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毒素对肝脏的二次打击及中医药治疗

    作者:李筠

    内毒素是慢性肝病重症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造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使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重症肝胆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演变为慢性重型肝炎.本文探讨内毒素血症的产生、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内毒素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减轻二次打击所致大鼠肝损伤

    作者:张耕;任君旭;赵自刚;张玉平;牛春雨;张静

    目的 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干预失血-脂多糖(LPS)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某些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5只,均分为结扎组、未结扎组、假手术组,以失血、LPS复制二次打击模型,结扎组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阻断肠淋巴液回流.手术创伤后24 h,制备肝组织病理切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制备肝10%组织匀浆,检测MPO、ATPase活性以及TNF-α、IL-6含量.结果 二次打击后,未结扎组肝细胞凋亡率、肝细胞BAX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结扎组,BCL-2表达显著降低.未结扎组肝组织匀浆MPO、TNF-α、IL-6显著高于假手术组,ATPase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结扎组大鼠肝组织匀浆MPO、TNF-α、IL-6显著低于未结扎组,ATPase活性显著高于未结扎组.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干预失血-LPS致大鼠肝损伤的机制与阻断肠淋巴回流降低肝组织炎症反应、提升肝细胞膜ATPase活性、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 肿瘤抑制基因变异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丛文铭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肿瘤是一种基因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并长期累积所致,其中肿瘤抑制基因(TSG)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持续丧失功能被认为是导致细胞恶变的重要事件之一。TSG变异的常见分子机制是因其2个位点相继因点突变和杂合性缺失(LOH )而导致功能完全失活,即广为接受的Knudsen“二次打击” 理论。另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基因变异类型是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MMR)功能的失活,其分子特征是基因组DNA微卫星小体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这两种基因变异形式终都将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活动脱离正常调控而发生肿瘤。由于LOH和MSI路径是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性特征,并具有分子病理学上的诊断意义而受到广泛关注。

  • 丹参对"二次打击"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丽娟;黄小民;何煜舟;汪云开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二次打击"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Wiste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参干预组.采用"二次打击"法复制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以油酸(OA)0.2 ml/kg从尾静脉注入,4 h后,脂多糖(LPS)2 mg/kg从另一尾静脉注入.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测肺湿/干比重(W/D),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计算肺通透指数(LPI)以评价肺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二次打击"法可成功复制出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实验中丹参干预组大鼠肺组织大体及病理损伤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同时W/D,及BALF中中性粒细胞比例,肺通透指数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Fas,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1),TUNEL示模型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1).Fas,FasL蛋白表达强度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二次打击"所致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Fas,FasL表达减少,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 动态监测TOLL样受体4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滕林;余旻;李俊明;井景;刘先哲

    目的 动态监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TLR4在MODS早期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在三峡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健康对照组(8只)、MODS模型组(32只),模型组又分为造模后6 h,12 h,24 h,48 h不同时相,每组8只.采用"二次打击"即眼球失血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MODS模型:大鼠左眼球取血2 mL/100 g,在放血4 h后予无菌腹腔注射LPS 5 mg/kg.对照组予以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完成后在不同的时间点搜集标本.肉眼、光镜观察肝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测定肝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结果 (1)健康对照组肝组织结构无改变;NODS组肝组织损伤较重.(2)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6h肝组织TLR4的表达开始增高,12 h达到高峰(P<0.01),24 h开始下降(P<0.01),48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6~48 h组均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 在MODS的早期,大鼠肝组织TLR4表达迅速上调,高表达的TLR4可能参与了MODS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TLR4有可能成为防治MODS新的靶点.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作者:石松菁;林才经;林兴盛

    目的 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MODS高血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地点为福建省立医院动物房、福建省立陕院心血管研究所重点实验窜、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与福建医科大学电镜室.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成2组,即:MODS组和埘照组,每组8只.MODS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大肠杆菌菌液,同时钳断大鼠左下肢,造成感染复合创伤二次打击MODS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48 h后榆测有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即为MODS组造模成功.成功造模后,两组大鼠心脏穿刺抽血,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抽血前禁食12 h).之后两组大鼠迅速腹腔内注射20%葡萄糖液(2 g葡萄糖/ks体质量),30 min后,再次心脏抽血测定糖负荷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两组大鼠血糖的比较用成组t检验,血清胰岛素水平经自然对数转换正态化后进入成组t检验.抽血后取标本电镜下观察两组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分析胰岛β细胞Bax蛋白表达.结果 和正常埘照组比较,MODS组大鼠空腹血糖、糖负荷30 min后血糖及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负倚30 min后,对照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明显升高,而MODS组升高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下MODS大鼠胰岛β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少数细胞坏死,及出现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等一系列趟微结构病理改变.结论 MODS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其B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MODS大鼠血糖升高可能与胰岛β细胞出现的这些改变从而导致其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

  • Toll样受体4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滕林;余旻;李俊明;刘先哲

    目的 动态监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大鼠肾组织中Toll样受体4( TLR4)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TLR4在MODS早期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在三峡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MODS模型组(32只),模型组又分为造模后6,12,24,48 h不同时相,每组8只.采用“二次打击”即眼球失血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MODS模型,对照组予以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完成后在不同的时相点搜集标本.肉眼、光镜观察肾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测定肾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结果 (1)正常对照组肾组织结构无改变;MODS组肾组织损伤较重.(2)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6h肾组织TLR4的表达开始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h达到高峰(P<0.01),24h开始下降(P<0.01),48 h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外周m白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6~48 h组均有明显增加(P<0.0l).外周血WBC表面的TLR4与肾组织TLR4质量分数变化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0.893 (P<0.05).结论 在MODS的早期,大鼠肾组织TLR4表达迅速上调,高表达的TLR4可能在MODS肾损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肾组织细胞外基质损伤

    作者:袁玉荣;滕林;余旻;刘先哲

    目的 检测Ⅳ型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肾组织及血清中变化,探讨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与MODS肾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 实验在三峡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8只)、MODS模型组(32只),模型组又分为造模后6、12、24、48h不同时点,每组8只.采用“二次打击”即眼球失血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MODS模型:大鼠左眼球取血2 ml/100g,在放血4h后予无菌腹腔注射 LPS 5 mg/kg.对照组予以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完成后在不同的时相点搜集标本.血生化检测各组血清肌酐(Cr)及尿素氮( BUN)的变化;光镜及电镜观察肾组织的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血清中Ⅳ型胶原及MMP-9的浓度变化;western印迹技术测定肾组织中Ⅳ型胶原及MMP-9的蛋白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MODS组各个时点肾功能损害较为明显,Cr及BUN均明显增高(P<0.05).(2)光镜下对照组肾组织结构无改变;MODS组肾组织损伤较重.电镜下对照组肾组织基底膜胶原纤维连续完整,MODS组肾组织基底膜水肿、胶原纤维分布缺损明显.(3)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6~48h,MODS组大鼠血清中MMP-9水平均明显增高,于造模后12 h达到高峰(P<0.05).造模后血清Ⅳ型胶原的质量浓度各组均高于对照组,6~12 h组升高不明显(P>0.05),24~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造模后肾组织MMP-9的浓度6~ 12h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24h达到高峰(P<0.01),随后48h下降.造模后各组肾组织Ⅳ型胶原的质量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细胞外基质的破坏是引起MODS肾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成为MODS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疗和干预靶点.

  • “种瓜得豆,事与愿违”--吗啡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延长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作者:刘文涛(译);高永静(校)

    阿片类药物使用日益广泛,但对于阿片类药物导致原发性疼痛的病理生理进程的研究还很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神经(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损伤后10天,连续给予吗啡处理5天,出乎意料地发现吗啡显著延长了CCI诱发的痛觉超敏持续时间,甚至在停用吗啡后仍然持续了几个月。通过药理学和基因学手段的研究发现,吗啡通过一个全新、未知的机制——即激活脊髓的NLRP3炎症小体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释放来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及维持。NLRP3炎症小体相关通路主要由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表达。通过药物遗传学的技术(Designer Receptor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s, DREADD)对小胶质细胞进行选择性抑制,研究发现:抑制小胶质细胞可以预防或逆转吗啡诱导的痛觉敏化作用。本研究阐明了小胶质细胞在吗啡诱发痛觉敏化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吗啡给药是继神经损伤之后的对中枢小胶质细胞的“二次打击”;证明了在慢性疼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滥用反而会延长疼痛时间。

  • DNA甲基化,基因调控和癌症

    作者:朱卫国

    0 引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复杂的生命现象也不断地得到合理的解释,经过几千年来人类与癌症的持续搏斗,人们对癌症这个危害人类健康的大天敌的认识也由初的按照现代经典的肿瘤发生的"二次打击说"(Two-hit hypothesis),在具有潜在患癌的人群中其出生时就已从双亲遗传中获得了一个变异的致病基因,该易感人群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另一个等位基因发生变异.

  • 大面积烧伤四肢切削痂手术中连续应用止血带的临床观察

    作者:申传安;柴家科;杨红明;刁力;郝岱峰;贺立新;许明火;贾晓明;郭振荣;盛志勇

    我们选择47例TBSA>30%的烧伤病人,对比在切削痂植皮手术时,肢体结扎止血带切削痂,不松止血带止血而直接植皮与同期先松止血带、行创面止血后再植皮的效果,观察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植皮区血肿发生率、植皮成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后植皮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不松止血带组病人术中单位切削痂面积出血量显著降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研究结果提示,四肢切削痂后不松止血带直接植皮成活率无影响,并能明显减少术中病人出血量、节约术中用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对病人的二次打击、平稳渡过休克期和围手术期有重要意义.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

    作者:尉春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1],但是其遗传学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争议较大,存在多种学说.其中为著名的是“二次打击”( two-hit)学说,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何仅部分肾单位发生囊肿以及ADPKD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性.然而,有证据表明齐——杂合子状态(trans-heterozygous)、单倍剂量不足(haplo-insufficiency)等所致Pkd基因的低表达(low-expression)、Pkd基因的过度表达(over-ex-pression)和修饰基因(modifier genes)突变等均可导致囊肿的形成.本文现就ADPKD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 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导致肝脏"二次打击"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倩;田伟军;靳小石;李昕;高硕;胡志东;梁晖;王鹏志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导致的肝脏"二次打击"保护作用的机制及佳营养支持时间.方法 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一内毒素腹腔注射的"二次打击"及肠内肠外营养模型.根据营养方式分为3个大组,分别为单纯肠内营养组(EN组)、单纯肠外营养组(PN组)、混合营养组(EPN组).在EN组和EPN组分别于术后0,6,12,24 h给予肠内和(或)肠外营养液,又分别分为EN1-4组和EPN1-4组;PN组只在术后12 h给予肠外营养液.每组均在术后给予营养支持5 d,分别在指定时点采血并获取肝和小肠组织进行定向实验.分别观察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情况和内毒素受体-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 EN组、EPN组与PN组有显著差异(P<0.05);EPN组与单纯EN无差异(P>0.05);EN3和EPN3组各项指标优.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效的减轻了"二次打击"给肝脏带来的损伤;EN优于PN支持方式;术后6 h EN支持是安全的,术后12 h支持是佳营养应用时机;只要在适当时机给予EN就有效,营养支持效果与EN所提供的热量氮量在全部营养液中所占比例无关.

  • 早期腹腔镜下腹膜腔减压引流治疗Balthazar E级重症急性胰腺炎

    作者:张卫中;辛栋轶;谢觉醒;周志军;沈洁

    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经过凶险,尤其是Balthazar E级,病死率高,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局部炎症引起全身炎症反应(systemic inflammatory,SIR)及随后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传统的早期清创引流往往成为二次打击,加速MODS的发生和发展.

  •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肝外伤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姜洪池;李正天

    "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Rotondo等[1]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理念,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控制继续损害机体的原有创伤,如出血和污染;另一方面是对手术操作所带来的二次打击进行有效控制,如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使用微创技术等.

  • 专题述评 重视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邵永孚

    肝外胆管癌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国人发病的高峰年龄60~65岁(西方国家70~80岁),男性多于女性(1.4:1).胆管癌的发生是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多步骤过程.多数环境危险因素长期刺激胆道,诱导胆管细胞癌变的启动阶段,并检出p53、mdm-2、k-ras、APC等基因的突变.随后的"二次打击"和环境危险因素联合作用,引起胆管上皮的损伤,即癌变演进阶段.这种"二次打击"包括诸如慢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复发性胆管炎等病变.随着基因突变的累积,病变细胞出现了遗传异质性、染色体不稳定、克隆选择性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终形成可以获得临床诊断的胆管癌.在现有的条件下,早期诊断仍主要依靠首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创伤性脑损伤后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白立曦;宋锦宁

    近年来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虽然有关颅脑损伤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诊断技术及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但TBI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仍未见明显下降.由于该病诊断、治疗复杂,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故其损伤机制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证实,TBI后的脑功能障碍不仅是由于初的机械外力等原发性损伤的作用所致,而且很大程度上与损伤后发生的复杂的神经元"二次打击"即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关,其机制主要包括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其中氧化应激的损伤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 "二次打击"假说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作者:李颖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本病发生率的日益增高,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成为本病的研究热点.NAFLD的发病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机制极为复杂,目前仍处于假说阶段.其中"二次打击"假说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该假说认为,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可能是本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肠淋巴途径在失血-脂多糖二次打击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赵自刚;牛春雨;张玉平;杜舒婷;张静

    目的 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干预失血-脂多糖(LPS)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未结扎组、结扎组;以失血-LPS复制二次打击动物模型,结扎组于失血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以阻断肠淋巴液回流.创伤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制备心肌组织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ATP酶活性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制备心肌病理切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未结扎组大鼠心肌MPO[(0.23±0.08)U/g]、TNF-α[(9.99士2.74)pg/g]、IL-6((31.57士12.71)pg/g;~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MPO:(0.12士0.03)U/g、TNF-α:(4.17±1.35)μ/g、IL-6:(17.86±5.17)μg/g,均P<0.01],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结扎组大鼠心肌MPO[(0.13±0.03)U/g]、TNF-α[(5.57±1.65)μg/g]、IL-6[(23.24±5.95)μg/g]均显著低于未结扎组(P<0.05或P<0.01),ATP酶活性显著高于未结扎组.未结扎组心肌细胞凋亡率[(22.7±6.9)%)、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104.5±11.4)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凋亡率:(3.8±1.2)%,bax蛋白:142.1±10.9]和结扎组[调亡率:(8.4±2.8)%,bax蛋白;128.4±9.6],bcl-2蛋白表达(196.4±19.3)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32.2±12.3)和结扎组(165.1±11.6,均P<0.01).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通过降低炎症介质TNF-α、IL-6水平,提高bcl-2蛋白表达和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从而干预失血-LPS致大鼠心肌损伤.

  • 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二次打击肺损伤时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2信号通路的变化

    作者:石永勇;高巨;徐少群;招伟贤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HS)+内毒素二次打击致肺损伤时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 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HS组,每组12只.HS组建立未控制HS+内毒素二次打击模型,并按失血前期90 min、复苏期60 min、观察期210 min进行实验.监测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呼吸频率,实验结束后取血测定动脉血气,活杀大鼠取肺组织测定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肺湿/干重(W/D)比值,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肺组织TGF-61的蛋白及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肺组织smad2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HS组MAP自院前期60 min后明显降低,血乳酸(Lac)明显升高,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HCO-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明显降低,剩余碱(BE)负值增大,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W/D比值明显升高(P均<0.01);HS组肺组织TGF-β1呈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肺泡上皮、间质炎性细胞、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和小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TGF-β1 mRNA和smad2蛋白表达均较Sham组明显上调(P均<0.01).结论 二次打击大鼠TGF-β1/smad2信号通路被激活,并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HS后肺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