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伴子宫内膜癌误诊1例

    作者:石倩

    病历资料患者,女,54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52天.于2010年10月12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平素无痛经史.入院后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肥大,子宫前位,增大约女拳大,质硬,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子宫附件彩超提示子宫体前壁约48cm×37cm大小的实性占位性病变,可见假包膜回声,考虑子宫肌瘤可能.宫颈刷片未见明显异型细胞.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于2010年10月15日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术后剖视子宫见子宫腔内凸出约鸡蛋大小包块,子宫内膜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病检为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伴子宫内膜癌高-中分化.7天出院.

  • 彩超诊断青春期肾胚胎瘤1例

    作者:赵君智;张英

    患者男性,14岁,腰部不适1月余,加重伴腰痛3天.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未见阳性体征.超声表现:肝、胆、脾、胰及右肾正常.左肾大小10.5cm×4.6cm×5.3cm,外形规则,包膜清晰.于中上极探及5.7cm×4.7cm×5.0cm异常区,外形不规则,上缘呈乳头状向外突出,包膜完整清晰,内回声粗乱,光点分布不均匀,可见坏死的小液性暗区(图1).彩色多普勒:右肾血流信号正常,左肾正常部分血流信号丰富,异常区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内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左肾癌,术中所见:行左肾切除术,未见腹腔肿大淋巴结,剖开左肾,可见皮质变薄,中上极有一5.5cm×4.6cm×4.9cm实质性包块,表面光滑,有假包膜,其内呈灰白色,间或橙色黄.

  • 膀胱壁韧带状瘤1例

    作者:于诗香;兰信堂

    患者,女性,35岁.腰部不适两月入院.超声检查:邻近尿道内口的膀胱壁内有一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向后压迫阴道前壁(图1),肿块与宫颈无关,与右侧输尿管内口相距16mm,肿块直径29mm.超声诊断:膀胱后下壁实性肿块,考虑源于膀胱肌层.手术所见:于膀胱颈部、三角区偏右侧膀胱有一质韧的、4cm×3cm×2cm、有假包膜肿瘤,与阴道前壁紧连,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膀胱壁韧带状瘤.

  • 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作者:王晋祖;王军臣

    目的:提高对肾细胞癌的CT诊断和病理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肾细胞癌CT表现对照病理结果.结果:33例为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皮质期后期增强较明显,3例梭形细胞癌血供不丰富,皮质期后期无明显增强.90%病例有皮髓质分界消失征象.47%肾癌生长以膨胀为主有假包膜征;60%以浸润生长为主有边缘棘状突及分叶征象.结论:于皮质期后期认识皮髓质分界消失征对肾实质性占位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假包膜,棘状突,分叶征象对肾细胞癌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 肾癌假包膜在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意义

    作者:甘卫东;曹翔;郭宏骞

    随着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肾癌的发病率已由1983年的7.1/10万人增至2006年的11.7/10万人[1]。大约75%新诊断的肾脏肿瘤是无症状的、偶然发现的T1a期肾癌,导致了肾癌总体分期的下移[2]。随之而来,小肾癌的外科手术方式也发生了变革,逐步由根治性肾切除向保留肾单位手术转变。

  • 原发性肝癌三期CT增强扫描

    作者:朱锡旭;方有文;陈君坤;卢光明;李锋;王大勇;沈天华;朱人敏

    目的:本文探讨原发性肝癌三期CT扫描的检出率以及各期的增强特征.方法:原发性肝癌32例行35例次平扫和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扫描时间约为20-25 s,门静脉期约为40-50s,平衡期扫描延长至100s甚至5-10 min.以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所检出的肿瘤为检出总数,把肝癌的增强分为7种方式,分析肿瘤增强特征.结果:本组共检出86个肿块和结节,肝动脉期检出72个(84%),门静脉期检查62个(79%),平衡期检出19个(49%).≤3.0 cm的结节动脉期检出42个(86%),门静脉期检出31个(70%),平衡期检出10个(33%),有6个结节(12%)仅动脉期检出而门静脉期未检出.>3.0 cm肿块动脉期、门静脉期检出率分别为100%,95%.≤3.0 cm结节动脉期59%呈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增强,13个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等密度,7个为低密度.门静脉期低密度肝癌结节28个(59%),均匀等密度结节13个,少数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和高密度.平衡期呈等、低密度.>3.0 cm肿块动脉期16个(43%)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3个为不均匀等密度,6个为低密度,还有7例出现肿瘤血管,3例有假包膜,3例门静脉癌栓增强,3例门静脉瘘.门静脉期、平衡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分别为81%,78%.结论:肝脏三期扫描特别是肝动脉期可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显示肿瘤的血供特征以及门静脉累及,是肝癌和临床怀疑胆癌的重要检查技术.

  • 肾癌假包膜附近肿瘤微环境的基础研究

    作者:杜晓益;栗英林;李传祥;房志卿;张世民;李孝峰;逄朔;徐忠华;刘照旭;范医东

    目的 通过对56例经根治性肾切除术取得的肿瘤假包膜行染色观察和统计分析,提高对肾癌假包膜附近肿瘤微环境和局部浸润方式进一步了解,为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无瘤原则进行指导.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在本单位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组织学标本56例,行苏木素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肾癌假包膜局部肿瘤微环境;对假包膜外侧肿瘤浸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例肾癌中,45例具有完整假包膜,假包膜局部微环境是由成纤维细胞束、癌细胞和炎细胞构成.其中癌旁组织出现肿瘤浸润11例,浸润范围<0.2cm者9例,浸润0.2~0.5 cm者1例,仅1例>0.5cm,但均局限在1.0cm之内.结论 肾癌假包膜是癌细胞增殖浸润的主战场,T1a期肾癌可以突破假包膜实现肿瘤进展,因此在进行肾部分切除术时应注重无瘤原则.

    关键词: 肾癌 假包膜 浸润
  • 肝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肺胃转移再切除1例

    作者:房林;谭江平;郝杰民;姜圣亮;滕宏飞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4岁.第1次入院,1995年2月.因右上腹胀痛1月入院.伴食欲减退、乏力等.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检查336μg/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B超检查:右肝巨大实质占位,似有包膜,有声晕.诊断原发性肝癌,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右肝膈面巨大肿块90 mm×90 mm×70 mm大小,质硬,有假包膜,肝脏结节性肝硬化,行右半肝不规则切除及胆囊切除.病理示肝细胞性肝癌伴结节性肝硬化.术后18天出院.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多次行经皮股动脉穿刺动脉插管化疗,复查甲胎蛋白阴性.

  • 支持臂固定神经内镜下双鼻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作者:汪璟;鲁晓杰;王清;季卫阳;吴学潮

    目的 探讨支持臂固定神经内镜下双鼻孔入路双手显微操作切除垂体腺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持臂固定神经内镜下双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双手显微操作切除57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对“假包膜”的进行“假包膜外切除”,同时术中采用“潜水技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结果 57例垂体腺瘤中,肿瘤全切除48例(84%),近全切除7例(12%),部分切除2例(4%).术后12 h复查激素水平:28例(88%,28/32)催乳素水平恢复正常,8例(80%,8/10)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水平恢复正常.术后视力、视野改善30例(88%,30/34).术后2周至2个月发生脑脊液漏3例,经神经内镜下鞍底修补及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后均痊愈.无一例颅内感染及颈内动脉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神经内镜支持臂辅助下双鼻孔入路双手显微操作切除垂体腺瘤,同时结合“假包膜外切除”及“潜水技术”,大大提高了垂体腺瘤的全切率,同时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假包膜外切除垂体腺瘤

    作者:王志刚;洪涛;杨玄勇;黄观林;胡加伶;严剑;谢申浩;曾而明;唐斌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假包膜外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切除25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经假包膜外切除的133例患者,综合评价其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经假包膜外切除垂体腺瘤的133例患者中,124例(93.2%)肿瘤达到全切除,9例(6.8%)达到次全切除.术后84.7% (61/72)的患者视力视野改善,73.7% (42/57)的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术前垂体功能正常的62例无功能性腺瘤中,术后42例(67.7%)仍保持正常水平,20例(32.3%)出现垂体功能部分减退;术前垂体功能部分减退的23例无功能性腺瘤患者中,术后10例(43.5%)改善,10例(43.5%)维持术前水平,3例(13.0%)垂体功能减退加重;48例激素分泌性腺瘤患者中,术后激素水平缓解44例(91.7%).术中鞍膈破裂52例(39.1%),术后脑脊液漏6例(4.5%),术后尿崩27例(20.3%),均为短暂性尿崩,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0 ~ 33个月,平均(23.6±7.0)个月,复发3例(2.4%).结论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假包膜外切除垂体腺瘤全切除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内分泌学指标,且并发症较少.

  • 肾细胞癌局部侵袭方式与保肾手术可行性及安全切除范围的研究

    作者:李泉林

    随着早期肾癌诊断率的不断提高,保肾手术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回顾研究显示,保肾手术在局限性肾癌中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堪与肾癌根治术相比.然而,由于保肾手术尚处于临床经验时期,对于其安全切除范围、手术指征等尚无系统理论研究,有关肾癌多中心病灶发生率、相关因素及发生机制、肾癌假包膜外局部侵袭情况等仍无确切结论.

  • 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治第7讲肾癌的规范化诊治策略

    作者:姚欣;陈旭升

    肾癌系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膀胱肿瘤.近年来,肾癌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常为单个肿瘤,而大约有10%~20%为多发[1],常有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相隔.

  • 1例右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陈芳;胡德英

    肾癌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85%左右,高发年龄50岁~70岁,男女比例为2:1,约有30%~50%肾癌缺乏早期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做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它可直接扩散至肾静脉,逐渐增大,穿透假包膜后在下腔静脉形成癌栓[1].

  • 右肾肉瘤样癌1例报告

    作者:毕开德;徐勇;王本毅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有时较剧烈发作,但无尿频,尿急与血尿症,近来腹部逐渐隆起,在当地医院疑为尿路结石,治疗效果不佳,转我院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肺未闻湿性罗音,心率66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杂音,腹部隆起时能触及囊性肿块边缘,质韧,压痛感,肠鸣音减弱.

  •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综合治疗

    作者:徐少明

    1 概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为0.3%~1.0%,占软组织肿瘤的11%~14%,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恶性肿瘤占60%~85%.因位置隐蔽,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多属中晚期,有1/3的病例误诊并接受不正确的治疗[1],所以无论是恶性还是良性肿瘤在外科切除肿瘤术后极易复发,形成所谓复发性腹膜后肿瘤(recurrent retroperitoneal tumors,RRT).近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切除率一般为53%,有的高达95%~100%,有明显提高.但肿瘤全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良性RRT术后复发率为10%左右,恶性RRT术后复发率为50%~80%,我院为40%(30/76).Kilkenny等收集410例腹膜后肉瘤,其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49%~84%,若通过肿瘤假包膜切除者其复发率高达90%,故RRT大多为恶性.复发的原因除了原发肿瘤自身的特点和肿瘤性质外,首次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性是决定术后复发与否的主要因素.肿瘤复发时间在术后1~10年,而恶性程度高者多在术后2年内复发.

  • 子宫肌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朱楠;张淑兰

    本研究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EGFR mRNA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肌瘤、肌瘤假包膜和非瘤部位子宫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 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疗效

    作者:安然;孔宪超;赵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A)组及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B)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同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术后第2、7、35、45天子宫肌瘤瘢痕区变化、肌层愈合、瘢痕区血运等情况,以及创面愈合区血管指数(Ⅵ)、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将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应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计算.结果 B组患者术后瘢痕愈合程度快于A组,瘢痕区血流灌注情况及Ⅵ、FI、VFI值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保留假包膜神经血管束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瘢痕区血供丰富,创面愈合程度快于传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 MRI诊断带蒂原发性肝细胞癌一例

    作者:陈志仁;李凤霞;姜春子;方浩

    1 病 例 患者,男,40岁。乙肝病史多年,20 d前偶然发现右上腹部肿物,伴疼痛,呈间断性钝痛,无黄染,近日疼痛加剧,食欲下降。体检:右上腹可触及巨大肿块,质硬,活动度差,上界不清,伴触痛,无反跳痛。B超:右上腹肝区见巨大肿块,呈不均匀回声,上界不清,下界突入腹腔。诊断:右上腹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AFP>400 ng/ml,HBsAg阳性。MRI检查:肝脏下方紧靠肝右叶后段见腹腔内巨大肿块,T1W为等或稍低信号,低信号以中心为主,T2W为中等偏高或高信号,中心以高信号为主,大小约为16 cm×15 cm×14 cm,周边见不完整包膜,T1W及T2W均呈低信号,注入Gd-DTPA后见肿块周边中等强化,中心有散在片状强化;冠状位T2W见肿块与肝右叶下缘局部无间隔,信号与正常肝组织信号相近。诊断:考虑带蒂外生性肝细胞癌,腹腔内肉瘤可能性小。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肝右叶脏面,大小约为16 cm×15 cm×14 cm,向腹腔突出,有假包膜,呈蒂样生长,蒂长约2.0 cm左右,肿块为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包裹,分离切除瘤体。病理诊断:肝细胞癌,部分呈低分化。 2 讨 论 大体上原发性肝细胞癌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小肝癌;根据生长方式病理又分型为膨胀型、浸润型、混合型和特殊型,特殊型包括带蒂外生型和肝内门静脉癌栓形成而见不到实质肿块。带蒂外生型肝细胞癌非常少见,如果不结合病史,仔细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特别容易与腹腔肿瘤、肝肾间隙肿瘤、后腹膜肿瘤混淆,但如果仔细观察肿瘤与肝脏的密切关系,有蒂与否(很少见到),肿瘤有否假包膜,肿瘤信号改变,加之结合临床有否乙肝病史、AFP浓度,可做出考虑或提示诊断,后需手术及病理证实。

  • 垂体腺瘤假包膜囊外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铭芙;刘宁;李莹;孟祥喜;战华;苗健烨;王宁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行假包膜囊外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行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173例患者,根据假包膜囊外及囊内切除进行分组,对比其全切率、生物学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73例患者中,90例发现假包膜(52.0%),其中无功能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假包膜发现率较高.囊外切除组肿瘤全切率(95.6%)高于囊内切除组(8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型腺瘤中囊外切除组生物学治愈率亦较高(89.7%比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9,P<0.05);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47.8%和41.0%,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0;术后病理学证实假包膜有肿瘤细胞浸润.结论 垂体腺瘤假包膜囊外切除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及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生物学治愈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除方式.

  • 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和假包膜与经动脉化学栓塞术疗效的关系

    作者:李友炳;杨静;张军;陈一平;刘豫瑞;江家骥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直径和假包膜与经动脉化学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疗效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与TACE术后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下降程度及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172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Ridit法分析肿瘤直径和假包膜与TACE术后肿瘤内碘油存积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二者与TACE术后AFP下降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不同肿瘤直径和假包膜之间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肿瘤直径<5cm、5~10 cm及>10 cm3组之间的碘油存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15,P<0.05);假包膜完整组、不完整组及无假包膜组的碘油存积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44.308,P<0.05).肿瘤直径与TACE术后AFP下降呈负相关(r=-0.357,P<0.05);假包膜完整程度与TACE术后AFP下降呈正相关(r=0.753,P<0.05).肿瘤直径<5cm、5~10 cm及>10 cm这3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9、17.4和7.2个月(P<0.05);假包膜完整组、不完整组及无假包膜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6、18.2和10.6个月(P<0.05).结论:HCC肿瘤直径越小以及假包膜越完整,TACE术后碘油存积越好,术后AFP下降越显著,中位生存期越长,累计生存率也较高.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