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국중의기초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250
  • 国内刊号: 11-35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孟庆云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外科”之成就——以出土涉医简帛为中心的探讨

    作者:庞境怡;张如青

    本文旨在梳理已公布的出土涉医简帛中的外科、骨伤科史料,按现代中医病证进行分类,通过其病名解析、疾病治疗等方面,尽可能地厘清战国秦汉时期的外科、骨伤科概况,以期对这一时期中医外科作出更为全面恰当的评价.

  • 国内新现《本草纲目》两种金陵版考察

    作者:张志斌;郑金生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金陵本是该书的原刻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以往的研究,该本在当今世界只存有8部全帙,4部残本.2008年,河南民间藏书家晁会元收藏到《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制锦堂重修本;河南民间藏书家近又收藏到两部《本草纲目》金陵本(残本).其一是由河南郑州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泽田收藏(邢藏本),今存文41卷图2卷;其二是由河南洛阳白河书斋的传承人晁会元发现的撮元堂本,令存12卷.

  • 继承与领悟中医临证的三个关键点

    作者:王玉洁;王彦晖;奚胜艳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结合当代医学各项发展成果与中医学自身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必将迎来它的又一春天,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要继承中医的原创诊疗思维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突破发展瓶颈.继承的关键主要在对中医临证时“象”的诊察,辨证中的权重判断以及中药的用量把握上.本文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及对三者之间沟通联系形成理法方药耦合链的解读,推动中医药在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上的现代化,以期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从皮肤科视角探讨“化泄”法原理及应用

    作者:李媛媛;刘霞;张乐琪;谭城

    五行是构成并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5种元素,并因生克制化作用保持相对平衡.若一行强旺、偏枯则致行运失常,发为“乘”“侮”之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城教授尝试以“化泄”法治之屡获良效.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化泄”法进行阐述并予总结:一是“化泄”治法的含义,即以相生平化强旺,使各行物尽其才;二是“化泄”治法的作用可化无情为有情,促进“五行流通”,亦使五行制化达到高层次的平衡;三是“化泄”的原则及相关治法阐述,探讨“相乘”“相侮”的“化泄”方法,并以“五味化泄”论述“化泄”的择药原则,亦阐明“调候”的重要性及运用方法;四是通过探讨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举例说明“化泄”的应用.

  • 论王凤仪“性理疗病”之“治未病”理论

    作者:张雪;徐鹏;郭家娟

    王凤议的“性理疗病”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其中包含三界、三性、三命和四大界等内容,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不谋而合,而性格的五行性、五毒致病学说、性理疗病的方法及以五常养五脏等内容,又与“情志致病及治病”理论相类似.该思想教人转移境界和化性立命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拨阴转阳、转化性格以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旨在强调性心身的完全统一,“心、身、意、志”的转化与“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性理疗病思想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弥补了情志致病及治病之不足,同时亦促进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和充实.它是对“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进行的全新阐述和全面概括,亦为《内经》的“治未病”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故欲就其中“治未病”理论进行详细论述.

  • 从“阳不足,阴有余”谈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证本质研究

    作者:贾奎;王珍

    阴阳是中医的根本,阴阳辨证是中医学八纲辨证的总纲.中风及其并发症多具有不言、不动、不记甚至不醒的阴属性特点,通过具象阴阳理论,从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生理病理、影像学以及流调治疗学方面剖析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机特点,不难发现“阳气不足”其实是病机中的关键,“阴有余”是临床表现的关键,“阳不足,阴有余”为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证本质,根据这一证本质设定的“益其不足(阳),损其有余(阴)”理论指导中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风 病机
  •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作者:侯冠群;鲁明源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关键词: 营卫 气血 体用
  • 张仲景经方治疗神志病治法探讨

    作者:刘鹏妹

    中西医治疗神志病各有特长,故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补阳安神法、滋阴安神法、和解安神法、清热安神法、祛瘀安神法、利水安神法、通下安神法、回阳安神法八类.《伤寒论》中的神志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正虚为主(可兼有标实)多由失治误治所致,多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亏耗、阴虚阳亢、肾阳衰微等证,治以温补为主.实者以邪实为主多由瘀血、燥结、水饮等造成,表现为阳明热证实证、热八血室、蓄血等证,治以清热、通下、化瘀为主.要点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认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病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而是坚持辨证论治,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外张仲景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强调勿滥用药饵,以免戕伐无辜等.在神志病的辨治组方规律方面也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基本原则,这也是张仲景经方的灵魂所在.

  • 《刘涓子鬼遗方》痈疽治疗特色探析

    作者:陆玲;任威铭;吴承艳;孙锦程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内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疮疡经验全书》作者及成书考

    作者:王一童;任玉兰

    《疮疡经验全书》旧题著者为窦汉卿,但系伪托其名,故该书历来被认为是伪书.本文从该书早期版本的序文、跋文、文中夹注所透露出的作者、成书过程、时间节点等诸多细节着手,并结合《锡山窦氏宗谱》中的宗族传承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此书系窦梦麟以家传善本及父亲窦楠的试效方为基础,在其友人的协助下校勘、增补而成.同时对序文及夹注中提及时间节点的分析认为,该书的辑著至晚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开始,至早于隆庆三年(1569)完成.通过对该书作者及成书过程的考辨,以期为更深入地探讨该书的学术价值提供参考.

  • 数脉在虚实证中的机理探析

    作者:刘嘉妍;许军峰

    数脉为临床常见病脉之一,多见于热证,但其主证却不只限于热证.本文探讨了数脉在不同虚实证型中的意义与机理.虚热证中数脉多由阴液耗损、阳气偏亢所致;虚寒证中数脒则常见于久痛元阳耗损,危证病人亦可由于虚阳上浮或阳气外跃导致数脉.实热证阳热亢盛易见到数脉,实寒证中的某些情况如风寒束表、邪正交争剧烈时也可见数脉.此外,疟疾疟邪出于阳位、痈疡肉腐成脓时均可见数脉.数脉主证主病繁杂,故临床诊脉辨证时需整体把握和分析病人的脉象特点,结合更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瘀兼化理论初探

    作者:雒明池;刘昳佳;李琳;高杉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两种形式,而痰浊、血瘀两种病邪的相兼与转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为常见.痰浊和血瘀既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两种致病因素,在某种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兼化致病,形成“痰瘀兼化”病机,在冠心痛的发展过程中居重要地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胡镜清研究员首次明确冠心痛“痰瘀兼化”病机.本文对病邪兼化尤其是痰瘀兼化,以及痰瘀兼化所致的痰瘀互结证与冠心痛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做一阐述,旨在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瘀兼化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肺阳”与“肺阳虚”理论及其现代研究探析

    作者:常兴;张恬;颜培正;张庆祥

    历年来在中医古代医籍文献中很少提及“肺阳”者,关于“肺阳”与“肺阳虚”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通过对“肺阳”及“肺阳虚”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医学脏腑阴阳体系为理论指导基础,从藏象学说和生理病理的角度对“肺阳”以及“肺阳虚”加以阐述,发现“肺阳”即是肺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和兴奋作用的部分,即“肺之阳气”.而“肺阳”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归纳为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司肺气之宣发、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代谢等几个方面.“肺阳虚”则会出现咳喘无力、乏力神疫、四肢不温、畏寒、痰白量多等阳虚不温的症状.从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角度都进一步证实“肺阳”的存在,这不但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

  • 基于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论肾主泄浊

    作者:蒲晓东;杨艳梅

    随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研究的深入,许多医家认为慢性肾衰患者均存在浊毒内蕴的病理改变,而浊毒内蕴与肾气衰竭密切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证明补肾和泄浊的方法能明显改善这种浊毒内蕴的局面,基于此提出“肾主泄浊”的概念.肾主泄浊是指肾脏具有促使体内代谢产生的浊邪毒物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体内的浊邪毒物排出体外的功能,肾的这一功能是肾的重要生理功能.机体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必须依靠肾的泄浊功能,如肾不泄浊、积蓄日久就会形成浊毒内停的局面.

  •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患者中西医临床信息分析

    作者:原庆;刘建;郭丽娅;马家驹;张圆;卢幼然;焦以庆;王玉光

    目的:总结探讨伴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PAF)的中西医临床信息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我科诊断的肺间质疾病(ILD)患者,筛选出符合IPAF患者,回顾性分析中西医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401例ILD患者中,41例符合IPAF诊断标准,1PAF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晨僵及技工手出现较多,受累部位以胸膜肥厚、胸腔积液及肺动脉高压为主,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舌象以舌体暗苔白润或水滑为主,脉象以脉弦、脉滑为主,根据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患者以水饮内停为主要证候.结论:本组IPAF患者以晨僵及技工手表现,高龄、影像表现为UIP改变,多系统受累IPAF患者预后差,中医证候以水饮内停证为主.

  •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的关系

    作者:解静;张改英;李菁;史娜;代二庆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构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33例高血压病患者行高血压病门诊中医病历表格确定中医证型;依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计算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和RWT(相对室壁厚度),并特惠者分组,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构型的排序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在IVST(室间隔厚度)和LVMI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肝火亢盛型在IVST和LVMI方面明显低于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则在IVST方面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型,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分别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以及阴阳两虚型为主.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左心室构型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重构的影像学表现.

  • 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杨丽娜;吴万垠;李琦

    目的:评价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中医外治法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种不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有患者8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防寒保暖对照组比较,中医外治组能显著降低周围毒性发生率[OR =0.23,95% Cl(O.16,0.31)],降低2级以上神经毒性发生率[OR =0.41,95% CI(O.32,0.51)].结论:中医外治法能降低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中药并不具有统一性,评价疗效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更多设计合理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 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卵巢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

    作者:安方玉;刘永琦;颜春鲁;宋敏;王勇平;席永斌;马正民;牛彦强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和骨矿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及温肾强身散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去除术,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处理,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处理4周,计算胸腺、脾脏及肾指数,检测血清钙(Ca)、磷(P)含量,测定大鼠股骨的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大载荷和弹性模量,并进行股骨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强身散组大鼠胸脾指数明显升高,血清Ca、P含量明显升高,股骨的骨微观参数骨含量均得到良好的修复,骨生物力学参数中大载荷、弹性模量得到明显修复,骨小梁排列规则,数目增多、增宽.结论:补肾中药温肾强身散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骨组织中BMC的水平,进而抑制骨组织的吸收,促进骨组织的形成.

  • 补肾活血汤调控Runx2及Osterix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程英雄;罗毅文;王斌;胡年宏;谭瑞芬;吴志方;罗辉;沈玮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cells,BMSCs) Runx2及Osterix基因表达,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从双侧股骨和胫骨分离大鼠BMSCs并使用腺病毒载体转染BMSCs细胞,构建过表达Runx2细胞株,Q-PCR法对转染细胞株进行鉴定,CCK8法评价补肾活血汤对BMSCs活性的影响,ALP半定量活性检测法评价补肾活血汤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补肾活血汤对成骨相关标志物Runx2和Osterix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Runx2的BMSCs细胞,补肾活血汤组在25 μg/m-200 μg/ml之内对细胞活性没有影响,与正常培养组比较补肾活血汤100 μg/ml组ALP活性显著提高,与正常培养组比较补肾活血汤50 μg/ml、100 μg/ml组Runx2和Osterix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补肾活血汤能提高BMSCs中Runx2和Osterix的表达,促进成骨分化.

  • 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和Bax、 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庹玲玲;刘畅;全毅红

    目的:不同剂量下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NO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二甲双胍)、L组、M组及H组.培养4周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进行OGTT与血清胰岛素检测,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胰岛Bax、Bcl-2的表达,余下小鼠观察至26周分析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4周后阳性药组、M组、H组整体血糖水平降低且H组糖耐量能力高,各组血清胰岛素水平(F =21.102,P=0.014)、糖尿病发病率不完全相同,阳性药组、M组、H组均与模型组存在显著差异.秩和检验显示各组胰岛炎评分存在明显差异,阳性药组、M组、H组中Bax、Bax/Bcl-2水平明显减少,且剂量越高效应越明显,而Bcl-2表达水平则相反.结论: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炎症、降低胰岛细胞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有关.

  • 全杜仲胶囊对肾阳虚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王慧玲;陈兰英;周祎寒;罗颖颖;崔亚茹;袁金凤;张妮;李雪亮;官紫祎

    目的:探讨全杜仲胶囊对肾阳虚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肌肉注射复制肾阳虚小鼠模型,检测小鼠的抗应激能力(耐寒死亡率、耐缺氧时间及耐疲劳时间),检测血清cGMP含量、cAMP/cGMP、肝脏Na+-K+-ATP酶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 +/CD8+.结果:全杜仲胶囊可明显降低小鼠耐寒死亡率,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和耐疲劳时间,且可降低血清cGM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cAMP/cGMP、肝脏Na+-K+-ATP酶的活性和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结论:全杜仲胶囊不仅可通过降低血清cGMP含量、升高血清cAMP/cGMP和肝脏Na+-K+-ATP酶的活性改善机体能量代谢,还可通过增强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免疫功能,进而提高肾阳虚小鼠的抗应激能力.

  • 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肠道菌群清除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的机制

    作者:戴铭卉;孔薇

    目的: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CKD大鼠肠道菌群、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水宝组及通腑泄浊方组,腺嘌呤诱导CKD模型,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肠道内容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TGF-β1,免疫比浊法检测IL-6,高效荧光液相法检测血清IS,检测血清Scr、BUN、UA、cystatin 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血Scr、BUN、UA、cystatin c指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通腑泄浊方组大肠杆菌减少,双歧杆菌增加,IL-6、TGF-β1下降,血Scr、BUN、UA、cystatin c、IS含量降低.结论:通腑泄浊方能够调节CK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毒素水平,延缓肾脏损伤.

  • 桑芪首乌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

    作者:顾力华;杨仁华;陈奇刚;魏丹霞;余晓玲;陆家龙

    目的:探讨桑芪首乌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连续用药6周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并测算梗死灶体积大小,HE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变化.结果:给药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中剂量组、桑芪首乌片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芪首乌片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减少梗死灶脑细胞坏死,缩小脑梗死灶体积.结论:桑芪首乌片能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吴颢昕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路

    作者:徐达;吴颢昕

    高血压痛是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传统观念多从“阴虚阳亢”论治,虽能改善症状但难以巩固或提高疗效.吴颢昕认为高血压痛在血脉,脉道不利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在“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理论基础上,提出本病核心部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张从心论治高血压,认为本病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为常见,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化痰逐瘀为辅,尤其注重活血并贯穿始终.

  • 肖和印运用祛风宁肺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作者:杜丽琴;陈艳霞;郭凯;张丽;龙小雅;毛娜;王红娟;杨兵宾;黄长婷

    咳嗽变异性哮(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长期咳嗽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证时按咳嗽辩证论治收效甚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肖和印主任医师在前人的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方“祛风宁肺散”,随症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显著.

  • 提桂香调脏腑气机治疗难治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彭艳文;提桂香

    难治性咳嗽属于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西医以病因治疗为主,效果不理想.本病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如单纯从肺论治效果亦不理想.提桂香教授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认为气机不利是难治性咳嗽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而肺气气机不利、宣发肃降失常与多脏腑关系密切,治疗主张从肺论治外,需兼顾调节肝、肾、脾胃、大肠等脏腑气机,提出脾胃健运、肺卫得充,左升右降、调肝泻肺,主根相合、权衡肺肾,肺肠同调、咳嗽易止等治疗思路及策略,其思路灵活常获奇效.

  • 成肇仁从气血水论治下肢静脉曲张经验探微

    作者:昝俊杰;成肇仁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筋瘤”“脉痹”范畴,成肇仁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瘀阻为本、湿邪下注为标,湿瘀胶着、血水互结、壅滞气机、阻塞脉道发为本病.并认为下注之温邪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血瘀贯穿脉痹的整个发病过程,具有多与温邪裹挟、易滞气机的病理特点,而常形成气血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治疗上主张从气血水论治,临证强调辨别湿、瘀、气滞的主次轻重,多以活血通脉、祛湿消肿、调气利水三法合治,遣方用药,其经验独到,变化灵活,临床疗效确切.

  • 从“血不利则为水”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作者:王有玲;周毅平

    当前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以活血化瘀利水为法,然经临床实践验证发现,单纯应用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多有局限.本文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立足气分、血分、水分三者的关系,探讨“血不利则为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发展过程中因“血不利”而致下肢肿胀的机理,并认为“血不利则为水”之治法精要,不仅在于“活血化瘀”更在于“温阳化气”,借阳和以助融运.

  • 孔令诩从肝论治咳嗽的学术特色研究

    作者:黄江鹏;王国为;张绍峰;徐雯洁;高雅;徐世杰

    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素问·咳论》将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分别阐述其各自特点,充分说明咳嗽在辩证论治过程中的复杂性.孔令诩老师临证数十载中治疗咳嗽颇多,善于从肝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故在系统搜集整理孔令诩老师临床验案基础上,从邪犯少阳、邪伤肝络、木火刑金、肝阴不足4个方面归纳出相应治则治法及其方药加减变化,希望对临床辨证治疗咳嗽有所帮助.

  • 基于“动-定序贯八法”谈哮病辨证论治

    作者:梁庆顺;段力;范冠杰;符宇

    “动-定序贯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症脉-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以“动-定序贯八法”为指导,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哮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痛机进行动态把握,以核心病机-浊痰闭肺为出发点,以宣肺化痰为基本方法,兼以疏风、散寒、清热、渗湿、化瘀、理气等治标之法,运用上下同治、表里同治及五脏同治对哮病进行辨证论治.

  • 从“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作者:杜雅薇;吴圣贤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但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文献中尚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本课题组提出“脉生痰核”创新理论,将动脉粥祥硬化分为5期(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复生).本文就“痰核已成”(稳定斑块期)的理法方药从中医理论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属于“痰核”范畴,以化痰散结为大法,应用“内消软脉汤”为主方指导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

  • 顽固性呃逆案

    作者:王丹;张红星

    呃逆古代称之为“哕”,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无法自制的病症,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极度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西医并无特效疗法.张唐法主任医师采用辩证论治,结合《黄帝内经》相关论述,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 针刺
  • 周宜从血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唐增;桂兵;周宜

    抑郁症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西药副作用与耐药性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作用极为关键.中医主要从肝气郁结和阳气不足辩证,运用理气疏肝和补肾助阳为治疗原则.周宜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黄帝内经》“脉舍神”和“神不足则悲”的理论出发,结合心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为抑郁症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总结与探讨.

  • 小针刀联合超短波治疗髂骨致密性骨炎患者临床疗效、复发及生活质量观察

    作者:赵国政;唐丽

    目的:探究小针刀联合超短波治疗髂骨致密性骨炎(OCl)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72例OCI患者临床资料将行小针刀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和联合超短波治疗者作为研究组各36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和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活力(81.24±6.39)分、心理职能(82.51±6.32)分、躯体疼痛(80.38±6.11)分、社会关系(81.76±6.42)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复发率0.00%,显著低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I患者行小针刀、超短波联合治疗可促进疗效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 灸法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孙术宁;卢洋;陈国铭;陈兴华;陈新林

    目的:系统评价灸法辅助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灸法辅助西药治疗强直性眷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8项RCT共计14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灸法辅助西药治疗总有效率较高,ESR值、CPR值明显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灸法辅助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但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质量相对偏低,需要今后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进一步补充验证.

  • 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作者:魏燕莹;唐纯志;古玉梅;魏素芬

    目的:评价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研究现状.方法:系统检索各文献数据库,搜集蜂针疗法治疗RA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其总有效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包括496例患者,经分析蜂针对总有效率、ESR、CRP、R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OR=3.37,95% CI(1.95,5.84),P=0.0001;MD=-4.25,95% CI(-7.44,-1.06),P=0.009;MD=-3.12,95% CI(-6.29,-0.06),P=0.05].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西药治疗蜂针治疗RA的疗效结果存在明显优势.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质量较低,可能存在偏倚,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需要进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证实.

  • 长圆针疗法治疗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庆霞;刘春山;刘菏婧;王彤;吴洪杰

    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估经筋疗法对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诊断标准共选取60例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健康对照组男性20名,女性10名.方法:通过肌骨超声区分辨别治疗组结筋病灶点和健康组筋结点图像特征,通过触诊和肌骨超声相结合的方式,定位治疗组人群的结筋病灶点,以长圆针进行针刺干预,并对治疗组人群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估.结果:筋结点和结筋病灶点在肌骨超声图上有显著差异,通过长圆针经筋针刺干预,治疗组疼痛评分在治疗后显著改善.

  •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

    作者: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肖鹏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 采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探讨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因素

    作者:张宾;罗晓舟;王澍欣;贺君;徐展琼;李克嵩;朱欢欢;庄礼兴

    目的:尝试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457例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探讨患者个人证候体征对显效率的影响.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重复增量修剪算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机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显示,吸烟与否、肥胖患者、血糖偏高、疾病分期等是对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显效率影响大的因素.结论:采用重复增量修剪法对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显效率判断率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临床决策.

  • 《幼科铁镜》人参安神汤探微

    作者:周萍萍;诸毅晖;李娜;乔玲;成词松

    人参安神汤见于明代医家万全《幼科发挥》附方中,其记述简约.清代儿科名家夏鼎所著《幼科铁镜》亦见此方,由人参、茯神、当归、枣仁、麦冬、生地、黄连组成,原意为小儿心血不足之失眠而立.该方谨守失眠“营虚神扰”核心痛杌,配伍具有养营与安神同施、滋养与清泄合用的特点,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体现出张仲景“方从法出”思想,可以随证变化而灵活化裁.

  •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祛痣美容中药分析与思考

    作者:吕凌;吴景东;张小卿

    中药祛痣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以“中药祛痣”为主题词在CNKI和维普检索未发现有关文献,说明相关研究亟待开展.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45种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31种记载在册的祛痣中药,其中出现频次高的是乌梅.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断风邪内客、气血阻滞、阳气束结可能是形成黑痣的病因病机,循经望诊可作为内治法的诊断依据,而乌梅可作为外用祛痣的主要药物.根据中医祛痣美容辨治体系以调内治本结合外治取效,可能会达到更好的祛痣美容效果.

  • 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作者:周世雄;雒晓东

    介绍雒晓东教授运用《伤寒论》气化理论分析四逆敦的证治特点.少阳枢机主要通过三焦枢转经气,少阴枢机主要通过血脉枢转阴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中的气液循行及气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少阴不枢血脉中血液循行因不畅而形成血瘀.通过经气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使少阳和少阴经气的循行形成一个环路,两者相互影响.四逆散证由于少阳不枢,经气不能达于四末,而产生厥逆等证;由于少阳、少阴两个枢机的关联性,使少阴枢机血液循行也出现障碍,则需少阳、少阴两枢并治.四逆散以柴胡枢少阳,芍药枢少阴,因此四逆散属于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方药的温病学思考

    作者:李想;谢璐;胡静

    目的:基于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研究,从温病学角度挖掘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痛的文献,筛选出中药处方完备且临床疗效明确的40篇论文,通过Excel2007统计药物使用的频次,对其中频次较高的药物和药对与经典方进行比照并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出现频率较高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甘草、银翘、金银花、黄芩、薄荷、藿香等,且这些药物存在于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的合剂中.结论:手足口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透疹、祛湿为主,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良好,且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温病 中药
  • 从音数之源论中医肝肺气交之基

    作者:魏雅川;卢贺起

    中医学包涵众多国学哲理,但医学毕竟是一门应用科学,所以不能仅靠哲理来完成本学科任务.追究历史,广学今理,深思本学,可以认定中医学能一如既往地发展其根基必内涵自然之数和自然之性.这些数不仅与宇宙运行之性有关,更与自然的音之数有关,其运行的轨迹不仅可以形成古老的太极之象也是今理的弦之象.用超弦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中医肝肺气交理论,可更清晰地阐述目前医学中单靠解剖无法回答的难题,古老中医学是以谨遵自然之象、自然之数为理论的医学.

  • 能量代谢重编程促进衰老-肿瘤发生的病机探讨

    作者:靖林林;姚学清;王俊江;孙学刚

    衰老促进肿瘤发生,衰老进程中线粒体损伤及其能量代谢障碍导致正气亏虚,脾肾亏虚则是因虚致癌的脏腑病机.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基因之间的协同表达是线粒体能量代谢调节的中心,体现脾肾相互滋生、共同扶助正气.辅活化因子如PGC-1α在衰老时功能失调,核-线粒体通讯功能障碍可能是脾肾亏虚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衰老进程中NAD+水平日益降低,导致Sirtuins家族成员功能减退,上调HIF-1α,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假性缺氧、核-线粒体通讯障碍,产生以糖酵解为主的能量代谢重编程,即使不足以产生肿瘤,却是诱导肿瘤生长所必须.因此健脾补肾通过调节衰老进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有可能延缓或者逆转“衰老-肿瘤发生”进程.

  • 崩漏病机总结与临证思路探析

    作者:李正欢;张晓云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及名医经验等方面着手,总结出崩漏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初阶段为阴虚火旺,久而阴损及阳,痰瘀互结,化热化火,表现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第二阶段为五脏气虚;终末阶段为气不摄血.阴虚、虚火、痰瘀、实火、阳虚、气虚为其病机的六大端,其中阴虚、虚火为起始病机,气虚为终末病机.出血期治宜益气摄血以塞流,并辅以澄源以增强止血.非出血期以澄源、复旧为主,辅以塞流以防反复.澄源以病机定治则,或温补脾阳,或逐瘀活血,或祛痰除湿,或清热泻火.复旧以滋补阴精、滋阴清热为主,在此基础上经前期宜温补、经期宜疏肝、经后期宜滋肾、围排卵期宜温通.

  • 经络与淋巴系统关系的研究概况

    作者:曾荣华;欧阳厚淦;周露;彭珊;汪建民;高书亮;吴慧婷;欧阳彦楚;崔田田

    经络的实质一直是经络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仍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经络之谜渐渐拨开云雾.笔者在查阅近30年经络实质相关研究文献中发现,各家学说虽多次提及淋巴管系,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相关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国内外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研究文献,从经络循行路线与淋巴管系解剖走向的相关性、穴位处淋巴管解剖结构、针刺对淋巴管系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及适当补充,认为淋巴管系是构筑经络实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淋巴管系学说的提出为经络与淋巴管系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开拓了新思路,丰富了经络实质的内涵.

    关键词: 经络 淋巴管系 针刺
  •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海科;黄强

    参麦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复方注射制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业界对其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参麦注射液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对该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进行总结和阐述.从动物实验研究到临床研究均证实,参麦注射液具有降低炎症细胞因子、调控凋亡基因、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改善脑循环等作用,抗脑缺血效应疗效确切,有较明确的抗脑缺血缺氧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早的翻译活动,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有支谦在《法句经序》的翻译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意译”思想、彦琮对译者提出的“八备”要求、玄奘的“五不翻”以及格义、合译等.从支谦和道安所强调“翻译的不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思想中所涉及的“读者可接受性”、鸠摩罗什和彦琮所指出的“译者素养”、鸠摩罗什和玄奘关于音译的论述以及格义、合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作者:刘瓅莹;陈嘉彧;陈骥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先秦以前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经》中的隐喻观启蒙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其隐喻之“本体”“喻体”“喻底”相较其他文献又具有强烈的中医语言特色,造成《内经》翻译工作的复杂化,给外国学者对《内经》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笔者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本,总结出类比推理、本体补偿,精确描述、喻体直译,重视文化、喻底意译3条翻译策略,以期为指导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

  • 体癣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体癣为病菌侵入表皮后寄生于表质层,只在局部引起轻度的炎症,初起为红丘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鳞屑,再向周围逐渐扩展成边界清楚的环形损害,边缘常可见丘疹、水疱,表面一般无渗液.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的光滑皮肤上(除手、足、毛发、甲板以及阴股部以外的皮肤)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统称为体癣.而体癣动物模型主要是根据症状设计的动物模型.目前体癣的发病原因有多种,现有动物模型多只是反映体癣的某些特点.汇总成体癣动物模型规范(草案)体癣动物模型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在基于对体癣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上,形成体癣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关键词: 体癣 动物模型 标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