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83
  • 曾用名: 创伤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潘骏;吴立军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 2009年7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7 ~ 70岁,平均38.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4例.合并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均为胫骨平台止点撕脱. 结果 本组32例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或骨折再移位.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伤,用甲钴胺片保守治疗2个月后恢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19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 结论 膝关节后外侧人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 生物人工材料人工骨修复下肢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作者:姚一民;檀臻炜;匡红;任翔;陈施展;汪丙昂;张聪

    目的 观察生物人工材料(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BAM)人工骨修复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BAM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修复骨缺损的32例下肢负重骨骨缺损患者,年龄21 ~ 77岁,平均32.5岁.骨缺损体积为1.0 cm×2.0 cm×2.5 cm~3.0 cm×3.5 cm ×5.0 cm,平均15.4 cm3.骨缺损病因主要为粉碎性骨折、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慢性骨髓炎等.术后即刻及术后1,2,3,5,7,9,12,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改变情况、骨缺损修复及患肢负重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9 ~18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移植物排斥反应.随访X线片示术后3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与骨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术后6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明显有新骨长入,人工骨材料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术后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2.5 ~4个月,平均3.2个月. 结论 BAM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作用,其内结构可以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可用于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修复.

  • 不同方法治疗伴骨质疏松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丁红;许晓跃;许昕;诸苏杭

    目的 通过对使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以及微创动力髋螺钉(minimally invasive dynamic hip screw,MIDHS)治疗伴有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收集4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THR(THR组,24例)或MIDHS( MIDHS组,24例)治疗,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术后髋部的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结果 与MIDHS组比较,THR组手术花费时间长,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多.THR组不同骨质疏松程度不同,但假体松动率无明显差异.MIDHS组骨质疏松不同导致内固定松动率差异明显.术后MIDHS组和THR组内置物松动率分别为33.3%、4.1%(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髋功能评定无明显差异.结论 为能获得早期更多功能恢复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对于伴骨质疏松的转子间骨折患者,如果高龄且骨质疏松不明显可考虑行MIDHS,而年龄较轻但骨质疏松明显的可考虑行THR.

  • Segond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琪;刘宪民;刘松波;杜明昌;白夜;刘国强;项良碧

    目的 探讨Segond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致伤机制、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例Segond 骨折合并ACL损伤的患者,关节镜下均可见ACL断裂及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断裂,1例还合并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断裂、内侧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撕裂,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均行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ACL重建、内侧副韧带修补术.1例同时行LCL重建术,3例行半月板缝合术,4例行半月板成形术.6例Segond骨折块较大,分别以2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3例骨折块较小,以1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 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Lysholm术后评分平均为59分,疗效均满意. 结论 Segond骨折常伴有ACL损伤,前者对后者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在重建ACL的同时,对于Segond骨折块较大者应予复位、固定,对于合并的损伤,也应同期手术治疗.

  • 胫骨骨道定位对后交叉韧带重建“杀伤角”的影响

    作者:陆文杰;成立;施绒舟;陈坚样;童松林;王以进

    目的 观察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杀伤角”的影响,初步探讨一种安全、合理的骨道技术. 方法 应用18具新鲜跟腱作为移植物在新鲜尸体胫骨侧重建PCL,所有标本骨道均采用前内侧入路,按照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不同分为A组( 30°)、B组(40°)和C组(50°),每组6例.记录测试前后所有标本骨道出口面积、骨道出口压强以及在循环载荷下的循环特征. 结果 三组测试后胫骨骨道出口面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0,P<0.05),骨道出口的压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P<0.05).在相同循环载荷(256 N)和相同频率(126 Hz)作用下,三组循环次数及疲劳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5,P<0.05). 结论 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与骨道出口面积及压强呈负相关,与循环载荷下的循环次数及疲劳强度呈正相关.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成40°角的胫骨前内侧骨道为理想的骨道解剖定位.

  • 前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

    作者:蒋建农;王勇;张雷炎;郝思春;孟维春;蒋海平;周建刚;谈俊;蒋臻欢

    目的 探讨前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的适应证、优缺点及其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10年7月应用前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临床资料完整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的36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3~62岁,平均35.8岁.骶髂关节前脱位2例,后脱位34例.按Tile分类:B1型3例,B2型1例,C1 -1型17例,C1 -2型12例,C2型2例,C3型1例. 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3年(1~6年).术后脂肪液化浅表感染2例,经换药、少量多次输血愈合.术中损伤股外侧皮神经8例,通过经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5例完全恢复,其中3例仍遗留大腿外侧麻木.L5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经神经营养药物治疗3个月后恢复.复位质量根据Matta和Tornetta标准:优2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4%.无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败患者.临床疗效按照Majeed评分系统:优17例,良1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6%.术前合并骶丛损伤的7例患者中,3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2例无恢复.结论 前路重建钢板固定具有手术适应证广、暴露简单、感染率低、复位满意和固定牢靠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的主要方法之一.

  • 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

    作者:贺纯静;聂浩雄;罗依然;冯亚平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对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缓解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CVS)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择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模型成功的健康雄性大耳白兔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假手术组(A组)、SAH组(B组)、SAH加颈交感神经节阻滞组(C组).分别于第1次注血前(T1)、注血后30 min(T2)、第1次注血后7 d(T3)取静脉血及脑脊液各2 ml于低温冰箱保存备用,并行脑血管造影测量基底动脉值.并于T3记录神经系统损害级别. 结果 三组T1时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B、C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均小于A组,B组又小于C组(p<0.01).三组T1时血浆、脑脊液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均低于T1,B、C组又低于A组(P<0.01).T3时B、C组的神经功能均低于A组,C组又优于B组(P<0.01). 结论 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缓解SAH后CVS,提高血清、脑脊液NO含量及NOS的活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FK506对脊髓损伤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作者:武俏丽;唐帆;李庆国;孔繁明;孙异临;刘暌;任欢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病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 FK506)对神经再生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T8节段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FK506组、NSCs组和NSCs+FK506组.伤后7,14,28,56 d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超微结构观察及有髓纤维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神经再生差异. 结果 伤后28 d NSCs+ FK506组MEP潜伏期与其他各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HE染色显示,56 d时NSCs+ FK506组只出现灶性坏死.与对照组比较,BrdU和NF - 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组阳性细胞数增多,且NSCs+ FK506组阳性细胞数高于其他两组.电镜扫描结果显示,56 d时对照组仍可见大的神经髓鞘轴膜下水肿,NSCs+ FK506组可见典型的新生髓鞘和轴索,神经纤维再生效果均比其他各组好(P<0.01). 结论 脊髓损伤大鼠移植NSCs后,早期联合应用FK506可改善神经再生纤维的病理和超微结构,具有良好的促神经再生作用.

  • 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瑶瑶;孙东;罗飞;张泽华;代飞;许建中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的设计和生物力学性能,为骨质疏松脊柱疾病的内固定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方法 (1)在体外、骨质疏松松质骨模型和椎体标本内行骨水泥注射实验,X线片、CT观察骨水泥分布和钉-骨界面情况.(2)取10枚灌注骨水泥后的CICPS和普通椎弓根螺钉行剪切力试验.(3)在松质骨模型中用2~3ml骨水泥强化CICPS行轴向拔出力试验,与普通椎弓根螺钉进行比较. 结果 CICPS各个侧孔均有骨水泥流出,且仅分布于螺钉前部,弥散均匀广泛,未见骨水泥渗漏.CICPS的剪切力为(10600.8±360.1)N,普通螺钉为(15 458.1±311.4)N(P<0.05).CICPS的大轴向拔出力为(209.3±13.3)N,普通螺钉为(27.0±5.0)N(P<0.05).结论 CICPS使骨水泥弥散均匀一致,减少骨水泥渗漏风险,并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椎体中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CICPS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黄芪多糖对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后肺水肿的影响

    作者:唐勇;杨立利;袁文;顾一飞;史升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后肺水肿的影响. 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200只,体重240~ 250 g,雌雄不限.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黄芪多糖组、低浓度黄芪多糖组、等渗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40只.采用C7段颈脊髓改良Allen打击法制作大鼠颈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力度为10 ×2.5 g·cm;假手术组仅暴露C7段颈脊髓.各组按取材时间不同又分为造模后24h、3d、1周、2周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在不同时相点处死大鼠,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各时相点每组大鼠肺湿重与干重(W/D)比值及血清和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计算肺W/D及肺通透性指数(LPI). 结果 同一时相点低浓度黄芪多糖组和黄芪多糖组肺W/D比值及LPI均较空白对照组及等渗盐水组低,黄芪多糖组伤后3d时低(P<0.05). 结论 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可造成肺组织水肿,伤后早期使用黄芪多糖可有效减轻颈脊髓损伤后肺水肿的程度.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赵智亮;张纲;谭颖徽

    近年来,关于神经肽在骨创伤愈合中作用的研究日渐增多,神经纤维末梢通过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分子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等发挥作用.其中CGRP在骨组织中分布为广泛,因此备受关注.

  • 颅脑外伤后痉挛状态的治疗进展

    作者:刘洪恩;陈建梅;陈汝伟;孙晓川

    痉挛状态是一组表现为痉挛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病症的总称.其发生与上运动神经元对脊髓下行运动通路的抑制减弱或中断以及α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脑瘫、颅脑外伤、脊髓损伤、肿瘤、脑梗死、神经退行性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都可导致痉挛状态.

  •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应用及其意义

    作者:陈克非;董吉荣;王玉海;时忠华;高泽勇;蔡学见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呼吸功能衰竭,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伴以机械辅助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能保持这些患者呼吸通畅,避免严重的低氧血症.但气管切开的时机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对患者预后影响报道不一.

  • 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扩大的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建莉;金国良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扩大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161例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进入前瞻性研究,记录伤后首次、术前和术后首次头颅CT数据.以死亡或外伤后6个月GOS评分为预后评价标准. 结果 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量增加(18.66±22.69) ml.伤后首次头颅CT的Rotterdam评分与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量是否扩大及增加的血肿量显著相关;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增加量超过20ml与死亡率和6个月后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术后首次头颅CT的脑疝出幅度(external cerebral herniation,ECH)与预后相关.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首次头颅CT的严重程度可以预测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增加的风险,挫伤性脑出血增加的量和疝出幅度与死亡率及预后不良相关.

  •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作者:漆建;唐晓平;苟章洋;唐文国;冯凌;王远传;罗仁国

    重型颅脑损伤可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并加重脑的继发性损害.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代谢,减少脑耗氧量,减轻应激反应,有效保护脑组织.笔者选择我科2009年1月- 2011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对比研究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患者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变化规律,探讨血清皮质醇测定的临床价值及皮质醇与血糖水平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作者:陈益民;宋世宾;出良钊;董明昊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单独存在或与各种类型TBI并存,是影响TB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成为TBI救治中的难点.笔者对2002年1月- 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66例TBI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气囊导管牵引压迫止血联合血管内栓塞救治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

    作者:邵高峰;陈飞;何玉领;陈江利;杨刚;赵明飞

    前颅底骨折引发致命性鼻腔大出血,伤情紧急凶险,死亡率很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收集2007年6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此类患者20例,采用双鼻腔气囊导管牵引压迫止血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4例

    作者:刘仍利;杨公利;孟凡鹏;纪俊强

    目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一般采用额颞顶“?”形皮切口标准大骨瓣开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术后头皮切口长期疼痛、咀嚼功能障碍、颞肌肿胀、切口感染和脑脊液漏等.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2011年7月对部分需要行大骨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额顶枕弧形改良皮切口,显著降低了术后头皮切口长期疼痛、咀嚼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 神经节苷脂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熊云彪;周飞鹏;杨承勇;黄生炫;杨恒;王超;马骏;刘窗溪

    神经节苷脂(神经节苷脂一1)是一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结合到神经细胞膜上,维持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1].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能通过恢复、活跃细胞膜Na+ -K+ - ATP酶(钠泵)的活性,把大量的细胞内Na+逆浓度差转运出细胞膜外,减少水钠潴留,从而减少细胞内外水的含量,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达到阻断脑细胞凋亡通路目的.

  • 正确认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

    作者:刘佰运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化为现代的循证医学模式.神经外科作为临床医学中复杂、危险的一个专业,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经典神经外科学、显微神经外科学和微创神经外科学几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微创神经外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加强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治疗原则的结合

    作者:高亮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 TBI)是指GCS 3~8分的颅脑损伤,是1~44岁年龄组人群的首位死因.如何防治继发性脑损伤是其治疗的重点.目前不同学科如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创伤科、急救科均涉及重型TBI的治疗.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王远政;刘洋;陈富;程昀;陈亮;晏铮剑;楚磊;柯珍勇;邓忠良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应用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损伤患者10例.术前皆行颈椎CT扫描,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测量置钉参数(进钉点、置钉角度和螺钉长度与直径).采用常规颈前方入路术,显露椎体前壁致两侧外缘,辨清固定椎体上下终板.在X线透视引导下,严格按照术前的置钉参数置钉.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和三维重建及MRI,由放射科医师与非术者骨科医师共同评价.术后1,3,6,12个月随访,并进行评价. 结果 术中除1枚C4和l枚C7螺钉未能成功置入外,共计置入C3~C7螺钉24枚.术后CT示4枚损伤椎弓根外侧壁.术后1例1周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余9例均获随访.按Frankel分级,3例创伤患者中1例A级患者无恢复,但无加重,另2例有2~3级恢复;6例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提高到13.4分,按Hirabayashi法计算,改善率为60.7%.所有受访患者,除2例发生吞咽困难外,余均无并发症发生.各例早期均有骨融合出现. 结论 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可行.置钉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个体化置钉参数的测定及术中X线透视技术的运用.

  • 导向器辅助下个体化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评价

    作者:徐兆万;冀旭斌;王炳武;隋国侠;厉峰;刘伟强;庄青山

    目的 探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个体化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矫形术.术前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钉颈椎经椎弓根轴线进钉通道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nail angle,TNA)和纵向倾角(sagittal nail angle,SNA),确定进钉点及进钉方向.根据CT测量结果按个体化原则,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减压后固定钉棒矫形.术后1周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入螺钉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及纵向倾角(sagittal screw angle,SSA),比较分析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程度;术后定期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钉棒的牢固程度. 结果 从C3~ C7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23枚,术后CT复查220枚置钉准确,3枚略有偏斜,置钉准确率98.7%;术后测量置入螺钉倾斜角度与术前测量椎弓根置钉轴线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未发现与螺钉置入穿破椎弓根皮质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问题,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 结论 导向器辅助下CT测量个体化置钉后路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高,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 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温隽珉;陈怀生;孙育欣;潘晓华

    目的 探讨对严重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使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LM WH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77例我院ICU收治、APACHEⅡ评分5~ 10分且并发DIC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26例)为LMWHs组(75~150U·kg-1 ·d-1,初始平均剂量4 000 U/d);B组(25例)为普通肝素组(100~250 U·kg-1·d-1,初始平均剂量5 000 U/d),皮下注射根据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调整用量;对照组(26例)为单纯凝血因子补充组.比较各组在ICU 28 d内的病死率、住院天数、出血事件发生率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g)、ATⅢ及D-二聚体. 结果 三组28 d病死率比较:A组与对照组比较,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U住院天数: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长于对照组(P<0.01),A组长于B组(P<0.05);(3)凝血指标:除ATⅢ(P<0.01)外,其他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4)出血率: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血浆ATⅢ与出血率相关明显(P<0.01). 结论 使用肝素或LMWHs有助控制外伤性DIC,采用与出血率具有明显相关性的ATⅢ来调整肝素的用法比LMWHs具有更低的出血率.

  • 损害控制性手术在157例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邓进;陈勇;郑小罕

    20世纪末随着我国创伤外科损害控制性手术[1](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的引入,我院急诊创伤外科在近3年把DCS的理念引入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外伤性胆囊破裂的CT诊断

    作者:唐震;陈峰;施玲华

    创伤性胆囊破裂多见于腹部闭合性损伤,由于胆汁外溢,可造成急性腹膜炎,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由于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如肝脾破裂、肠系膜损伤等,创伤性胆囊破裂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腹腔脏器破裂相似.胆囊破裂的CT表现也经常被掩盖,容易出现漏诊,术前极易误诊[1,2].

中华创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6
1990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