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疾病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曾悦;陆伦根

    肠内营养是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从管内滴入要素饮食或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摄入蛋白质与热量的临床治疗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免疫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一系列的屏障功能,可以阻断肠腔内的细菌、内毒素发生易位,从而避免机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 腹内高压对肠黏膜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作者:

    目的:探讨腹内高压对肠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及其致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1只,采用氮气气腹法制作腹内高压动物模型,按IAP大小分为正常对照组、10、20、30 mmHg组,按IAP维持时间分为1、2 h组,每组3只.制备肠黏膜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丙二醛(MD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RT-PCR检测肠黏膜组织GPx基因表达.结果:氧化性物质MDA、GSSG随时间延长及压力增高含量增加,还原性物质GSH及T-AOC随时间延长及压力增高含量降低,GSH/GSSG比率在压力升高至20 mmHg时显著降低;GPx、CAT、SOD酶活性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0mmHg 1 h GPx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00 vs 0.556,P<0.05),但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30 mmHg作用1、2 h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450,0.420 vs 0.556,均P<0.01).结论:腹内高压可导致肠道氧化还原状态失衡,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 生长激素对短肠综合征鼠残存肠道代偿及吸收功能的影响

    作者:苏震东;秦环龙

    目的:观察在肠内营养(EN)条件下不同剂量生长激素(GH)对短肠大鼠残存肠道代偿性增生和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鼠,切除85%以上小肠制成短肠综合征(gBS)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8)、SBS组(n=8)、大剂量GH(H-GH)组(n=8)、中剂量GH(M-GH)组(n=8)和小剂量GH(L-GH)组(n=8).GH注射剂量:H-GH组每日7.5IU/kg,M-GH组每日3.75 IU/kg,L-GH组每日1.88 IU/kg,从术后2-15 d每日2次皮下注射GH;假手术组和SB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6 d取残留小肠、结肠作组织学检查,测血浆血糖、氨基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免疫组化法测定肝PCNA.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术后体质量均明显下降,H-GH组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与SBS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36±4.4 g vs 94±10.0 g,P<0.05).各组术后空、回肠长度无显著差异,但各组空、回肠黏膜厚度差异显著,H-GH组和M-GH组显著大于SBS组(分别为997±65.9 μm,752±79.3μm和974±67.6μm,788±75.1 μm vs 776±61.0 μm,664±64.0 μm,P<0.05),同样,各组空、回肠肠壁厚度也差异显著,H-GH组和M-GH组也显著大于SBS组(分别为1142±65.4μm,884±91.2μm和1145±78.7μm,895±95.6μm vs 848±194.7μm,776±57.5μm,P<0.05),但H-GH组和M-GH组的空、回肠黏膜和肠壁厚度均无显著差异.能全力推注1.5 h后各组血氨基酸、葡萄糖浓度无显著差异.各组血IGF-1浓度和肝PCNA无显著差异.结论:GH可减缓体质量下降幅度;能促进肠黏膜代偿性增生,但其促进增生的作用并不始终随GH的剂量增加而增加;未促进葡萄糖和氨基酸吸收.

  • 大蒜素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

    作者:徐细明;于皆平;何小飞;李军华;郑敏;於亮亮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及大蒜素对其的影响,探讨大蒜素(Allitridi,Alt)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ormal group)、三硝基苯磺酸组(TNB S group)、三硝基苯磺酸+生理盐水组(TNBS+NS group)、三硝基苯磺酸+大蒜素组(TNBS+Altgroup)四组.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Bcl-2、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凋亡和淋巴细胞Bcl-2和Bax的表达,生化检测一氧化氮(N0)含量,并观察肠道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结果:和三硝基苯磺酸组相比,三硝基苯磺酸+大蒜素组中淋巴细胞凋亡增加(2.1±1.0 vs 5.9±2.0,P<0.01),Bcl-2表达阳性淋巴细胞减少及一氧化氮(NO)含量下降(10.0±2.5 vs 31.0±6.0,197±11 vs 523±40,P<0.01).损伤指数明显下降(1.6±0.5 vs 5.8±0.7,2.1±0.6 vs6.1±0.6,P<0.01).结论:大蒜素可以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凋亡和清除NO自由基而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

    作者:崔海宏;陈村龙;杨玉捷;张祚建;张耀东;崔耀升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内Th1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IL-2,Th2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10的作用.方法:住院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8-59(平均45±13)岁.全部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确诊,并连续粪培养2次排除细菌感染,同时排除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肠道肿瘤和内分泌疾病.病变部位包括全结肠型15例,乙状结肠9例,直肠型6例;临床类型包括复发型20例,持续型7例和初发型3例.急性期患者均服用强的松30 mg,柳氮磺胺嘧啶500 mg 2次/d.治疗8 wk后复查纤维结肠镜.另选健康对照20名,男14名,女6名,年龄22-61(平均43±12)岁,排除胃肠道和内分泌疾病.应用RT-PCR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糖皮质激素可降低TNF-α(急性期1.22±0.02,慢性期0.78±0.08,P<0.01)、IL-2(急性期0.82±0.06,慢性期0.47±0.04,P<0.01)的表达;提高IL-10(急性期0.68±0.03,慢性期0.91±0.02,P<0.01)的表达.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分泌Th1细胞因子为主,存在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平衡漂移.提示他们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营养支持途径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修复的影响

    作者:王凤君;汪仕良;赵云;尤忠义;王裴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途径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修复的影响.方法:将30%TBSAⅢ度烧伤大鼠行颈外静脉插管后,随机分为肠道喂养(EF)组及静脉营养(PN)组,分别采用灌喂和颈外静脉输入方法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液.动态观察空肠与回肠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并计算绒毛表面积.结果:烧伤后早期PN组与EF组的空肠与回肠黏膜组织结构均受到明显损害.EF组伤后6,12,24,48 h空肠和回肠黏膜厚度分别为341±33 μm、404±30μm、418±42μμm、418±57 μm及313±34μm、306±81 μm、302±55μm、268±21 μm,绒毛高度分别为253±33 μm、287±23 μm、285±42 μm、260±40 μm及175±30μm、210±57μm、190±31 μm、163±1 7 μm,绒毛表面积分别为0.045±0.011 mm2、0.056±0.011 mm2、0.071±0.007mm2、0.054±0.006mm2及0.030±0.006mm2、0.045±0.019mm2、0.036±0.011 mm2、0.028±0.004mm2,均与PN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至伤后72 h,EF组空肠和回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及绒毛表面积分别为397±34μm、253±41 μm、0.051±0.009 mm2及275±38 μm、180±31 μm、0.030±0.006 mm2,而PN组空肠和回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及绒毛表面积分别为227±25 μm、146±14 μm、0.024±0.0062 mm2及206±15μm、125±16 μm、0.01 7±0.0042 mm2,EF组非常明显地高于PN组(P<0.01).结论:肠道喂养较静脉营养能更好地维护严重烧伤后早期肠黏膜组织结构,促进受损肠黏膜的修复.

  • 早期肠道营养减轻烧伤后肠黏膜损伤的机制研究

    作者:彭毅志;袁志强;肖光夏

    目的:探讨早期肠道营养在减轻烧伤后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早期肠道营养组、烧伤对照组和单纯手术对照组,动态观察了烧伤前及伤后3,6,12,24 h大鼠肠淋巴液流量、肠淋巴液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内毒素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烧伤后肠淋巴液流量及SOD含量明显下降(P<0.05),早期肠道营养组肠淋巴液流量及SOD含量显著高于烧伤对照组(P<0.05);烧伤后肠淋巴液内毒素、MDA及TNF含量明显升高(P<0.05),早期肠道营养组肠淋巴液内毒素、MDA及TNF含量显著低于烧伤对照组(P<0.05);早期肠道营养组和烧伤对照组肠淋巴液MDA与内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A组=0.95,rB组=0.93,P<0.01);肠淋巴液内毒素与TNF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rA组=0.91,rB组=0.98,P<0.01).结论:早期肠道营养可通过改善肠黏膜缺血缺氧,减轻氧自由基引起的肠黏膜损伤以及阻断内毒素-炎性递质-肠黏膜损伤这一恶性循环,从而保护了肠黏膜屏障,减少了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肠黏膜屏障研究进展

    作者:武金宝;王继德;张亚历

    肠黏膜屏降是机体屏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黏膜屏障由肠黏膜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分子调控机制和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又通过各自的信号通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防御外来抗原物质对机体的侵袭,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非消化系统疾病常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以进一步加重原发疾病的病情,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形成恶性循环,危及生命.因而深入研究肠黏膜屏障必将有助于通过对这些分子调控信号通路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防治肠道相关性疾病,筛选有效的黏膜疫苗,为开发新药物提供特异的作用靶点.

  • 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作者:王旭丹;袁学勤

    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肠道共生的微生物抗原刺激肠黏膜T细胞,CD4+T细胞在IL-12的作用下分化为Th1,形成IFN-γ,TNF-α升高的Th1型黏膜炎症,表现与Crohn病相似;CD4+T细胞或非典型NKT细胞活化后,分泌IL-13,IL-4,IL-5,形成Th2型黏膜炎症,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相似.调节性T细胞Th3,Tr1和CD4+CD25+T细胞通过分泌TGF-β和IL-10等作用抑制肠黏膜免疫反应,维持肠黏膜平衡.

  • 高温环境对人肠屏障功能的损伤

    作者:宋卫兵;肖冰;阎丽

    正常肠屏障可防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侵入血液循环,但是在高温环境下,肠黏膜会出现功能紊乱,引起肠道屏障功能损害.现主要从肠屏障功能的组成,高温对肠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肠屏障功能改变的测定,对高温下肠屏障功能障碍的防治等方面综述高温对肠屏障功能的损伤.

  • 肠道巨噬细胞的调控与炎症性肠病

    作者:张静;纪欣;韩英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活动性IBD中,巨噬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在免疫调节者在刺激后续的适应性免疫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发现活动性UC和CD患者的大肠炎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且肠黏膜巨噬细胞亚群的表型与正常黏膜的不同.肠道巨噬细胞可通过经典途径和选择途径被激活.LPS、TNF-α等可通过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LR)和细胞质间的受体Nod2而激活NF-κB信号途径.过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体(PPARγ)在巨噬细胞的发展和功能上的作用也受到关注.巨噬细胞激活后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IL-1、IL-6、TNF-α等均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

  • 模拟失重对大鼠肠黏膜NF-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成林;张铭;周金莲;崔彦;余佩武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条件下健康大鼠肠道黏膜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成年Wistar大鼠807,,随机分为10组,按模拟失重时相分别为0.5、1、2、7、21 d和相应的对照组.采用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道黏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0.5、1、2、7、21 d模拟失重组大鼠肠道组织NF-κB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10.11%±3.29%vs 5.50%±1.92%,22.00%±5.31%vs 6.50%±2.32%,25.50%±4.11%vs8.75%±6.36%,21.50%±3.02%vs 6.75%±2.12%,10.87%±2.64%vs 5.62%±2.13%,均P<0.01),模拟失重0.5 d组肠道组织NF-κB表达开始升高,2 d组达高峰,随模拟失重时间的延长,NF-κB表达水平依次下降,21 d组仍然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尾悬吊模拟失重大鼠肠道组织NF-κB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提示肠道组织NF-κB表达变化与失重应激反应和失重耐受有密切关系.

  • 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与增生细胞核抗原的关系

    作者:陈卫昌;刘强;李锐;康苏娅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计数(MVD)与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在结直肠癌中的变化,以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结直肠癌52例、结直肠腺瘤1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8例中的MVD、PCNA表达.结果:结直肠癌MVD(20.7±10.2)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8.5±2.3)和正常肠黏膜组织(3.5±0.8)(P<0.01),结直肠腺瘤亦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5);MVD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远处转移有关,DukeD,C期明显高于A,B期(P<0.01),而与其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P.05).结直肠癌PCNA指数(61.5±23.8)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18.6±9.0)、正常肠组织(12.3±8.5)(P<0.01),而结直肠腺瘤与正常肠组织相比,PCNA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指数与结直肠癌淋巴结侵犯、浆膜浸润、远处转移有关(P<0.05,P<0.01),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低分化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中分化组、高分化组(P<0.05),随Duke分期进展,Duke D期高(83.6±13.6),Duke D,C期明显高于Duke B,A期(P<0.01,P<0.05).相关分析表明,MCD与PCNA指数呈正相关(γ=0.572,P<0.05).结论:MVD、PCNA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CNA与结直肠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嗜酸乳杆菌对感染人轮状病毒乳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源;张振;王宝香;鲍连生;彭罕鸣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对感染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乳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种乳鼠随母鼠按窝随机均分为4组,给4日龄的乳鼠灌服HRV作为感染组,灌服HRV的前和后灌服L.acidophilus作为预防组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灌服同剂量的MEM Eagle细胞培养液.在实验的第8天下午杀死每组9只乳鼠,取乳鼠盲肠内容物分离培养后,进行菌群分析;ELISA法检测肠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血清干扰素-r(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HE法染色乳鼠小肠黏膜切片,利用Image-Pro Plus 5.1图像软件分析各组乳鼠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RV感染组乳鼠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下降、血清IFN-γ和TNF-α上升、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预防组和治疗组乳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免疫力下降和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的情况均得到了改善.预防组与治疗组相比,前者对乳鼠肠黏膜受损的保护作用效果更好.结论:L.acidophilus对感染HRV乳鼠肠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感染前灌服L.acidophilus的保护效果好于感染后灌服.

  • 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琳;张丽;赵京禹;郝建华;李平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时异丙酚对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9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生理盐水组和I/R+异丙酚组.再灌流后0、30、60、120、240min(每时间点8只)处死动物取肠袋组织,采用病理学方法观察肠黏膜损伤指数,ELLSA检测检测肠黏膜TNF-α中含量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组织中DAO含量的变化.结果:与I/R+生理盐水组相比,I/R+异丙酚组肠黏膜病理变化较轻,肠黏膜中TNF-α含量明显减少,60 min明显(9.52±2.82 vs 12.08±3.64,P<0.01),肠袋组织DAO含量显著增加,60 min时差异显著(2.34±0.42 vs 0.98±0.49,P<0.01).结论:异丙酚能抑制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中TNF-α的表达,减轻病理损害,对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大肠癌相关基因

    作者:南清振;张振书;杨希山;肖冰;高蕾;叶方鹏;武金保

    目的:筛选与大肠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用包含8000个cDNA的基因芯片法检测4例大肠高分化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标本RNA表达谱,通过对比分析寻找与大肠癌相关的基因.结果:大肠癌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807个基因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936个,有显著上调的有36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871个,有显著下调的有30个.结论: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表达失调的过程,大肠癌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

  • 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意义

    作者:苏琪;吴硕东;殷红专;韩霞;陈春生;冯勇;刘恩卿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情况,为保肛手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黏液组化方法确定各种组织类型直肠癌旁移行黏膜的分布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直肠癌旁移行黏膜范围,在黏液癌(平均7.83 cm)明显大于乳头状癌及管状腺癌(P<0.01),在Dukes C期(平均5.61 cm)明显大于DukesA、B期(P<0.05).正常黏膜(NM)、移行黏膜(TM)、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均有survival基因产物表达,由正常直肠黏膜到癌组织表达率逐渐增加,四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移行黏膜(TM)、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就存在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在黏液癌及Dukes C期直肠癌旁移行黏膜范围明显增宽,提示对低位黏液癌及Dukes C期直肠癌保肛手术应慎重.

  • IL-27在炎症性肠病炎症肠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崔轶;刘占举;赵治国;郑鹏远;黄德峰

    目的:检测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组织中IL-27 p28 mRNATL其蛋白、IL-27受体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CD和UC中的发病意义.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炎症性肠病患者炎症肠黏膜组织中IL-27 p28基因及蛋白、IL-27受体基因的表达,并与健康者作对照.结果:IL-27 p28 mRNA在CD患者中的阳性率和灰度分析表达较UC患者明显增高(X2=6.64,P<0.05;t=11.01,P<0.01),IL-27受体阳性率和灰度分析在CD患者较U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阳性率:X2=10.91,P<0.016,X2=18.84,P<0.016).IL-27蛋白阳性率和灰度分析在CD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UC患者(X2=5.24,P<0.05;t=3.37,P<0.05),并且IL-27mRNA的表达与蛋白质表达密切相关.结论:IL-27 p28及其受体的上调,可能有助于CD患者炎症发展过程.

  •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组织细胞凋亡

    作者:王晓娣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发生在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等有关.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炎症肠黏膜组织内存在细胞凋亡紊乱,肠上皮细胞凋亡过度、黏膜固有层组织内淋巴细胞凋亡抵抗,以及PMN凋亡迟滞.这是造成IBD肠道炎症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发生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在于激活了Fas/FasL信号传导途径、Bcl-2和Bax调节途径而实施的.研究细胞凋亡机制对揭示IBD的发病机制.靶向性阻断细胞凋亡通路治疗IBD发生有重要意义.

  • 肠道干细胞

    作者:姜佳丽;王虹;展玉涛

    0引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向多种分化的潜能,其中造血干细胞向多种血细胞分化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某些血液病的治疗作用已被认识和熟悉,近年来研究认为,肠道也存在干细胞,且肠道干细胞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肠道干细胞可分化为肠上皮的所有细胞系,参与正常肠黏膜组织更新的生理过程及一些病理过程.迄今国内对肠道干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国外有关肠道干细胞研究的文献并综述如下:

909 条记录 5/46 页 « 12345678...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