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蔡华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于2011年11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经一段时间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9.7%和5.1%与71.8%和23.1%,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促进患者心肌功能恢复、缓解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治疗.

  • 心率变异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探讨

    作者:丁盛梅;曹嘉珍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65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率变异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正常组HRV高,无心脏事件发生.165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HRV低组,易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HRV测量可作为心脏自主神经测定的一种敏感的无创性检测手段,对冠心病病情的判断和急性心脏事件的预测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

    作者:魏月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0例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的检出率及不同心肌缺血患者的疾病发作期心电图时间段,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与未发作的发生时间.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分别为95.0%和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56±1.23) min和(22.43±1.41)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ST段压力幅度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动态心电图能够全天监测患者的心脏变化情况,准确记录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室肥厚对高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血压、心率及心脑血管意外的影响

    作者:宫克旭

    目的 心室肥厚对高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血压、心率及心脑血管意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静海区医院诊治的50例高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将其中伴有左室肥厚的2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无左室肥厚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动态心电图及血压同步监测分析.比较两组的心率、血压情况及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白天与夜间的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天与夜间的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夜间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天的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能有效监测高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改变;心室肥厚与高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关.

  •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军;王青

    目的:研究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中,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16例,对所选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监测,准确记录分析患者的动态心电变化和相关临床情况。结果:在所有被检测者中,共监测出1267次心肌缺血阵次,其中,有992次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阵次,其余275次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阵次,无症状的明显高于有症状的,且两组比较 P <0.05,差异显著。患者心率以及 ST段变化在发生心肌缺血前后亦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较有价值。

  • 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周立新

    目的:探析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经过诊断后,诊断阳性率为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2%,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心电图进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阳性率.

  • Holter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莉心;赖丹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已成为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课题,因其发生具有隐匿性故易被临床忽视,而其可能为心脏意外事件的先兆.近10余年来逐步被人们认识到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诊断,它的发生率远远超过人们的估计.

  •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作者:赵桂红

    目的:探究、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74例,分两组.护理A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B组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康复效果.结果:护理B组病症的发作频次(3.97±1.04)次/d,发作持续时长(13.42±3.23)h,ST压低改变次数(83.46±15.35)次/d,明显低于护理A组的(7.54±2.43)次/d、(19.56±4.17)h、(142.58±20.78)次/d.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康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优质临床护理,可切实减少此病症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长及ST压低改变的次数,护理效果更理想.

  •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梁莉莉

    目的:探讨运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及时检出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的有效的检查工具.

  • 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观察

    作者:许敏芳;圣洪平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与复方丹参片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60例,采用通心络胶囊口服;对照组60例,采用复方丹参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 两组均能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并缩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能降低心肌耗氧指数,两组比较,以通心络胶囊较为显著.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显著,优于复方丹参片.

  • 血脂康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70例

    作者:丁伟红

    目的 观察血脂康、曲美他嗪两药物联合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方法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14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进行扩冠、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脂康、曲美他嗪联合治疗,连服六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血脂、C反应蛋白、临床症状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77.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脂康、曲美他嗪两药联用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疗效确切,用药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 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晶;杨敏;吴娜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经心电图、心脏超声、核素心肌灌注扫描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患者并无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其发作隐匿,证实存在心肌缺血的证据,可使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增加,是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1],因此早期发现SMI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动态心电图(DCG,Holter)监测的广泛应用,SMI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作者查阅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就Holter对SMI的检测价值综述如下.

  •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JD电图探讨

    作者:侯晓文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8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 402例有3884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07例2930阵次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其中60岁以上者发作2135阵次,占SMI的72.87%,无症状与有症状组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但无症状较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结论 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多见,容易引起患者忽视而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更具有潜在危险,在诊治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 补气活血胶囊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0例

    作者:邢军;李建东;杨占雄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cardial ischemia,SMI)在冠心病人群中十分常见,因其发作隐匿,易被忽视,故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性猝死的发病率都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1-2].因此,SMI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2004年1-6月,笔者应用补气活血胶囊治疗40例SMI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金生

    麝香保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程度、缩小心肌梗死范围、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液粘滞度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2001年10月~2002年4月,笔者观察了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的临床观察

    作者:丁志华;蔡炎辉;钱桦;胡任

    心电图Q-Tc间期延长是目前判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发生急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指标之一。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的快心率Q-Tc与慢心率Q-Tc之差,即Q-Tc延长部分(Q-Tc prolongation,Q-Tcp)较常规心电图Q-Tc更为敏感。1997~1999年以来,我们对冠心病患者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发现Q-Tcp延长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西药组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冠心病诊断根据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元柏民.心血管病诊断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139—141)规定,及全国冠心病心绞痛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陈可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8∶311—319)而确诊。临床均属于稳定型冠心病。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3~76岁,平均(58.30±7.65)岁;病程0.3~21年,平均(6.75±3.81)年;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例,劳力型心绞痛6例,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5例,早搏8例,肺结核1例。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第1辑.1993∶41—45),其中气滞血瘀型14例,痰浊血瘀型3例,气阴两虚型9例。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2~74岁,平均(56.25±6.76)岁;病程0.5~18年,平均(5.93±3.75)年;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例,劳力型心绞痛7例,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6例,早搏9例,肾功能不全1例。中医分型:气滞血瘀型15例,痰浊血瘀型3例,气阴两虚型8例,两组情况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5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心慌、乏力等症状。

  •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治的指导意义

    作者:谭志文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分析了176例冠心病动态心电图特征. 结果在冠心病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2.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2.6倍,缺血性ST段下移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上午6~10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总次数38.2%.夜间缺血持续时间与ST段下移的程度均比白天为重. 结论提示在冠心病诊断中,DCG是日常生活中发现冠心病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方法,要彻底改善冠心病的预后,应重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的治疗,并结合缺血的昼夜分布规律调整给药时间.

  • 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肌缺血50例临床随访分析

    作者:朱家志

    近2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与单纯冠心病一样,以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为主,但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其危险性尚未引进临床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对50例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了5年随访观察,对其临床特点作如下分析.

  •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早期护理干预效果

    作者:尹红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方法 本组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在内分泌科住院和门诊已明确诊断为T2DM并发无症状性SMI共93例.通过患者发病前危险因素分析,强化糖尿病教育,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结构的干预,运动方式的干预,自护技能的指导,服药的遵医行为干预及督导,出院后追踪回访、复诊、再住院检查等方法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ST段压低次数、ST段压低持续时间、室性期前收缩频次分别(389.2±8.7)次,(464.5±28.3) min,(937 ±35)次/24 h;干预后分别为(125.0±5.8)次,(131.0±17.4)min,(416±88)次/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8,2.31,2.36;均P<0.05);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10.20±0.21),(13.03±0.50) mmol/L,干预后分别为(6.53±0.59),(8.71±0.17)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5,2.32,均P<0.05).结论 早期进行糖尿病教育和积极的多项护理干预是保护心肌,预防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因此,T2DM并发无症状性SMI是可预防,可控制的.

  • 急性心肌缺血163例临床分析

    作者:闫波;姜正伟;薛峥;李冬君;林财威;王连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诸多,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微血管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和冠心病、猝死等.其常见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冠状动脉,以及冠状动脉痉挛、栓塞、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炎、冠脉畸形和外伤等.现就急诊科2002年12月29日至2005年12月30日临床观察诊治急性心肌缺血患者163例,报告如下.

312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