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糖尿病

中华糖尿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 Mellitus 중화당뇨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5809
  • 国内刊号: 11-579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tn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翁建平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不同体质指数2型糖尿病患者胃旁路术后不良事件的随访

    作者:周训美;孙芳;陈静;柯志刚;蒲云飞;李强;李英莎;李凡;闫振成;何洪波;张和轩;赵志钢;童卫东;祝之明

    目的 随访观察不同体质指数(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胃旁路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观察2010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胃旁路术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8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术前、术后的体质指数、血糖、血脂、血压、不良事件情况.以BMI 27.5 kg/m2为切点,将BMI≥27.5 kg/m2归为高BMI组,将BMI<27.5 kg/m2归为低BMI组.比较两组代谢指标转归和不良事件发生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低BMI组(33例)术后1年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术前下降(t=2.1~6.8,均P<0.05).高BMI组(54例)术后1年BMI、空腹血糖(FPG)、HbA1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BP、DBP较术前下降(t=2.0~7.6,均P<0.05).两组术后1年、3年胃肠道(吻合口、倾倒综合征、吸收不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3%(9/33)比20.4%(11/54)、12.1%(4/33)比5.6%(3/54)、6.1%(2/33)比3.7%(2/54)、6.1%(2/33)比0、12.1%(4/33)比16.7%(9/54)、12.1%(4/33)比11.1%(6/54),χ2=0~1.1,均P>0.05]、营养不良相关(贫血、锌缺乏、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比13.3%、25%比0、0比26.6%、22.2%比14.2%、13.3%比15.0%、10%比0, χ2=0~2.9,均P>0.05).按照不良事件发生的数量,将患者分为术后发生了1种、2种和3种及以上不良事件三组,发生2种不良事件组术后1年HbA1c较术前下降(t=2.4,P<0.05).发生3种及以上不良事件组术后1年FPG、HbA1c、TG、SBP、DBP较术前下降(t=2.2~2.9,均P<0.05).结论 胃旁路手术对2型糖尿病近远期效果显著,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术前BMI无显著相关.

  • 体质指数正常的人群腰围与代谢风险的关系

    作者:鱼馨文;贾爱华;明洁;张文成;李乔岳;郝盼蕊;刘纯;姬秋和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的人群中腰围与代谢风险的关系.同时以代谢风险为研究终点分析BMI正常人群的腰围切点,为BMI正常人群早期发现及预防代谢紊乱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是2007至2008年中国糖尿病及代谢紊乱研究的一部分,以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S)和高血压患病风险为研究终点,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BMI正常人群腰围适宜切点,并依据2型糖尿病、MS和高血压患病率所占权重对诊断切点进行合并,得出佳的腰围切点.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053名受试者,其BMI均在正常范围内(18.5 kg/m2≤BMI<24.0 kg/m2),平均年龄(43±14)岁;其中7988名男性,平均年龄(44±15)岁,14065名女性,平均年龄(42±13)岁.BMI正常人群随着腰围的增加,男性和女性人群中2型糖尿病、MS等代谢紊乱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分别以2型糖尿病、MS和高血压作为观察终点,分析腰围的大小与各类疾病患病率的关系,其中男性根据2型糖尿病、MS和高血压分别计算得到的腰围佳切点为78、79及77 cm,女性为73、78及73 cm.权重后腰围佳切点男性为78 cm,女性为74 cm.以此为切点,男性2型糖尿病、MS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1.5%(465/4111)、12.8%(528/4111)及25.0%(1029/4111);女性则分别为9.6%(632/6553)、12.1%(795/6553)及22.3%(1463/6553).利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各年龄组腰围佳切点,男性20~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及71岁以上组分别为76、81、79、76、76及81 cm;女性则分别为74、74、73、76、81及76 cm.结论 建议对于BMI正常,但男性腰围>78 cm,女性>74 cm的人群进行代谢性疾病的筛查.

  • 不同体质指数及临床表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谢特征研究

    作者:刘佳怡;沈山梅;王静;张冰洁;邵飞;程艳冬;孟然;荆亚莉;冯文焕;房其军;毕艳;朱大龙

    目的 分析不同体质指数(BMI)分层和各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内分泌和代谢特征,为PCO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个体化临床综合管理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88例PCOS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年龄、BMI匹配的无高雄激素表现、月经规律的女性66名作为对照组.再根据BMI将研究组分为肥胖亚组(BMI≥25 kg/m2)252例和非肥胖亚组(BMI<25 kg/m2)136例.根据鹿特丹诊断标准中规定的4个表型临床表现将研究组分为OH亚组[稀发排卵和/或无排卵(O)+高雄激素表现(H)]48例、OP亚组[O+卵巢多囊样改变(P)]102例、HP亚组49例及OHP亚组189例.另根据有无H将研究组分为HA亚组286例和无H亚组(Non-HA)102例.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比较各组临床内分泌及代谢相关参数.结果(1)肥胖亚组内分泌及代谢指标与非肥胖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H、HP、OHP亚组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均高于对照组[(20±13)、(21±13)、(22±15)比(15±10)mU/L, P<0.05],OHP亚组高于OP亚组[(22±15)比(17±12)mU/L,P<0.05];OHP亚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对照组(5.2±3.9比3.4±2.4,P<0.05).(2)OH、HP及OHP三亚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HP亚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和OP亚组(均P<0.05).(3)HA亚组BMI[(28±6)kg/m2]、FINS[(22±14)mU/L]、餐后2 h血清胰岛素[(153±111)mU/L]、HOMA-IR (5±4)高于Non-HA亚组[(26±6)kg/m2、(17±12)mU/L、(121±88)mU/L、4±3],而HDL-C[(1.1±0.3)mmol/L]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22±13)nmol/L]低于Non-HA亚组[(1.2±0.3)mmol/L、(41±23)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5~3.891,均P<0.05).(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HBG与空腹血糖、FINS、HOMA-IR、血尿酸、甘油三酯(TG)、LDL-C呈负相关(r=-0.233~-0.147,均P<0.05),与HDL-C呈正相关(r=0.384,P<0.001);游离雄激素指数(FAI)与FINS、HOMA-IR、血尿酸、TG呈正相关(r=0.143~0.231,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160,P=0.012).结论 高雄激素血症及肥胖可加重PCOS患者内分泌和代谢紊乱风险,不同临床表型的PCOS患者存在不同的内分泌代谢特征.

  • 全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质量水平和标准化现状

    作者:张天娇;张传宝;王冬环;陈文祥

    目的 调查和分析我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质量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现状,探讨我国HbA1c质量控制工作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方法 收集2008至2017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HbA1c室间质量评价(EQA)计划数据资料,使用Excel 2010软件计算各个批号质控品(除外xˉ± 3s后)数据的统计值,对参加实验室情况、检测系统构成、实验室间变异、偏倚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美国、欧洲HbA1cEQA计划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2008至2017年,全国HbA1cEQA计划参加实验室总数由313家增长至1644家;所有实验室间变异系数(除外xˉ± 3s后)的平均值由16.5%降至4.7%;主流检测系统室间变异系数由8.9%降至4.0%.2017年EQA计划中,77%(1266/1644)的实验室使用的检测系统对全部5个批号质控品的组内变异系数<3.5%;85.6%(1407/1644)的实验室所有5个批号质控品测定结果与国际临床化学参考方法测定的靶值的偏倚均<0.5% HbA1c,69.8% (1148/1644)的实验室偏倚均<0.3% HbA1c.主流检测系统在实验室间变异、组内变异、偏倚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与欧美发达国家数据无显著差异.结论 近十年来,我国HbA1c检测的整体质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小,HbA1c参考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

  • 腹型肥胖对正常体质指数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作者:张军霞;向光大;张碧琳;刁波;王刚

    目的 观察腹型肥胖对正常体质指数(BMI)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至10月于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18.5 kg/m2≤BMI<24 kg/m2的新诊断T2DM患者223例,根据内脏脂肪面积(VFA)分为腹型肥胖组[AO (+)]113例(VFA>100 cm2)和非腹型肥胖组[AO(-)]110例(VFA≤100 cm2).测定两组BMI、血压、血糖、体脂率、VFA值、空腹胰岛素(FINS)、UAER等.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腹型肥胖与UAER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与AO(-)组比较,AO(+)组吸烟率、饮酒率、BMI、VFA、收缩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肌酐、空腹血糖、FINS水平更高(t值为-22.070~-2.153,均P<0.05),预估肾小球滤过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低(t=5.319、5.028,P<0.001).AO(+)组UAER明显高于AO(-)组[29.4(22.2,55.7)比18.4(15.4,24.7)mg/24 h,t=12.540,P<0.001].相关分析显示,VFA与UAER呈正相关(r=0.46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腹型肥胖是体重正常的新诊断T2DM患者UAER的独立影响因子(β=0.256,P=0.001).结论 VFA与T2DM患者UAER呈正相关,腹型肥胖是体重正常的新诊断T2DM患者UAER的独立影响因素.

  • 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高洁;迪丽达尔·木汗哈力;凌雁;高鑫

    目的 评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亚临床甲减")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就诊的伴亚临床甲减的T2DM患者(病例组)123例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对照组)266例,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指标并比较.根据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进行三分位分层,在校正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亚临床甲减、甲状腺相关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组男性患者比例[41.46%(51/123)]、他汀类使用比例[1.67%(2/123)]、吸烟者比例[10.57%(13/123)]、糖化血红蛋白(HbA1c,8.61%±0.18%)及FT4水平[(16.20±0.25)pmol/L]均低于对照组[60.15%(160/266)、9.40%(25/266)、24.06%(64/266)、9.45%±0.12%、(16.85±0.14)pmol/L,t=-3.808~13.150,均P<0.05],TSH水平高于对照组[4.9(4.5~7.1)比1.8(1.2~2.6)nU/L,t=-24.069,P<0.05].(2)校正各项心血管风险因素后,病例组心血管疾病风险仍较对照组增加(OR=3.205,95% CI=1.219~8.425,P=0.018).以第1三分位层为参照,心血管疾病风险仅在TSH第3三分位层增加[4.369(1.462~13.046),P=0.008],在FT3和FT4第2和第3三分位层均无增加[FT3:0.806(0.305~2.130),P=0.663;1.268(0.481~3.347),P=0.631;FT4:0.462(0.181~1.179), P=0.106;0.873(0.349~2.185),P=0.772].结论 亚临床甲减与T2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独立相关,并可能通过TSH水平升高增加T2DM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亚群频率及Helio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分子表型分析

    作者:陈姝;肖蕾;付麒;许馨予;崔岱;杨涛;徐宽枫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亚群频率和其表达Helio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分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40例T1DM患者为研究对象(T1DM组),同期医院体检健康人群67名作为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以CD25和FoxP3标记CD4 Tregs(FoxP3+CD25+),以CD45RA及FoxP3标记区分Treg细胞亚群(初始型nTreg, CD45RA+FoxP3+;激活型aTreg,CD45RA-FoxP3hi;分泌型sTreg,CD45RA-FoxP3+),并进一步标记Treg各亚群中Helios及CTLA-4分子,行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用双侧未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1型糖尿病组PBMC中的总Treg细胞及其亚群(nTreg、aTreg及sTreg)占CD4 T细胞的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95~0.5750,均P>0.05),并且两组间nTreg、aTreg及sTreg亚群占总Treg细胞的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438~0.2723,均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Helios分子在两组间Treg细胞及其亚群(nTreg、aTreg及sTreg)上表达无统计学差异(t=0.1784~1.1240,均P>0.05).但1型糖尿病组总Treg及sTreg、nTreg细胞亚群CTLA-4分子的表达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2~3.435,均P<0.05),而该分子在aTreg亚群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8,P=0.0887,P>0.05).结论 本研究人群中,1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CD4 Treg及其亚群未发现频率的显著变化,但sTreg及nTreg细胞亚群抑制性表型CTLA-4表达下调,这可能是导致1型糖尿病患者Treg细胞抑制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 超重和肥胖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作者:张芃子;葛智娟;王洪东;冯文焕;姜灿;王妍;孙喜太;褚薛慧;朱大龙;毕艳

    目的 探讨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泌乳素(PR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成年超重及肥胖患者494例,根据腹部彩色超声结果分为NAFLD组(n=353)及非NAFLD组(n=141).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代谢手术的肥胖患者20例,进行肝脏病理活检.清晨空腹抽血检测PRL、肝酶、血糖、血脂,组间比较利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RL与NAFLD的关系.结果 纳入277例男性及217例女性超重及肥胖患者,NAFLD患者血清PRL水平明显低于无NAFLD人群[男性7.7(5.9,10.8)比8.7(6.9,11.8)μg/L,Z=-2.500,P=0.012;女性8.4(6.2,12.2)比10.7(7.7,13.4)μg/L,Z=-3.890,P<0.001];根据血清PRL水平由低到高的三分位数分成三组,随着PRL水平升高,男性及女性NAFLD患病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PRL仍是NAFLD的保护因素(OR=0.923,P=0.008).同时,肝脏病理诊断为NAFLD者(n=16)其血清PRL水平也低于无NAFLD者(n=4)[9.2(5.0,13.5)比16.8(11.8,20.9)μg/L].结论 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PRL水平降低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 胰岛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Sprague-Dawley大鼠1型糖尿病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施静;魏玲玲;冯天航;赖春友;姚豫桐;邓绍平;黄孝伦

    目的 探讨Sprague-Dawley(SD)大鼠胰岛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能否提高治疗糖尿病的远期疗效.方法 体外实验:选健康1周龄SD大鼠4只,分离培养BMSCs,另选健康6~8周龄SD大鼠3只,分离胰岛细胞,将两种细胞分为1640培养基组、BMSCs培养组、胰岛培养组、胰岛与BMSCs联合培养组共4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所有培养组的培养基均为1640培养基).各组于培养后的第1、3、7天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胰岛素及C肽水平测定.体内实验:选取体重180~20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1%链脲佐菌素-柠檬酸盐缓冲液60 mg/kg腹腔注射方法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将成模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移植组、胰岛移植组、胰岛与BMSCs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共4组(每组15只)进行体内细胞移植实验.各组于移植后的第1、3、7、14、30天分别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及体重、胰岛素、C肽水平、总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胰岛移植组比较,联合移植组血糖水平降低(t=11.44~28.02,均P<0.05)、胰岛素(t=10.03~6.86,均P<0.05)及C肽分泌水平升高(t=1.47~2.59,均P<0.05)、总胆红素(t=7.67~6.39,均P<0.05)及谷草转氨酶(t=12.00~8.89,均P<0.05)和谷丙转氨酶(t=8.08~10.40,均P<0.05)水平降低、胰岛素的免疫荧光强度表达较亮,模型组与BMSCs移植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胰岛与BMSCs联合移植与单独胰岛移植相比能更好地治疗1型糖尿病,对1型糖尿病可能具有远期疗效.

  • 是结束,更是开始:谈代谢手术后的管理

    作者:包玉倩

    由于机体能量的摄入多于消耗,剩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积聚,导致超重和肥胖.肥胖是引起成人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心血管病的高风险因素,也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疾病、肿瘤和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对民众的预期寿命、生存质量带来巨大威胁[1].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中国成人肥胖的患病率高达11.9%[2].根据新报告,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0.9%,患病人数居世界之首[3].肥胖常与糖尿病相伴发生,肥胖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21.1%.常规的肥胖、糖尿病的内科治疗措施疗效有限,血糖控制率不到50%[3],多重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的同时达标率仅为5.6%[4].代谢手术因其具有可靠的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及多种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作用,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5], 2016年被首次写入2型糖尿病的治疗路径[6].此外,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证实,代谢手术可以有效改善动脉弹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肺功能[7-8].然而,代谢手术并不能跟肥胖和糖尿病完全了断,手术后的规范管理不可或缺.

    关键词:
  • 代谢性手术及术后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变化

    作者:赵少倩;洪洁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肥胖症患病率显著增加,发病年龄提前.肥胖发生会增加肥胖相关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近几年研究显示,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即饮食限制和能量消耗增加,以及减重药物干预或可以帮助患者减轻5%~10%的体重,但3~9个月后发生反弹,90%的患者1~5年后反弹至干预前体重,部分甚至超过初始体重[1].与传统疗法相比,代谢性手术使患者平均减轻35%的体重并显著降低肥胖相关并发症如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复胖发生率较低,目前已成为治疗肥胖行之有效的方法[2].

    关键词:
  • 膳食类型影响减重效果吗?

    作者:李焱

    随着全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来源和种类得到极大的改善,各国都面临着人群体质指数(BMI)逐年升高,伴随着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问题[1].减轻体重的方法无外乎改变生活方式,使用减肥药物和采用代谢手术.其中改变原来的不良生活方式是根本措施,也是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多个研究显示强化生活方式改变可有效减轻体重,预防2型糖尿病,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医学营养治疗过程中,严格限制能量物质(热卡)的摄入可以显著减轻体重,甚至逆转2型糖尿病[3].限制能量物质摄入的减重疗效明显好于运动的疗效,但运动可以增强节食减重效果,减轻节食带来的负面情绪,有利于更长时间维持体重的减轻,延缓体重"反弹"性增加.但强化生活方式常常难于持久,尤其是对饮食量控制的长期依从性低是目前难于解决的问题[4].为此,人们不断探索不同膳食类型,即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不同构成对短期减重和长期维持体重的效果,希望满足患者对食物的需求,又能增加营养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关键词:
  • 老树新枝:代谢综合征的回归?

    作者:祝之明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于2017年11月14日发布了新的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这颠覆了以前高血压≥140/90 mmHg的标准[1].据估计,按照新标准,美国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从32%上升到了46%,中国45~75岁年龄段居民被诊为高血压的人数增加8 300万,高血压患者比例从38%增加至55%,共2.67亿高血压患者,没有接受治疗的人将从7 450万增加至1.3亿人,诊断为高血压但不需要药物治疗的人从2 340万增加至5 100万[2].新的指南无疑有益于高血压的早防与早治,目标是追求"更好",而我国的当务之急则是如何使血压尽快达标.鉴于肥胖、2型糖尿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与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新的高血压指南对内分泌代谢病领域有何影响,如何评估与解读,值得我们思考与研讨.

    关键词:
  • SLC16A1基因突变致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一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子迪;桑艳梅;吴玉筠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ongenital hyper insulinism,CHI)是临床、遗传学、形态学均具有异质性的一组疾病,是婴幼儿持续性、频发性低血糖的主要原因[1].迄今已经发现11种基因与CHI的发病有关,表现出10种遗传学类型,仍有近50%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的遗传病因并不清楚.运动性低血糖/单羧酸转运体1型高胰岛素血症(exercise-induced hyperinsulinism,EI-HI)是CHI的少见类型,是由单羧酸转运体1的功能增强性突变引起的,该转运体由SLC16A1基因编码.EI-HI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段时间运动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作.本文选取1例疑似EI-HI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其家系进行了CHI相关致病基因分析,以期揭示该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提高临床医师对EI-HI的认识.

    关键词:
  • 磺脲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长期血糖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高政南

    磺脲类药物是早被发现且临床应用广的口服降糖药之一.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起始磺脲类药物治疗可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糖控制.然而,病程较长或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是否应继续使用磺脲类药物,仍是长期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同时,在挖掘磺脲类药物更多作用机制的过程中,其与β细胞功能及再分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引发人们更深层的思考.近年,多项研究提出β细胞去分化而非细胞凋亡是T2DM患者β细胞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通过有效降糖治疗使血糖趋于正常,有助于恢复和维持β细胞功能[1],甚至可促使内分泌祖细胞再分化为成熟β细胞[2].鉴于磺脲类药物在糖尿病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治疗地位,本文将综述磺脲类药物在血糖管理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证据,并进一步探讨其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为制定和优化T2DM的持续血糖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 2型糖尿病代谢手术术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学组

    我国成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9%,患者约1亿[1].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外,代谢手术已作为效果明确的治疗措施被写入国内外糖尿病管理指南[2-4].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5]建议体质指数(BMI)≥35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BMI 30~35 kg/m2经优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仍不满意的患者可将手术作为替代治疗选择,亚洲及其他高风险人群中, BMI切点可下调2.5 kg/m2.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6]建议BMI≥32.5 kg/m2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BMI≥27.5 kg/m2且内科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手术治疗.

    关键词:
中华糖尿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