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崔玥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作为冠心病中为凶险的类型,早期诊断和快速进入治疗通道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1]。目前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中,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检测是为常用的手段。各种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如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心肌钙蛋白 T (cT nT )、心肌钙蛋白I( cT nI )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中MB出现时间早,约胸痛后2~3 h浓度升高,但特异性差;而肌钙蛋白虽特异性高,但需在胸痛后6~8h浓度才开始升高。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是目前国内外关于 AMI早期诊断的研究热点[2]。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血清 H-FABP和其他心肌酶学的差异,探讨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快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琴;吴光芸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持续升高,病死率高居不下,发病年龄渐趋年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于AMI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如肌钙蛋白T(c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在AMI发病早期(2~4 h)的敏感性较低,而肌红蛋白(MYO)虽然在早期出现,但其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心肌损伤标记物一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它是存在于心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胞质蛋白,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本研究对胸痛早期的患者血液中的H-FABP水平定性检测,并与目前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分析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伺伟;畅学军

    目的:分析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2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0~3小时、4~6小时内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 mass)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FABP在发病0~3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78 57%,特异性96 32%,准确度85 34%,均高于cTnI和CK-MBma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FABP在发病4~6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100%,特异性91 87%,准确度96 89%,显著高于CK-MB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早期AMI的诊断.

  • 大鼠急性缺血心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下降

    作者:王红艳;赵晓云;邢邯英;张萍;李小慧

    心肌缺血继发的心肌代谢紊乱是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直接原因[1].研究表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富含于心肌细胞的胞浆内,参与了心肌脂肪酸的代谢过程.对心肌细胞具有不同方面的保护作用[2];有关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组织H-FABP的表达情况报道尚不多.本研究观察了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组织H-FABP mRNA及蛋白的动态表达,以揭示H-FABP在急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急性心肌缺血提供新思路.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进展

    作者:辛增莲;徐菲莉

    随着静息性缺血性胸痛患者的心脏死亡事件和非致死性缺血性事件危险性的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初步评估与早期诊断变得非常重要.通常,用于诊断和危险度分层的指标包括病史、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的检查,近年来一些新的心肌标志物的应用,结合上述指标为ACS患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依据.本文旨在评价各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利弊,为临床诊断不同类型ACS提供个性化诊断思路.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诊断早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顾承东;支力大;王海峰;郭诗东;陆海涛;张国强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临床诊断早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 疑似NSTEMI患者118例,按发病后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后0~3 h、3~6 h内检测H-FABP,同时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进行对比,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FABP在发病0~3 h内诊断NSTEMI的灵敏度为66.7%,高于cTnI及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为88.9%;准确性为78.4%.在发病3~6 h内诊断NSTEMI的灵敏度为94.4%,高于cTnI及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87.1%,准确性为91.0%.结论 H-FABP是诊断早期(发病6 h以内)NSTEMI的敏感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危险分层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海峰;邵冰;徐崇泽

    目的:分析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 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2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0~3h、4~6h内检测H- 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 - MB)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 - FABP在发病0~3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79.41%,特异性为96.15%,准确度为85%,均高于cTnI和CK - 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 FABP在发病4~6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96.77%,显著高于CK - MB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用于胸痛患者的筛查及早期AMI的诊断.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贾红龙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在急诊诊断胸痛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急诊胸痛患者100例,入院立即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I( cTnI)、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观察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诊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00例急诊胸痛患者中,确诊为AMI者60例,检出AMI的灵敏度分别为:H-FABP为80%、TNI为50%、hs-CRP为65%;特异度分别为82%、93%和80%,在灵敏度方面H-FABP与其它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在特异度上H-FABP与其它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3%,特异度为90%。结论:H-FABP是筛查急诊胸痛患者是否发生AMI的灵敏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与肌钙蛋白I( cTnI)、hs-CRP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效率。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肺栓塞早期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价值

    作者:钱海燕;黄觊;杨跃进;杨艳敏;张朝阳;李志忠;张京梅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起病24h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至急诊就诊的发病24h内的APE患者,按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记录各组基线资料,以及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腔径、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心率、动脉血氧分压等结果,对各组H-FABP和肌钙蛋白I(cTNI)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各因素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死亡、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5例符合条件的APE患者入选,女性患者共30例;高危组12例,中危组25例,低危组18例;3组入院时心率、动脉血氧分压、肺动脉收缩压、溶栓二聚体(D-Dimer)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高危组患者入院时间显著早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中位数分别为4h vs.8h vs.14h,P=0.001),右心室腔径更大[(32.3±9.1)mm vs.(29.1±7.8)mm vs.(22.6±8.4)mm,P=0.017),肺动脉收缩压更高(中位数分别为40 mmHg vs.20 mmHg vs.15 mmHg,P=0.033,1 mmHg=0.133 kPa),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中低危组.H-FABP阳性率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78.2% vs.43.6%,P=0.017).相关性分析显示,H-FABP阳性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r=0.875,P =0.037),而cTNI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未达统计学意义(r =0.115,P=0.059).结论:APE发病后早期H-FABP敏感性显著高于cTNI,且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

  •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徐智虎;喻佳丽;雷映霞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187例,其中确诊为AMI患者83例(AMI组),非AMI患者104例(非AMI组),入院即刻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H-FABP水平.结果:AMI组患者cTnI、CK-MB水平及H-FABP阳性率分别为5.64(0.43,12.66) μg/L、7.22(5.01,16.55)μg/L和84.34%,明显高于非AMI组(P<0.05);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84.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 <0.05),而特异度为79.81%,明显低于cTnI和CK-MB(P<0.05);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时,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3.3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特异为83.61%,明显低于CK-MB (P <0.05),而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cTnI和CK-MB,H-FABP在早期诊断AMI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于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内的患者,其诊断价值较高.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刘春明;王正飞;杨龙;兰占占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的变化规律.方法:筛选我院自2016年05月至2018年05月,收治的实施CABG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非体外循环组(35例)和体外循环组(35例),比较两组H-FABP和cTnⅠ浓度水平在围手术期的变化,并对H-FABP和cTnⅠ浓度峰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清中H-FABP及cTnⅠ浓度水平的变化,非体外循环组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血清H-FABP浓度和CTNI浓度峰值的相关性分析显示,H-FABP浓度和cTnⅠ浓度峰值呈正相关(r=0.7577,P=0.006).结论:两组患者血清H-FABP和cTnⅠ在CABG术围手术期均升高,是预测CABG术后心肌受损的有效预测指标.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Ⅰ及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素峡;羊镇宇;王如兴;王强;李库林

    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分析(IVUS-VH)为参照,观察血清学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 纳入69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P)、肌钙蛋白Ⅰ( cTn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后,行IVUS-VH分析斑块性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意义及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HFAP、hsCRP、cTn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692、0.647(均为P<0.05).联合检测HFAP、hsCRP、cTnⅠ对不稳定斑块判断符合率为93.75%.联合检测HFAP和hsCRP,符合率为63.16%,联合检测hsCRP和cTnⅠ,符合率为64.52%,联合检测HFAP和cTnⅠ,符合率为66.67%.任意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判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不稳定斑块的判断,单项指标检测:HFAP优,其次为cTnⅠ,后为hsCRP;联合指标检测:HFAP、cTnⅠ、hsCRP三者联合优于任意两者联合.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传平;杨文东;郭会平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血清h-FABP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定量检测,cTnI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K-MB采用免疫抑制法.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组血清h-FABP、cTnI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FABP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cTnI、CK-MB或心电图的阳性率(P<0.01),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死亡8例,病死率为17.02%(8/47),血清h-FABP、cTnI及CK-MB异常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FABP预测发生死亡具有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但特异性和准确度较低.结论 血清h-FABP定量测定作为一种对微小心肌损伤高敏感的指标,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病情轻重、评价发生意外的一项客观指标.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可;刘春峰;颜景礼;邹凝

    目的 研究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及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brain glycogen phosphorylase isoenzyme type,GPBB)水平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探讨血清H-FABP及GPBB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收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的脓毒症患儿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15例、严重脓毒症组13例和脓毒性休克组12例,选择同期入院的小儿外科择期手术非感染性疾病患儿19例为对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监测入院24 h内患儿血清WBC、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肌钙蛋白I(cTnI)、CK、CK-MB、CK-MB同工酶质量、氨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计算APECHEⅡ评分,并取入院24 h内的外周血使用ELISA夹心法测定新型心肌标记物即血清H-FABP、GPBB水平,分析各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根据脓毒症患儿出院时死亡与否分为好转组37例和死亡组3例;行床旁心脏超声将所有脓毒症患儿分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组26例和伴LVEF下降组14例;根据血清cTnI是否升高将所有脓毒症患儿分为cTnI正常组29例和cTnI升高组11例;比较各组H-FABP、GPBB水平的差异.根据有无LVEF下降,利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各指标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预测能力.结果 对照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间H-FABP、GPB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2.241,P<0.05;H=32.486,P<0.05).LVEF正常组与LVEF下降组(LVEF≤60%)新型心肌标记物水平的比较,H-FABP(t=-3.770,P=0.001)、GPBB(Z=-2.113,P=0.0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好转组与死亡组新型标记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组两者水平有增高趋势.cTnI正常组与cTnI升高组间新型心肌标记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nI升高组两者水平有升高趋势.血清CK、CK-MB、cTnI、NT-proBNP及H-FABP、GPBB在判断脓毒症心肌损伤方面,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H-FABP 0.821、NT-ProBNP 0.738、GPBB 0.661、CK 0.560、cTnI 0.512,其中H-FABP敏感度(0.833)及特异度(0.786)均较高.结论 血清H-FABP和GPBB水平可作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监测指标,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相关性.H-FABP判断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比传统的心肌标记物有明显的综合优势.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彭可

    目前脓毒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也居高不下.脓毒症导致的心肌损伤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针对脓毒症并发的心肌损伤尚无明确的、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诊断心肌损伤主要依靠心脏超声及心肌标志物等,但是对于射血分数的测量需要考虑左心室前后负荷的影响,且操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心肌标志物在检测脓毒症心肌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上,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心肌标志物能更好地反映心肌损伤和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相比于其他传统心肌标志物,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值得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心肌损伤诊断中.

  •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

    作者:薛龙;尧荣凤;陈洁波;葛岭;黄晓伟;李亚杰

    根据2005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颅脑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40/10万人[1],交通事故(42.3%)和高处坠落伤(29.7%)是我国颅脑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2-4].颅脑损伤是导致我国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5],患者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一项对深圳医院的调查中发现,深圳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伤害类型中居于首位[6],国内22家大型医院的调查结果表明,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7-8].

  • 热性惊厥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治及护理对策

    作者:李慧娟;杨文东

    目的 通过观察热性惊厥(FC)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探讨早期诊治FC心肌损害的检测指标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同期选择FC患儿71例及健康儿童30名,患儿住院进行综合诊治,对比分析患儿治疗前、后与健康儿童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差异.结果 ①FC患儿治疗前A组(抽搐时间>5min)h-FABP、CK-MB、ACG、ECG阳性率(100%、39.44%、36.62%、33.80%)分别显著高于B组(抽搐时间<5 min)(45.07%、18.31%、12.68%、5.63%)(P<0.01),血清h-FABP的阳性率(90.14%)显著高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阳性率(57.75%),也显著高于动态心电图(ACG,49.30%)和普通心电图(ECG,39.44%)的异常率.②治疗前FC患儿血清h-FABP、CK-M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系统治疗与护理后,71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 热性惊厥患儿大多存在心肌损害,定量测定血清h-FABP可早期诊断患儿的心肌损害,经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均得到恢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作者:孙晓军;杨文东;马庆海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变化,探讨检测血清h-FABP对CH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63例CHD患儿血清h-FABP和CK-MB值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D患儿组血清h-FABP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D患儿组血清h-FABP阳性率(61.90%)显著高于CK-MB的阳性率(26.98%,P<0.01),提示:血清h-FABP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心衰组、青紫组血清h-FABP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心衰组、非青紫组(P<0.01),说明:心袁组、青紫组心肌损伤的程度重于非心衰组、非青紫组.结论 CHD患儿本身存在心肌细胞的损伤,合并心衰及缺氧时心肌细胞的损伤更为严重,血清h-FABP定量测定作为一种对微小心肌损伤高敏感的指标,可作为判断CHD患儿病情轻重的一项客观指标,且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邢永生;韩明磊;王鹏飞;金卫东;杨树涵;王成;侯永兰;刘艳宾;刘振

    目的 通过连续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AMI患者在发病后30 min、1h、2h、4h、6h及12 h血浆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水平,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AMI的准确率。结果 AMI发病时间≤6 h,H-FABP诊断AMI的准确率[95.7% (44/46)]明显高于cTnⅠ[65.2%(30/46)]和CK-MB [41.3%(1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病后4h即显著升高,cTnⅠ在AMI发病后6h显著升高,CK-MB在AMI发病后12h显著升高。结论 H-FABP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指标。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晓翔;李洁琪;吴立荣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60例疑似AMI患者H-FABP、心肌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按发病时间分为<6h、6~12h两个时段,计算各项指标诊断AMI的灵敏度,同时测定15例非AMI疑似患者及45例健康体检者的H-FABP、cTnT、CK-MB水平,计算各项指标诊断AMI的特异度.结果 H-FABP在发病<6 h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4%,明显优于cTnT的50%、CK-MB的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6~12 h,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100%、cTnT为92%、CK-MB为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项指标诊断AMI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用于胸痛患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AMI.

146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