渗液,右手触之冰凉(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白细胞18.2×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红细胞4.23×1012/L,血红蛋白132 g/L,血细胞沉降率53 mm/1 h.尿、粪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抗O、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均阴性.右手X线片: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骨骨密度变稀疏,末端部分已吸收.诊断:手指缺血性坏疽.

  • 多发性平滑肌瘤一例

    作者:曾同祥;郭华雄;赵复炎;孙曾拯

    患者男,43岁,因两侧面颈部、肩背部皮疹伴疼痛15年、加重3年来我院就诊.15年前左侧面颈部发生数个米粒大小皮疹,有挤压痛,未予注意,以后皮损逐渐向左侧肩背部发展.近3年来对侧面颈部、肩背部也逐渐受累,皮损渐增多,部分融合成片,面颈部皮疹开始有明显自发性疼痛,尤以衣物及冷、热刺激后加重.近年来疼痛强度及发生频率明显加剧.患者一般情况好,既往体健,否认外伤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家属中无类似疾病,无其他遗传性疾病.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颈部、肩背部、胸前、背部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或结节,暗紫红色至橘红色,质地坚硬.部分丘疹或结节融合成片,且部分密集,呈条索状或线状排列,尤以左侧面颈部皮损为重(图1).黏膜部位无类似皮损.皮损牵拉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细胞沉降率均正常,X线胸片无异常.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皮突延长,真皮内梭形细胞增生,编织状排列,细胞质丰富,红染,核呈棒状,细胞间少量胶原纤维(图2).Van Gieson染色肿瘤细胞呈黄色,肿瘤团块由大量染色呈黄色的平滑肌纤维组成.免疫组化标记:波形蛋白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强阳性.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皮肤平滑肌瘤.治疗:2%利多卡因2 mL、2.5%曲安西龙混悬液2 mL局部封闭,疼痛缓解.

  • 播散性淋球菌感染一例

    作者:张民夫;王延龙;姜萍;张明

    患者男,17岁,因尿频、尿痛、尿道口溢脓,龟头、尿道口旁各有一个黄豆大浅溃疡(图1),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就诊.眼结膜充血伴脓性分泌物.双膝关节及左踝部肿痛.胸腹部密布、四肢近端散在绿豆大出血性丘疱疹,疹中央有小米粒大脓疱或结痂,痂外绕以苍白色水肿性环,环外有红晕(图2,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9×109/L,中性粒细胞0.754,淋巴细胞0.168,单核细胞0.076,嗜酸粒细胞0.002;红细胞4.98×1012/L,血细胞沉降率58 mm/1 h.尿常规及沉渣,潜血(+),红细胞0~2/HP,白细胞10~20/HP,上皮细胞1~3/HP,细菌(+).IgG、IgA、C3正常.

  • 以溃疡为主要表现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

    作者:褚岩;马琳;徐子刚;孙玉娟

    患儿男,1岁8个月,因多发皮肤黏膜痛性溃疡伴发热1年余于2005年10月26日入院治疗.入院前1年余患儿无诱因双眼睑红肿、糜烂伴疼痛,有脓性分泌物,于当地医院按麦粒肿治疗无效.入院前10个月全身出现多发痛性红色皮下结节,部分破溃后创面渐增大,有脓性分泌物,伴口腔溃烂,因疼痛影响进食.入院前8个月尿道口出现红肿、糜烂,排尿时疼痛,但未见脓性分泌物.自发病以来,间断发热,体温高达39℃,住院时以午后低热为主,伴盗汗.入院前4个月及2个月曾分别于外院住院诊治各8 d,查白细胞15.5×109/L,中性粒细胞0.77,淋巴细胞0.21,血细胞沉降率41 mm/1 h,IgA 352 mg/L,IgM、IgG正常.

  • 卡马西平致红皮病和急性肾衰一例

    作者:王振华;王辉;陶书杰

    患者男,45岁.2005年12月1日因颈部肿物1年余收住我院肝胆外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2004年11月曾患腔隙性脑梗死.无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检:体温36.9℃,脉搏72次,呼吸18次,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情况可,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颈部可触及2个粟粒大淋巴结,质韧,轻压疼.右颈部有一质软肿物,约7 cm×5 cm大小,下蹲时明显.CT示颈总静脉畸形.血白细胞4.15×109/L,单核细胞占0.164,嗜酸粒细胞0.239,嗜酸粒细胞绝对值为0.99×109/L,血细胞沉降率46 mm/1 h.ALT 89 IU/L,AST107 IU/L,碱性磷酸酶153 IU/L,谷氨酰转肽酶254 IU/L,血肌酐127 μmol/L.入院诊断:静脉畸形.入院第2天患者突然出现高热,体温39.4℃,并出现胸腹部红斑.请风湿科会诊怀疑结缔组织病而转入风湿科.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脓疱性银屑病一例

    作者:韩睿;程浩

    患者女,25岁,9年前头皮出现红色斑块,伴鳞屑、瘙痒,外院诊断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8年前全身出现点滴状红色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境界清楚,瘙痒明显,外院诊断为银屑病,予中药治疗3个月后皮疹基本消退。随后数年病情常反复,冬重夏轻。4年前病情再次加重,皮疹扩展至全身,至我院住院治疗,予强力宁针、白芍总苷片、甲氨蝶呤片(7.5 mg 每周1次)治疗后,患者皮疹较前好转,瘙痒减轻。出院后患者继续服用甲氨蝶呤治疗,后复查肝功能异常,逐渐减量并停用。1年前患者皮疹再次扩展至全身,头部、额部、双耳后、双上肢、双下肢、腹背部可见鳞屑斑块,瘙痒明显,抓破处有类似鳞屑性丘疹出现,无关节红肿疼痛,无脓疱,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 静脉滴注后好转出院。以后患者规律门诊随访治疗,皮疹时有反复。1周前天气转冷后患者皮疹突然加重,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斑块,覆银白色鳞屑,伴瘙痒,上有点状脓疱,融合成片,颈部及耳后渗出明显,头面部、躯干及肢体稍肿胀,活动后感四肢疼痛,无口腔溃疡及关节肿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皮可见花生米至钱币大小斑块,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头发呈束状;头面部、四肢、躯干可见弥漫性潮红、脱屑,受累面积约93%(图1)。四肢高度水肿,皮温升高,上有点状脓疱,融合成片,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 Auspitz 征阳性,腋下可见少量渗液。部分指甲可见顶针样凹陷,无关节红肿;双侧 Babinski 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0.83。尿常规:尿胆红素++,尿酮体+++,尿蛋白微量,尿白细胞+。血细胞沉降率23 mm/1 h。C 反应蛋白、肝肾功能、血脂均正常;结核抗体 IgG、IgM 正常, T-spot 正常;抗核抗体、乙肝5项均阴性;胸部 CT 示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2次),轻度 T 波改变。肝胆胰脾彩超检查:脾轻度增大。诊断:脓疱性银屑病。

  • 99TCm-MDP骨显像诊断单发股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作者:刘晓杰;张春燕;张志刚;余月华;王玲珑

    患者女,14岁.3年前出现右下肢间歇性疼痛,未予重视,1周前出现右下肢疼痛加剧,无法行走.体格检查:急性病容,强迫体位,右膝关节屈曲痛(+),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皮温正常,对侧及上肢检查(-).疼痛持续约2 h,自行缓解,缓解后检查:右膝关节屈曲痛(±),压痛(±).住院期间,血细胞沉降率、抗"O"、血钙、血磷等均正常;X线片示右侧股骨下端骨皮质变薄,CT提示右侧股骨下端骨质破坏.临床诊断:右侧股骨下段骨肉瘤,收住入院拟行手术.术前为排除骨转移,于2004年3月12日在本科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

  • 单独甲氨蝶呤与三联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罗伟军;李冠

    目的 比较单独甲氨蝶呤与三联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住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过程期间患者和医生双盲.对照组30例,采取单独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甲氨蝶呤三联疗法,即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sB7-H3、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水平及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的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SB7-H3、INF-γ、IL-2、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少,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氨蝶呤三联疗法能够降低患者血清中ESR、CRP、RF及sB7-H3、INF-γ、IL-2水平,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本放置时间与温度对血沉结果的影响

    作者:于晓阳;徐晨铭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与温度对血沉结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20例血标本,放置0、2、4、8小时,4℃、25℃、37℃,分别用MICRO TEST1血沉仪进行测定.结果 0小时与2小时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小时与4小时和8小时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实验标本放置不同温4℃、25℃和37℃测定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沉仪测定血沉应在2小时内、25℃条件下检测.

  • 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衣原体检查在急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小燕;许坚锋;王华

    目的 探讨血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衣原体检查在急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ESR、CRP水平及衣原体阳性率.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清ESR、CRP水平明显下降(t=8.620、10.009,P<0.05),治疗后衣原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3,P<0.05).结论 ESR、CRP及衣原体用于急性盆腔炎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能够为急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 风湿病患者血液检验结果研究

    作者:汪倩影

    目的探讨风湿病患者血液检验结果对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入我院就诊的风湿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液粘稠度、红细胞压积、类风湿因子(RF)、血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05),血液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血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对比分析风湿病患者与健康者的各项指标情况表明,为临床风湿病的确诊与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 炎性肌病(思考病案见本期第72页)

    作者:杨钧;彭建英;罗薇;张英泽;阎小萍

    1 诊断分析及治疗经过血常规:白细胞15.13×109/L,中性粒细胞0.82,酸性粒细胞0.09.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1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31U/L,血清总蛋白定量46g/L,血清白蛋白定量26g/L,γ-谷氨酰转肽酶86U/L,总胆固醇5.29mmol/L,甘油三酯5.11mmol/L;肌酸激酶6304U/L,乳酸脱氢酶1014U/L,α-羟丁酸脱氢酶69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292 U/L;血细胞沉降率31mm/h,C-反应蛋白1.67mg/dl;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 、类风湿因子、肿瘤标记物均正常;二次查尿肌酸及肌红蛋白均为正常;心电图、腹部B超正常;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皮肤病理活检示:药物性皮炎;股四头肌肌肉病理活检:骨骼肌组织纤维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肌细胞核增多,少数肌纤维变性及萎缩,束间结缔组织及送检脂肪结缔组织内见散在淋巴及浆细胞浸润,符合炎症性肌肉改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