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糖尿病运动治疗

    作者:押田芳治

    糖尿病运动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预防并发症.轻度有氧运动(步行、骑车和游泳)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如果单靠有氧运动效果不明显,可考虑采用有氧运动与抗阻力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抗阻力运动包括划船、举重和哑铃训练等,可增强肌力,增加肌肉总量.这种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且可以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毛巾操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毛巾操应该怎么做呢?糖尿病患者在坚持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做一些适量的运动.毛巾操非常适合糖尿病老人在家中锻炼,因为它运动强度不大,可以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调节身心、增强肌力,对控制血糖有益.

  • 补充维生素D对社区绝经后女性肌力、生活质量及骨折发生的影响

    作者:王鸥;高利红;陈德才;吴文;卢春燕;王覃;智喜梅;夏维波;李梅;姜艳;邢小平;章振林;徐苓

    目的:观察运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对绝经后女性肌力、生活质量和发生骨折的影响。方法共纳入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市多个社区绝经后女性2519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强化运动组、钙+普通维生素D组、钙+活性维生素D组,随访观察2年,分别检测基线、干预12及24个月后的双手握力及站立试验时间变化,通过SF-36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跌倒及新发骨折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化运动、钙+普通维生素D、钙+活性维生素D在2年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跌倒、新发骨折发生率的显著变化;对照组随访2年出现握力及生活质量多项评分下降,强化运动组站立试验时间缩短[基线(8.76±3.34) s,随访2年[(8.31±3.46) s], SF-36评分中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钙剂(600 mg/d )+普通维生素D (800 U/d )组SF-36评分结果显示身体疼痛、活力及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评分较基线无下降;补充钙和活性维生素D [1,25(OH)2D 0.25μg/d]组站立试验时间缩短(基线(8.86±3.46) s,随访2年[(8.61±3.36) s];握力改善[基线(22.04±8.48) N],随访2年[(22.47±4.61) N]; SF-36评分中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生理职能及总体健康评分较基线无下降。结论对照组绝经后女性随访2年出现肌力下降及生活质量评分降低,强化运动能够增加肌力及改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健康变化),补充钙剂(600 mg/d)及普通维生素D (800 U/d)能够维持或改善绝经后女性生活质量,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 (0.25μg/d)能够增加肌力及改善或维持生活质量,提示强化运动及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对绝经后女性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 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跌倒风险、骨密度、肌力和体脂的相关性

    作者:朱秀芬;彭志坚;Brian Lin;马大年;陈新;杨海明;林华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与跌倒风险、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 BMI )、肌力、体脂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632例社区45岁以上绝经后女性的问卷调研及骨密度筛查,筛查出既往有脆性骨折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测定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身高、体质量、跌倒风险、肌力和腹部脂肪含量。采用 Spearman 检验分析跌倒指数、体脂含量、年龄、身高、体质量、 BMI与骨密度( bone mass density , BMD)之间的相关性。 BMD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 BMI、体脂含量,采用 ANCOVA分析跌倒指数对BMD的影响;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 BMI、跌倒指数,分析体脂含量对BMD的影响。结果对筛查出的839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BMD、 BMI、跌倒风险、腹部体脂含量、肌力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BMI、跌倒指数、肌力与BMD均显著相关( BMI r=0.161,跌倒指数r=0.238,肌力r=0.198, P均<0.001)。 BMI、肌力、跌倒风险与BMD呈正相关;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 BMI等因素,采用ANCOVA分析跌倒指数与BMD无显著相关( F=1.011, P>0.05)。结论跌倒风险和低BMD为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体脂含量与BMD呈显著相关性。

  • 维生素D对肌肉功能的影响

    作者:虞凡;夏维波

    维生素D对于钙磷平衡和骨骼健康的意义众所周知,近年来维生素D在骨骼外的作用也逐渐被了解.许多横断面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患者常见肌痛、 肌力减低、 体能降低、 跌倒增加、 肌肉形态学改变等.关于维生素D调控肌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从未停止,但仍有不足.虽然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但补充维生素D对于改善肌肉功能、 减少跌倒与骨折等的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就维生素D对肌肉及其功能的影响做综述.

  • 肌少症的评估方法

    作者:余卫;程晓光;袁凌青

    肌少症( sarcopenia )是一种近来备受关注的老年综合征,其定义初由 Irwin Rosenberg 在1989年提出,泛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肌量减少和肌力下降等改变[1]。肌少症的特点是骨骼肌量减低,肌肉内脂肪堆积,导致肌肉力量减低和肌肉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躯体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等[2-3]。

  • 骨痛、肌无力、PTH水平升高

    作者:段炼;袁涛;潘慧;夏维波;邢小平;孟迅吾

    病历摘要患者女,618岁,青海籍回族,因多发骨痛3年余,骨痛加重伴活动障碍1年入院.患者于2005年出现全身多发骨痛,肌力下降明显.2008年骨痛加重,伴活动障碍.2009年2月,外院诊断骨质疏松,给予盖中盖1片qd,益盖宁20u imqd,共14次,骨痛无明显缓解.

  • 椎管内巨大结核球一例

    作者:何晓军

    患者,男,66岁。1999年11月25日起感双下肢无力,腰部麻木,并向下肢发展。至29日已不能行走,大便秘结,排尿困难,拟“脊髓压迫症”收住我科。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盗汗等。入院前1个月曾出现一过性两下肢麻木,约数十分钟自行消失。1997年患肺结核,经当地医院行抗结核治疗一年。1999年10月12日再次因高热、胸片示肺结核住我院呼吸科,予以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力克肺疾抗结核治疗,因全身皮疹,于10月22日停服“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入院查体:营养中等,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两上肢未见明显异常;两下肢肌张力增高,双膝、踝反射亢进,膑、踝阵挛(++~++++),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下肢肌力:右4级,左3级。双侧T2平面以下痛、温、触觉、关节位置觉减退,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消失,脑膜刺激征(-)。腰穿:奎根试验示椎管完全阻塞,脑脊液(CSF)潘氏试验(+++),WBC 130×106/L,中性粒细胞0.32,淋巴细胞0.66,单核样淋巴细胞0.02,糖1.2 mmol/L,氯化物94.0 mmol/L,蛋白质44.6 g/L;磁共振(MRI) C7~T11脊髓背侧硬膜下长条状稍长T1、长T2信号病灶,包绕、压迫脊髓,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大脑皮层下多发性等T1、稍长T2信号结节病灶,均匀强化,脑膜未见异常强化(图1,2);胸片示两肺陈旧性肺结核;红细胞沉降率正常;血清结核抗体(++),脑脊液结核抗体(+);1∶1 000 PPD试验(++++)。予以乙胺丁醇、利福平、异烟肼、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联合抗结核及激素治疗,两下肢瘫痪继续加重,至12月10日肌力均为0级。于2000年2月1日行T4~T8椎板切开减压、T3~T9脊膜下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所见:硬膜下脂肪水肿增厚,脊髓外暗红色占位病变条索状包绕脊髓并与硬脊膜及脊髓粘连。病理报告:炎性肉芽肿性改变,考虑结核(图3,4)。术后肌力逐渐恢复至3级,感觉障碍平面下降。

  • 高龄男性肌少症患者的活动能力与下肢肌肉质量和肌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亚琼;周明;彭楠

    目的 探讨高龄(>85岁)男性肌少症患者的活动能力与其下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肌力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部查体的87名高龄肌少症男性患者,年龄(89.5±4.4)岁,平均相对骨骼肌肉质量指数(RASMMI)为(6.04±0.62) kg/m2.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成分测试、握力测试、下肢肌力测试(分别测试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及腘绳肌的大等长肌力),并研究上述指标与活动能力测试如步速(6min大步行速度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测试(TUGT)、5次起坐时间测试(FTSST)和闭目单腿站立测试的相关性.结果 步速、TUGT、FTSST、闭目单腿站立时间主要与年龄(r=-0.567,P=0.018;r=0.742,P=0.001;r=0.632,P=0.007;r=-0.489,P=0.047)、下肢肌肉质量(r=0.489,P=0.045;r=-0.579,P=0.012;r=-0.641,P=0.003;r=0.476,P=0.048)和下肢脂肪含量(r=-0.517,P=0.032;r=0.513,P=0.031;r=0.528,P=0.015;r=-0.533,P=0.012)相关.步速、TUGT、FTSST、闭目单腿站立时间与髂腰肌肌力(r=0.313,P=0.000;r=-0.887,P=0.000;r=-0.666,P=0.003;r=0.515,P=0.035)和与股四头肌肌力(r=0.251,P=0.017;r=-0.775,P=0.000;r=-0.612,P=0.013;r=0.671,JP=0.002)相关.结论 高龄肌少症老人的活动能力与身体成分及下肢肌力相关程度较高.脂肪含量高而下肢肌肉质量低的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差;下肢肌力高的老年人活动能力较好,尤其以股四头肌、髂腰肌肌力为代表.

  • 脑卒中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皮质脊髓束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

    作者:赖喜新;倪莹莹;赵春梅;刘云义;彭大庆;汪文胜;成丽娜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病变侧脑皮质脊髓束(CST)的修复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及康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肌力评级及DTI检查,并重建患者双侧CST的3D纤维图,分析康复治疗前后患者DTI与下肢肌力变化的关系.结果 患者治疗后CST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CST分级及肌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CST未完全中断者治疗后下肢肌力恢复较好,CST完全中断者肌力恢复较差.治疗前后病变侧FA值及CTS分级与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756,0.751,P=0.001;r=0.750,0.748,P=0.002).结论 应用DTI检查CST可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预后.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怡宁;孙颖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美国心脏协会将CHF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的结果.在CHF的终末阶段通常合并肌量减少及肌力的下降.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老年综合征,其会增加老年人的住院率及医疗费用,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CHF等慢性疾病会加快肌少症进展的过程,而肌少症也会对CHF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年来,肌少症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对CHF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情况、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少肌症与老年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赵旭冉;高金娥;海荣;姜立敏

    我们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于少肌症的概念、分期及流行病学进行阐述,进而说明少肌症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然后对少肌症以及少肌性肥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论述少肌症的治疗方法,旨在探索新的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 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盆底肌力检测特点

    作者:周丹;马琳琳;邓文慧;冯庆

    目的 分析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盆底肌收缩力特点,探讨该疾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老年患者,其中单纯压力性尿失禁(SUI组)、轻度盆底器官脱垂(POP组)及体检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为60例、65例和60例,以问卷调查形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和压力反馈法进行盆底肌力评估. 结果 SUI组、POP组体质指数(BMI)、平均分娩次数、分娩大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F=5.29、6.27、5.26,P=0.007、0.003、0.008);而SUI组、P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0.554、0.578).SUI组的快速收缩压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均P<0.01);POP组的持续收缩压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SUI组和对照组(均P<0.01). 结论 PFD的发生可能与BMI、阴道分娩率、平均分娩次数、分娩大新生儿体重及腹压增高史等因素有关;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S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关键词: 骨盆底 肌力
  • 重症肌无力患者肺功能改变临床观察

    作者:侯青云;张洪胜;齐欣

    近年来重症肌无力已成为神经病学和免疫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病程早期常常侵犯呼吸肌,使其肌力减退直至丧失,造成患者呼吸衰竭[1].为观察重症肌无力对患者肌力的损害及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3年3月至2000年5月10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的资料,报道如下.

  • 80岁及以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等速肌力与疼痛和功能状态的关系

    作者:瓮长水;郭燕梅;陈蔚;黎春华;王娜

    目的 评估80岁及以上膝骨性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等速肌力与疼痛和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 方法 32例膝OA患者和1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膝OA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强度评分、Lequesne指数.对膝OA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进行膝关节伸肌和屈肌标准化等速向心收缩测试程序,角速度为60°/s和180°/s,进行功能性移动能力测试:5次坐到站测试(FTSST)、3 m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10m计时步行测试(TWT). 结果 膝OA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在两个角速度的伸肌和屈肌的相对峰力矩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7,P<0.05).伸肌相对峰力矩与年龄、Liquesce指数总分、FTSST、TUGT和TWT之间呈负相关(r=-0.39~-0.75,均P<0.05).伸肌相对峰力矩与VAS得分和Lequesne指数疼痛评分之间无相关(r=-0.23~ 0.31,均P>0.05).伸肌相对峰力矩和VAS得分两者是Liquesce指数的重要预测因子,可解释Liquesce指数41%的变异量(adjusted R2=0.41). 结论 80岁及以上膝OA患者肌力损害程度与其功能表现密切关联,股四头肌肌力和疼痛强度是预测失能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肌力 疼痛
  • 18F脱氧葡萄糖-PET-CT在皮肌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裴蕾;关志伟;冀肖健;文琼芳;孙飞;赵征;金京玉;朱剑;张江林

    目的 探讨18 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皮肌炎的诊断价值及其对皮肌炎疾病活动度和缓解的评价.方法选 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接受18F FDG-PET-CT检查住院的皮肌炎患者58例,另选与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9例,记录并比较受试者近端肢带肌群(上臂肌肉、肩部肌肉、颈胸腰椎旁肌肉、胸锁乳突肌、臀部肌肉、股部上份肌肉)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分析其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结果 皮肌炎患者肌肉SUV为(2.033±0.858) g/ml,高于健康体检者(1.076±0.167) g/ml(P <0.001).典型皮肌炎患者肌肉SUV为(2.105 ±0.736)g/ml,亚临床型皮肌炎患者肌肉SUV为(1.463±0.291)g/ml,高于健康体检者(P值均<0.05).典型皮肌炎患者上臂肌肉、肩部肌肉、臀部肌肉SUV高于亚临床型皮肌炎患者(P值均<0.05).皮肌炎初治患者肌肉SUV为(1.051±0.031)g/ml,与初治亚临床型皮肌炎患者比,初治典型皮肌炎患者上臂、肩部、臀部肌肉SUV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治3个月疾病缓解者肌肉SUV明显小于3~6个月疾病缓解者[(1.746±0.466) g/ml比(2.815±0.848)g/ml;P=0.015].相关分析显示,初治患者上臂肌力与上臂肌肉SUV呈负相关(rs=-0.440,P=0.031);肌酸激酶水平与上臂肌肉SUV呈正相关(rs =0.500,P=0.013).ROC曲线分析显示,肌肉SUV佳临界值为1.375g/ml,诊断皮肌炎的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96.6%,AUCROC为0.9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上臂肌肉SUV、颈椎旁肌肉SUV、臀部肌肉SUV、股部上份肌肉SUV是影响疾病缓解的危险因素.结论 18F FDG-PET-CT测定的近端肢带肌群SUV对皮肌炎具有诊断价值,上臂肌肉SUV与上臂肌力、肌酸激酶水平具有相关性,可反映疾病活动度.18F FDG-PET-CT可以作为评估皮肌炎疾病缓解的检查手段之一.

  • C7棘突并C6下关节突骨折一例

    作者:郭玉臣;王成江;王爱君;张玉玲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3岁.因挥锨扭伤颈部10 d入院.入院前因用力挥锨扬麦糠,出现颈后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查体:C7棘突压痛,局部隆起消失,可扪及C7棘突移动,颈部旋转受限,四肢感觉和肌力无异常.

  • 自发性硬膜外出血并不全瘫一例

    作者:李伟;崔彦彬;张培林;李涛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双下肢疼痛麻木活动障碍3 d而人院,3 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突然出现双下肢疼痛,肌注止痛药物后疼痛未缓解,3 h后出现双下肢逐渐麻木,活动障碍,小便偶有失禁.MRI示L2~S1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期无麻醉及硬膜外封闭史.体检:一般状况好,脊柱外观无畸形,L2~S1棘突广泛压痛,双侧股四头肌及髂腰肌肌力为3级,双侧胫前肌、屈拇肌、拇背伸肌肌力均为0级,会阴区及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双侧膝跟腱反射未引出.踝阵挛阴性;MRI示L2~S1椎管内硬膜外一肿物,T1等信号,T2呈高信号;实验室检查正常.

  • 环绕坐骨神经异位骨化一例

    作者:王金成;高忠礼;梁海东;李志洲

    1病例报告患者男,39岁.左髋臼骨折术后,左足下垂4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因车祸受伤,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髋臼骨折,左下肢皮牵引7 d后行左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入院时查体:左足呈下垂状;左大腿后侧和小腿肌肉松弛,左小腿感觉减退;左足背伸肌力0级,跖屈肌力Ⅰ级,屈膝肌力Ⅰ级,伸膝和屈髋伸髋臼力均为Ⅴ级.

  • 全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认识

    作者:杨胜武;叶澄宇;滕红林;倪诚

    1998年2月~1999年12月的间,全髋置换术153例中术后早期发生关节脱位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5例发生术后脱位的病人中男2例,女3例,平均62.6岁.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性关节炎1例;脱位时间:术后4~10周,平均7.8周,均为后脱位;根据Do脱位分类:体位性3例,肌力失衡2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2例.对脱位病人的X线片进行评估:①测定假体髋臼的前倾角和倾斜角.倾斜角正常为40°±10°.前倾角正常为15°±10°.②测出两侧小粗隆到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如术侧较正常侧减少超过1cm,即为肌力失衡.

1161 条记录 8/59 页 « 12...567891011...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