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tology 중화이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2922
  • 国内刊号: 11-488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www.301ent.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耳科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仕明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先天性第一鳃裂瘘14例报告

    作者:孔旭辉;鲍学礼;黄永久;储九圣;汪羽;赵小军;马兆鑫

    目的 总结14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的诊治经验,提高手术切除第一鳃裂瘘的安全性和治愈率.方法 对1986年9月~2005年10月本科收治的14例第一鳃裂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适当的瘘管示踪方式探查其走行,作Y形切口,切除或外翻腮腺浅叶,先找出面神经主干,再分离瘘管,处理内口时切除部分外耳道软骨.结果 14例均一次手术治愈,随防1~19年,失访2例,其余无复发.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充分暴露面神经干,完整切除瘘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鳃裂瘘 外科手术
  • 应用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分析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

    作者:李琦;戴朴;黄德亮;金政策;康东洋;朱庆文;张昕

    目的 建立应用标准试剂盒和PAGE银染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的程序,探索大前庭水管综合症的快速筛查和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经直接测序法确定的SLC26A4基因IVS7-2位点正常者109例,IVS7-2 A>G突变阳性者33例,并且和测序方法比较,验证此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 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结果证实阳性33例,其中纯合22例,杂合11例,与测序结果完全吻合.结论 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在分析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方面具有简单、价廉、结果直观的特点,适合在中国用于此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 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作者:李欣;周慧芳;郭英;闫维芹

    目的 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 dB SL,大输出为130 dB 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 采用高刺激率51次/s ABR与11次/s 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 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 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

  • 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声调发声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秀伍;李永新;赵小燕;韩德民;徐立

    目的 多导人工耳蜗对言语信号中的声调不能有效地提取并体现,本文探讨可能影响讲声调语言的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声调的发育状况.方法 受试者为4例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患儿及7例同年龄组(3~9岁)的正常听力儿童.对受试者用10个音节发四声所录取的共40个语音样本的基频(F0)进行分析,F0的提取方法为自相关分析法.此外,正常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进行了主观评判.结果 正常听力儿童的四声发声呈典型的(1)高平、(2)上升、(3)低谷及(4)下降四种形式,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四声发声从混乱无章至接近正常均有体现;正常听力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主观评判的结果表明,正常儿童的四声发声被认为准确无误,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则从毫无声调至接近正常均有分布.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声调发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大量病例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个体差异的原由.

  • 小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在基底膜上的表达

    作者:池君;张学渊;宋武战

    目的 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βNGF)基因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耳蜗基底膜上的表达特性.方法 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从小鼠颌下腺总mRNA中扩增βNGF全长cDNA片断,定向克隆于携带巨细胞启动子(CMV)和标记蛋白-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中;在细菌中与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pAdeasy-1进行同源重组,构建pAdeasy-1/pAdtrack-CMV-eGFP-mβNGF;在HEK293细胞中包装成为有感染能力的,能表达βNGF和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颗粒.用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耳蜗基底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感染效率,RT-PCR法检测βNGF基因在基底膜上的转录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βNGF在基底膜上的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获得小鼠βNGF的cDNA片断,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easy-1/pAdtrack-CMV-eGFP-mβNGF构建成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到感染病毒的基底膜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分别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证实有外源性βNGF的表达.结论 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能高效地将外源性目的基因βNGF导人体外培养的基底膜细胞中,并在基底膜中转录和翻译,为进一步研究腺病毒介导的βNGF对内耳各类细胞的保护作用奠定基础.

  • GABAB受体对位听神经脑干传人通路神经活动的影响

    作者:蔡竖平;杨仕明;房征宇;耿淼;土井直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讨GABA能神经递质及GABAB受体对电刺激位听神经传入脑干通路兴奋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使用出生后0~5 d的ddy/ddy小鼠制备脑干切片.脑片经电压敏感染料NK3041染色,电刺激与脑片相连的位听神经残端,使用16×16像素的硅光电二极管阵列测量膜电位变化引起的电压敏感染料吸光度的改变.观察GABA及GABAB受体拮抗剂2-Hydroxysaclofen(saclofen)对神经活动的影响,使用ARGUS-50/PDA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多部位的光学记录方法显示了从位听神经到耳蜗核和前庭核兴奋性传导的时间-空间分布.神经活动可用电位或色彩的改变显示.每一个像素记录的电信号由快的峰电位样反应和慢反应组成.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可降低快的峰电位样反应及慢反应的幅度;GABAB受体拮抗剂saclofen能够部分逆转GABA的作用,随着saclofen(50μmol/L~100μmol/L)的浓度增加,在耳蜗核及小脑可引起去极化电位增强及后超极化电位.结论 电刺激位听神经在脑干传人通路可引起兴奋性神经活动,GABA及saclofen对诱发的神经活动有调节作用,提示GABA及GABAB受体在听觉传人通路和小脑担负重要的生理功能.

  • 噪声暴露后耳蜗凋亡与坏死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作者:杨卫平;胡博华

    目的 揭示噪声暴露后耳蜗凋亡、坏死毛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灰鼠暴露于155 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噪声暴露后5 h解剖取双侧耳蜗.采用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染色法进行耳蜗基底膜细胞线粒体染色,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重染色耳蜗基底膜,以未受噪声暴露动物为对照,显微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核固缩和核肿胀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染色的变化.结果 噪声暴露损伤区的耳蜗外毛细胞SDH着色变浅,蓝色颗粒物存在于PI标记固缩的耳蜗毛细胞核周围,而肿胀的毛细胞核周围缺少SDH阳性染色物.结论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凋亡的耳蜗外毛细胞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功能,而坏死的外毛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严重.

  • 蝙蝠耳蜗Corti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作者:闫利英;李胜利;李白芽;张少强;刘思伟;朱宏亮;郑庆印

    目的 研究蝙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及静纤毛的特化现象.方法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三种蝙蝠耳蜗毛细胞及静纤毛的表面亚显微结构形态.结果 外毛细胞静纤毛特别的短,外毛细胞体呈瓶状或哑铃状,外毛细胞体被Deiters细胞的杯状膜包裹.结论 我们观察到三种蝙蝠耳蜗外毛细胞体基本呈烧瓶状和哑铃状,明显有别于其他哺乳类耳蜗外毛细胞呈圆柱型的形态.这种毛细胞体的独特形态,可能是蝙蝠为适应高频回声定位的需要出现的特化现象.

  • 耳蜗α1D 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剪切异构体的克隆和体外表达研究

    作者:申卫东;韩东一

    目的 克隆大鼠耳蜗毛细胞电压门控钙通道α1D剪切异构体并在体外表达.方法 以耳蜗基底膜中组织总RNA为模板,利用长距离RT-PCR克隆耳蜗毛细胞表达的电压门控钙通道α1D剪切异构体,并利用异源表达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系进行表达.结果 克隆的耳蜗毛细胞表达的α1D剪切异构体全长cDNA长达6.2kb,构建了哺乳动物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表达该剪切异构体的细胞系.结论 内耳毛细胞表达组织特异性的α1D剪切异构体,该异构体在外源表达系统中的表达为今后研究耳蜗α1D L-型钙通道蛋白的电生理和药理特性奠定了基础.

  • 醛固酮对豚鼠耳蜗离子通道蛋白的早期作用

    作者:李琦;黄德亮

    目的 检测醛固酮作用早期豚鼠耳蜗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改变情况.方法 使用RT-PCR方法检测醛固酮腹腔注射后6小时豚鼠耳蜗中Na-K ATP酶β1、β3亚单位及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单位(ENaC α subunit)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 在豚鼠耳蜗中Na-K ATP酶β1、β3亚单位的表达情况无明显改变,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单位则出现明显上调.结论 醛固酮在豚鼠耳蜗中可能通过基因组作用方式发挥作用.

  • 大鼠血管纹边缘细胞永生细胞系的建立

    作者:陈敏;孔维佳

    目的 建立大鼠血管纹边缘细胞(Marginal Cells,MC)的永生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MC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 取3~5日龄大鼠的耳蜗侧壁组织进行MC的原代培养,经选择性消化、差异性贴壁等手段纯化MC后,将MC和SV40在无血清DMEM条件下共培养三天,经2%新生牛血清选择培养三天,通过形态学的变化及增殖能力的变化粗筛出MC系;通过观察MC系的形态、生长特征,细胞角蛋白18、波形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RT-PCR检测SV40 T抗原、IsK,细胞记数法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生长情况及染色体倍型,软琼脂培养、裸鼠致瘤实验等鉴定MC-C3系.结果 MC-C3系基本保持了原代MC的表型特征:多角形外观、细胞间连接紧密,单层时呈"铺路石样"外观,dome形成能力等形态、生长特征;细胞角蛋白18、波形蛋白表达双阳性;不同世代的MC-C3均有SV40 T抗原、IsK的表达.MC-C3为二倍体细胞.软琼脂培养和裸鼠致瘤实验阴性.该系目前已培养5月,超过20代,传代时间为4~5天,传代比例为1:2~3.液氮中保存有不同世代的细胞.结论 本实验成功的建立了大鼠边缘细胞的永生细胞系,初步鉴定表明MC-C3基本保留了原代边缘细胞的表型特征,又不具有瘤细胞的特征.为边缘细胞功能的研究,特别是电生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利尿钠肽和其受体在内耳的研究进展

    作者:龙莉莉;唐玥玓

    内耳是听觉、位置觉感受器官,含有内外淋巴系统,其液体容量、离子分布、局部血流调节及声音传导的机制尚未阐释清楚,推测内耳中存在的多种激素与上述机制有一定的关系.

  • 耳蜗切除与下丘核-耳蜗声信号通路重塑

    作者:尹时华

    下丘核(inferior colliculus,IC)是重要的听中枢皮层下汇聚站,在声信号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研究

    作者:丁大连;Richard Salvi

    由于抗菌谱广和价格便宜等原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却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耳蜗毛细胞中的主要积聚部位是线粒体和溶酶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细胞内氧自由基活动增强是毛细胞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局部或者全身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保护耳蜗免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损害.钙激活的蛋白酶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毛细胞破坏过程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抑制钙激活蛋白酶的活性也能有效保护耳蜗毛细胞.急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中毒引起的毛细胞破坏大都死于细胞凋亡,其凋亡原因主要是因为线粒体被药物特异性结合并破坏后,其内部的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中,因而刺激了Caspase-9并激发其下游的Caspase-3,从而导致毛细胞的程序化死亡.与此不同的是.慢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中毒引起的毛细胞破坏不仅包括细胞凋亡而且涉及细胞坏死.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毛细胞坏死过程中,溶酶体的超载破裂终造成毛细胞自溶性坏死是其典型特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螺旋神经节没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但是在耳蜗毛细胞被破坏之后,螺旋神经节往往由于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而发生延迟性神经元死亡,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片段转染到耳蜗支持细胞使之产生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可以有效减轻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发生率.

  • 罕见外耳道异物一例

    作者:郝艳芳;习国平

    患者男,22岁.因微型无线耳机误入右耳道内1个月就诊.曾在外院外3次试取耳道异物,均未成功.

  • Hunt综合征伴咽喉部带状疱疹1例

    作者:王桂玉

    耳带状疱疹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1907年Hunt首先报告,又称Ramsay Hunt综合症.典型表现为耳周疱疹、疼痛和/或面瘫、和/或耳蜗、前庭及其他颅神经症状,疱疹是重要的诊断依据[1].如果患者就诊时症状不典型,则给早期诊断造成困难.

  • 鼓室硬化症的手术治疗(附136例病例分析)

    作者:郭梦和;陈浩;万良财

    目的 介绍我们对鼓室硬化症的手术方法,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的关系.方法 136例鼓室硬化症病人按Wielinga等的分类方法分成四型:Ⅰ型41例,Ⅱ型49例,Ⅲ型36例,Ⅳ型10例.鼓膜完整者56例,鼓膜干性穿孔者54例,鼓膜穿孔伴耳流脓者26例.手术前常规进行纯音测听和中耳分析,得出各型不同情况下的气骨导差均值.硬化灶的手术处理分为:(1)对Ⅰ型病例适度剔除鼓膜上的硬化灶;(2)对Ⅱ型病例多数采用单纯剔除硬化灶+撼动听骨链的方法,少数病人切除砧骨和锤骨头,用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3)Ⅲ型和Ⅳ型病例,一律将砧骨和锤骨头切除,清除上鼓室病灶,采用PORP或TORP重建听骨链.对镫骨底板不活动的病例,采用特氟隆活塞型人工镫骨重建听骨连接;对于镫骨底板不活动而炎症尚未控制者,行二期镫骨小窗手术.结果 由于术后流脓以及听骨赝复物脱出等原因,总失败率为10.29%.剔除失败病例后,术后1年的纯音测听结果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Ⅰ型病例气骨导差平均改善13.75 dB,Ⅱ型平均改善22.93 dB,Ⅲ型和Ⅳ型平均改善29.14 dB,所有病例听力均恢复到实用水平.结论 手术处理是治疗鼓室硬化症的主要手段,手术方式则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决定.根据我们的资料,对Ⅱ型以上的鼓室硬化症均可采用听骨赝复物重建听骨链,且采用人工听骨赝复的远期效果较好.

  • 人工听骨在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仕明;宇雅苹;韩东一

    目的 评价人工听骨在鼓室成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年9月至2006年4月施行的中耳炎手术中,接受人工听骨部分赝复物--多孔聚乙烯听骨赝复物(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es,PORP,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进行听骨链重建的患者42例进行随访.对随访半年以上、资料完整的38例(38耳)进行回顾性总结,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疗效分析.计算语言频率(0.5,1,2kHz)气导平均听力及气骨导差,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和PORP植入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38耳鼓膜修补后1个月复查均愈合良好,但术后3个月时发现2例听骨脱出(均为术中人工听骨表面未置软骨片者).38耳术前气导听力33.75~68.5 dBHL,平均为(56.82±13.64)dB;骨导听力0~47.5 dB,平均为(20.217±12.099)dB;术后气导听力平均为(34.23±15.04)dB,与术前相比t=3.682,P<0.01.术前气骨导差(ABG)16.25~62.5 dB,平均(36.625±12.189)dB,其中2l~30 dB的9耳,>30 dB的24耳.术后ABG平均为(21.064±12.243)dB,与术前相比较,t=5.552,P<0.01.其中术后ABG差≤20 dB的19耳,20~30 dB的9耳,>30dB的8耳.术后ABG≤20 dB者及ABG较术前缩小15dB者(术后听力提高有效)共28耳,总有效率为76.3%.结论 PORP是一种可在听骨链重建中推广的人工听骨材料.术后取得良好的听力效果,但应注意避免术后听骨脱出.

  • 保留骨桥的乳突鼓室成形术(IBM)远期疗效与相关技术再探讨

    作者:刘阳;孙建军;林勇生

    目的 探讨中耳乳突显微外科手术中闭合技术与开放技术相结合的保留骨桥的乳突鼓室成形术(Intact-bridge mastoitympanoplasty IBM)手术技术及相关问题.方法 总结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107例(耳)IBM手术病例中资料完整的79例,在切开乳突保留低位骨桥的基础上,采用面隐窝开放、分期手术及清除病灶后面隐窝等残留腔隙的封闭填充与耳道成形等改进技术,观察远期情况.结果 随访1~5年(79/107例,随访率73.8%),11例出现不同问题,干耳率86.08%(68,79例),语言频率气导术后平均值较术前提高18.2±5.6dB HL.发现问题包括上鼓室鼓窦处肉芽组织残留、鼓膜穿孔、乳突填充骨粉漏出、外耳道狭窄以及分期手术的Ⅰ期术后后鼓室、骨桥下孤立胆脂瘤珠、骨桥下底板周围纤维粘连组织、面神经嵴过高等.结论 以乳突鼓室成形术的闭合技术和开放技术为出发点,在保留低位骨桥后对相关技术加以改进,综合运用面隐窝处理、缺损组织的填充与修复、分期手术、耳道生理形态的恢复与成形等现代耳显微外科技术,IBM手术效果良好.

  • 生物陶瓷及钛金属人工听骨在鼓室成形术中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官萍;巫爱霞;李永奇;韩正理;崔涛

    目的 比较生物陶瓷及钛金属两种不同材料人工听骨赝复物在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听力改善状况.方法 对1999年-2004年间68例行听骨链重建鼓室成形术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听骨链重建使用人工听骨的种类分为生物陶瓷组及金属钛组,分别按三种不同术式--开放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CWD)、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CWU)、不伴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NM),以及两种不同听骨赝复物--全听骨置换(PORP)、部分听骨置换(TORP)分类,进行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听力改善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 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类,两组术后ABG结果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根据不同型号的人工听骨植入,两组无论哪种人工听骨植入方式,术前、后ABG差值没有组间差别.两组术前、后ABG差在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生物陶瓷组和钛金属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两种人工听骨材料对术后听力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提示在人工听骨的选择上更应从经济因素、可操作性上考虑.

  • 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

    作者:吉晓滨;柳息洪;王磊

    目的 观察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方法 取4例健康人咽鼓管咽口的组织做透射电镜标本,观察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 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无纤毛柱状细胞、分泌细胞、中间细胞和基底细胞等组成,这些细胞的基部均贴附在基底膜上.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黏膜下见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弹性纤维带.结论 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板层体存在,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弹性纤维带维持和形成咽鼓管咽口.

  • 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韩正理;张官萍

    自从德国生理学家Johannes Müeller于1838年首次提出"胆脂瘤"概念以来,各家学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其局部的膨胀压迫性生长和骨破坏性作用机制仍不明了.

  • 完壁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正良;刘阳云;冯秀荣;江文;李正贤

    目的 探讨完壁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胆脂瘤型中耳炎78例行完壁式鼓室成形术,并对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1~5年随访,移植的颞肌筋膜愈合良好,完全成活70例,占89.74%,5耳鼓室腔内胆脂瘤复发致鼓膜穿孔,再次手术痊愈.3耳因移植物供血不良发生穿孔.术后1年纯音听力较术前提高≥30 dB的为14例(17.95%),20~29 dB的为32例(41.03%),10~19 dB的为15例(19.23%),听力无改善者17例(21.79%).胆脂瘤复发5例(6.41%).结论 完壁式鼓室成形术在清除中耳病灶和重建听力的同时,保存了耳部正常形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腺样体切除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听力的影响

    作者:喻妮;韩红蕾;刘剑锋;王成元

    目的 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听力的影响.方法 对72例确诊为腺样体肥大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分别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 非手术组治疗后听阈≤20 dB12耳,手术组治疗后听阈≤20 dB 36耳,两组治疗后听阈改变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的听力下降的改善是非常有效的.

  • 经乳突腔穿刺抽脓在耳源性脑脓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杜英华;付玉贵;孙化鲲

    目的 总结经乳突腔穿刺抽脓治疗耳源性脑脓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乳突根治术中经乳突腔穿刺抽脓治疗76例耳源性脑脓肿的方法及效果.结果 76例患者中,治愈72例,3例死亡,1例穿刺未愈,转神经外科开颅行脓肿切除治愈.结论 经乳突腔穿刺抽脓是一种治疗耳源性脑脓肿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CT表现特点

    作者:镡旭民;杨桦;李红;李明红

    目的 探讨和总结胆脂瘤中耳炎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对80例耳手术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的CT影像特点进行分类和归纳.结果 胆脂瘤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盾板破坏;有软组织充填的扩大的上鼓室;软组织包裹的听小骨移位;有软组织充填的边缘清楚的扩大骨腔隙,充填的软组织可呈均匀型、网格型和周边间隙型;中耳结构骨组织的破坏及硬化型乳突等表现.结论 盾板破坏,有软组织充填的边缘清晰的扩大骨腔隙,中耳腔结构骨组织的破坏,是胆脂瘤CT表现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胆脂瘤 中耳炎 CT
  • 耳部真菌病临床分析(附187例报告)

    作者:杨琼;高春生;孙彩波;黄丽葵;李杜若;韩小璐

    目的 探讨耳部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和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87例(257耳)耳部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耳内镜表现.耳内镜检查可见外耳道深部有灰白色上皮堆积、霉样痂皮或污秽物附着、黄或黑色颗粒物贴附.耳局部清洁后将达克宁散剂(粉末)均匀喷洒于外耳道.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半年~1年,1次治愈85例(99耳),复发1至2次共61例(101耳),复发3次及3次以上25例(38耳),失访16例.本组引起复发的86例(139耳)中,合并慢性中耳炎39例(48耳),外耳道狭窄(11耳),未坚持上药19例(23耳),有挖耳习惯的82例次.耳部真菌培养多为黑曲霉菌.治疗后耳内镜检查可见外耳道干燥,皮肤充血消失.结论 纠正不良挖耳习惯有助于预防耳部真菌病;耳内镜的使用有助于耳部真菌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积极治疗慢性中耳炎、保持患耳干燥及首次治疗坚持足够疗程用药都非常重要.

  • 突发性聋患者血白细胞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探讨

    作者:陈登胜;童步升;杨见明;刘业海;杨克林;倪道风;段茂利

    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病人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少数病人可在三天以内)下降至低点;可伴有耳鸣及眩晕;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症状[1].

  • 10例耳部原发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薇;于国;杨华;梁玉梅

    目的 分析耳部原发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该肿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0例耳部原发性横纹肌肉瘤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所用抗体有: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红蛋白(Myoglobin).结果 10例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8.6岁,其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9例,葡萄型横纹肌肉瘤1例;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及Myoglobin染色10例均呈阳性,Desmin染色7例阳性,SMA染色8例阳性.结论 耳部原发性横纹肌肉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故诊断困难,对可疑病例及时做活检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方可对该病作出诊断.

中华耳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