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瓣膜1例

    作者:郁素云

    患者男,12岁.反复发作左腰部剧痛并向下腹部放射,伴恶心呕吐一年余.体检:仅发现左肾区叩击痛.血、尿常规正常.X线检查提示:左输尿管上段狭窄、左肾积水.B超检查:左肾外形略大,肾包膜光整,肾皮质厚度正常,回声无明显改变,集合系统分离3.3cm,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呈漏斗状逐渐变窄,管内无结石回声,局部管壁增厚(附图),诊断: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左肾积水.

  • 超声诊断肾外型肾动脉瘤2例

    作者:徐颖;陈越秀

    例1,女27岁.因摔伤后腰部疼痛急诊行超声检查.B超所见:双肾包膜完整光滑,包膜下未见异常回声,肾内结构正常、血管分支走行正常,血供丰富.扫查肾主动脉时,发现左肾主动脉有局限性梭形扩张,全程2.9cm,宽处内径1.1cm,左肾动脉起始端内径0.9cm,远端内径0.5cm,管腔内呈红蓝旋转式血流(图1).超声诊断:左肾动脉瘤(肾外型).

  • B超诊断异位蹄铁融合肾1例

    作者:王艳芸

    患者,男,32岁,已婚.正常体检B超检查所见:双肾窝探查未见肾脏结构.中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未见团块状肿物回声.盆腔探查与脐下10mm正中线处见左右两肾下极完全融合的蹄铁形团块状肾.其形态规则,左右分布对称,左肾大小为80mm×48mm,右肾大小为77mm×50mm,肾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未见分离(图1).

  • 肾梗塞1例

    作者:王礼同

    患者男,47岁.左侧腰痛、腹痛1天,无发热、血尿.查体:神清,腹平软,左肾区压痛及明显叩击痛.B超示双肾及输尿管正常.CT示右肾体积缩小,其后部局部萎缩,皮质凹陷;左肾CT平扫无异常(图1),注射造影剂后,左肾后部肾实质无强化低密度灶,境界清楚,呈楔形,直达肾包膜(图2).CT诊断:右肾梗塞后局部萎缩,左肾梗塞.肾动脉造影:左肾动脉后支闭塞.1年后,CT示双肾体积缩小,右肾明显萎缩,皮质凹陷;左肾后部萎缩(图3).

  • 肾外伤后肾周血肿合并感染1例报道

    作者:严军;陈悦;党渭楞

    患者男,年龄49岁,因间歇性右侧腰痛伴血尿入院。以往有肾结石病史。入院诊断为肾结石。次日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2天之后患者右侧腰痛加剧,体检右侧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增多,>500/HP。临床诊断为尿路感染,给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疼痛依旧,并出现发热症状。2天后体检发现右上腹出现鸭蛋大小肿块,有压痛,有波动感。超声检查:右肾形态失常,明显缩小,右肾大小87mm × 39mm ,肾内结构模糊,肾内见多枚结石回声;肾包膜欠清晰,肾周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宽度39mm ,暗区内充满絮状回声和低回声团块。超声提示:右肾周包膜下弥漫性血肿,右肾压迫缩小,右肾多发结石。CT及IVP检查证实为右肾挫裂伤,包膜下血肿。再次追问病史,患者一月前有外伤史,后诊断:右肾挫裂伤伴包膜下血肿合并感染。即刻行右肾切除术,术中于右肾上极见一长4cm陈旧裂口,伴多个陈旧性血凝块附着,肾周有大量脓性液体约1000ml ,肾周脂肪包裹增厚,僵硬。术后病理诊断:右肾陈旧性破裂伴肾周脓血肿形成。  讨论 外伤性肾周血肿由闭合性或开放性肾外伤所引起。常见的为车祸,挤压,重力打击肾区所致。近年来,随着临床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广泛应用,震波碎石后亦可出现肾脏不同程度挫裂伤,常在震波碎石后1~2周内出现,国内报道也有多例,本院泌尿科也发生多例。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肾周少量血肿形成,肾包膜基本完整,肾内结构基本正常。而肾挫裂伤声像图表现为肾包膜完整性消失,肾周围有不同程度血块聚集,呈不规则低回声区,有时可见肾脏部分或完全断裂,断裂口呈楔形,出血量多者可使肾脏受压变形,且肾脏内结构回声往往模糊不清。合并感染时,可使图像进一步复杂化。结合病史有发热,腰痛,白细胞升高等;探头局部压痛明显,或局部出现肿块,并且声像图中出现混合性回声,即可做出诊断。

  • 移植肾静脉血栓伴急性排斥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陈娜燕;朱建平

    1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发现肌酐升高3年余,血透2年”被诊断为尿毒症入院。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明显手术禁忌症,于当年10月14日行亲属肾移植术,供肾为父肾。术后第1天尿量1500ml,入量1755ml,血肌酐828μmol/L,第2天尿量:240ml,血肌酐1124μmol/L。急行超声检查,仪器为GElog9,4C探头,频率为4MHz,超声所见:移植肾大小约11.28×5.71×5.69cm,肾包膜中段连续性中断(图1),移植肾周围可见偏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示:移植肾各级肾动脉呈高阻力状态,全舒张期反向血流(图2),未探及移植肾主静脉血流信号(图3)。

  • 前入路绕肝悬吊解剖性右半肝切除(附视频)

    作者:刘超;唐启彬;余先焕;张锐

    前入路肝切除是指先离断肝实质后游离肝脏的肝切除方法,具有避免肿瘤破裂出血、肿瘤细胞播散、撕裂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健侧肝脏缺血和(或)淤血等优点[1].绕肝悬吊指在肝后、下腔静脉前方放置一条带子,在切肝过程中提起肝脏,指引肝切除的方向,有利于控制深部肝实质离断时遇到的出血和避免损伤下腔静脉[2].前入路绕肝悬吊技术常用于右半肝切除,尤其适用于切除巨块型肝细胞肝癌(肝癌)、侵犯右侧膈肌或右肾包膜的肝癌.我们以1 例采用前入路绕肝悬吊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患者的手术过程视频为例,初步探讨该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和优缺点.

  • 单丝聚丙烯补片在肾固定术中的运用

    作者:沙明法;孙中侠;李克勤;陈仁富

    目前,肾下垂行肾固定术的术式有多种,如肾周筋膜、肾包膜与腰肌缝合固定术、切开肾包膜粘连固定术、Lowsley肾固定术等,而我们自1999年至今,对8例肾下垂患者在手术中采用美国生产的单丝聚丙烯(marlex)补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分析

    作者:刘彬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构瘤,是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在40岁后发病,女性居多,男性患者可伴有结节硬化.肿瘤多数单发,少数双侧发病,病理上为变异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它们含量差别较大,多数以脂肪为主,少数以血管平滑肌为主.肿瘤界限清晰,可突破肾包膜向外生长,无包膜但不俱侵蚀性,可使肾脏受压.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出现囊变坏死.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但是非典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须与肾癌等鉴别,本文收集了2001年1月-2008年1月经 CT 检查,病例证实的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0例做一份分析报道.

  • 外伤性脾左肾包膜破裂术后白细胞异常增高1例

    作者:张达坤;冯希全

    1 病历报告患者女性,25岁,因外伤致左上腹疼痛24h,加重6h入院。B超提示:脾脏“Y”型破裂,腹腔积血多,实验室检查:Hb94g/L,WBC 12.7×109/L,N 0.86。查体:T 36.5℃,P120/min,R 24/min,BP 10.0/6.0kPa,面色苍白,腹部轻度隆起,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4.0ml不凝血性液体,初步诊断:外伤性脾脏破裂,急行剖腹探查,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脏呈“Y”型真性破裂,脾蒂撕裂严重,腹腔积血多,结扎脾蒂并将脾脏切除,吸净积血,探见左肾上极包膜破裂3cm×2cm,行修补术,术后第1d WBC异常增高,持续在(42.5~69.7)×109/L,N 0.98~0.99,T37.8~38.5℃,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切口无感染征象,引流物为极少量血性液体。经注射青霉素G钠,甲硝唑足量抗炎治疗,4d后WBC减少,术后1周降至正常。半个月治愈出院。2 讨论2.1 脾脏是人体大免疫器官,内含大量免疫白细胞。本例脾脏“Y”型真性破裂、脾蒂撕裂,左肾上极包膜破裂。白细胞随血液流入腹腔,伤后30h方就诊行脾脏切除、左肾修补术,期间通过腹膜吸收,已有大量白细胞入血。2.2 患者外伤性脾脏破裂、左肾包膜破裂、伤后行脾脏切除左肾包膜修补术,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引起应激性白细胞增高。2.3 在血液中,各种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70%,其中绝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约有50%随血液循环,称为循环粒细胞,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循环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于小血管壁上,称为边缘粒细胞,本例外伤性脾破裂,左肾包膜破裂,并行脾脏切除,左肾包膜修补术,患者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加之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动员了大量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中。

  • 肾结核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雅丽;何新立

    过去诊断肾结核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尿常规及尿路静脉逆行造影,而现在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可为临床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将2004-2006年在本院诊治的35例继发于肺结核的肾结核病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如下.

  • 梗阻性肾积水并发尿外渗超声表现1例

    作者:王亚君;李竟;马超英;李锐;张立春

    患者女,28岁,因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腰腹部持续性疼痛,向腰骶部放射,伴低热半月就诊.使用Sony Gateway彩超仪,探头频率为 3.5.MHz,超声检查显示:右肾体积轻度增大,形态正常;右肾盂液性无回声区为 42.6.mm×40.6.mm;右输尿管上段扩张,为 14.7.mm;于中段测及一强回声,直径 9.5.mm,后方伴声影;右肾包膜与实质分离,见42 mm×54 mm不规则无回声区,包绕右肾,透声良好(图1).超声诊断:右肾周积液-性质待定,右肾右输尿管积水,右输尿管中段结石.后行CT 增强扫描,右肾周见线形高密度造影剂渗出,右肾静脉迂曲增粗,造影剂外渗.入院后,经体外碎石,当日即排除碎石多块.随后给予抗炎、补液、对症治疗1周,复查超声波,双肾正常.讨论梗阻性肾积水较常见,而由于梗阻引起尿外渗则较少见.在梗阻性肾积水中肾盂内尿的转归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经肾盂间质逆流外渗到肾周;②经肾静脉血流反流;③经肾淋巴管反流;④经肾小管反流.在肾盂压较低情况下,大部分尿液进入淋巴系统,而在肾盂压较高时,尿液进入静脉和肾盂间质,即可能引起尿外渗.另外,肾盂内压增高,肾包膜与肾实质粘附较疏松,易造成包膜与肾实质分离,尿液经以上途径渗出积聚在此间隙,以此缓解肾盂压.

  • 大鼠睾丸间质祖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红娟;邵莉进;陈新磊;米梅艳

    目的 探讨去势大鼠模型进行睾丸间质祖细胞(progenitor leydig cell,PLC)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去势大鼠模型,将经过体外培养、鉴定的PLC移植入肾包膜内,采用RT-PCR及磁分离均相酶联免疫(磁酶免)睾酮定量测定法等技术方法观察其移植后生长分化情况.结果 移植后受体血清睾酮浓度明显高于同期去势对照组(P<0.01).移植12周后实验组精囊的长度和相对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T-PCR定量检测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mRNA,对照组阴性表达,实验组第4周LHR mRNA表达较第8周及第12周低(P<0.01),第8周组与第12周组LH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移植的PLC在去势大鼠的肾包膜内可以存活,且逐渐生长分化成熟,可在一定程度弥补生殖功能不足.

  • 孤立肾部分切除后肾功能正常5年1例报告

    作者:杨建民;虞利民

    病例患者周某某,男,78岁,离休干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病史8年.7年前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CT检查提示左肾肾癌,在我院于1997年6月行左肾切除术,2年后体检复查又发现右肾下极见到一实质性肿瘤,遂转往上海某医院就诊,核医学影像诊断报告肾图提示:左肾切除,右肾功能低下,GFR=24.19 ml/min,B超及MR示右肾下极见一实质性肿瘤,约22 mm×23 mm左右,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腹主动脉旁、锁骨上未见肿大淋巴结,于2000年1月3日在全麻下行右肾部分切除术,切除肾组织约1/3左右,病理提示:右肾下极透明细胞癌,穿透肾包膜达周围脂肪、组织.术后肾功能正常,一般情况好出院.

  • 同种肾组织移植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红细胞质量和数量验证

    作者:王东文;刘荣耀;茹峰

    背景:既往通常采用的反复输血和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贫血,但由于多种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以现代医学公认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贫血的药物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阳性对照,从红细胞数量、质量方面验证同种肾组织移植的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混合模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随机分组动物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80只作为受体,成年受体大鼠尾静脉每天一次注射盐酸阿霉素6.5mg/kg,每周3次,共6周.然后切除右肾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供肾组织移植用Wistar新生鼠20只.出生三四天,雌雄不拘.实验用主要试剂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106U/L,由山东阿华医药公司提供(批号99435).方法:取2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无特殊干预;其余60只大鼠制备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肾组织移植组,将取处新生鼠的肾组织块多点植入受体肾包膜下;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每次按30 U/kg剂量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每周3次,连续6周;模型组.不给予其他干预.主要观察指标:以SABC法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组织和移植物的表达及分布.取大鼠内眦静脉血,以ELISA法直接测定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红蛋白水平,以相应的试剂盒测定红细胞膜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以及丙二醛水平.结果:①促红细胞生成素抗原阳性反应在正常对照组内表达呈强阳性.而在模型组呈弱阳性或不表达,在移植组中呈强阳性,模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实验30,45,60 d时促红细胞牛成素治疗组、肾组织移植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0.01),实验60 d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高于肾组织移植组(P<0.05).③实验30,45,60 d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肾组织移植组红细胞膜丙二醛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与肾组织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红细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酶活力组间差异与丙二醛相反.结论:肾组织移植可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大鼠红细胞数量和质量,作用与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基本相当.

  • 六例Page肾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海峰;赵忠文;宋玉峰

    目的:探讨Page肾的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文献总结分析6例Page肾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术前行经皮肾穿刺抽液治疗,3 d后病人腰痛复发,复查超声或CT检查结果同穿刺前一样,6例均行经腰的肾包膜切开引流术,术后病人症状消失.结论:Page肾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包膜下积液(积血及积尿).以右侧多见.以肾区或上腹部钝性外伤为主要原因.病人以患侧腰腹部胀痛为主诉.超声检查是基本的检查方法.CT检查是诊断Page肾的主要手段.经皮肾刺抽液效果不佳,短期内会复发.对有临床症状的Page肾行经腰的肾包膜切开引流术是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肾切除术没有必要,因为患肾的肾功能没有大的损害.

  • 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并发肾上腺下动脉出血及肾包膜下血肿1例

    作者:卞秋武;杨红梅;王晓亮;王庆胜;柳东田;张双月;苏庆立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检查和治疗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外周血管出血、血肿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但出现肾包膜下血肿非常罕见.我们遇到的1例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并发肾上腺下动脉出血及肾包膜下血肿形成,现报道如下.

  • 35例肾癌的CT诊断

    作者:郎兆会;沈风奇;王琪

    肾癌为肾脏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肾恶性肿瘤的80%~83%[1],以往的影像检查方法多以IVP和B超为主,由于二者提供的信息量少,因而价值有限,CT的应用使肾癌的检出率及确诊率明显提高。本文收集35例肾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分析CT表现,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且对指导临床诊治有所益处。1 资料和方法 35例肾癌患者(不包括肾盂癌和小儿肾肿瘤),年龄35~73岁,男25例,女10例。临床表现为血尿,腰部疼痛和腹部包块者24例,因发现转移灶而查找出原发灶8例,无症状因体检发现者3例。35例肾癌均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0例,颗粒细胞癌9例,肉瘤样细胞癌1例,混合型细胞癌5例。 采用SOMATOM AR.C型全身CT机,层厚间隔均为10mm,病灶部位必要时行2~5mm薄层扫描,35例均行双肾CT平扫及静脉推注增强扫描。2 结果 35例肾癌CT表现为:①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23例。②肿瘤大径1.5~8.0cm。③均匀略低密度10例,其余病灶密度不均匀,表现为低、更低、略高和高密度混合存在,2个病灶内见无定形高密度钙化影,3个病灶内有囊变,表现为水样低密度影,2个病灶内伴出血。④肿瘤超出肾皮质范围,累及肾包膜或肾集合系统者28例。⑤该组病例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者共9例,表现为血管内低密度区和受累血管腔的扩大,动态增强后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密度增高,肾癌直径都在3.5cm以上。而直径小于3.5cm者少见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10例发现淋巴结肿大,多位于肾门,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7例出现邻近和远处转移,其中2例累及同侧腰大肌,1例侵及脾脏,2例出现广泛椎体骨质破坏,2例出现肺内多发结节。⑥均行团注增强扫描。癌肿有轻度强化但程度不如正常肾组织,致肾癌的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境界更清楚。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区无强化。3 讨论 根据本组病理、CT检查结果,肾癌的CT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肾实质内见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肿块较小时往往为圆形或类圆形,而肿块较大时往往为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较大的肿块常常由肾局部明显凸起或向内压迫集合系统,使肾外形扩大或使集合系统变形。②肿块边界多毛糙,但有些较小病灶或有假包膜病灶,边界可较清。③多数肿块内密度不均,密度略低于正常肾实质,少数肿块密度均匀,密度接近或略高于正常肾实质。④肿块向外可侵犯肾包膜、肾筋膜及周围组织,向肾内可侵犯肾盂、肾盏、输尿管、肾门血管及下腔静脉等。⑤可伴有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⑥增强扫描后,肿瘤多数呈不均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可更加清楚,肾静脉、下腔静脉有瘤栓时显示其腔内充盈缺损。

  • 肾包膜侵犯状况对于肾癌临床症状及分期的意义

    作者:秦晓健;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朱耀;张海梁;戴波;沈益君;朱一平;施国海;马春光

    背景与目的:肾细胞癌是致死率高的泌尿系统肿瘤,肾包膜侵犯状况可能与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探讨了肾包膜侵犯状况对于肾癌临床症状及分期的意义.方法:根据肿瘤与肾包膜之间的关系把肾包膜侵犯状况分为浸润而未穿透包膜和浸润且穿透包膜.回顾分析2006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101例连续肾痛病例的临床症状、术后病理显示的肾包膜侵犯状况以及TNM分期(AJCC 2002年版),并比较3者之间的联系.结果:55例为体检发现,24例诉腰痛,18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14例有恶液质等全身症状或者伴有转移症状.大体标本77例肿瘤直径≤7 cm,50例≤4 cm.病理T_1期68例,T_2期9例, T_2期24例,其中N_(1-2)或M_1期的有19例.24例主诉腰痛的病例,肿瘤均未穿透肾包膜;而11例穿透肾包膜的,患者均无腰痛主诉.对于≤4 cm的肾癌,腰痛与肾包膜穿透与否无明显相关;当肿瘤>4 cm时,29%(10/35)例无腰痛主诉的病例肿瘤已穿透.肾包膜;当肿瘤>7 cm时,53%(8/15)例无腰痛主诉的病例中肿瘤穿透肾包膜:有转移症状或全身症状的病例,43%(6/14)肿瘤穿透肾包膜;无转移症状或全身症状的病例中,6%(5/87)肿瘤穿透肾包膜.40%(40/101)的病例出现肾包膜浸润,其中11例穿透肾包膜:在肿瘤>7 cm的病例中,71%(17/24)出现肾包膜浸润.当肾癌局部未穿透肾包膜时,是否有包膜浸润对于肿瘤的淋巴结或内脏器官的转移无影响(4/29 vs 9/61,P>0.05);当肾癌浸润肾包膜时,如无进一步的肾包膜穿透,则肿瘤转移显著减少(6/11 vs 4/29,P<0.01).结论:就诊时腰痛主诉提示肾癌可能尚为局限性病变,对于较大的肾脏占位,如无腰痛主诉,则肿瘤可能已穿透肾包膜.肾包膜侵犯状况与肾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分期有关联.肾包膜浸润在肾癌中比较常见,尤其对于较大的肿瘤,但穿透肾包膜的肿瘤很少.仅仅肾包膜浸润而不穿透不增加肾癌诊断时出现转移的概率,肾包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肿瘤的转移,在限制肿瘤扩散中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 肾包膜侵犯是否可以作为局限性肾癌的预后因素?

    作者:S ü er E;Erg ü n G;Bahaei S;Bed ü k Y;施国海;叶定伟

    目的:评估肾包膜侵犯但无肾周脂肪侵犯的局限性肾癌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到2007年249例肾癌保守手术(肾脏全切和肾脏部分切除术).根据2002年TNM分级分为T1-T2N0N0M0.卡方检验观察临床、病理学参数与包膜侵犯的关系.根据包膜侵犯情况进行疾病相关生存Kaplan-Meier评估,并应用Log rank检验对生存资料进行比较.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