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중화간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8118
  • 国内刊号: 11-388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gd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顾万清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裸基因PCHO/hVEGF-D大鼠肝内注射促血管形成效应的研究及意义

    作者:施宝民;杨镇;王秀艳;吴泰璜

    目的检验裸基因PCHO/hVEGF-D大鼠肝内注射后的表达及效果,验证该质粒应用于大鼠肝脏的可靠性.方法 10只雌性SD大鼠肝组织表面点注射PCHO/hVEGF-D,50 μg/点,共3点.对照肝叶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注射后第8天,通过原位杂交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组织hVEGF-D的mRNA和hVEGF的蛋白表达;Ⅷ因子法计数两组之间的血管数量.结果质粒组有大量hVEGF-D的mRNA表达,而对照组未检测到;hVEGF的蛋白表达在质粒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计数质粒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2±2.78和7.1±2.02(P<0.05).结论裸基因PCHO/hVEGF-D大鼠肝内注射可以得到高效持续表达VEGF,并能发挥其作用,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 血小板对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粘附的影响

    作者:余耀;周信达;刘银坤;陈洁;赵燕

    目的探讨血小板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地位及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体外细胞粘附及粘附抑制实验,分别比较血小板对高、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SMMC7721与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粘附的影响,研究血小板粘附分子在其中的作用. 结果血小板活化与否不改变SMMC7721、MHCC97细胞与ECM的粘附;血小板不影响SMMC7721细胞与ECM的粘附,但可明显增强MHCC97细胞与ECM的粘附(P<0.01);血小板粘附分子P-selectin和GP Ⅱb-Ⅲa在活化血小板对SMMC7721细胞与ECM的粘附影响中可能无明显作用,但干扰其作用可明显抑制活化血小板对MHCC97细胞与ECM粘附的增强作用(P<0.05,P<0.01).而SMMC7721细胞与ECM或血小板包被的ECM的粘附能力均明显低于MHCC97细胞(P<0.05,P<0.01);P-selectin单抗、GP Ⅲa单抗作用于活化血小板包被的ECM后,其与SMMC7721细胞的粘附仍低于其与MHCC97细胞的粘附(P<0.05),而GP Ⅱb单抗作用后,二者间粘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可明显增强MHCC97细胞与ECM的粘附;活化血小板包被的ECM与MHCC97细胞的粘附增强作用可能由血小板P-selectin、GPⅡb-Ⅲa所介导.

  • 内毒素血症时肝组织中脂多糖受体CD14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龚建平;徐明清;王小丽;陈莉;李琨;韩本立

    目的观测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肝组织中脂多糖受体CD14 mRNA的表达及其在内毒素介导Kupffer细胞(KCs)激活中的作用.方法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内毒素(剂量按5 mg/kg计算)建立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测定血浆中内毒素、脂多糖结合蛋白(LBP)、TNF-a及IL-6含量变化,同时观测不同时相点肝组织中CD14 mRNA的表达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并与生理盐水组大鼠相比较.结果在内毒素血症组大鼠中,随着血浆LPS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肝组织中CD14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血浆中LBP、TNF-a和IL-6含量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伴随KCs激活和肝细胞损伤的形态学改变,表现为KCs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噬功能增强,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等变化.结论内毒素血症时,随着肝组织中CD14 表达增强和血浆LBP增加,可介导KCs激活,产生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或加重肝组织及其它器官的损害.

  • 肝门附近大肝癌切除体会(附31例报告)

    作者:黄捷

    临床材料:病例共31例,均为1992年5月至1997年5月间经笔者治疗的病人,男25例,女6例;年龄大为66岁,小为27岁;术前AFP阳性为27例,平均数值为7865 μg/ml,术后转阴的有21例,另有4例表现为弱阳性;有2例病人手术前后AFP改变不大;术前AFP阴性的4 例病人,术后AFP有3例为弱阳性;A/G>1的有28例,有3例病人的A/G<1,SGPT平均值为33.64.肿块位于Ⅰ段的有4例,位于Ⅳ~Ⅴ段的有8例,位于Ⅷ段的有18例,有1例有两块癌块,大的13 cm位于第一肝门的Ⅳ~Ⅴ段,小的6 cm位于右外侧段,全部病人的癌块均在 10 cm以上,大的为17cm.

  • 肝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二例

    作者:金炎;王斌;张秀茹;陈锋;闫光志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oma, HAML),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吉林省肿瘤医院在1993.2~1997.5期间,收治了2例巨大HAML病人,均经手术切除治愈,术后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

  • HBsAg阳性AFP值增高病例腹腔镜肝脏探查报告

    作者:李国胜;万叔良;李耀辉;张晓周;尉永刚

    3年前遇一门诊女性病例,40岁,体检中乙肝检验结果,俗称"小三阳"(HBsAg+,抗HBs+,抗HBc+),甲胎蛋白(AFP)值二次检验均大于400 μg/L,B超、CT、MRI均未发现肝肿瘤影像,6个月后外事归来,再检已为肝癌(弥漫性)晚期而不治.2年前一男性病人,44岁,胆囊结石胆绞痛入院,乙肝化验结果俗称"大三阳"(HBsAg+,HBeAg+,HBcAg+),AFP 800 μg/L,B超,CT未见肝肿瘤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肝硬化伴多灶异常隆突结节,病理报告肝细胞癌.对此,2年来我们对类似病例的自愿者采用了腹腔镜肝脏探查,报告如下.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现胆囊癌6例分析

    作者:戴途;金慧涵;李建平;竺来法

    随着微创外科的迅速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众多病人首选的标准术式.但因胆囊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同时常伴有胆囊结石,有时与萎缩性胆囊炎及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难于鉴别,所以术前有较高的误诊率.本文收集我们从1995年4月至2000年3月行LC术后发现的6例胆囊癌,现分析总结如下.

  • 单纯经门静脉注射碘油及化疗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一例

    作者:张宝华;陈汉;杨广顺;王义;吴孟超

    1.临床资料:病人,男,45岁.因检查发现肝占位近1个月于1999年2月1日收住院.体格检查:巩膜不黄,双手肝掌,未见蜘蛛痣,腹平软,肝脾未及,腹水症(-).化验:HBsAg(+),HBeAb(+),HBcAb(+),A/G36.6/20g/L,ALT136 U/L,AFP>1000 μg/L.胃镜提示"食道静脉中度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B超及MRI提示"肝右后叶上段肝癌(3.1 cm×2.6 cm),边界不清,门静脉右支充满癌栓并延伸至主干,肝硬化,脾大,肝内小子灶可能".

  • 肝癌手术指征与术式选择

    作者:吴志全

    肝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和切除以外的姑息性外科三类.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肝癌发病隐匿,确诊可根治性切除者所占比例甚小[1],单纯姑息性切除多无益处,切除以外的姑息性外科也只适应于少部分病人,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探查估计术后余肝功能可代偿者应力争根治性切除,否则除少数合适者可行姑息性切除外宜采用切除以外的姑息性外科治疗.改进手术技术,减少手术对余肝的损害可使手术适应证适度扩大.

  • 肝癌切除术后近期死亡的原因

    作者:何振平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占有首选的重要地位.但国人肝癌的特点是与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硬化关系密切,合并率80%以上,它严重制约着肝癌切除的治疗效果,包括:切除指征的掌握,肝切除量的限制,对出血的耐受力,余肝的代偿及贮备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与死亡率及切除后复发等等.随着影像诊断、切除技术及围手术期监护治疗的飞跃发展,肝癌切除死亡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0%~37%降至4%~10%,但减少术后近期死亡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于肿瘤的部位、肝硬化合并的有无与严重程度,肝功能分级,围手术期出血量,合并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肺、肾功能受损情况,及手术医师的素质,判断能力,手术方式与技巧,应急处理能力及围手术期管理等等.有鉴于此,分析认识肝癌切除术后危及生命的因素并加以避免是至关重要的.

  • 肝细胞性肝癌手术切除后生存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允怡;迟不毅

    本文试图寻找肝细胞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根治性肝切除后,影响病人长期存活的有关预后因素.尽管已有许多相关因素都已被研究和讨论过,但是,在这些因素中,还没有一个因素可以用来指示病人不应接受根治性肝手术切除.外科医生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在手术时尽量争取肝切缘无瘤.术前或术后给予辅助治疗都可能有助于提高肝切除的效果.

  • 肝脏微小占位病变的手术定位与切除

    作者:赵文和;马志敏;周杏仁;冯懿正

    目的探讨肝脏2 cm以下实质性微小占位的手术定位及切除.方法 1986~2000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理确诊的直径≤2 cm肝脏实质性小占位病变27例,共34个病灶.结果术中看见肿瘤侵犯肝包膜6个病灶;术中可扪及13个病灶;均行肝局部切除术.未触及15个病灶分别根据术前影像学定位下行肿瘤局部切除4个,肝段或半肝切除5个;术中B超定位下切除4个;手术原疤痕定位肿瘤局部切除2个.结论熟悉肝脏的解剖及多种影像学检查是肿瘤定位的基础.术中的全肝扪诊,可避免病灶的遗漏;对不能触及的小病灶,可根据术前影像学定位下切除或行术中B超检查或肝包膜切开探查,切除病灶.

  • 外生型肝癌的分型、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凤瑞;彭利;王顺祥;唐瑞峰;马忠锋;董振江;温新元;张燕;焦计凯;薄慕琴

    目的提高对外生型肝癌的诊断、处理水平并试分型.方法分析8例外生型肝癌的特点、误诊原因、处理原则.结果外生型肝癌易误诊,常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并形成新的血液供应网,其切除率高,预后好.结论外生型肝癌较少见,可分为带蒂型和无蒂型;肿瘤所在肝段的切除应作为常规术式,其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 前径路法全尾叶肝切除

    作者:吴志全;樊嘉;周俭;邱双键;黄晓武;孙健;肖永胜;汤钊猷

    目的探索全尾叶肝切除的安全方法,为尾叶肿瘤的治疗提供可靠途径. 方法 1997年3月至2000年9月因尾状叶肿瘤行全尾叶切除14例,其中9例采用前径路法联合逆行肝切除和血管外科技术行全尾叶切除(甲组),5例采用传统方法行全尾叶切除(乙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及随访结果. 结果甲组手术时间短于乙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P<0.01)、并发症少于乙组(P<0.05)、术后肝功能恢复比乙组快(P<0.01),随访结果优于乙组.结论前径路法联合逆行肝切除及血管外科技术行全尾叶肝切除是安全可靠的,适合为尾状叶肝肿瘤行全尾叶肝切除.

  • 肝癌病人外周血及骨髓AFP mRNA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黄东胜;傅佩芬;郑树森;梁廷波;谢海洋

    目的通过检测AFP mRNA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中的表达,探讨AFP mRNA作为HCC微转移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建立敏感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体系(Nested-RT-PCR),检测71例HCC、36例肝硬化、9例肝血管瘤、11例肝转移瘤、3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AFP mRNA和19例HCC、15例血液病骨髓AFP mRNA.结果 71例HCC外周血中38例AFP mRNA表达阳性(53.5%),肝硬化、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和正常对照均为阴性.HCC外周血AFP mRNA检出率与血清AFP值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肝外转移等临床参数有明显相关(P<0.05).19例HCC骨髓中9例AFP mRNA表达阳性(47.4%),15例血液病为阴性.骨髓AFP mRNA检出率与血清AFP值、肝内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明显相关(P<0.05).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呈一致性(P<0.05).结论血循环AFP mRNA可作为HCC微转移的早期检测指标.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与复发转移显著相关,且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呈一致性,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血流量和肝功能对肝切除率的术前预测

    作者:沈正荣;占宏伟;孙达;毕岗;彭淑牖;刘洪彪

    目的探讨 99mTc ECT动态扫描和断层扫描预测肝癌手术切除安全性的价值.方法采用 99mTc-植酸钠胶体肝再摄取和首次通过斜率原理,运用自编程序,检测20例肝癌和10例正常健康人的HBF、HAF、PVF.16例肝癌再行断层扫描.划出手术预切除区,计算出功能肝切除率.结果肝癌病人和正常人的HBF分别为:1424.9±431 ml/min, 1507.5±364.3 ml/min,(P>0.05);HAF为:64.2%±23.6%, 35.7%±6.2%, (P<0.05);PVF为:33.8%±14.5%,64.3%±8.7%(P<0.05)).16例功能肝切除率:10%~20% 6例,21%~30% 7例,31%~40% 1例,41%~50% 1例,50%以上者1例,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99mTc-植酸钠动态及断层扫描能确定肝血流量和各种不规则肝切除术的功能肝切除率,预测切除术的风险.

  • 金属硫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守林;吴力群;马敬涛;解恒条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中、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HCC病人的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T的表达状况,分析MT在HCC中的表达与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细胞分化和预后等的关系.结果正常肝组织有很强而稳定的MT染色;癌旁组织(包括肝硬化结节)有较高的MT着色;癌组织中MT染色很弱,甚至无MT染色.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T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生存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MT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减趋势,肝细胞癌组织中MT表达与癌细胞分化无关,而与瘤体组织坏死及肝切除术后病人生存状况相关.

  • 中晚期大肝癌的二期手术切除治疗

    作者:李洪;胡义利;张东生;姜丰星;葛忠

    随着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一部分原先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缩小后可二期手术切除,并有可能获得根治.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我院共行TACE治疗HCC病人241例,其中15例肝脏肿瘤缩小后行二期手术切除.

  •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总结

    作者:陈晓星;黄霞月;刘平;张小勇;赵志泉

    乌司他丁又称尿抑制素(ulinastatin,UTI),是从人尿中提取的精制糖蛋白,有抑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脂肪酶等的活性作用.此外,尚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的释放,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改善休克时的循环状态等.该药对急性胰腺炎有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评价该药的临床效果,我们对1999年10月至2000年12月期间用UTI治疗的46例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了总结,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

  • 肝癌手术切除的效果与经验

    作者:李国辉;陈敏山;李锦清;张亚奇;郭荣平

    手术切除为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1964年至2000年共手术切除肝癌1502例.现报道如下.

  • 术中射频联合肝动脉门静脉置管双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作者:李祝应;沈世强;张训臣;王卫星

    临床发现的原发性肝癌病人多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我院采用术中射频(intraoperativ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RFA)并联合肝动脉、门静脉置管双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2例,近期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吴孟超;程树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半个世纪来,我国的肝癌诊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世纪50年代的肝脏解剖研究为开展肝叶切除奠定了基础;60~70年代的早期诊断和普查,使小肝癌的预后有了明显改观;80年代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概念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肝癌外科的发展;90年代确立的肝癌综合治疗和新世纪重点对肝癌转移复发的防治研究,已使肝癌由过去的不治之症变为目前的可治之症[1].

  •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尤俊;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

    目的总结分析18例肝脏炎性假瘤临床诊治情况.方法本组18例全部行手术切除,获得病理证实.结果肝脏炎性假瘤是肝脏罕见疾病,术前诊断困难,易与原发性肝癌混淆,诊断常须依据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结论如临床上怀疑为本病应行肝穿活检明确诊断,可避免手术.如不能排除肝脏恶性肿瘤时应及早手术切除.

  • 原发性肝肉瘤临床误诊分析

    作者:赵红;刘永锋

    目的加强对肝肉瘤的认识,提高其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66~1999年我院收治的13例误诊的肝肉瘤病例,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分析其误诊疾病、误诊时间、误治方法、术后病理诊断及随访结果.结果 CT上以囊性为主的肝肉瘤易误诊为肝囊肿(6/13)而定期复查;伴有发热者易误诊为肝脓肿(2/13)而行抗炎治疗;实质性为主的肝肉瘤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4/13),因肿瘤巨大而行肝动脉栓塞.误诊时间1~9个月,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姑息手术2例分别存活7个月及12个月,其余经穿刺或剖腹探查11例仅存活1~3个月. 结论肝肉瘤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依靠病理,提高对肝肉瘤的认识是降低其误诊率的关键.肝脏巨大占位病变如发展较块应想到肝肉瘤的可能性并尽早手术明确病理诊断.

  • 低温停循环第二肝门成型根治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初探

    作者:梁发启;王春喜;陈凛;李荣;彭正;张国华

    目的总结在深低温全身麻醉、体外循环辅助下,第二肝门成型根治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16例初步应用本项手术的临床资料,经胸部正中切口,切开胸骨,在不打开胸膜腔和腹膜腔的情况下,仅行心包、下腔静脉切开,显出第二肝门病变和下腔静脉病变,在暂时停循环状态下进行局部病灶切除和第二肝门血管重建.结果手术中恢复肝静脉回流后即见肝脏明显缩小,膈肌表面代偿静脉支瘪缩;随访6个月至7年,无1例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无1例复发,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深低温停循环状态下、第二肝门血管成型是一种理想的根治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符合解剖和生理需要.

  • 原发性肝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附5例报告)

    作者:刘哲;冯玉泉;李志伟;刘贵麟;刘永雄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L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肝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结果.结果 5例均有上腹痛及发热,3例有淋巴瘤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有3例合并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组织学检查所有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行单纯手术切除,3例行手术+化疗,随访生存超过12个月者3例.结论上腹痛、淋巴瘤B症状及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是PLL的常见表现,手术切除和联合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肝肿瘤 淋巴瘤
中华肝胆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