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作者:石园;侯英勇

    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不适6个月,于2004年3月15日入院.彩色超声波检查:肝右叶膈顶部2 cm×2 cm低回声光团,界清;彩色多普勒:其内未见明显血流,PD测及少量静脉频谱,诊断为实质占位,良性病变可能;CT:病灶低密度,界限稍模糊,动态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边缘可见轻度强化,周围见轻度水肿带,印象为占位,炎性假瘤可能性大;MRI:类圆形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界尚清,T2WI中心明显高信号,周边略高信号的靶征,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周边明显强化,印象为异常信号灶,考虑为慢性肝脓肿(图1).手术见肝脏周围轻度粘连,病变位于右后叶Ⅶ~Ⅷ段,质硬,界不清,周围肝轻度肝硬化,门静脉主干无瘤栓,行肝右叶部分切除术.

  • 原发性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门脉期环形强化机制

    作者:高海军;徐荣天;刘屹;蒋俊红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于三维动态增强MR门脉期环形强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Propeller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对 HCC患者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门脉期病灶周边环形强化的状况及动脉期病灶有无动脉供血.对大体标本的病灶中心层面取中心组织2块及边缘组织4块,行常规HE染色,判定病灶有无包膜及病理分级.结果 本组共38个HCC病灶,32个病灶门脉期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28个病灶动脉期表现有动脉供血;病理切片观察发现34个病灶可见包膜存在.统计结果 表明:① HCC门脉期环形强化与包膜存在密切相关性(P<0.05);②HCC门脉期环形强化与动脉供血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CC门脉期环形强化与病变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①三维动态增强MR门脉期的病灶周边环形强化是HCC的特征性表现之一;②三维动态增强MR门脉期肿瘤周边环形强化的形成与病灶周边包膜的存在密切相关,同时还可能与病灶的动脉供血密切相关.

  • 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表现一例

    作者:孙志英;梁会泽;贾化平;周环宇;许永杰;魏相东;张欢欢

    患者男,5岁,2 d前无诱因呕"咖啡样"血2次,约200 ml左右,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对症治疗无效转来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肝脏形态饱满,门静脉右支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多条弯曲管状液性无回声区,内径约1~3 mm,CDFI显示其内为红蓝相间彩色血流,以向肝的红色血流为主.门静脉主干内径约11.00 mm,走行迂曲,管壁略增厚,管腔充盈,Vp=12.30 cm/s; 脾脏大小约13.3 cm×5.4 cm,脾门处脾动脉管腔局限性扩张,范围约11.30 mm×9.00 mm.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1)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门静脉高压,脾大;(2)脾动脉瘤样扩张.增强CT所见:近肝门区肝内门静脉走行异常,边缘毛糙,其内见不规则细条形不强化影,肝外门静脉明显迂曲,脾厚约53.40 mm,脾门处动脉期见一直径约10.00 mm强化结节影,门脉期及延迟期显示不清,食管下段、胃底、脾周见迂曲血管影.CT表现: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可能性大,脾脏血管瘤.手术所见:脾脏明显肿大,肝内血管呈网团状,网膜静脉明显增粗.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门静脉海绵状变性.

  • 第2例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个月伴活动后疼痛加剧

    作者:杨立;原韶玲

    简要病史:患者女,22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断性隐痛,与进食无关,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好转.CT示:胰头增大,内见2.8 cm×3.2 cm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强化稍降低,结论:胰头肿物.

  • 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双期增强螺旋CT诊断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王文献;陈卫军;熊坤林;赵晓晏;杨彤翰;易习之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双期增强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分别于加s和60s行全肝螺旋CT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每例CT片均经三名有经验的医师分别按双盲法阅读后,再共同讨论分析,并达成一致共识.结果:46例中,门静脉主干发生癌栓者5例,右支癌栓3例,左支癌栓13例,主干和右支同时受累者4例,主干和左支受累者7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14例.正常肝组织异常灌注者11例,表现为动脉期不规则片状或楔形较均匀高密度影,而门脉期恢复为等密度,按叶、段、亚段分布者分别为2例、4例和5例.门静脉海绵样变者9例.结论:动脉性门脉造影的DSA检查对显示和诊断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能为其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 二次手术切除肝巨大血管瘤一例分析

    作者:梁磊;谈景旺;马建明;徐永健

    病人女,68岁,因右上腹坠胀伴乏力2个月入住外院,CT显示肝轮廓明显增大,肝右叶向下至髂棘水平,肝右叶被巨大低密度影肿块占据,约21 cm×15 cm× 28 cm,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见动脉期肿块内少许线样强化灶,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门脉期肿块内强化显著,诊断为肝巨大血管瘤.

  •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林一飞;李海;傅志仁;夏海峰

    病人,女,42岁.因右上腹持续钝痛14 d入院,伴低热,无其他症状.查体:皮肤无黄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及肿物.肝功能、AFP正常,丙肝、乙肝标志物均阴性.CT示:肝左叶外侧段见不规则团块状低密度影,大小约5.5 cm×3.6 cm,其内缘见条状高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呈不规则强化影.门脉期强化更明显,与邻近腹壁间脂肪间隙消失;诊断:肝左叶外侧段占位,考虑胆管细胞癌可能,邻近组织受侵犯,其边缘条状高密度影,性质待定.

  • 肝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作者:王旷;纪元;罗丽琳

    病人,女,42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呈阵发性钝痛并与饮食无关,无发热、黄染、呕吐、黑便等情况.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术前检查: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CT表现:平扫见肝右叶一低密度灶,大小为6 cm×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异常强化,门脉期相对低密度,提示肝右叶血管瘤.

  •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作用

    作者:付满军;苏学会;王栋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市第四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83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83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病灶89个,病灶直径0.8~2.9 cm,单个癌结节77例,2个癌结节6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2.0% (73/89)、80.9% (72/89)和86.5%(7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期综合检查率高,为97.8% (87/89),与3期检出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作用肯定,延迟期检出率相对较高,综合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可显著提高诊断能力.

  • 肝门区巨大肝动脉瘤一例

    作者:刘玉林;徐海波;许林锋;孔祥泉

      患者 男,59岁。右上腹隐痛1个月,餐后加剧。体检:腹软,剑突下偏右侧触及一质硬包块,压痛,活动度差,3年前曾作右半结肠结核切除术。  超声:肝左外叶、右后叶各见一均匀无回声暗区,右上腹另见一10.0 cm×9.2 cm无回声区,其内见2处强回声光团,约5 cm×3 cm,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示其内为漩涡状彩色血流信号,动脉频谱。主动脉及门静 脉正常。  MRI : 肝左右叶各见一长T2信号囊肿,肝门区见一10.5 cm×10.5 cm球形占位,边缘光滑,T1WI 以低信号为主,T2WI 其内为混杂不均的涡流信号,其前后壁各见一5.0 cm×3.5 cm实质信号影向腔内突出,以宽基底附壁(图1);静脉推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30 ml,行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 3D-DCE-MRA), 动脉期示肝总动脉未显示,肝内动脉正常,门脉期示门静脉主干受压 (图2);延迟5 min,肝门区病灶内充填高信号对比剂,平扫所示附壁实质区为充盈缺损(图3)。诊断:(1)肝门区血管性病变,动脉瘤或血管瘤,伴附壁血栓形成;(2)肝左、右叶图1 平扫T1WI,肝门区病灶呈长T1信号,边缘清晰,后壁菜花样突出为附壁血栓,右后叶肝囊肿 图2 3D-DCE-MRA门脉期重建图像,门静脉主干中段受压,近段门静脉内径正常 图3 延迟期T1WI,瘤体内充填对比剂,瘤壁显示清晰,附壁血栓为低信号区 图4 腹腔干动脉造影,动脉瘤由肝总动脉供血,对比剂充填不均匀,胃左动脉侧支入肝内 图5,6 术后3D-DCE-MRA,动脉期肝总动脉未显示,肝内动脉正常;门脉期门脉主干及分支正常囊肿。  血管造影:腹腔干造影,肝总动脉增粗,近端见一直径约8.0 cm大小球形瘤体,由肝总动脉供血,对比剂进入瘤内呈涡流,内部充盈欠均匀,可见胃左动脉侧支入肝(图4);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示对比剂经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弓吻合支入肝。因瘤体近段肝总动脉较短,不宜栓塞。  手术所见:右上腹肝下见一10.0 cm×8.0 cm球形瘤体,触之有搏动,切开小网膜囊,丝线结扎肝总动脉,切开瘤体,吸出积血,可见块状血栓;病理结果为(肝总动脉)粥样硬化性真性动脉瘤。  术后20 d,复查MR平扫,示原肝门区瘤体消失,3D-DCE-MRA示肝动脉未显示,但肝内动脉血供丰富,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正常(图5,6)。  讨论 内脏动脉瘤少见,好发于脾动脉,其次为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肾动脉亦有较高发病率[1-3],而发生于肝总动脉如此巨大的动脉瘤实属罕见。肝动脉瘤可以是真性、假性或夹层动脉瘤。本例病检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真性动脉瘤,但其与3年前 手术是否有关尚不得知。肝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可无症状,约1/3患者有腹痛、黄疸、胆道出血的典型症状,称之为Quink三联症,瘤体破裂死亡率高达35%[1,3],所以,破裂前的诊断尤为重要。典型的肝动脉瘤X线平片上可见弧条形的瘤壁钙化,上消化道钡餐见胃肠道受压改变,超声上表现为液性暗区,CDFI可显示其血流信号特征;CT平扫为圆形稍低密度区,CT值约30 HU,进一步诊断需要增强,瘤腔强化与主动脉一致,血栓表现为强化缺损区[1,3];本病的诊治,过去认为血管造影具优势,诊断同时可进行栓塞,对不能栓塞的病人亦可较好显示瘤体、载瘤动脉、动脉瘤周供血及肝侧支供血的情况,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1-3]; MR 对血流敏感,较小病灶即呈流空影或涡流的不均匀信号影,较CT有明显优势,3D-DCE-MRA可清晰显示正常的肝动脉,动脉瘤时可因为载瘤动脉变细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肝动脉显示率降低,但可显示肝内侧支供血动脉及瘤体与门脉的关系;文献中较少提及肝动脉瘤的MR表现,可能因为肝动脉瘤患者多以急腹症就诊,临床医师首选血管造影,而未作MR检查,本例以腹部包块首诊,MR表现典型。随着MR技术的发展,简便、无创的 MR平扫和3D-DCE-MRA有希望替代诊断性的血管造影,用于肝动脉瘤的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

  • 剖宫产后合并大面积肝梗死一例

    作者:邢宁;杨立

    患者女,38岁.反复发热6年,剖宫产术后18 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转氨酶升高.超声提示肝脾增大,弥漫性肝损害.CT平扫见肝右叶及左外叶大片楔形低密度区一直延伸至肝被膜下,与正常肝组织间分界清(图1);增强后,于动脉期及门脉期未见病灶强化,但可见其中有血管结构走行(图2,3);延迟5 min后扫描,见病灶的近肝门区强化;延迟15 min后扫描,见对比剂缓慢充填病灶(图4).后诊断:肝梗死.

  • 肝细胞癌CT动态增强密度与肿瘤分化程度、CD34、CK19、GPC3、P53、Ki67表达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作者:崔雄伟;郑加生;钱智玲;张世杰;崔石昌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多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肿瘤分化程度、CD34、CK19、GPC3、P53、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67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进行CT多期扫描,分别计算67个癌灶的动脉期强化值和门脉期强化值。肝穿刺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评定肿瘤分化程度、CK19、CD34、GPC3、P53、Ki67表达强度。对HCC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上述细胞因子表达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建立理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67个癌灶呈“快进快出”表现,符合典型的HCC CT表现特征。 HCC动脉期强化值为(38.9±13.1)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动脉期强化值=27.381-10.0161×CK19+4.245×CD34+3.503×GPC3。HCC门脉期强化值为(44.7±11.7)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门脉期强化值=26.869+8.809×CK19+4.800×CD34+3.610×GPC3。结论多期增强扫描可反映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HCC的生物学特性。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

    作者:赵广法;蔡三军;师英强;陈中伟

    报告1例胰腺实质性假乳头状瘤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51岁,因右上腹隐痛1月而行CT检查发现胰头部肿块.查体:腹部及全身无阳性体征,CA19-9 11.84 U/ml,CEA 2.04μg/L.CT显示胰头部靠近肠系膜上静脉前方3.8cm×3.1cm肿块影,肿块与胰腺边界欠清,向外生长,平扫为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动脉期有强化,但密度明显低于胰腺实质,门脉期仍有强化,肿块中央有一低密度区.术前诊断:胰腺外生性肿瘤,横结肠系膜根部来源肿瘤不能排除.

  • 小肝细胞性肝癌CT门静脉期增强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胡仁伟

    目的研究探讨小肝细胞性肝癌(sHCC)门静脉期CT 增强特点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手术后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sHCC患者的术前增强CT 门静脉期强化特点,对照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27例(54.0%)sHCC 患者术前增强CT 门脉期表现为高强化,23例(46.0%)表现为低强化;术前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与高TNM分期、高Edmonson分级呈明显正相关,与肿瘤坏死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sHCC 增强CT 门静脉期存在差异性强化,且sHCC 门脉期高强化与肿瘤恶性病理特征相关。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传福;张晓明;刘松涛

    目的 研究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期中的作用。 方法 对14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 s和65 s,对比剂用量100 ml,注射速度3 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及肿瘤在两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肿瘤-胰腺对比胰腺期和门脉期分别为(47.08±20.39) HU和(28.77±16.23) HU(P<0.01)。14例肿瘤中,术前认为可以切除11例,术中切除9例。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小胰腺癌,胰腺期肿瘤-胰腺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有利于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 原发腹膜后滑膜肉瘤1例

    作者:徐妍妍;孙宏亮;王武;罗杰;佟杰

    患者男性,44岁.体检发现左侧腹部实性占位性病变,于2011年11月18日入我院.无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无腰痛、血尿、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触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影像学表现:腹部CT平扫(图1左上,封底)示左侧腹膜后肾后间隙巨大,分叶状不均质软组织团块,约12cm×9.1cm×10cm,与左肾及左侧腰大肌间脂肪间隙消失,左肾明显受压前移.腹主动脉旁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显示肿物不均匀持续强化,动脉期(图1左下,封底)、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约61HU、70HU、72HU,中心见不强化坏死区.左肾实质及左侧腰大肌未见明确异常强化.肾动脉血管成像(CTA)示肿物由左侧第三腰动脉及左肾动脉分支(人肾门前)供血(图1右上,封底).CT诊断:腹膜后软组织肿瘤,间叶来源可能.

  • 超声造影诊断肝不典型增生结节恶变1例

    作者:郑艳玲;谢晓燕;徐辉雄;吕明德;徐作峰;刘广健;梁瑾瑜

    患者男,56岁.既往有乙肝病史,体检超声发现肝右后叶均匀低回声结节,大小 4.0 cm×4.1 cm,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示病灶血供丰富,内部动脉峰值流速 41.1 cm/s,阻力指数 0.70,疑为肝细胞性肝癌(HCC).增强CT检查因病灶强化不典型而难以明确诊断.超声造影见结节动脉期和门脉期呈等增强状态(图1),直至延迟末期病灶才消退为低增强,增强特征处于良、恶性病变之间.由于影像学检查均不能确定病变性质,在超声引导下行结节穿刺活检,组织学诊断为不典型增生结节.对患者作定期随访,8个月后超声复查发现病灶增大至 5.5 cm×4.5 cm,回声不均,内侧部分回声明显增高,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和频谱无明显变化.再次超声造影,显示结节高回声部分动脉期呈现高增强,门脉期即消退为低增强,表现为HCC的增强特征(图2),其余部分则与前次造影所见相同.在怀疑恶变的部位穿刺活检,发现肝癌组织细胞,其余部分仍符合不典型增生改变.

  • 肝脏炎性假瘤1例

    作者:辛雨玲

    患者,男,55岁.主因右上腹闷胀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近1月.查体:无发热,巩膜皮肤无黄染.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AFP阴性,肝功能正常.超声发现肝右叶后段一低回声包块,边界不清.CT检查:平扫肝右叶后上段近被膜下可见一孤立、椭圆型低密度病灶,边缘欠清晰,约1.5 cm×2.3 cm,密度均匀,CT值37~45 Hu(图1).各肝叶比例正常,肝内胆管无扩张.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35 s)病灶边缘呈环状轻微强化(图2),门脉期(50 s)边缘环形强化带逐步明显,CT值86 Hu左右(图3),延时3 min后扫描边缘强化环显示更清晰,但中心区域始终未见强化.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MRI诊断

    作者:谢军舰;葛宇曦;曹勇;邵琳;王子;陆黎;肖逸尘

    目的:通过分析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图像来提高对FN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RI图像资料,主要观察病灶大小、形态、信号,强化方式,并计算MRI诊断正确率。结果:18例病灶大小(1.6-4.8)cm,平均(3.2±1.6)cm。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肿块,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肿块,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下降,但仍稍高于肝实质;其中14例(78%)见中心疤痕,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动脉期中心疤痕及纤维分隔无强化;13例门脉期、延迟期中心疤痕逐渐强化呈高信号,1例FNH中心疤痕无延迟强化,4例未见中心疤痕。结论:MRI能够较清楚地显示FNH,诊断正确率较高。

  • 胰腺体尾部炎性肿块一例

    作者:刘相君;李瑞芬;赵智林;靳大为;王海军

    患者为50岁女性,无明显不适,体检时B超发现胰腺体尾部低回声包块,平素体健.血糖、CA-199正常.行CT扫描平扫:胰体尾部饱满,外缘规整,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清晰,邻近血管未见明显侵袭、包绕、包埋,邻近器官未见明显病变,胰周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及积液,增强扫描:胰体尾部可见一大小约3.2 cm×4.1 cm的低密度肿块影,较正常胰腺组织呈乏血供强化改变,CT值:平扫时密度相近,肿块44HU、正常胰腺48HU(见图1);增强:胰腺实质期,胰腺体尾部肿块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密度,肿块63 HU、正常胰腺110 HU(见图2),门脉期:胰腺体尾部肿块强化程度仍低于正常胰腺密度,但二者密度差减小,肿块80 HU、正常胰腺90 HU(见图3),延迟期4 min:胰腺体尾部肿块强化程度与正常胰腺密度接近,肿块78 HU、正常胰腺85 HU(见图4),增强后病变呈较持续强化与正常胰腺密度差,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