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球囊反搏及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比较

    作者:刘宏伟;吴雪萍;赵晓宁;朱平;韩丽娜;杨庭树

    目的 比较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与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 2013年12月共71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8例应用IABP(IABP组),33例应用IABP联合机械通气(IABP+ MV组),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临床指标、并发症等的差异,并分析影响院内死亡的因素.结果 IABP+MV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治疗前的(36.4±5.2)%增加至治疗后的(43.8±5.3)%(t=5.761,P=0.000),IABP组由治疗前的(41.7±4.5)%增加至治疗后的(44.0±4.9)%(t=2.103,P=0.039),可见IABP+ MV组比IABP组增加更显著(t=3.806,P=0.000).IABP+ MV组肺部感染(x2=4.283,P=0.038)及肾功能不全(x2=3.997,P=0.046)发生率明显高于IABP组,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与院内死亡的危险性呈正相关,为阳性预测因子;成功血运重建与院内死亡危险呈负相关,为阴性预测因子.结论 IABP联合机械通气,有益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改善,但并不能降低院内死亡率,降低院内死亡率主要依赖于成功血运重建.IABP联合机械通气可能会增加肺部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二者也是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严重主动脉瓣钙化的瓣膜置换15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斌;陈锁成;唐巍峰

    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15例严重主动脉瓣钙化病例,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45~76岁,平均65.3岁;合并二尖瓣病变3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7例;心胸比率0.57~0.73,平均0.62士0.07.术前均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可能.1.2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10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进行;5例在心脏停跳下进行.体外循环时间90~320 min,平均1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60 min,平均80 min.其中8例行生物瓣置换,7例行机械瓣置换,合并二尖瓣病变3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例,行Devega成形术,3例因主动脉根部细小于左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切开瓣环,用自体心包补片加宽行主动脉根部扩大换瓣.其中5例术后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

  • 主动脉球囊反搏的应用及管理体会

    作者:李樱;姚彦军;郭满红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危重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及管理.方法 对2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应用20例患者,有效19例,无效1例.结论 主动脉球囊反搏为急性心肌梗死危重患者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 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价值

    作者:张和平

    目的: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7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心率、尿量、血压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低于参照组且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效果明显,能迅速控制患者症状进展,恢复心肌血供,减轻心脏功能损伤,值得推广.

  •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飞;郑剑峰;邹景阳

    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在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取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心脏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TIMI血流3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N端前脑钠肽(NT-proBNP)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缓和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1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亓红伟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体会.方法: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治疗,做好围术期护理.结果:全部患者经IABP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置管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认为护理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充分了解掌握IABP的工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以确保IABP安全有效.

  • 北京地坛医院内外科ICU探访

    作者:薛晓英

    北京地坛医院新院分别设有内科、外科重症监护中心,共有32张床位并配备有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多功能血液净化仪等先进设备,已成为目前国内传染病医院中规模大、设备先进的ICU.

  • 心搏骤停2小时,心肺复苏配合球囊反搏急诊冠脉血栓抽吸术成功一例

    作者:邓锡伟;谭冠昶;刘红;郭耘;董绮虹;季银梁;陈丽芳

    镜湖医院心内科于2007年7月24日成功抢救一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2h,在机械通气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成功地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而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51岁,因头晕5h,突发意识丧失3h于2007年7月24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10余年,在卫生中心服药治疗.

  • 集束化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顾岩;郭放;于水;丰小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CCU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进行集束化护理,内容包括加强风险评估、完善基础护理、正确给予抗凝治疗、拔管时的配合及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 P <0.05);平均住院时间为(10.55±2.19)d,少于对照组的(17.65±2.2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217,P <0.05)。结论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中应用集束化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在CCU的住院时间,对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 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行急诊PCI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邢攸红;李冰;刘春雪;侯新蕊;朱秀琴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在主动脉球囊支持下预后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7例经绿色通道行急诊PCI治疗AMI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康复12例,反复心衰发作4例,院内死亡11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梗死部位、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llip 1~2级、PCI术后无血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llip 1~2级、PCI术后无血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须慧华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是一种机械性循环支持的方法,1967年,Kantrowitz首次在临床上应用并获得了成功[1].现今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IABP带来的各种术后并发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临床使用IABP治疗时,护理工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将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清玉;吕丹;谢春艳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LABP)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有效的循环辅助装置.它是通过穿刺股动脉将一定容积的球囊放置在胸主动脉,球囊导管与体外压力泵相连,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气,以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 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监测及护理

    作者:路瑶;蒋明娣;陈静

    后天性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是瓣膜外科目前面临的危重病之一,本文报告近一年来10例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均为高龄重症,术后在ICU监护治疗,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57~74岁(平均65.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Ⅳ级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例<40%,5例>50%;术前陈旧性心肌梗塞史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6例,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脑梗塞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搭桥1根5例,2根3例,3根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者2例;术后均带气管导管回ICU室,6~8小时拔除导管8例,12小时拔除导管1例,行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7天1例;术后24小时内拔除胸腔引流管7例,48小时内拔除胸腔引流管3例.

  • 心脏支持系统联合亚低温模式在救治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

    作者:赵成秀;李彤;段大为;胡晓旻;吴鹏;张强;稂与恒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气囊反搏-亚低温(ECMO-IABP-MH)"联合应用模式在心肺脑复苏(CPCR)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待为CPCR提供一种新的高级生命支持方法.方法 为1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抢救中实施体外循环膜肺氧合技术与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联合亚低温支持,经一侧股动脉植入IABP,另一侧股动、静脉植入ECMO,经ECMO管路实施34℃亚低温治疗.结果 在IABP与ECMO联合辅助34 h时后逐渐降低ECMO流量后停机,IABP继续辅助94 h后撤除;患者神经系统无损伤、各脏器功能良好痊愈出院.结论 "ECMO-IABP-MH"复苏模式在CPCR过程中实施方便有效,为CPCR提供一种新的高级生命支持方法.

  •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杨俊杰;刘宏斌;丁胜华;李轶

    目的 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情况,研究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88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总生存率为54.5%,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下的生存率为59.9%,伴心源性休克或其他高危因素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31.6%和72.5%.IABP在保守治疗中的使用时间较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室壁运动异常在各自亚组中的危险相关性(OR值)均较高(P<0.05).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心功能、上机前平均动脉压可以影响IABP脱机时间.结论 IABP可以安全地在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患者中使用,但死亡率仍然较高,且使用时间受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1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的护理

    作者:李葭灰;董晓亮;石淑珍

    对1例93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了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在23d的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过程中,由于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患者病情逐渐恢复,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的护理体会

    作者:许巧丽;王俭

    叙述我科开展CABG32例,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应用IABP辅助心脏功能,通过密切监测血气、血钾、中心静脉压、动脉血压、心率、心电图、肾功能、ACT;做好出血、引流、下肢缺血、反搏波形的观察及护理.患者治愈出院.

  • 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仲维佳;刘张章;徐博;张京岚

    目的:研究分析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均为患侧小腿肿胀、组织张力高,伴有皮肤发花、发绀等肢体缺血表现.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人工血管置换术组患者术后症状出现早.患者普遍预后差.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一种非常罕见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多,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诊断、改善患肢循环、及时行手术减压,对患者的临床预后、生活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 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左心衰竭

    作者:李菲;贾明;侯晓彤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竭行IABP治疗的患者99例,被随机分为IABP组(n=51),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61.75±8.36)岁,及IABP+ NPPV组(n=48),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63.12±9.87)岁.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关病史、心功能等因素,对比术后相同时间段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呼吸频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临床指标,以及二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监护室和住院时间.结果:IABP+NPPV组较IABP组:术后应用IABP平均天数少[(4.33±1.42)vs.(5.63±1.77)d,t=2.188,P=0.040]、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率低(8.3%vs.25.5%,x2=5.118,P=0.032)、术后气管切开率低(2.1%vs.15.7%,x2=5.536,P=0.032)、术后MODS发生率低4.2% vs.19.6%,x2=5.535,P=0.029)、ICU天数[(4.41±1.73)vs.(5.98±2.71)d,t=2.141,P=0.041]及住院天数[(13.69±3.28)vs.(16.91±3.87)d,=2.050,P=0.047]少.监测期间,IABP+NPPV组较IABP组比较,平均心律慢、动脉压高、动脉血氧分压高、呼吸频率慢、血乳酸值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血脑钠肽水平低.结论:IABP+NPPV可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呼吸循环状态及心脏功能.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军惠;来永强;李进华;戴江;宋邦荣;张晗;柳克晔

    目的:分析左心室功能低下(EF<40%)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疗效,改进左心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我院手术组对37例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后手术前后疗效的对比.结果: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病死率5%.2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IABP),其中7例在术前放置,14例在术中或术后放置.35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均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OPCAB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210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