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崔玥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作为冠心病中为凶险的类型,早期诊断和快速进入治疗通道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1]。目前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中,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检测是为常用的手段。各种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如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心肌钙蛋白 T (cT nT )、心肌钙蛋白I( cT nI )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中MB出现时间早,约胸痛后2~3 h浓度升高,但特异性差;而肌钙蛋白虽特异性高,但需在胸痛后6~8h浓度才开始升高。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是目前国内外关于 AMI早期诊断的研究热点[2]。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血清 H-FABP和其他心肌酶学的差异,探讨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窒息新生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及胆红素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薛绚;陈滇;陈小燕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胆红素(TBiL)的变化对窒息新生儿的临床意义。方法:窒息组60例(轻度组30例,重度组30例)患儿,对照组30例,新生儿出生后第1、4、11天测定其血清CKMB及CTnI,新生儿出生后24 h、第4天测定其TBiL。结果: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窒息组C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之后下降。生后24 h,TBiL窒息组较对照组升高,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新生儿出生后第4天,窒息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结论:CTnI可用于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并可提示预后。胆红素作为抗氧化剂,可作为判断窒息病情轻重指标之一。

  • 急性心肌梗死血管介入治疗时间与左室射血分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的关系

    作者:杨新春;王乐丰;崔亮;佟子川;葛永贵;王红石;邹阳春;徐立;李惟铭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SOTB)和症状发作-进导管室时间(symptom-onset-to-lab,SOTL)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运转机制.方法入选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7月31日来院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12 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并观察住院期间的LVEF和CK-MB的峰值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394例行急诊冠脉造影,男314例,女80例,年龄(61±2)岁.只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78例,行急诊PCI的有316例,其中直接PCI的为306例,溶栓后未通行补救性PCI的有10例.平均SOTB为(277.7±159.3)min,SOTL为(257.2±163.9)min.SOTB≥360min组与<360min组的LVEF分别为(58.2±11.1)%和(60.1±17.5)%(P=0.005),CK-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41.4±147.4)U/L和(100.7±75.6)U/L(P=0.000).SOTL≥300min组与<300min组的LVEF分别为(58.3±11.2)%和(60.1±16.2)%(P=0.015),CK-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27.3±134.0)U/L和(101.0±75.9)U/L(P=0.008).结论缩短急诊介入治疗时间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LVEF,降低CK-MB的峰值浓度.

  •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康涛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5例入院后2~4 h、15 d抽取静脉血,对其血清中cTnI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进行测定,同时观察其水平变化.结果 血清中cTnI和CK-MB均升高,在评价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敏感度方面,cTnI优于CK-MB.结论 血清cTnI水平可反映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损伤程度,是一个理想的标志物,可作为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诊断指标.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自发性血肿1例

    作者:丁力平;张铮;卢鑫;胡莉华;张丽娜

    1临床资料
      患者男,80岁,主因“间断性胸闷2年余,再发1 h”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脑梗塞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双肺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53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为QS型。头颅CT:脑内多发陈旧性缺血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80 ng/ml、肌红蛋白(CYO)>400 ng/ml、肌钙蛋白I(cTNI)8.08 ng/ml。总胆固醇6.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24 mmol/l,肌酐131.7 umol/l,尿素氮10.5 mmol/l。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射血分数正常。胸片、腹部超声正常。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②高脂血症;③陈旧性脑梗塞;④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多处钙化扭曲狭窄病变,重狭窄约85%;回旋支中段狭窄85%;远段钝缘支开口以远弥漫性75%狭窄。右侧冠状动脉近段弥漫性狭窄,窄处约90%;后三叉前有一90%狭窄。首先在右侧冠状动脉远段、近段分别植入2.5*14 mm支架(Medtronic);3.5*18 mm支架(Medtronic)。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比格雷75 mg,1/日,依诺肝素4000U皮下注射,1/12 h,替罗非班0.075 ug/min/kg泵入,持续24 h,血栓弹力图正常。随后于1周后行二次手术,在前降支近中段植入3.0*18 mm和2.75*30 mm(Medtronic)支架。回旋支中段植入2.5*15 mm (Medtronic)支架;术后仍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比吡格雷口服,替罗非班静点24 h。术后第2 d患者自诉左髋部疼痛,血压120/65 mmHg,无呕血、黑便,无皮肤黏膜出血,左下肢无肿胀及皮温减低,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三天血红蛋白下降致55 g/l,血压110/60 mmHg,下肢血管超声:双侧股、腘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腹部超声:左侧腹膜后不均质回声包块(150×75×63 mm),明确是腹膜后血肿,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停用扩血管药物,输血800 ml。到术后7 d,左侧腰骶部出现大片淤癍,并形成皮下血肿。停药后5 d后血红蛋白升至10 g/L,复查血栓弹力图显示为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强,有血栓形成风险。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34%,阿司匹林药物抑制率74.4%。由于顾虑再出血,于停药后第7 d晨仅恢复口服阿司匹林。当晚出现视物模糊,后伴胸痛、血压下降(70/50 mmHg)。急查眼底正常、头颅CT与前无变化,心电图示Ⅱ、Ⅲ、aVF、V2~V6导联ST段提高,查心肌酶:CK-MB 17.27 ng/ml ,Myo 193.7 ng/ml,cTNI 13.95 ng/ml。立即给予补液,静脉推注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但血压进一步下降,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措施,仍然不能维持血压,无法行主动脉球囊反搏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约2h后患者死亡。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文氏型房室阻滞、4相右束支阻滞一例

    作者:吴伟松;温斌;孔瑜;彭冬迪;李昱;付键

    患者男性,72岁.因胸骨后闷痛伴头晕、乏力2d入院.既往健康,嗜酒.入院后急查心肌酶谱示谷氨酸转氨酶134 U/L,乳酸脱氢酶55U/L,肌酸磷酸激酶479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23 U/L,入院前门诊心电图(图1、2)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表现.入院后给予吸氧、硝酸甘油+多巴胺、地塞米松、肠溶阿司匹林及二磷酸果糖等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

  • 心肌肌钙蛋白Ⅰ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黄烈平;庄满利;俞晓燕;李艳华;顾承萍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MC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免疫测定方法检测51例生后窒息并MCI新生儿(MCI组)血清cTn Ⅰ和CK-MB水平,并以57例窒息无MCI(NMCI组)及45例正常新生儿(NC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NC组cTn Ⅰ水平在生后7 d内无变化,MCI组生后24 h内和1周时cTn Ⅰ水平均显著高于NMCI组和NC组(P<0.01).MCI组生后24 h内CK-MB水平显著高于NMCI组和NC组(P<0.01);生后5~7 d 3组CK-M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明显低于生后24 h内水平.cTn Ⅰ诊断新生儿MCI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8%,准确度89%;CK-MB的敏感度为86.3%,特异度为69%,准确度为74%.结论 血清cTn Ⅰ及CK-MB均可用于新生儿窒息MCI的早期诊断,cTn Ⅰ优于CK-MB.

  • 首发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杜跃斌;曹保文

    1 病例报告患者女,65岁.于2001年9月10日15时,在家中卧床休息时突然意识丧失,5 min 后查体:呈浅昏迷,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不灵敏,口角左偏,额头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10.7/7.1 kPa,心率54/min,第一心音减弱,律齐,呼吸加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四肢肌力减弱,神经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电图示:Ⅱ、Ⅲ、aVF 导联 ST 段明显抬高,I、aVL、V5、V6导联 ST 段压低,QRS 波宽0.12 s,加作右胸导联,V3R、V4R 呈 QS 波,T 波倒置,V4R ST 段抬高0.10 mV.初步诊断:(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心室心肌梗死、完全房室传导阻滞;(2)脑血管意外.处理: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等治疗30 min 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可清楚回答问题,无明显胸痛、憋气,四肢肌力恢复正常,口角仍左偏,经观察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送上级医院治疗,查肌酸磷酸激酶360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52 U/L,丙氨酸转氨酶72 U/L,次日上午,口角恢复正常,因心率较慢给予安置临时起搏器,第3天肌酸磷酸激酶187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28 U/L,丙氨酸转氨酶175 U/L.动态观察心电图:Ⅱ、Ⅲ、aVF 导联出现坏死性 Q 波、T 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

  • 糖尿病低血糖致急性非Q波型心肌梗死2例

    作者:陈涛

    1病例报告例1男,78岁.以发作性心慌、胸闷4年,病情加重1周入院.2型糖尿病史12年,冠心病史3年.入院查空腹血糖11 8 mmol/L,心电图示 STⅡ、Ⅲ、aVF 呈下斜型下移0 10 mV.入院诊断:(1)2型糖尿病;(2)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给予格列本脲等治疗.入院后第8天早晨4∶00突发心悸、出汗、胸闷、饥饿感.急查血糖2 3 mmol/L,按低血糖处理.当血糖8 2 mmol/L 时,病人仍感多汗、心悸、胸闷.查心电图示 STⅡ、Ⅲ、aVF 导联明显下移0 2 mV.发病后8 h 查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300 U/L、肌酸磷酸激酶60 U/L、谷草转氨酶70 U/L、乳酸脱氢酶203 U/L,其后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呈急性非 Q 波型心肌梗死规律性演变,诊断急性非 Q 波型心肌梗死.给予相应治疗,病情逐渐稳定.

  • 凭心肌酶高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要慎重——附5例报告

    作者:刘青;孙建国;滕梅

    1 病例介绍例1 患者女,51 岁,因"突发心悸5 小时余,加重伴胸痛、大汗半小时"急来我院就诊.急诊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80~220 次/ 分.急给予胺碘酮静脉推注并静脉滴注约1 小时,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悸、胸痛、大汗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示:心率70 次/ 分,V2~V6 导联ST 段稍压低,T 波正常,无病理性Q波.但查心肌酶时示: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中肌钙蛋白I(TnI)均高,超过正常值3 倍.

  • 变异型心绞痛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作者:吴岩;苗维丽;逄艳霞

    患者女,72岁.以发作性胸痛3个月,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入院时查体,BP130/80mmHg,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2mV,伴T波倒置,V4~V6导联ST段下移0.4mV伴T波倒置.急查肌钙蛋白阳性,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

  • 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治疗时间与左室射血分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的关系

    作者:彭晓光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SOTB)和症状发作-进导管室时间(symptom-onset-to-lab,SOTL)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运转机制.方法 入选2001年1月1日~2002年7月31日来院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12 h内,行急诊冠脉造影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并观察住院期间的LVEF和CK-Mb的峰值浓度.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394例行急诊冠脉造影,只进行急诊冠脉造影78例,行急诊PCI的有316例,其中直接PCI的为306例,溶栓后未通行补救性PCI的有10例.平均SOTB(277.7±159.3) min,SOTL为(257.2±163.9) min.SOTB≥360 min组与<360 min组的LVEF分别为(58.2±11.1)%和(60.1±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K-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41.4±147.4) U/L和(100.7±75.6)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OTL≥300 min组与<300 min组的LVEF分别为(58.3±11.2)%和(60.1±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K-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27.3±134.0) U/L和(101.0±75.9)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缩短急诊介入治疗时间能够改善住院期间的LVEF,降低CK-MB的峰值浓度.

  • 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在预后中的价值

    作者:金鸣锋;陈广华;周烨;丁澍;王翠平

    目的:针对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联合心肌梗死标记物三项[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来评估其在ACS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106例住院患者,将其分成两组:ACS组73例,根据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危险评分将ACS组依次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个亚组;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心梗三项等生化指标,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GDF-15水平,并随访入选的缩影患者的1年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及其亚组(包括低危、中危、高危组)GDF-15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ACS亚组中,高危组GDF-15水平较低危组、中危组明显升高(P<0.05)。GRACE评分与ACS组GDF-15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1)。ACS及其亚组GDF-15水平与cTnI、CKMB、MYO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55、0.56、0.59、0.54、P<0.01)。ACS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ACS组及其亚组患者的GDF-15水平升高显著,与心梗三项、GRACE危险评分均呈正相关,可应用于预测ACS的MACE发生及评价其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前后CK-MB的动态变化

    作者:马颖霞;李瑞杰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PTCA)前后肌酸磷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以明确P-PTCA后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的CK-MB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其佳切点.方法:确诊为透壁性AMI的患者90例,分别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n-PA)静脉溶栓、P-PTCA和药物非再灌注治疗三组,从A-MI发病至发病后96小时观察CK-MB的动态变化.并以AMI后CK-MB峰值出现的不同时间为切点,分别计算各个切点对于检出IRA开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试找出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佳的CK-MB峰值时间.结果:(1)rt-PA静脉溶栓后CK-MB峰值出现于发病后(11.9±4.4)小时,P-PTCA后CK-MB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2.10±4.12)小时,二者均较AMI非再灌注治疗组明显提前,但rt-PA静脉溶栓组和P-PTCA组间的CK-MB峰值提前的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rt-PA静脉溶栓组的CK-MB峰值的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4小时左右;P-PTCA组CK-MB峰值的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结论:AMI患者成功的进行P-PTCA后,CK-MB的峰值出现在发病后的8~16(12.10±4.12)小时,判断P-PTCA后IRA开通的佳切点可能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

  • 儿童皮肌炎二例误诊分析

    作者:李中国

    [例1] 女,8岁.因反复发热伴皮疹40天,皮肤触痛,行走困难1周入院.曾在外院按单纯疱疹治疗,效果不佳.以后又出现皮肤瘙痒,按过敏性皮炎治疗无效.近日出现行走困难,拟诊皮肌炎入院.查体:体温38.2℃.面色潮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上眼睑轻度水肿并伴紫红色斑疹.右膝关节处可见皮肤潮红、剥脱.胸部、四肢近端肌群压痛明显,坐、立、翻身困难.无吞咽和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血小板255×109/L;天冬氨酸转氨酶1 242 U/L,肌酸磷酸激酶28 900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1 506 U/L,乳酸脱氢酶2 385 U/L,尿蛋白(+),尿隐血(2+),红细胞沉降率52 mm/h,血抗双链DN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A抗体(+).X线胸片未见异常改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诊断为皮肌炎.予泼尼松治疗,并予甲泼尼龙大剂量冲击治疗3次,1个月后,皮损及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肌酸磷酸激酶1 180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860 U/L,乳酸脱氢酶1 40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49 U/L;转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 小儿脓毒症血清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婷婷;赵欣欣;王萃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确诊的30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与28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血清中CRP和心肌酶的含量.结果 (1)脓毒症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CRP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肌酶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脓毒症组患儿治疗前后CRP、心肌酶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小儿脓毒症时CRP检测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指标,心肌酶对危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内皮素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温小红;陈庆廉;曾因明

  • 心肌肌钙蛋白I在检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冀琳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对38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6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2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I、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不同时段cTnI、CK-MB值进行动态观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CK-M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5%和56.3%.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和SM组未检出.cTnI在AMI发生4h内即显著升高,两项指标的高峰值在8~16h内均可出现,72h后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在7d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在AMI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具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口和独特的特异性,所以是AMI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 多发性肌炎合并慢性假性肠梗阻1例

    作者:郭惠芳;靳洪涛;马丽艳

    消化系统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侵袭的靶器官之一,慢性假性肠梗阻(CIPO)是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们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35岁.主因四肢无力30余天于2003-02-26入院.患者于2003-01-23"感冒"后出现双下肢肌肉酸痛、近端肌无力,发热,体温38.5℃,渐出现双上肢近端肌无力,抬头、吞咽困难,尿潴留;无口腔溃疡、皮疹、光过敏,大便正常.肌酸磷酸激酶9000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2 412 U/L,乳酸脱氢酶889U/L,拟诊PM转入我院.既往3年来因怀疑"泌尿系统支原体感染",自行长期口服阿奇霉素每次150mg,每日2~3次.查体:消瘦,平卧位,抬头困难.

  • 感染性疾病患儿几种心肌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鹰;刘希玲;钟桂珍

    感染性疾病常常合并心肌损伤,本文对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住院的感染性疾病31例同时检测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观察其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