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宝宝会爬很重要

    作者:李艳鸣

    爬对宝宝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动作,是婴儿时期一项特殊的身体活动,是介于"坐"与"走"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爬行加大了宝宝认知世界的范围,使其视听范围大幅度扩大,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象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到了7、8个月时,宝宝就会爬了.在真正会爬时,宝宝是用手和膝盖爬行,头颈抬起,胸腹部离开床面.爬行动作由初的爬行反射,经过抬头、翻身、打滚、匍行等中间环节,终发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经历多次的学习、实践,每一次学习与实践都是一次对大脑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因此,充分的爬行是全方位的感觉统合训练,对于脑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 科学安排一日三餐

    作者:王红

    合理摄入能量,做到吃动两平衡首先要保持健康的体重,BMI好在18.5kg/m2~ 23.9kg/m2之间.即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要想达到上述标准从两个方面人手,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故要控制肥肉、动物脂肪、植物油、精糖及含糖食物与饮料等能量密度大的食物的摄入,减少静态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与运动.肥胖是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肥胖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可达普通人群的4倍以上.并且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越大.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适当限制进食量,有效地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每顿饭要吃到七成饱.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但一口一口累计起来,胖子就可能吃出来了.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饭后1小时天天运动的好习惯,即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一万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好连续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就能保持健康体重.所以说,进食量和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

  • 别怕练成“女汉子”

    作者:张继东

    平时在健身房里,女生提到多的问题就是“这么练会不会长肌肉”.其实,普通健身的女性,哪怕是多长一些肌肉,也是有利无弊的.因为肌肉是人体气血储存的能量仓库,人体的一切身体活动来自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肌肉又是人体各器官好的保护伞,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场所.更重要的是,能促进肌肉生长的无氧锻炼,还能增强和促进新陈代谢功能,并提高基础代谢率.因为多生长0.45千克肌肉,身体就会消耗35~50卡的热量,而人体维持脂肪的生理功能需求则只消耗2~3卡的热量.

  • 061国外以学校为基础的肥胖和身体活动干预项目回顾

    作者:曾蓉剑;刘爱玲

    儿童青少年期是预防和控制肥胖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干预单位,本文综述了国外的一些以学校为基础的肥胖和身体活动干预项目,为我国的肥胖和身体活动干预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 075 身体活动与儿童肥胖

    作者:姜桅;曾果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身体活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参加活动的儿童比参加活动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高,只是活动量多少及强度与肥胖患病率的关系不确定,静态生活方式的增加也是肥胖流行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国内尚缺乏有关儿童身体活动的研究报道.本文主要就儿童闲暇时间身体活动,上、下学交通方式,静态生活方式和全面的身体活动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儿童肥胖 身体活动
  • 2013年安徽省成年人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状况分析

    作者:徐伟;邢秀雅;谢建嵘;陈叶纪;贺琴;李蕊;曹丹;吴庆生;贾尚春;刘志荣

    目的 了解安徽省成年人日常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现状.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面对面询问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业余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等相关信息,并对样本进行复杂抽样设计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调整后,估算相关指标.结果 2013年安徽省成年人从不锻炼率为88.69% (95% CI:85.83%~91.55%),经常锻炼率为8.03% (95% CI:5.32% ~ 10.74%),身体活动不足率为18.04% (95% CI:11.40%~24.68%).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从不锻炼率下降,而经常锻炼率和身体活动不足比例均升高(P<0.05).城镇、高教育水平和从事脑力劳动人群的身体活动不足比例较高(P<0.05).人均每日总静态时间为4.33(95%CI:4.19~4.47)h,其中看电视、使用电脑和手机时间分别为105.30(95% CI:97.03 ~ 113.58) min、30.85(95%CI:23.64~38.07) min和22.01(95%CI:15.82 ~28.20) min.随着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增加,静态行为时间分别递减和递增,屏幕时间同样如此(P<0.01).结论 安徽省成年人业余锻炼水平较低,身体活动不足普遍存在,业余静态行为时间较长,尤其要关注青年、城镇和高教育水平人群的屏幕时间情况.

  • 2014年中国四城市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

    作者:袁帆;郭海军;陈征;栾德春;李晓辉;吴晓旻;郭重山;刘爱玲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基础上调整设计问卷,2014年对沈阳、广州、成都和武汉市的12 501名中小学生父母每周身体活动的天数、每天活动的时间、静态活动时间等身体活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地区、学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和静态活动的影响.结果 四城市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为58.3%,55.7%学生父母每天静态活动时间2h及以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父母相比,初高中学生父母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OR初=0.796(95% CI0.728 ~0.869),OR高=0.746(95% CI0.683 ~0.815)]和静态活动时间2h及以上的风险[OR初=0.823(95% CI0.750 ~0.904),OR高=0.788(95% CI 0.712 ~0.872)]降低.与小学文化程度相比,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家长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OR=1.288(95% CI1.107 ~1.497)]和静态活动时间2h及以上的风险[OR =1.303(95%CI1.120 ~1.515)]增加.与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比,农牧业/设备操作人员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OR =0.755(95% CI0.634 ~0.899)]及每天静态活动2h及以上的风险[OR =0.731 (95% CI0.617 ~0.867)]降低.结论 四城市中小学生父母身体活动水平不足的比例及静态活动时间2h及以上的比例较高.地区、学生学段、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对身体活动水平及静态活动时间均有影响.

  • 中国12省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分析

    作者:贾小芳;王惠君;王丹彤;苏畅;张伋;姜红如;欧阳一非;张兵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模式和水平.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有完整人口统计学、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调查数据的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在校体育活动、家务性劳动、往返学校交通行为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的比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活动量及其年龄、性别、居住地区和家庭收入差异.结果 调查对象有静坐行为的比例高(97.9%),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低(33.6%);各年龄和性别组均呈现相似的参加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的比例分布.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或具有静坐行为的儿童青少年相应活动类型的活动量中位水平高,分别为39.9和36.1 MET-h/week,进而体现出儿童青少年静坐行为时间过长.各种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活动量存在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差异(P均<0.05).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普遍缺乏身体活动,应加强以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为目的的健康促进活动.

  • 温州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贾俐挺;王黎荔;山若青;林莺

    目的 了解浙江省温州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探讨肥胖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9035例温州市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选取其中369例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并配以同班级同性别的正常体重学生389例作为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膳食、身体活动方式等相关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温州市小学生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2%和6.4%,男性高于女性(P<0.05).蔬菜摄入频率高、奶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高、每日运动时间长和每日睡眠时间充足分别为肥胖的保护性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分别为0.765、0.807、0.702和0.552,P值分别为0.034、0.024、0.020和0.005),每日静坐时间则为危险因素(OR=1.602,P=0.003).结论 温州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病率较高,其因素与饮食和身体活动方式密切相关.

  • 北京市某初中1~2年级学生在校身体活动水平定量评估

    作者:李红娟;李新;王艳;王正珍;王娟;陈尹康

    目的 定量测量北京市初中1~2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体育课上)的身体活动水平.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初中1~2年级学生81名(男生37人,女生44人),用佩戴于髋关节的Acti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记录一周5d在校期间身体活动,评价平均每天和每节体育课上的身体活动水平.结果 在校期间,平均每天参加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女生为(47.2±16.0)min,男生为(67.3±20.5)min,女生显著低于男生(P<0.01);体育课上达到中高强度活动的时间比例男生平均为53.6%±10.2%,女生为35.2%±7.2%;不同BMI学生在校期间身体活动水平比较:平均每天身体活动水平男女各组间均无差异;体育课上,女生各组间无差异;与正常BMI组男生相比,消瘦、超重和肥胖组男生较高强度活动时间较短(P<0.05).结论 初中1~2年级女生身体活动强度较低;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活动有重要贡献,体育课日学生身体活动明显增加;体育课上,正常体重男生身体活动量高.

  • 2010-2012年中国中小学生闲暇静态活动

    作者:宋超;郭海军;宫伟彦;张妍;丁彩翠;冯甘雨;刘爱玲

    目的 了解中国中小学生闲暇时间静态活动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身体活动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中小学生39 242名,现对其闲暇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阅读、做作业等静态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计算其闲暇静态活动时间,采用均数和率来描述中小学生静态活动的时间及其分布.结果 中国中小学生闲暇平均每天静态活动时间是2.92 h;城市(3.04 h)高于农村(2.81 h);男生静态活动时间(2.90 h)略低于女生(2.94 h);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静态活动时间分别为3.45、3.06和2.60h.平均每天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大于2h的学生占86.2%,城市(87.5%)高于农村(85.1%);男、女生分别为86.4%和86.0%;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平均每天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大于2h的比例分别为91.1%、88.8%和82.5%.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为1.48h,男生(1.44 h)略低于女生(1.52 h);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平均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分别为1.90、1.62和1.20h.结论 中国中小学生闲暇时间静态活动时间过长,建议学校及家庭创造支持性环境,鼓励其减少静态活动,提高其身体活动水平.

  • 苏州市1064名初中生饮食行为与身体活动现状调查

    作者:汝骅;华意刚;沈宗健;李佳梅

    伴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成高发态势.早在2004年,WHO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就指出:"合理膳食和积极的身体活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和控制NCDs的着力点.",并通过了作为推动全世界控制NCDs的重大策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全球战略"[1].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不仅在成人期普遍出现,且其异常多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2].

  • 身体运动加速度与运动量测量的关系研究

    作者:朱弋;阮兴云;徐志荣;郑尔信;田学隆

    直接或间接卡路里计所根据的原理是热动力学;用加速度计来测量身体运动能量消耗的原理是牛顿力学定律.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定量测量身体能量消耗,首先应考虑用加速度计的方法来测量.先以身体活动及能量消耗为依据来定义身体运动量.很明显,所有的身体活动都依赖于肌肉收缩,以热量耗散和对外做功的形式消耗能量.身体活动具有动力学的性质,同时人在承受重量的过程中还具有静力学的性质.大量的经验数据表明:身体加速度绝对值对时间的积分与能量消耗或耗氧量成线性关系.因此,如果能忽略肌肉在承受重量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可以认为身体加速度绝对值对时间的积分即代表能量消耗.

  •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与全球AHKC报告相关指标的比较

    作者:李培红;王梅;王富百慧

    目的 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差距及原因,为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促进健康发育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本文收集2014年我国6 ~ 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结果,和2014年全球15个国家AHKC身体活动报告书.横向对比并回顾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及6项相关指标数据.结果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总量达标率为8.9%,低于全球均达标率(25% ~ 40%).日常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较高(80.5%和60.0%),仍有近25%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未达到中等强度;参加体育兴趣俱乐部或校外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人数低(仅为1/4).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26%和8.12%,并呈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达标率较低.校内体育活动参与度高但有效运动负荷低、体育兴趣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积极性差是其主要原因.肥胖超重发生率仍有待控制.

  • 北京市西城区和昌平区促进身体活动和健康策略执行现状调查

    作者:亓晓;杨功焕;张勇;万霞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和昌平区促进身体活动和健康策略在西城区和昌平区的执行现状.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电话调查方法(CATI)开展调查,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电话号码,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X2检验.结果 本次电话调查共成功完成访问2450个,其中西城区1238个,昌平区1212个.利用政府提供的健身场所锻炼过身体的比例,西城区和昌平区分别为45.9%和53.8%,昌平区好于西城区;单位设立工间操的比例两区均为1/3;两区人群在体育锻炼时接受过指导的比例均在15%左右;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知晓率均约50%;身体活动不足会带来健康危害的知晓率均高于90%;体育锻炼参与比例,2个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和昌平区全民健身场地利用情况要好于其他健身场所,工间操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以及人群身体活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尚需加强.2个区一般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自我效能及人际支持对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影响

    作者:吴琦欣;年云鹏;符茂真;张秉政;俞婷;黄黎敏;吴能简;邹宇量

    目的 调查了解深圳市坪山区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现状,分析自我效能以及人际支持对于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坪山区6个社区共1002名调查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986份,其中男性460人(46.65%),女性526人(53.35%);休闲性步行活跃人数204人(20.69%),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人数116人(11.7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是休闲性身体步行(OR=1.822,95% CI:1.427 ~2.327)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OR=1.711,95% CI:1.274 ~2.296)的保护因素;同样,家人支持是休闲性步行(OR=1.563,95%Ci:1.310~1.865)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OR=1.473,95%CI:1.185~1.832)的重要保护因素.结论 坪山区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人数较少,休闲性身体活动以步行为主,自我效能和人际支持对休闲性身体活动有重要影响.

  • 静态职业人群身体活动现状调查

    作者:陈晓荣;白雅敏;王浩;谢瑾;陈波;颜流霞;赵文华

    目的 了解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静态职业人群的身体活动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海淀区和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选取35~60岁以坐位读写为主要职业劳动形式的职业人群,进行有关社会经济状况和身体活动特点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1031人.步行、骑车、中等强度业余锻炼、高强度业余锻炼等身体活动的总参与率为57.8%,并随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x2=25.699,P<0.01;x2=8.768,P<0.05).48.0%的调查对象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合计量达到或超过了450~750(MET-min/w)的建议水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者的身体活动达标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47,P<0.01;x2=29.967,P<0.01),不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者的身体活动达标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84,P>0.05).结论 中等强度及以上身体活动的总参与率受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身体活动达标情况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

  • 上海市18~69岁居民对推荐身体活动量的知晓现状

    作者:李新建;李光耀;吕宁;姜综敏;姚海宏;严青华;徐继英;仲伟鉴

    目的:了解上海市居民对推荐身体活动量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促进市民参加身体活动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18个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被抽取8458名18~69岁的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完成问卷,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评估而设计的统一问卷。率的显著性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在调查对象中,知晓“生活、出行加运动,每天至少运动6000步是推荐身体活动量”的7544人(89.2%);知晓“每周至少150 min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推荐身体活动量的3875人(45.8%)。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 =1.184,95% CI:1.030~1.361)、年龄(OR =1.136,95%CI:1.020~1.264)、文化程度(OR =1.143,95%CI:1.046~1.249)、家庭年收入(OR =1.047,95%CI:1.009~1.086)和居住地(OR =0.796,95%CI:0.687~0.922)是知晓前者的影响因素,而文化程度(OR =1.241,95%CI:1.174~1.313)和居住地(OR =1.473,95%CI:1.345~1.614)则是后者的影响因素。结论相对“每周至少150 min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上海居民对生活、出行加运动,每天至少运动6000步”的身体活动推荐量有较高的认识度。调整年龄和性别后,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对上述两个推荐量的知晓水平产生影响。

  • 1997-2009年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作者:苏畅;黄辉;王惠君;王志宏;张继国;杜文雯;张伋;姜红如;张兵

    目的 研究1997-2009年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选取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5轮调查有完整身体活动数据的18-49岁健康成年居民25 507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该人群每周身体活动量.结果 男、女性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从1997年的358.7 metabolic equivalent-hours (MET-hrs)/周和403.1 MET-hrs/周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255.8 MET-hrs/周和249.0 MET-hrs/周;城市、农村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从1997年的311.1MET-hrs/周和416.9 MET-hrs/周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181.4 MET-hrs/周和285.3 MET-hrs/周,男性、女性、城市、农村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在不同调查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年居民以静态活动为主要休闲方式的人群比例从1997年的89.0%升高至2009年的91.2%;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人群比例从1997年的70.0%下降至2009年的47.1%,成年居民休闲方式及出行方式的人群比例在不同调查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发生显著变化,该人群身体活动量的大幅度下降值得关注.

  • 中学男女生身体活动的心理社会决定因素和活动偏好可变度的比较(文摘)

    作者:S.A.Shakey;D.Edmundson;刘斯

    问题的提出: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身体活动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然而 ,女性较男性减少得较为显著.因为有关年轻女性身体活动的心理社会决定因素的文献较少 ,所以,我们在中学生中开展了身体活动状况、活动程度、与喜爱性相互关系的研究.

192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