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对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

    作者:柴亚欣;牛玉军;陈大鹏

    目的 运用CT测量结果探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借以通过心外膜脂肪(EAT)体积早期评估升主动脉病变.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6年1-9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69例,并根据有无冠状动脉硬化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109例).研究组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评分分为轻微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以文献记载EAT体积的阈值107.2 cm3为界分为暴露组,其余为非暴露组.测量并计算EAT体积及升主动脉弹性值.分析EAT体积与升主动脉弹性值的相关性以及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结果 对照组EAT体积与升主动脉弹性值无相关性(r=-0.156,P>0.05);轻微、轻度、中度、重度组EAT体积与升主动脉弹性值间均呈负相关(r=-0.378、-0.340、-0.514、-0.459,P<0.05);EAT体积是升主动脉弹性值的独立影响因子(β=-0.009,t=-2.653,P<0.05);暴露组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非暴露组的9.318倍.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EAT体积与升主动脉弹性有明显的相关性.EAT体积的评价能为临床早期预测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病变的发生提供有效参考.

  • 腹部脂肪及年龄对女性腰椎骨质密度影响协同作用分析

    作者:张晓东;赵文吉;陈焱君;赵银霞;张灵艳;严杰文;卢雄光;李绍林

    目的 腹部脂肪与腰椎骨质密度(BMD)关系密切,但大多研究未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文中重点探讨腹部脂肪及年龄对女性腰椎BMD影响的协同作用,以加深对骨质疏松发生机制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4年l-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志愿者及慢性腰腿痛女性患者共79例,年龄25~76岁,平均(51.5±12.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计算体重指数(BMI).行定量CT (QCT)腹部扫描,测量腰椎(L3)的BMD及相应层面的腹部皮下脂肪(SAT)与内脏脂肪(VAT)含量.根据79例患者的BMD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比较各组间年龄、BMI、SAT及VAT差异,分析年龄与VAT的交互作用及相关性.结果 3组间比较,年龄、VA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715、13.546,P<0.05),3组间BMI、S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79、2.451,P>0.05);年龄对VAT影响腰椎BMD具有明显交互作用,控制年龄变量后,3组间VA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5,P>0.05);年龄与BMD呈负相关性(r=-0.842,P<0.05),与VAT呈正相关性(r=0.566,P<0.05).结论 年龄是影响女性腰椎BMD的主要负性因素,对VAT影响女性腰椎BMD有交互作用.控制年龄变量后,VAT对女性腰椎BMD无明显影响.因此,在研究腹部脂肪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时应考虑年龄的交互因素.

  • 一次性吸引器头外套筒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丽娜

    在骨科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为避免医生在使用攻丝进行扩孔的过程中,将术野的脂肪组织缠于攻丝上,而影响术中操作,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将一次性吸引器头外套筒套在攻丝上,手术应用200例,效果满意.现将用法介绍如下.

  • 内脂素与胰岛素抵抗及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小娟;其木格

    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可以储备能量,而且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其可以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脂联素、内脂素(visfatin)等。研究表明这些因子与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炎性反应等有关,参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内脂素是2005年日本科学家Fukuhara等[1]在研究内脏脂肪时发现的,因此命名为内脂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内脂素可能通过参与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以及促进炎症反应等途径,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该病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 脂肪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进展

    作者:朱晓文;修有成;赵维明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具有多方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在以往的医学研究领域中,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BMSCs)一直是成体干细胞中热门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由于其具有来源较少,提取困难,提取过程对患者痛苦较大等诸多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直到2001年,Zuk等[1]通过吸脂手术第一次从人体的脂肪中提取分离并获得了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肌肉、软骨、脂肪、表皮,造血、神经等多种组织的ADSCs。而De Ugarte等[2]发现ADSCs与BMSCs在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细胞衰减、多向分化能力及基因转导能力等方面基本相似。而ADSCs相对BMSCs具有取材方便,难度较小,对患者创伤痛苦较低的优点。因此, ADSCs已成为新的成体干细胞的研究热点。

  • 脂肪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作者:梅聪;宋滇平;严新民

    脂肪组织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仅供能量储存的器官,但是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有着旺盛的内分泌能力,众多的脂肪因子被分离、鉴定,如瘦素( Leptin)、脂联素( Adiponectin)、抵抗素(Resist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Apelin、内脏脂肪素( Visfatin)、网膜素(Omentin)等,这些脂肪因子参与体内的多种代谢过程,尤其是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1] .

  • 肠系膜纤维瘤病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作者:符涛;王文跃;周雷

    肠系膜纤维瘤病(mesenteric fibromatosis)是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的一个类型.韧带样纤维瘤病也称韧带样瘤(desmoid tumor)或侵袭性纤维瘤病,发生于深部软组织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常向邻近的肌肉组织或脂肪组织内浸润性生长,切除不净极易复发[1].韧带样纤维瘤病通常发生于腹壁、腹壁外、腹腔内和肠系膜.其中,腹腔内和肠系膜发病率较低,仅占10%~20%[2].

  • Sirtuins抗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静;李刚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是在研究酵母转录沉默时被发现的。脊椎动物Sirtuins(Sirts)是Sir2同源家族蛋白成员的总称,其包括Sirt1~Sirt7。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胰腺、睾丸、卵巢、脂肪组织及心脏。 Sirt1、Sirt6定位于细胞核,Sirt2定位于细胞质,Sirt3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及线粒体,Sirt4、Sirt5定位于线粒体,而Sirt7定位于核仁。 Sirtuins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的辅助下具有核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活性和二磷酸腺苷( 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另外研究还发现其具有去丙二酰酶活性和去琥珀酰酶活性,可调控基因转录,修复断裂损伤的双链DNA,稳定染色质,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抗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促进糖脂氧化还原反应,调节能量代谢。目前,研究发现Sirtuins 能延长机体寿命,抗衰老、痴呆,可阻滞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衰等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本文就Sirtuins抗衰老相关性心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ICU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营养评估与支持

    作者:孟丽娜;张广宇;张玉想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meningitis ,TBM)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以脑膜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脑实质及脑血管亦常受累,属重症肺外结核,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约有30%的TBM患者虽经积极抗结核治疗但仍死亡[1],其中ICU重症TBM患者死亡率可高达43.3%[2],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合并严重感染。重症TB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营养素摄入不足,胃肠道丢失增加,非脂肪组织迅速而严重消耗。同时由于神经内分泌改变,能量代谢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糖代谢紊乱,长期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使病灶迁延,感染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加[3-4]。因此,如何对重症TBM患者早期进行正确的营养评估及有效的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现综述如下。

  •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伟;冀堃

    间充质干细胞(MSCs)[1-3]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SCs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在应用激素或生长因子的适当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以及肌肉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4-7]。MSCs可以从多种组织器官中分离出来,如骨髓、脐带血和脂肪[8]。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研究较多的一种成体干细胞,但因其取材时对机体的创伤较大,而且骨髓中干细胞的比例要比脂肪中含量少。而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因其来源广泛、取材方便、给患者带来的损伤小,而且脂肪组织中的干细胞含量丰富、细胞增殖快、免疫原性低等优点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Irisi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的研究

    作者:王小龙;刘同祥;赵新祥;徐伟华;李维正

    目的:检测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清Irisin (鸢尾素)的水平,研究Irisin在CH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3年1~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45例,并根据NYHA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心功能Ⅱ级患者12例,心功能Ⅲ级患者15例,心功能Ⅳ级患者18例,另选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相匹配的,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清 Irisin 水平,并完成心电图(ECG)、LVEF、空腹血糖、心功能等常规检查项目。比较健康对照组与心力衰竭组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不同亚组间的 Irisin 差异,并对Irisin 与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4组受试者年龄、性别、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心力衰竭组Irisin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在NYHA分级Ⅱ、Ⅲ和Ⅳ级患者中逐渐降低。(3)心力衰竭组的LVEF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间逐渐下降。(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Irisin与LVEF呈正相关(r=0.694,P<0.05)。结论(1)在CHF患者中血清Irisin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故可以作为CHF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用于CH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为CH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2)Irisin与LVEF呈正相关,可以反映心功能的情况。

  • 心包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斑块组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莘;秦崇;时文伟;敖国昆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心包脂肪组织(PAT)体积与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组成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597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 CCTA 检查的患者(男1090例,女507例,年龄35~71岁)。其中382例发现存在动脉斑块。我们比较了冠心病和斑块组成[存在斑块、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多支病变和梗阻性狭窄]与无冠心病者的PAT体积。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CP、NCP、MP及多支血管病变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分别为(211.4±93.6)cm3、(233.2±95.0)cm3、(257.3±82.1)cm3及(261.5±101.7)cm3 vs.(173.7±98.1) cm3,P值分别为0.012、0.008、0.004及0.002]。存在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279.2±99.81)cm3 vs.(173.7±98.1)cm3,P<0.001]。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P<0.001)。结论存在冠状动脉斑块、CP、NCP、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患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PAT体积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 不同植皮治疗方法在救治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宁勇;刘明锁;刘文文;孟一峰;王莉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特点和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的10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分别采取保痂分次肉芽创面植皮、切痂微粒皮移植、削痂微粒皮移植三种治疗方法,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保痂分次肉芽创面植皮组(63.5±9.6)d,切痂微粒皮移植组(52.8±7.6)d,削痂微粒皮移植组(49.8±8.3)d。保痂组病程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感染死亡几率大;切痂组手术病程短,但手术损伤重,愈后外观差,术后功能康复影响大;削痂组创面病程短,预后外观欠佳,术后功能影响相对小。结论伤后及时清除坏死组织,进行有效的覆盖,可减轻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并且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削痂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保留了皮肤及脂肪组织的部分功能,减轻了损伤,愈后外观和功能较好。

  • 320排动态容积CT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林莉岚;彭晋;郭春生;吴贵华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但有时会由于发育异常,表现为部分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节段走行于心脏的心肌纤维下,其中覆盖于血管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而走行于心肌纤维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1],该复合体称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MB-MCA).一直以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MCA及MB的主要手段,但CAG的敏感性差,检出率较低,自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问世以来,由于其能对冠状动脉及心肌进行精细成像,故在MB-MCA诊断中具有特别的价值,较传统CAG更具优越性.我院新引进闽西南第一台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该CT一圈扫描就能完成整个心脏采集,能更清晰的反映冠状动脉与心肌之间的解剖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MB-MCA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单纯性肥胖与胃动力相关激素的临床观察研究

    作者:张淑梅;姚树坤;常丽丽

    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胃动力异常,胃动力除受神经系统调控外,还受胃动素(MTL)、瘦素(leptin)、生长素(ghrelin)、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激素的调控和影响.MTL可促进胃排空;瘦素可抑制食欲,减少动物的摄食;生长素可增加摄食量,刺激胃酸分泌和胃动力,增加脂肪组织和体重;GLP-1增加饱感,延缓胃排空,增加胰岛素效能,维持碳水化合物平衡,减少动物的摄食.于餐前和餐后30 min,我们对正常体重和肥胖者进行血浆MTL瘦素、生长素、PGL-1水平检测,探讨这些激素对肥胖者胃动力的影响.

  •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误诊分析

    作者:胡阳军;刘建华;王丰;闵霞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又称肾错构瘤,是肾脏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临床见到的RAML,症状不明显,多因体检或破裂出血、合并泌尿系结石等才被发现。绝大多数RAML可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及诊断,但当瘤内脂肪含量甚少或不含脂肪组织(肾血管平滑肌瘤),同时存在囊性变时,极易误诊。我科曾收治1例在外院误诊为右肾囊肿的右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 子宫阔韧带骨软骨瘤一例

    作者:王丽宁;蔡辉;张新鹏

    患者女,31岁,主因发现盆腔包块入院,超声提示右侧阔韧带子宫肌瘤,盆腔囊性包块,手术切除阔韧带表面突起肿物及右侧卵巢囊肿(病理证实右侧卵巢囊肿为黏液性囊腺瘤).阔韧带肿物病理检查,肉眼所见:不整形组织一块,大小为1.8 cm×1.5 cm×1.5 cm,分叶状,灰白质硬,脱钙制片.镜下所见:典型三层结构,表面为致密纤维组织构成的纤维膜,中间软骨帽的结构似正常的骨骺软骨,近表层软骨细胞较不成熟,细胞星形,胞浆较少,陷窝不明显;再向下软骨细胞变大,陷窝明显;内层为骨小梁,小梁间为脂肪组织、红骨髓(图1,2).

  • 左股部脂肪纤维瘤病一例

    作者:刘杜先;刘兰侠;周辉;方媛;张杰东;许喆斐

    患者男,17岁,发现左股部后侧逐渐增大包块12年(图1),无不适。超声示左大腿后侧不规则形软组织内块影,脂肪样密度,疑脂肪瘤。MRI示棋盘样脂肪及软组织混杂性包块(图2)。术中见左大腿后侧皮下软组织内脂肪样肿块,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患者无其他家族性疾病发病史。病理检查肉眼示灰黄、灰红不整形组织3块,总大小10 cm×6 cm×1.5 cm,大部分呈片状,网膜样。切面大部分呈灰黄,网格样掺杂有灰红色胶原样组织,质软,局部胶原纤维质硬韧。局部胶原纤维增生呈结节状,大直径约1.3 cm(图3)。镜下示肿瘤由交错分布的条纹状成熟脂肪组织和纤维性梭形细胞组成,后者主要位于脂肪组织间隔处,脂肪小叶结构基本保存。纤维性梭形细胞区域主要是成熟的胶原纤维,可伴有灶性黏液样变性区(图4,5)。免疫组化标记示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图6),灶性表达CD34、bcl-2、S-100及CD99等。

  •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转移18 F-FDG PET/CT显像一例

    作者:关建中;刘翠玉;倪诚凯

    患者女,55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上腹包块伴发热7 d于2011年2月16日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查体:腹平软,左上腹可触及表面光滑肿块,质韧,无触痛,上界不清,内侧至腹直肌外侧缘,下界至肋缘下4横指,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正常;血钾3.0 mmol/L;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 CEA、NSE、AFP、PSA、CA15-3、CA125均(-)。胸腹部CT检查:腹膜后见巨大类圆形肿块影,病变大截面约10 cm ×12 cm,内见多发脂肪密度影,增强后可见不均匀网格状强化,左肾实质部分受累(图1);双侧肺野可见多发散在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楚光滑。 CT诊断:腹膜后占位累及左肾;双肺转移瘤。手术及术后病理:于2011年2月2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肿瘤切除术,术中于左肾前方见一约12 cm ×10 cm ×10 cm肿瘤组织,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脂肪组织为主,质较硬,术中诊断左肾错构瘤,完整剥离肿瘤较困难,行左肾及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瘤组织由梭形、胞质红染的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和脂肪组织构成,瘤细胞分化成熟,异型性不明显(图2)。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呈MelanA (+),SMA(+++), Vimentin (+++), HMB45(+), Desmin
      (+),CKpan(-),EMA(-),S-100(+)。病理诊断:(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累及部分肾实质。 PET/CT:于2011年3月11日采用GE Discovery STE 16排PET/CT检查,禁食6 h测血糖为5.1 mmol/L,静脉注射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8 mCi,1 h后行PET/CT检查,2 min/床位。双侧肺野及双侧胸膜可见多发散在类圆形结节影,边界光滑清楚,大小不等,大病变大小约1.0 cm ×1.1 cm,其内密度均匀呈脂肪密度, CT 值约-140~-60 HU,大部分病变FDG摄取无增高,小部分病变FDG摄取轻度增高,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1.0(图3)。左肾缺如,左侧腹壁边缘毛糙,FDG摄取异常增高,SUVmax 5.5。诊断: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双肺多发转移瘤。

  • 结核性胸水伴胆固醇结晶一例

    作者:李锐成;邹菊贤;张惠中

    患者男,71岁。主因“间断性发热1年”于2012年11月6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以午后低热为主,高温度达38.3℃,呈间断性发作。偶有刺激性咳嗽,无咳痰、咯血,无寒战、盗汗,无心慌、胸闷、气短。查体:体温36.3℃,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5/80 mm Hg,体重60 kg。左侧胸廓轻度塌陷,胸壁无静脉曲张,左侧呼吸动度稍减弱、语颤减弱,右侧语颤正常,左下肺叩诊浊音,余肺叩诊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胸部CT示:左肺部分不张,右肺中下叶及左肺感染性病变,右肺上叶尖段及左肺上叶尖后段陈旧性病变,右肺上叶后段结节,双侧胸膜增厚、钙化,左侧局部可见包裹性积液。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系列、空腹血糖、血沉、心电图、心脏超声基本正常。胸水生化:总蛋白46 g/L,氯化物100.6 mmol/L,葡萄糖1.73 mmol/L。胸水常规:黄色,混浊,强光下可见许多针状物悬浮于积液中,加入乙醚振荡,未见样品变清;苏丹Ⅲ染色阴性。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方形缺角薄片状的胆固醇结晶,Rivalta试验阳性,有核细胞计数6350×106/L,多核细胞35%,单个核细胞65%。胸水结核杆菌DNA:3.65×105拷贝。后行左侧胸膜剥脱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胸膜送检)脂肪组织、横纹肌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慢性炎伴纤维组织增生及透明变性。术后经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好转出院,出院诊断:结核性脓胸。

1736 条记录 7/87 页 « 12...45678910...868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