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损伤控制外科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作者:尤建权;钱海鑫;戴佳文;钱飞;汪丁松;顾彬;于情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DCS原则(初始简化手术、液体复苏和确定性手术)救治56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迅速控制出血和污染临时关闭腹腔等简单快速手术经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结果 56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其中52例痊愈出院,治愈率达92.9%;死亡4例.结论 应用DSC理念救治严重腹部创伤,能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

  • 多发伤治疗进展

    作者:赵小纲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与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ny,DCS)理念应用于多发伤的综合治疗,是近年来提高严重多发伤病人抢救成功率的有效尝试之一.

  • 多发伤救治体系与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琦;廖瑜;尚卫华;李正;邢武军;刘晔

    目的:探讨急救体系建设与损伤控制外科对多发伤救治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2月严重多发伤261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并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19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院内影像学检查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缩短,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下降,抢救成功率分别是94.91%和88.02%。结论良好的急救体系建设,控制性液体复苏和有效地损伤控制外科理论临床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

  • 262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张呈祥;王映珍;吴爱军;王世文;王立萍;陈凤兰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救治的262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平均23.5±6.2.急诊手术164例次,其中84例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2个以上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23.8±5.2)d.临床治愈205例(78.2%),致残39例(14.9%),死亡18例(6.9%).结论 对严重创伤患者,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 损伤控制外科在上颌骨矢状骨折中的应用:8例分析

    作者:杨彦楠;皮白雉;姚小英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发生上颌骨矢状骨折[1]较前增多,可出现大出血、休克、窒息等紧急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很难具备立即恢复正常面部形态、改善咬颌关系及张口度的条件.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依据损伤控制外科的理论闭,应用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和再次确定性手术的方式处理8例,疗效相对满意,现报告如下.

  • 加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理念在急腹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蓉蓉;易慧智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和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surgery)理念是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临床的外科新理念,旨在减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学者们在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研究中证明了加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理念在减轻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减轻急腹症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的研究方面取得可喜进展.本文简要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加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理念在急腹症围手术期中的新进展.

  • 腹部空腔脏器伤再次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卫勃;陈凛;王宁;张勇

    目的:分析严重腹部空腔脏器伤患者是否需要再次剖腹手术的关键指征,总结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急救方案及治疗原则.方法:检索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伴有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共64例,参照和复习既往文献,选择与再次开腹手术可能相关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少尿或无尿、腹水、膀胱内压力(代表腹腔内压力)、是否给予损伤控制外科处理、伤后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等,筛查可能导致再次手术的关键指征.结果:本组病死率10.9%(7/64例),再次手术率29.68%(19/64例).是否需要再次开腹手术和腹腔内压力、腹水及已给予损伤控制外科处理等因素相关.结论:手术后出现腹水,腹内压持续增高超过临界值时,再次手术风险明显加大,而腹腔暂时封闭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应用可减少非计划性再次开腹手术.

  • 损伤控制外科在严重肝外伤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张水军;李震

    肝脏是腹内大的实质脏器,肝外伤约占腹部外伤的15%~20%[1-2],是腹外伤中严重、病死率高的脏器损伤之一.近年来随着创伤治疗、重症监护以及各种生命支持治疗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国内外学者在对肝外伤处理方法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肝外伤的治疗原则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对严重和复杂肝外伤的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这一新理念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 肝外伤处理的进展与趋势

    作者:李正天;姜洪池

    肝脏是体内大的实质性器官.其外伤约占腹部创伤的20%左右,是较常见的腹部损伤器官.外伤所致肝破裂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出血、腹膜刺激症状、失血性休克.如合并肝周大静脉损伤或合并多个脏器损伤,其死亡率很高.近年来,随着肝外伤研究的深入以及现代外科技术和设备的迅猛发展,肝外伤处理策略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如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病例逐渐增多,损伤控制性填塞方法的改善,快速通道外科理念在肝外伤的应用等等.

  • 损伤控制外科在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昭;李国逊;王西墨;邢雅利;江涛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在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occlusion,ASMO)中的应用和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天津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间手术治疗的ASMO 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患者均经CT和(或)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为ASMO;将17例分为两组,A组7例为损伤控制组,主要治疗为早期介入治疗、手术中尽量减少手术时间、肠管外置、补片暂时性关腹等,B组10例为常规手术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肠管切除长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在门诊随访6个月至5年.结果 17例患者死亡5例;发生手术并发症8例.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97±42) min和(236±137) min(t=-4.72,P<0.01);肠管切除平均长度分别是(114±94) cm和(229 ±93) cm(t=-2.49,P=0.03);发生并发症分别为1例、7例(Fisher精确检验P=0.05);死亡分别为1例、4例(Fisher精确检验P=0.345). 结论 损伤控制未能明显降低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死亡率,但合理使用损伤控制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损伤控制理念在肝脾破裂急诊手术中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吉木伍里

    目的 目的通过观察外伤性肝脾破裂行损伤控制外科(DCS)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肝脾破裂救治中DCS理念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损伤程度在Ⅲ级以上,观察组25例行DCS手术治疗,即初期简化手术,遂行ICU复苏,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对照组25例行一期确定性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手术指标、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病死率、并发症率等采用X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高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恢复时间和总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凝血障碍的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紧张素Ⅱ、肾素、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 d观察组外周血IgA、 IgM、 IgG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 36%和4%、 12%, P值均<0.05.结论 DCS手术是理想的治疗外伤性肝脾破裂的方案,手术创伤较小且有助于缓解手术出现应激反应、使免疫功能加强、促进预后,以便二次手术的进行,抢救成功率较一期确定性手术高.

  • 46例次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中损伤控制应用分析

    作者:高静涛;秦建伟;龚振斌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中损伤控制应用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们手术修复的46例次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根据疗效情况分为优良组(n=41)及差组(n=5),分析其疗效与既往修复史及病理分型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既往修复技术正当性与疗效的关系.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软件包,方法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有5例次疗效差,病理分型均为Bismuth分型的Ⅲ型或Ⅳ型,其中4例次具有修复史,似乎疗效差组具有更高比例的修复史,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P>0.05).无修复史的21例均为直接接受本次专科修复,其中20例疗效优良.对有修复史的25例次的前次修复的专科属性与技术正当性的评判结果提示,多数的非专科修复技术运用不当(1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5).结论 规范内镜治疗,避免非专科确定性修复,防范修复过程中的新损伤,作为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中损伤控制的重要内容,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慢性创面修复中的损伤控制外科

    作者:荣新洲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Stone等[1]于1983年回顾性研究总结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时早提出的一种治疗理论,他认为创伤早期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17例),与早期实施常规确定性手术(14例)比较,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35% vs 93%),挽救原本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Rotondo等[2]在此基础上确立了DCS三个阶段的原则:即快速控制伤情、复苏和确定性手术.1992年,Moore等[3]进一步提出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为严重创伤三联征.

  • 腹腔填塞在非创伤性腹腔大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波;李宁;王革非;黎介寿

    目的:探讨腹腔填塞在非创伤性腹腔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应用纱布填塞控制非创伤性腹腔大出血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生理学参数、手术指征及操作、输血输液量、ICU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病死率.将实际病死率分别与计数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和Portsmouth计数病死率和发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POSSUM)预计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共26例,平均年龄(42.6±15.8)岁(18~72岁).与腹腔大出血相关的常见病因为坏死性胰腺炎(11例)、肠瘘(5例)和肿瘤(4例).24例(92.4%)患者单纯填塞获得止血,1例联合血管造影栓寨获得止血,1例止血失败.术中平均出血虽为1253.8 ml.经ICU复温复苏后生理学参数明显改善的有:体温、收缩压、心率、动脉血pH、碱剩余、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率.平均填塞时间(4.3±2.4)d.平均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0.5±41.5)d和(67.4±51.0)d.死亡7例(26.9%),实际病死率显著低于POSSUM(77.7%,P=0.001)和P-POSSUM(63.4%,P=0.025)预计病死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炎15例(57.7%)、菌血症13例(50.0%)和再出血7例(26.9%).结论:腹腔填塞是控制非创伤性腹腔大出血的有效手段,可阻断患者向以低体温、凝血障碍及酸中毒为特征的"致死三联征"发展,对经严格选择的患者使用该策略可降低病死率.

  •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肝外伤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姜洪池;李正天

    "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Rotondo等[1]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理念,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控制继续损害机体的原有创伤,如出血和污染;另一方面是对手术操作所带来的二次打击进行有效控制,如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使用微创技术等.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54例报告)

    作者:卫勃;陈凛;唐云;吕伟;张大伟;何志国;郝璐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5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根据术前肠系膜血管的CTA检查和术中探查情况,采取全身抗凝、血管支架、插管溶栓等序贯治疗方案,出现急性腹膜炎作为手术探查的适应证.结果 本组6例患者放弃治疗,9例全身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6例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后治愈或好转,13例通过肠系膜上动脉行插管溶栓治疗.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9例采用了损伤控制外科方法(包括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肠管远近端外置,补片暂时性关腹等),11例常规手术治疗.本组总死亡率18.5%(10/54),手术死亡率20%(4/2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5%(9/20),损伤控制外科组和常规治疗组死亡率分别为1/9和3/11(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和10/11(P<0.05).结论 CTA可作为大多数病例确诊的首选检查和诊断依据,序贯性治疗可降低本病的死亡率,而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有效减少其手术并发症.

  • 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救治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38例

    作者:杨仁荣;曹金林;刘桂宝;史智杰;陶进新

    创伤性连枷胸是指多根、多处肋骨骨折造成胸廓局部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从而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尤其是合并多发伤时,其病死率高达33%.对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运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以简单、快速的临时措施来止血和控制污染,同时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Ⅱ期确定性手术,从而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1].2008年6月一2013年8月,我们运用DCS理念救治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38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 作者:

    关键词:
  • 损伤控制外科与腹腔脏器创伤诊治进展

    作者:朱震宇;黄志强

    损伤控制外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肯定.笔者就损伤控制外科与肝、脾、胰创伤诊治的进展进行综述.

  • 损伤控制性的手术

    作者:宋忠信

    严重的创伤不能承受长时间的确定性的手术,即便勉强完成手术,术后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于是80年代初有人开始主动地实施分期手术,并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DCS) (damge contzol suzgezy),损伤控制外科早发源于腹部创伤,目前已经应用于各种创伤和非创伤.其基本内容包括应急简化手术、复苏、确定性的手术3个连续阶段.

14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