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중화간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8118
  • 国内刊号: 11-388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gd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顾万清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门静脉左支矢状部邻近解剖结构的二维与三维影像术前评估

    作者:季顾惟;邵子诚;朱飞鹏;霍立群;李相成

    目的 分析门静脉矢状部(U点)邻近解剖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47例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Ⅰ、Ⅱ、Ⅲa型患者影像学资料,47例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及三维图像重建.结果 肝Ⅱ段胆管(B2)、Ⅲ段胆管(B3)及Ⅳ段胆管(B4)汇合方式与U点关系:31例患者(65.9%) B2与B3汇合于U点后方或左侧,4例(8.5%)汇合于U点右侧;6例(12.8%) B4与B3于U点右侧汇合,B2再汇入形成左肝管;6例(12.8%)存在少见的汇合方式.B4汇人方式:10例(21.3%)呈中央型;35例(74.5%)呈周围型;2例(4.2%)呈混合型.经三维图像测量左侧尾状叶分支(B1l)与B2、B3汇合部距离:汇合部在U点左侧或后方时为(31.6±6.2)mm,在右侧时为(13.7±4.7)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l与B4开口处距离:中央型和混合型为(7.1±2.0) mm,周围型为(16.4±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动脉:4例(8.5%)存在起源异常,6例(12.8%)存在走行异常.二维影像与三维重建在胆管汇合方式及肝左动脉判断方面一致性极好.结论 熟悉U点邻近的解剖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及预判至关重要.动态观察其二维影像可完成精准的术前评估,但对于复杂的病例,三维重建能够实现更好的手术规划.

  • 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13例

    作者:汤晓东;刘双海;陈达伟;赵振国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6年1月由同一术者实施的13例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脾脏上皮性囊肿6例,脾脏假性囊肿4例,脾脏血管瘤3例.病灶直径5.1~12.4 cm,平均(7.2±2.3)cm.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其中脾脏上极切除4例,脾脏下极切除5例,脾脏中上极及中下极切除各2例.手术时间95~155 min,平均(119±17) min.术中出血100 ~ 350 ml,平均(187 ±78)ml.术后无出血、胰漏、消化道漏、腹腔感染、脾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5±1)d.结论 在充分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疾病是安全可行的.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周党军;白凤娇;韩博强;晁延军;孙静;安东均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发生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阳市中心医院1992年10月至2013年12月11 24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出现胆管损伤患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x2检验,分析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男性、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炎症分期、B超提示胆囊萎缩、B超所示胆囊壁厚度、胆囊三角解剖和术者经验与胆管损伤有关(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男性、胆囊萎缩、胆囊三角解剖和术者经验是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老年男性、胆囊萎缩、胆囊三角解剖和术者经验是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合并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

    作者:齐亚鹏;杨浩洁;杨富权;冯旭卓;陈勇;袁卫平;向邦德;黎乐群

    目的 比较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合并微血管癌栓肝癌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合并微血管侵犯且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27例.根据术后是否行预防性TACE把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手术组(Ⅰ组)86例和手术联合预防性TACE组(Ⅱ组)41例.结果 经PSM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共有39对匹配成功,Ⅰ组和Ⅱ组患者4、8、12个月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8.3%、57.8%、41.4%和89.7%、76.1%、62.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7,P<0.05).结论 对于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予以预防性TACE可有效延缓早期复发.

  • 外科胆道感染病原菌单中心30年变迁

    作者:吕骅;朱明炜;牛小娟;崔红元;乔江春;胡云建

    目的 调查单个中心外科胆道感染病原菌30年的变迁和药物敏感性变化.方法 选择北京医院1981-1984、1988-1998和2003-2013三个时间段各100例接受胆总管探查手术患者.术中穿刺胆总管获得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实验检查,分析胆道病原菌的变化过程以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1981-1984年胆汁培养结果以大肠埃希菌(59.2%)和克雷伯菌(28.9%)为主,两者的混合感染比例为16.9%;1988-1998年细菌种类显著增加,大肠埃希菌(33.1%)和克雷伯菌(16.5%)虽排在前,但总比例降至50%以下,混合感染(21.0%)以大肠埃希菌合并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2003-2013年细菌种类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61.8%),大肠埃希菌(20.1%)和铜绿假单胞菌(10.4%)居前,总比例下降;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其中屎肠球菌(22.2%)成为比例高的细菌.混合感染显著增加(36%),超过半数是大肠埃希菌合并屎肠球菌;真菌比例(5.6%)较80和90年代显著增加.结论 近年来胆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发生显著变化,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显著增加.临床应根据细菌药敏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

  •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改良术式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韩静;朱柱;戴小明;罗礼炳;罗加兴

    目的 评价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 LPPS)改良术式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系统检索Embase、Pubmed、Medline、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有关ALPPS改良术式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相应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分析共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62例患者分别接受了5种ALPPS改良术式:单个肝段ALPPS、前入路ALPPS、部分ALPPS (p-ALPPS)、射频辅助肝脏离断与门静脉结扎术(RALPP)以及联合肝脏止血带绕扎与门静脉结扎术(ALTPS),其中50例(80.6%)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ALPPS改良术式二步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8 ~22 d,剩余肝脏体积(FLR)增生率为48.7% ~ 62.3%,其可行性达98.4%.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1.8% ~33.3%.单个肝段ALPPS、p-ALPPS、RALPP改良术式90天病死率为0,而ALTPS则为8.3%.住院期间病死率前入路ALPPS及ALTPS分别为5.9%和8.3%,其余3种改良术式均为0.仅单个肝段ALPPS及ALTPS改良术式报道了肿瘤学效应,两者R0切除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3.3%、80%、50%、50%和100%、100%、95%、5%.结论 ALPPS改良术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提高了安全性,但其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直径≤5cm肝癌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率的比较

    作者:徐教邦;卜庆敖;王希超;李石磊;丁鹏鹏;袁庆忠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对直径≤5 cm肝癌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激活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3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直径≤5 cm肝细胞癌患者资料.289例患者分为手术组(157例)和射频组(1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HBV激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x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抗病毒与未抗病毒治疗亚组HBV激活率变化,并将随访的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情况、Child-Pugh分级、血管侵犯及治疗方式(射频/手术)为HBV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抗病毒治疗患者HBV激活率低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10/109比33/180,x2=4.497,P<O.05),手术组未抗病毒治疗患者HBV激活率高于射频组(24/98比9/82,x2=5.446,P<O.05),抗病毒治疗患者手术组与射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9比4/50,x2=0.153,P>0.05);(3)无论是否抗病毒治疗,两组患者术后7天CD3+、CD4+、CD4 +/CD8+及NK免疫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射频组未抗病毒治疗患者术后7天CD3+、CD4+、CD4 +/CD8+及NK免疫细胞比例高于手术组(P<0.05),抗病毒治疗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直径≤5 cm的肝癌患者,与射频治疗比较,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机体免疫细胞比例较低,术前行抗病毒治疗可部分缓解免疫抑制状态,降低术后HBV激活率.

  • 以氧合指数和腹压为指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液体治疗策略

    作者:徐明月;何蕾;刘志伟;辛宪磊;马焕先;苏茂生;王鹤;梁静华;赵永生

    目的 探讨以氧合指数和腹压为指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液体治疗策略.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40例SA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ICU医生以氧合指数及腹压为主要研究终点制定治疗液体治疗计划并予以实施.根据患者液体平衡情况分为液体正平衡组与负平衡组,比较两组治疗72 h后的效果及预后.结果 纳入的40例患者中,液体正平衡组24例患者.治疗72 h后,平均液体平衡量为(5 191.8 ±1 596.5) ml,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296.5±60.0)比(220.3 ±59.0),P<O.01].腹内压亦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O±2.2)比(10.6±2.2),P>0.05].负平衡组16例,治疗72 h后,液体平衡量为(-3 762.2±3 550.6) ml.治疗后,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309.4±42.7)比(198.5±47.6),P<0.01],腹内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1.2±1.6)比(14.5±2.2),P<0.01].72.9%的患者达到液体治疗目标,其中液体正平衡组19例,液体负平衡组1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达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2,P>0.05).结论 以氧合指数及腹压为治疗终点可有效指导SAP的液体治疗.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吕少诚;贺强;史宪杰;顾万清;李文杰;张爱群;李崇辉;葛新兰

    目的 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局部吻合口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包括正常组(一期术前组、二期术前组)、实验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对照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胆碱能抗炎通路药物(山莨菪碱25 mg/kg联合新斯的明50 μg/kg)腹腔注射,连续7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胆肠吻合口的直径、抗平滑肌抗体(α-SMA)和TGF-β1免疫组化染色以及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顺利完成各组实验手术操作,建立大鼠模型.(1)对照组大鼠的胆总管直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出现狭窄,术后1个月时为(3.3±0.2)nm,而实验组大鼠的胆总管直径无狭窄趋势,术后1个月时为(4.6±0.2)mm(P< 0.05).(2)大鼠在胆肠吻合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吻合口组织中α-SMA表达逐渐增多,而TGF-β1逐渐减少.其中实验组大鼠吻合口的瘢痕组织形成情况在各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轻.(3)对照组大鼠术后1个月吻合口组织的TGF-β1相对表达量为(1.02±0.28),实验组大鼠术后1个月为(0.51 ±0.30,P<0.05).结论 胆碱能抗炎通路能有效减少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瘢痕形成,进而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并发症的发生.

  • 大鼠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昊;宋天亮;韩志坚;张爱群;刘小红;彭正奎;李玉民

    目的 建立大鼠双肝移植动物模型,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供体腔静脉和左右髂血管交叉部分形成的Y型静脉和Y型胆道假体重建双肝移植物和受体之间的门静脉和胆管.受体45% ~ 50%的肝脏体积取自双供体右上叶.一供体肝脏原位移植到它原来的位置,另一供体肝脏矢状位旋转180°异位移植于左上腹.分析生存率等评估双肝移植的模型.结果 7只接受了双肝移植的大鼠生存时间超过7d,生存率为58.3%.5只死亡大鼠发现存在腹腔出血、胆漏及肝脓肿.结论 使用Y型静脉和胆道假体,我们成功建立了双右上肝叶移植的新型大鼠动物模型.

  • 肝炎后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吕行;陈勇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脾功能亢进为肝胆外科常见临床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仍以血小板数目为主要判定指标,并结合病史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治疗目的主要为改善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和降低出血危险性.但是,在临床诊治方面仍未形成共识,如“保脾”还是“切脾”,在中西学者中仍存在争议.究其原因,是对脾功能亢进及其治疗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临床意义认识不足.本文对这方面的新研究进行综述.

  • 成人十二指肠前门静脉一例

    作者:汤睿;于里涵;韩东冬

    十二指肠前门静脉(Preduodenal portal vein,PDPV)是罕见的先天血管变异,门静脉主干跨越十二指肠前入肝.目前针对此种变异的报道主要为小儿患者,成人报告较少.本文报告成人PDPV 1例.患者男性,42岁.因“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反复发作黄疸2年”入我院.2年前因“原发性左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炎”于外院行“胆道镜取石术、胆管空肠Roux-en-Y 吻合术、胆道支架置入术”.

    关键词:
  • 甲胎蛋白阳性胰腺肝样腺癌一例

    作者:刘志健;耿婷婷;高素美;董光

    患者男性,61岁.糖尿病病史10年余,应用胰岛素,高血压8年余,否认心脑血管病史,无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无手术史.患者7天前无意中发现上腹部一肿物,无明显疼痛不适,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等伴随症状.查体:左上腹触及一大小约13.0 cm×8.0cm×5.0cm肿物,质硬,移动度差.肝脾肋缘下未触及.CEA 4.47 μg/L,CA125 107.20 U/ml,CA19-9325.80 kU/L,AFP 235.80μg/L.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示胰腺体部占位,边界清.平扫密度略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肝实质呈不均匀略低密度(图1A).肝实质未见占位性病变.行胰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胰腺体颈部,大小约13 cm×15 cm,质硬.腹腔干周围见肿大淋巴结,侵及横结肠系膜.肝脏及腹腔其他部位未见肿瘤.病理示胰腺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符合肝样腺癌.肿瘤体积14 cm×9 cm ×9 cm,累及胰腺被膜,侵犯神经,脉管内见癌栓,未累及脾脏,胰腺断端净.免疫组化:Vimetin(-)、CD10(-)、CgA(少许+)、CD56(-)、Syn(-)、CK广(部分+)、HepPar-1(+)、AFP(部分+)、Ki-67指数(35%),见图1B.

    关键词:
  • 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治:二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作者:尹杰;吴鹏飞;陆子鹏;卫积书;郭峰;陈建敏;蒋奎荣;苗毅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GCGN)是一种起源于胰岛A细胞的极其罕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由于肿瘤大量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GC),临床通常表现有坏死性游走性红斑、糖尿病、舌炎及消瘦等症状.自该病被发现至2012年,国内文献报道仅61例[1].本文作者通过严格查对相关资料,删除重复案例及资料不详尽患者,至2013年底共检索出46例[2].现结合本院近期诊治的2例,对该罕见疾病作一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 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小明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及壶腹部肿瘤的主要术式,而胰肠吻合则是其关键步骤和难点,若出现胰漏将引起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1.目前胰肠吻合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有其缺点,没有一种理想的吻合方式能满足所有的患者.尤其是近年来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逐步开展,更是对胰肠吻合提出了新的挑战.自2013年以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传统的胰管对肠黏膜的胰肠吻合方式进行了改良,提出了贯穿式间断缝合的吻合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2].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将间断缝合改为连续缝合,进一步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吻合速度,尤其适合腔镜下完成.目前我们已完成该吻合方式15例,仅1例出现A级胰漏,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致死原因

    作者:陈金宏;连仲山;朱晓萍

    医源性胆道损伤为胆囊切除的严重并发症,在各级医院屡有发生.无论开腹胆囊切除术或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可导致胆管损伤.其常见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等逐渐成为常规手术方式[1-3],由此引起的胆道损伤越来越多.胆道损伤的发生改变了原发病的治疗效果,轻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重者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本文搜集分析了我院2010-2016年6例胆管损伤后患者死亡的病历资料.

    关键词:
  • 腹腔镜肝切除200例单中心经验

    作者:靳斌;周兵海;杜刚;王银中;付志浩;孔都;施彬垚;胡三元

    目的 总结腹腔镜肝切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治疗组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200例腹腔镜肝切除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左肝手术组及右肝手术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血液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腹腔镜左肝切除比较,右肝切除手术时间长[(165.5 ±61.2) min比(135.6±62.5)min,P<0.05]、术中出血多[(299.0±352.9) ml比(144.3±160.0) ml,P<0.05]、术后住院天数长[(11.3-±4.3)d比(9.4±4.8)d,P<0.05].腹腔镜左肝切除基本无需肝门阻断.腹腔镜右肝切除时,肝门阻断的平均时间为(24.1±7.3)min.两组患者术后ALT、AST水平升高.第1、3天右肝切除组ALT、AST水平显著高于左肝切除组;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术后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安全有效,腹腔镜右肝手术较腹腔镜左肝手术难度大,所需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住院时间长、需肝门阻断,术后转氨酶水平升高更明显.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目前,器官保护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预后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相关技术选择及应用缺乏统一共识.因此,亟待建立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促进我国器官移植工作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重点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从器官获取、质量评估、保存液选择及器官保存修复、转运手段等方面,同时对新兴的机械灌注保存、修复技术进行了讨论,制定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选择科学、规范的供器官保护策略提供方案.

中华肝胆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