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术中使用骨水泥致心跳骤停患者的监护

    作者:戴慧珊;任建凤;毛雅芬;施雁

    总结了1例术中使用骨水泥致心跳骤停患者的监护经验,特别注意从意识、血漉动力学、呼吸功能等3个方面对该患者进行重点监测.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患者预后良好,治愈出院.认为完善的监护技术是成功抢救本患者的重要保证.

  • 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中PMMA剂量及分布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刘俊;罗杨;刘达;郑伟;盛珺;伍红桦;谢庆云;周江军

    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剂量对不同侧孔螺钉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螺钉稳定性与PMMA注射剂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 将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随机分为A、B、C、D四个螺钉组,每组又随机分为0、1、2、3四个剂量(0、1.0、1.5、2.0ml PMMA)组.采用相同方法制备钉道后,A-C组分别拧入A、B、C三种可注射螺钉并注射不同剂量PMMA,D组向钉道内注射不同剂量PMMA后再拧入普通椎弓根螺钉.X线检查观察螺钉及PMMA分布情况;采用轴向拔出实验测量大轴向拔出力(Fmax).结果 X线检查结果显示,A1-A3组中PMMA包裹螺钉的前1/3,B1-B3组和C1-C3组中PMMA包裹螺钉的中1/3,D1-D3组中PMMA相对均匀地包裹螺钉的全长.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PMMA剂量和分布两个因素对Fmax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两个因素之间无明显的相互作用(P=0.877).在相同螺钉组间,注射1.0ml和1.5ml PMMA组、注射1.5ml和2.0ml PMMA组的F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注射2.0ml PMMA组的Fmax明显高于注射1.0ml PMMA组(P<0.05).在相同剂量PMMA组间,A0-D0各组间、A2-D2各组间、A3-D3各组间F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中Fmax明显低于D1组(P=0.026),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A1组Fmax明显低于D1组(P=0.026)外,其余相同剂量PMMA组间比较F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MA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人工骨中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且螺钉的稳定性与PMMA的注射剂量及分布有关.

  • 经皮注射聚甲基异丁烯酸治疗溶骨性骨盆区与外周骨转移瘤

    作者:孙钢;金鹏;易玉海;谢志勇;张绪平;李国英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聚甲基异丁烯酸(PMMA)治疗骨盆区与肱骨、胫骨溶骨性转移瘤的技术与疗效.方法患者24例,S1病变9例,髋臼病变7例,坐骨病变5例,肱骨病变2例,胫骨病变1例,病灶共计26个.穿刺均在X线透视监测下进行.(1) S1穿刺途径:经骶髂关节穿刺S1椎体,穿刺途径应位于第1骶前孔的上方,当穿刺针接近S1椎体边缘时,在侧位透视观察下的穿刺针尖应位于椎管前缘.(2)髋臼穿刺途径:髋臼顶部的穿刺点位于骨盆侧面,在正侧位透视下,将穿刺针送至髋臼病变区.内侧髋臼穿刺应自坐骨结节,经坐骨升支抵达病变区.(3)坐骨病变穿刺途径:穿刺点位于坐骨结节,穿刺针直接穿刺病灶.(4)肱骨、胫骨病变穿刺途径:肱骨穿刺应避开桡神经与前臂血管走行,穿刺病灶.自胫前区直接穿刺胫骨病灶.在X 线透视监测下,应用旋进式加压注射器向病灶内推注呈牙膏状的PMMA.若PMMA抵达椎体后壁或病灶外以及病灶外的血管显影,应立即停止注射,避免PMMA外溢导致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7 d内患者均有明显的疼痛缓解: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4例. 1例肱骨病变患者术后27 d 在起床时,用患臂支撑身体,突感注射PMMA的病变区重度疼痛,考虑可能为PMMA与骨界面之间的微骨折所致,应用石膏固定和制动患臂,对症处理2 d后疼痛逐渐完全缓解.余23例患者随访2~7个月,均未出现局部疼痛加重.2例有PMMA外溢,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结论经皮注射PMMA治疗骨盆区与肱骨、胫骨溶骨性转移瘤的技术与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四肢骨病变治疗后,有发生骨折的局部潜在可能,局部应制动或外固定.

  • 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杨惠林;王志荣;王根林;朱若夫;吴树华;王以进;唐天驷

    目的 探讨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novel perfusional pedicle screw,NPPS)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平均年龄73岁的完整湿润脊柱标本(T11~L5)6具,共42个椎体,平均骨密度为(0.696±0.14)g/cm2.所有椎体均任取一侧椎弓根置入可灌注螺钉后,使用配套的骨水泥推杆和灌注筒向椎体内灌注骨水泥2ml,对侧椎弓根置入常规螺钉,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3个椎体,剖开椎体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余39个椎体随机分成3组,每组13个,分别行大轴向拔出力、大旋出力矩、周期抗屈试验.另取10个可灌注螺钉和10个对照组螺钉行三点弯曲实验.结果 所有椎体均没有观察到骨水泥渗漏.可灌注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为(760±178)N,对照组为(355±87)N;可灌注螺钉的大旋出力矩为(1.347±0.377)N·m,对照组为(0.488±0.205)N·m.4枚(4/13,占30.8%)可灌注螺钉发生松动,其平均载荷为(150±46)N;未松动的螺钉中,松动位移半均(0.661±0.289)mm,对照组中所有的螺钉在大负荷介于50~200 N时开始松动(位移>2.000 mm),平均载荷(104±35)N.可灌注螺钉的平均极限弯曲载荷为(3082±144)N,对照组螺钉为(3357±263)N.结论 可灌注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推杆和灌注筒能有效控制骨水泥渗漏,明显增强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稳定性.

  • 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与松质骨的近期与远期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全仁夫;倪月明;郑宣;谢尚举;李长明

    目的 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Ⅲ(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兔椎体内其近期与远期生物力学性能、界面微观形态学的改变以及植入骨水泥后周围骨组织的反应修复情况.方法 新西兰兔采用去势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法制成骨质疏松模型,分为骨质骨质疏松组(35只,造模成功不做处理)和实验组(35只,腰椎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另取正常新西兰兔(3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椎体成形术后不同时间点对离体椎体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抗扭转试验观察整体生物力学改变,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微观骨水泥-松质骨界面改变,并进行纳米压痕试验.结果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发现骨水泥组在早期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组,但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远期骨水泥组生物力学性能有所下降,略优于正常对照组,明显优于骨质疏松组.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在骨质疏松状态下骨生长较缓慢、骨改建时间延长,后期主体骨的持续骨质疏松状态对界面有所影响.骨组织、骨界面与骨水泥三者之间纳米压痕性能差异明显,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骨水泥佳,骨界面次之,骨组织低.结论 骨水泥能进入椎体骨小梁间的微小间隙,早期即与宿主骨组织形成牢固的结合,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在术后即能迅速恢复椎体的强度和刚度,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在远期其生物力学性能虽有所下降,但仍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 载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莫西沙星骨水泥物理性能及洗脱性能的体外研究

    作者:马文鑫;金卫东;王骞;王自立;蔺治凯;姜敏;孙宇航;孙国良;马妍妮;杜江华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利福平(rifampicin,RFP)、异烟肼(isoniazid,INH)、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分别与Palacos R PMMA骨水泥混合制备用于关节结核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载抗结核药物骨水泥(antituberculotic?loaded bone cement,ATLBC)的可行性。方法将不含抗生素的Palacos R PMMA骨水泥分别与RFP、INH、PZA、MFX按40 g∶1 g、40 g∶2 g的比例混合,依据ISO 5833:2002标准制备载药骨水泥标准试件共8组;对照组为未混合抗结核药物的Palacos R PMMA骨水泥,同法制备标准试件。对各组分别进行物理特性(平均面团时间、平均凝固时间、平均高温度)测定、混合后20 min及硬化后的机械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模量)测定及不同时间点洗脱液药物浓度测定。结果 RFP(1 g)组、RFP(2 g)组、INH(1 g)组、INH(2 g)组平均面团时间、平均凝固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超过了ISO标准的规定范围,平均高温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NH(1 g)组、INH(2 g)组于混合后14 d硬化,RFP(1 g)组、RFP (2 g)组混合后30 d硬化;且混合后20 min及硬化后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模量测定结果均低于ISO标准的规定值。PZA(1 g)组、PZA(2 g)组、MFX(1g )组、MFX(2 g)组及对照组的物理特性、机械强度测定结果均符合ISO标准的规定,且混合后20 min即硬化。RFP(1 g)组、RFP(2 g)组、INH(1 g)组、INH(2 g)组、PZA(1 g)组、PZA(2 g)组、MFX(1 g)组和MFX(2 g)组洗脱液药物浓度分别可维持3 d、7 d、90 d、90 d、45 d、60 d、60 d和60 d。结论 RFP、INH与Palacos R PMMA骨水泥混合后均会阻碍骨水泥的聚合,不适于制备载药骨水泥。PZA、MFX与Palacos R PMMA骨水泥混合后不影响其物理特性,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且有较好的洗脱性能。但因PZA低抑菌浓度较高,故其抗菌活性维持时间较短;MFX抗菌活性维持时间较长,更适于制备载药骨水泥。

  • 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

    作者:孙俊英;唐天驷;洪天禄;许立;董天华

    目的报道采用现代骨水泥和非骨水泥技术行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手术26例的疗效.方法翻修原因: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松动23例,松动伴假体柄端股骨骨折3例.翻修采用现代骨水泥技术固定者10例,采用长柄股骨侧假体加自体植骨的非骨水泥固定者16例.结果骨水泥翻修组,平均随访6年,优良5例(50%),尚可3例(30%),差2例(20%).其中再翻修1例(10%);X线表现:肯定松动2例(20%),很可能松动1例(10%),可能松动5例(50%),无松动2例(20%),多数患者早期即表现骨水泥-骨界面的广泛X线透亮带、骨皮质进行性变薄和疏松等征象.非骨水泥翻修组,平均随访5年,优9例(56%),良6例(38%),尚可1例(6%),无一例再翻修;X线表现:骨性固定12例,纤维性稳定4例,无一例松动,骨皮质密度和厚度均显著增加.结论非骨水泥翻修术的疗效显著优于骨水泥翻修术,自体植骨修复结构性骨缺损并采用长柄多孔表涂假体获得初始稳定,是其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范海泉;俞阳;曾祥嘉;黄宇杰;黄海汛;向乾彬;江洋;张宇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9月,应用KyphX球囊扩张器对16例患者(16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6个椎体均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成功,手术时间为60~150 min,骨水泥注射量为每个椎体5.1 mL±1.1 mL,少量椎管内渗漏1例,但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疼痛缓解.6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快速缓解疼痛、增强病椎强度、安全有效的特点.

  • 骨水泥椎体强化在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章筛林;石志才;张晔;管俊杰;喻林;杨晓明

    目的 探讨应用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3例骨质疏松患者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加椎弓根钉固定后的临床结果,比较术后1周内的与复查时的X线片,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椎弓根钉周围有无透亮线出现.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为17个月.所有患者腰痛及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缓解,脊柱活动度改善21例(91.3%),无改善2例.脊柱侧凸均获不同程度改善,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复查X线片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的松动及脱出,椎弓根螺钉周围均未发现有透亮线出现.结论 对骨质疏松患者用PMMA行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可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及脱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应注意操作技巧,确保无骨水泥渗漏.

  • 骨水泥量对椎体成形术疗效和渗漏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鞠洪斌;覃健;郭东明;刘恩志;钟波夫;梁英杰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注入的骨水泥量对疗效和渗漏的影响. 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11年5月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6例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注入聚甲基异丁烯酸(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治疗,对VAS缓解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73例.出现渗漏患者注入骨水泥量为(4.05±0.76)ml;未出现渗漏患者注入骨水泥量为(3.03 ±0.82) ml,两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0).注入骨水泥量<3.5 ml者83例,≥3.5 ml者103例,两组术后VAS、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质量,在统计学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量对疗效影响不大;注入过多的骨水泥会导致渗漏增多.

  • 经皮中央纵向穿刺技术在治疗6例骶骨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晏铮剑;邓忠良;柯珍勇;陈富;陈亮

    目的 探讨经皮中央纵向穿刺技术在治疗骶骨转移性肿瘤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C型臂X线引导下应用经皮中央纵向穿刺技术治疗骶骨转移性肿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11个椎体均顺利完成,每椎平均手术时间21.3 min.S1、S2、S3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分别为4.2、2.8、2.0 mL,骨水泥外漏1椎(S3),无神经损害并发症发生.术后3 d VAS评分[(3.25±0.90)分]较术前[(6.25±1.09)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 通过中央纵向穿刺途径行经皮骶椎成形术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等特点.适于对骶骨转移性肿瘤的穿刺活检及强化治疗.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杨帆;范海泉;黄海讯;江洋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PVP治疗77例94个椎体病变.70例得到了半年以上的随访.PVP采取经皮经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将针尖置于椎体前1/3处,进行椎体骨内造影.后注入骨水泥2~7ml.术后观察PVP的操作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74例90个椎体PVP治疗成功,按病例数成功率为96.1%,按椎体数成功率为95.7%.术后疼痛51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6例轻微缓解(MR),3例无效(NR),总有效率为90.9%;无原椎体再发塌陷.未出现神经受累症状.结论 PVP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 塑料基板表面粗糙度对其与硅橡胶粘结性能的影响

    作者:渠乐;赵铱民;赵信义;伊元夫;吴国锋;侯晓冲

    目的:评估塑料基板表面粗糙度对塑料基板与SY-1型硅橡胶之间粘结性能的影响.方法:按照国际标准(ISO814-86),对抛光后的以及经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后的塑料义齿基板与SY-1型硅橡胶粘结后的拉块强度进行测试,并用粗糙度仪测量塑料表面的粗糙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依次用160目、320目、800目砂纸打磨塑料基板表面,其表面粗糙度依次减小,拉块强度依次增加;抛光后的拉块强度小.结论: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塑料义齿基板表面粗糙度越小,与SY-1型硅橡胶之间的粘结强度越大,故临床中粘结时建议采用目数高的砂纸进行基板表面处理.

  • 椎体模型内模拟注射PMMA的流动及分布规律

    作者:刘绪立;雷伟;郑金;李国君;于海龙

    目的:探寻骨水泥在椎体内的流动及分布规律,为临床椎体成形术提供操作的理论基础.方法:根据正常成人椎体的结构特性和参数运用计算机软件构建相应的多孔介质的椎体模型,并运用流体力学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与骨水泥粘度相当的硅油在椎体模型中的流动及分布规律.结果:硅油在模拟的椎体模型内的各个平面上呈类圆形分布,位于通过注射点的平面面积大,在每个平面上从中心向外,硅油的体积分数逐渐降低.结论:模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流动分布规律:以注射点为圆心,在经过注射点的各个平面上,向各个方向呈类圆形流动分布,成为一个类球体的结构.

  • 赝复体塑料支架表面的偶联剂处理对与硅橡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作者:渠乐;赵铱民;王宝成;吴冰;邹石泉;伊元夫

    目的: 评估塑料基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的偶联剂(A-304)处理对与SY-1型硅橡胶之间粘接性能的影响. 方法: 塑料义齿基板与SY-1型硅橡胶之间的粘接分别采用:硅橡胶粘接剂(GD-414)与偶联剂共同使用、只用粘接剂及只用偶联剂三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对这三组二者之间的粘接强度进行测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这三组拉块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硅橡胶粘接剂与偶联剂共同使用组,只用偶联剂组,只用粘接剂组. 结论: 硅橡胶偶联剂在硅橡胶与塑料基板的粘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中粘接时建议硅橡胶粘接剂与偶联剂共同使用可获得大的粘接强度.

  • 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瑶瑶;孙东;罗飞;张泽华;代飞;许建中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的设计和生物力学性能,为骨质疏松脊柱疾病的内固定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方法 (1)在体外、骨质疏松松质骨模型和椎体标本内行骨水泥注射实验,X线片、CT观察骨水泥分布和钉-骨界面情况.(2)取10枚灌注骨水泥后的CICPS和普通椎弓根螺钉行剪切力试验.(3)在松质骨模型中用2~3ml骨水泥强化CICPS行轴向拔出力试验,与普通椎弓根螺钉进行比较. 结果 CICPS各个侧孔均有骨水泥流出,且仅分布于螺钉前部,弥散均匀广泛,未见骨水泥渗漏.CICPS的剪切力为(10600.8±360.1)N,普通螺钉为(15 458.1±311.4)N(P<0.05).CICPS的大轴向拔出力为(209.3±13.3)N,普通螺钉为(27.0±5.0)N(P<0.05).结论 CICPS使骨水泥弥散均匀一致,减少骨水泥渗漏风险,并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椎体中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CICPS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骨水泥股骨柄和非骨水泥臼杯在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戴雪松;严世贵;吴立东;何荣新;王祥华

    目的 随访一组采用同一类型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组合在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并探讨该种混合型假体对于全身健康情况和骨质质量一般较差的老年患者的适用情况. 方法 共有75例患者84髋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平均年龄为67.9岁.其中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1例41髋,平均年龄72.1岁.随访时间为4.1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于骨形态、骨水泥固定质量和假体稳定性的判断. 结果 2例股骨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臼杯则未见骨溶解或松动征象.未出现骨水泥相关的术中或术后死亡,各类全身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无加重表现.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81.1分.股骨近端骨形态A型17髋(20%),B型47髋(56%),C型20髋(24%).骨水泥固定质量分别为A级31髋(37%),B级40髋(48%),C级13髋(15%). 结论 混合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混合型人工关节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在手术中必须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