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국중의기초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250
  • 国内刊号: 11-35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孟庆云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中医学中的关系理论探析

    作者:吴昌国

    提出“关系理论”概念,认为中医学继承古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综合,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而西医学继承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分析,以认识事物实体为目的,造成了中医学理论的根本差别。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学说和治则治法学说,都是建立在关系理论基础上的。

    关键词: 关系理论 关系 实体
  • 肾与耳关系探析

    作者:王永钦

    肾与耳的关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作肾开窍于耳,而对于肾与耳的深层关系却论述不足。从专科角度而论,肾与耳窍的关系尚表现在肾主耳;肾为听觉之本;肾助耳司平衡;耳为肾之外候等方面。本文仅就肾与耳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望斧正。  1 肾主耳  肾主耳,是指耳以肾为主,肾有主宰耳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活动的作用。肾主耳是通过肾精、肾气对耳窍的温养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另一方面,肾气通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故肾精、肾气充盛,髓海充足,精气灌耳,耳得肾之精气的温养,方能发育健全,听觉聪敏,位觉灵敏。犹如《证治准绳*杂病*耳》所云:“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肾之精气不仅是耳生长发育,产生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亦是肾主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肾与耳连系的根本所在。倘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耳失濡养,或肾气不足,耳失温煦,或肾之阴阳偏胜偏衰,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或阳虚阴盛,寒水上泛等,均可致耳的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听觉、位觉失灵而病矣。正如《济生方*耳门》所曰:“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又曰:“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由于肾精肾气温养耳窍,耳由肾所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亦曰:“耳者,肾之官也。”

    关键词: 耳窍 生理 病理
  • 论虚邪

    作者:边玉麟

    虚邪之名,首见于《内经》,而且论述甚多,概念明确。略后亦有论及,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但愈后则论及较少,概念似亦渐趋模糊,更缺乏较系统的专题研讨。笔者认为,不论从理论还是临床应用方面,虚邪都是一个不容忽视并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特以此为题,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 虚邪 虚风 贼风
  • 《黄帝内经》发病观及特点探要

    作者:罗家发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 温肾活血法中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体内外生长的影响

    作者:刘胜;吴雪卿;陆德铭;唐汉钧

    目的:通过对MCF-7细胞株体内外的研究,揭示温肾活血法中药抑制乳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实验用MTT法测定药物血清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并用FCM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体内实验观察药物对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温肾活血中药血清在培养液中浓度为10%、20%和30%时,对MCF-7的体外生长抑制率达22.7%、33.1%和37.4%(P<0.05)。温肾活血法中药灌饲MCF-7荷瘤裸小鼠后,在剂量为8g/kg、4g/kg、2g/kg时抑瘤率分别为47.5%、44.2%、51.0%。结论:温肾活血法中药可以抑制乳腺癌,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 火热病邪在脑病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证治

    作者:丁元庆

    火热病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别,其为病既可迳犯于脑,扰乱神明,闭塞清窍,化火生风;又可灼液伤津、生痰致瘀、壅滞气机,引起继发性病理变化。二者皆是热性致脑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因此,清热泻火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

    作者:贾风新;李桂

    消化性溃疡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相关。溃疡病的存在更易导致胃、肝、脾功能失调。在溃疡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脾胃之生理特点,用理气活血、凉润通降、健脾化湿之药合理组方,达到脾胃纳运相协,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从而利于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

  • 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作者:尹翠梅;郭俊杰;刘亚丽;吕蕾;徐秀峰

    目的:探讨应用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葛根素分步静点,并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78.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 160例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检测分析

    作者: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程韵梅

    目的:探讨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关系。方法: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160例淡红、淡白、深红、青紫4类爪甲色泽者进行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并同步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分析。结果:4组甲色比较,爪甲红润组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爪甲淡白组Tab/Tag明显升高,而[Tae-Tab]/Tag显著下降;爪甲深红组以1/2[Hb+Hd]/Tae和[Tae-Tab]/Tag显著升高为主;爪甲青紫组以TW/Tag、He/Hb显著增高,而1/2[Hb+Hd]/Tae明显下降为特征。甲床血管容积图的多项参数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相关关系密切。结论:甲床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爪甲色泽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量化依据。

  • 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相关性探讨

    作者:王进

    从医学影像学角度研究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的相关性,旨在将中医脑病的研究和颅脑的解剖、生理病理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医病、证、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收集11例小脑梗塞、出血患者实时进行中医辨证诊断和CT分析与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眩晕密切相关,与中医中风病有一定的联系,并出现头痛、呕吐症状,从属于中医症眩晕范畴,这对目前认为小脑出血从属于中医中脏腑范畴结论[2]给予否定。

  •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调节作用

    作者:丘瑞香;贺敬波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CGRP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1)两组患者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1),ST段明显升高(P<0.01),但心脉通组ET、症状计分降低及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0.01);(2)常规用药者CGRP变化不明显(P>0.05),加用心脉通胶囊者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心脉通胶囊对血管活血因子ET、CGRP起积极调节作用,其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为中医对“心有病,从脉起”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中老年人总抗氧化能力与脾虚肾虚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镤;贺先奇;王兰香

    1 研究对象  全部研究对象共114例,均来源于驻军某部机关工作人员,年龄40岁以上,大84岁。其中中年组(40岁~59岁)64例,老年组(60岁以上)50例,男女之比为1∶1.1。研究对象既往无严重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病变或虽患过上述系统疾病,但目前病情平稳,同时近2月无发热、外感、外伤等急性病史,近1个月内未用过抗氧化类药物。另设青壮年(24岁~39岁)对照组10例。中医脾虚、肾虚辨证方法参考有关标准[1、2]。  62 (总第页)2 观察指标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使用氧化还原显色法,D-木糖排泄试验使用间苯三酚法。观察对象在试验日当天早晨空腹抽血1ml,做总抗氧化能力(AOT)测定。次日晨6时起床后,按规定服D-木糖1g并于2h后留尿送检。以上按说明书操作,然后在德国产ECOM-F6124半自动生化仪上比色测定。

  • 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杰超;孙喜元;李海滨;吕晓红;刘翠绵;刘翠青;张刚;霍猛;王文娟;王丽君

    目的:探讨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经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对照观察了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疗效。结果:通心络胶囊在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方面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醇(P<0.01)。其运动持续时间、诱发心绞痛发作时间、ST段压低≥1mm所需时间均显著延长,运动耐力增加(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

  •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脑组织缺氧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素婷;王海林;杨鹤梅;王宝元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TF)对脑组织缺氧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脑缺氧模型采用断头制备。过氧化脂质(LPO)采用改良TBA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结果:黄芩茎叶总黄酮200、400、800mg*kg-1显著延长小鼠断头后喘息持续时间,降低脑组织LPO含量,提高GSH-PX活力,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脑组织缺氧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膜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和提高GSH-PX活力有关。

  • 髓芯钻孔置药对兔实验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治疗研究

    作者:王琦;包可;张运;李宏伟;赵川;李永康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骨科常见多发病,由于病因不甚明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故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用髓芯钻孔并局部用药对实验性兔股骨头缺血坏死标本进行治疗,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及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展翔;许勇钢;麻柔;杨经敏;刘锋;郑金福;廖军鲜

    目的:研究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和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探讨扶正祛邪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机理。方法:扶正祛邪丹含药兔血清培养K562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53蛋白表达、细胞活力、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用造血干细胞培养法观察扶正祛邪丹对BALB/C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对红系造血祖细胞有促进作用。不能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增殖周期无明显影响,对小鼠骨髓粒系造血干细胞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扶正祛邪丹促进红系造血干细胞增殖,降低P53蛋白表达,可能为其主要疗效机理。

  • 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的超微结构影响

    作者:杨建军;胡淑婷;张焱;任彬彬;马金保

    目的:用X-XOD体系在体外诱发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观察加入枸杞多糖(12.5μg/ml)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结果:X-XOD体系作用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破坏,加枸杞多糖后则接近正常。结论: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 肾虚雄性大鼠红细胞膜组分及跨膜信息传递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洪新;崔家鹏;刘景峰;林庶茹;夏淑杰

    目的:探讨肾虚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跨膜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补肾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手术去势切除性腺造成雄性大鼠肾虚动物模型,施加补肾中药,以红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Ca2+-Mg2+ATP酶、Mg2+ATP酶活性变化和膜磷脂组分含量为观察指标。结果:肾虚模型对照组红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Ca2+-Mg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膜磷脂组分PC、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P<0.01),PS明显降低(P<0.05),而SM明显增高(P<0.01)。补肾中药可使肾虚雄性大鼠的PKC、Ca2+-Mg2+ATP酶活性明显提高(P<0.01);明显降低SM含量,明显增高PC、PI、PS含量(P均<0.01)。结论:肾虚雄性大鼠具有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及跨膜信息传递。补肾中药具有增强细胞膜的某些酶活性,纠正部分膜磷脂(如SM、PC、PI等)组成成分的作用,使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跨膜信息传递趋于正常,对肾虚相关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 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永辉;黄斌

    目的:探讨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制作记忆障碍模型,观察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益智丹对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且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DOPAC、NE、HVA、5-HT、5-HTAA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益智丹治疗C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 右归饮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影响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李恩;李向印

    目的:探讨肾阳虚证的本质及补肾中药右归饮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大剂量醋酸可的松造成大鼠肾阳虚模型,取其下丘脑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出现孔洞。2.右归饮能够逆转肾阳虚所致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右归饮对这种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具有逆转作用,说明肾阳虚证与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 补肾化瘀法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杨养贤;王晋源;李锐;陈松盛;王敬卿;陈会友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法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电磁流量计、同位素标记微球法、碱羟胺比色法、放免法、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大鼠模型,探讨补肾化瘀法增智作用机理。结果:补肾化瘀法显著增加模型鼠脑血流量(CBF)、海马和皮质局部血流量(rCBF),提高海马和皮质乙酰胆碱(Ach)含量和神经肽精氨酸加压素(AVP)、生长抑素(SS)含量,降低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作用明显优于脑复康组(P<0.05或P<0.01)。结论:增加脑CBF,调节脑组织神经递质、神经肽为补肾化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VaD)的作用机理之一。

  • 补脑振痿胶囊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抗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晏军;姜守军;赵晶;梁华龙;尚炽昌

    目的:探讨补脑振痿胶囊对实验性脑缺血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运用补脑振痿胶囊治疗,并与偏瘫复原丸作阳性对照,观察脑指数、脑含水量、脑血管通透性及动脉血栓形成等变化。结果:补脑振痿胶囊能减轻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形成的急性实验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所引起的脑水肿,明显降低脑缺血后脑血管的通透性;并能显著延缓因电刺激而致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结论:补脑振痿胶囊能降低脑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抗血栓形成,从而具有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

  • 中药对解脲支原体感染大鼠睾丸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胡海翔;蔡庆;梁孟如;王吉吉

    目的:观察中药对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感染大鼠睾丸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膀胱内接种U.U.(105ccu/ml),大鼠的睾丸组织中培养出U.U.,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出U.U.,并用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结果:对照组检测出U.U.阳性8只,检测率为66.7%,中药组检测出U.U.阳性2只,检测率为16.7%,正常组均未检测出U.U.;对照组睾丸重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中药组与正常组睾丸重量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正常组睾丸曲细精管正常,生精细胞排列有序,管腔中常可见到精子,对照组光镜可见曲细精管变性,生精细胞减少,部分区域间质呈渗出、水肿,中药组仅见极少数曲细精管变性或生精细胞减少。结论:提示U.U.感染可干扰精子发生,因而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

  • 黄芩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对肠道菌株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

    作者:王孝先

    经过对三首经方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显示,黄芩汤对伤寒杆菌等6种肠道菌株有中敏感度或低敏感度抑菌作用,白头翁汤对福氏痢疾杆菌等3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葛根芩连汤仅对鼠伤寒杆菌一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通过对三首经方组成配伍和剂量的比较性研究发现,黄芩与芍药配伍的抑菌作用优于黄芩与黄连。黄连与黄柏、白头翁、秦皮配伍的抑菌作用,每毫升药汁中黄芩的含量与方剂的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 试论中医学“脑主神明”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作者:翟双庆;王洪图

    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它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 9对“对药”和非“对药”间多分子体系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作者:刘元发;傅风华;沈云修;孙丰润;张循格;孙迎东

    目的:探讨常用中药的组合——“对药”和非“对药”间,在化学成分、分子结构、构型、构象方面的相似性差异。方法:(1)按中药多分子体系的脂溶性差异,分为石油醚、氯仿、乙酸乙脂、乙醇和水的溶出性成分集合,然后进行“对药”与非“对药”的对比分析;(2)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光谱曲线。结果:分析225份样品,约1300个数据,9对“对药”中有6对分别显示: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峰的分布区域重叠较大;相同波峰数和相同波谷数较多;组合后吸收光谱曲线下面积增加趋势较大。结论:提示化学成分相近,分子结构或构型、构象相似是中药(植物药)组方配伍的原则之一。

  • 提高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疗效思路

    作者:陈通文;陈和亮

    慢性前列腺炎(CP)是男性成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学的“精浊”、“白淫”等范畴。现代医学的诊断按Drach于1978年提出的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分类法,将其分为细菌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三类。它们的共同临床症状表现为排尿异常(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及滴白)及疼痛(主要表现部位在会阴部、少腹、腰骶部)。现代医学认为CP至今仍然是难治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虚实夹杂之证。本病虚证主要是肾虚、脾虚,实证主要是湿热瘀滞,而深入研究中医治疗CP辨治思路与方药选择,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 方法
  • 五六版《温病学》教材对比研究及评估

    作者:刘兰林

    六版《温病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其在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本文试从教材的框架结构、编排体例、内容形式和概念表述等不同层面对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

    关键词: 温病学 教材 讨论
  • 寻春须是先春早——世纪之初与读者作者共勉

    作者:

    千禧年之后,即将步入21世纪。回眸20世纪的中医学,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20世纪之初,在西学东渐、科玄论战和反对国粹的大气候下,曾刮起废(中)医风潮,广大中医及学子们起亟抗争,驳怒之愤久久难消。一个世纪的历程,医运与国运一脉相连,有前50年之困顿,更有后50年之振兴。  面直新世纪,我们不仅要对20世纪中医学全面总结,甚至应该对其奠立以来的全部发展史深入研究,但在当前至真要的是,设定中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选择前进道路。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主任委员 孟庆云副主任委员 吕爱平 许有玲 程昭寰 潘桂娟 刘艳骄学术顾问 共30人(按姓氏笔画为序)邓铁涛 王永炎 王安民 王玉川 石学敏 任继学 沈自尹 陆广莘佘 靖 吴大真 张瑞祥 李振吉 李经纬 余瀛鳌 季钟朴 陈可冀周仲瑛 房书亭 姚乃礼 胡之璧 赵伟康 姜廷良 阎孝诚 唐由之高 德 侯 灿 董建华 程莘农 韩济生 路志正 裘沛然委   员 共82人(按省市自治区分配,按姓氏笔画为序)于友华(北京) 马 飞(陆军) 马 骥(辽宁) 马超英(江西) 孔令诩(北京)方肇勤(上海) 方 耀(香港) 王 力(北京) 王庆国(北京) 王承德(北京)王 琦(北京) 王 健(北京) 王 健(安徽) 刘保延(北京) 刘彤华(北京)刘艳骄(北京) 刘燕池(北京) 刘红星(青海) 刘 良(香港) 刘鲁明(浙江)白兆芝(山西) 齐 鸣(北京) 吕爱平(北京) 乔明琦(山东) 孙永章(北京)朱邦贤(上海) 张士卿(甘肃) 张莅峡(北京) 张瑞贤(北京) 张伯礼(天津)宋开源(四川) 宋剑南(北京) 沈绍功(北京) 沈汉澄(浙江) 李俊龙(北京)李树珍(北京) 李 锐(内蒙) 李德新(辽宁) 吴 萍(北京) 苏 礼(陕西)邱德文(贵州) 何绍奇(北京) 陈贵廷(北京) 陈瑞春(江西) 陈大舜(湖南)陆付耳(湖北) 陆寿康(北京) 项 平(江苏) 林昌全(上海) 林天冬(海南)林信宜(台湾) 杨牧祥(河北) 杨宝琴(北京) 孟庆云(北京) 周铭心(新疆)周超凡(北京) 肖诗鹰(北京) 金敬善(北京) 阎晓天(河南) 洪 净(北京)哈木拉提*吾甫尔(新疆)   胡海翔(空军) 胡庆和(宁夏) 赵玉庸(河北)高文柱(北京) 高荣林(北京) 梁菊生(北京) 烟建华(北京) 徐 琦(北京)涂瑶生(广东) 高金亮(天津) 黄龙祥(北京) 黄汉儒(广西) 曹洪欣(黑龙江)钱彦方(海军) 黄世林(辽宁) 隋殿军(长春) 程昭寰(北京) 赖世隆(广东)蔡光先(湖南) 潘桂娟(北京) 戴西湖(福建)特约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丹驰 王新波 冯军军 秦 秋 喻长远名誉主编 王永炎主  编 孟庆云副主编 吕爱平 许有玲 程昭寰 潘桂娟 刘艳骄社  长 吕爱平(兼)编辑部主任 刘艳骄(兼)编辑部副主任 于 峥读者服务部负责人 敖丽英广告发行部负责人 黄晓华办公室负责人 刘桂梅对外合作联络部 刘艳娇(兼)财务部负责人 陆建华编辑 孟庆云 刘艳骄 于 峥 鞠大宏 刘桂梅特约编辑 潘桂娟 刘 洋 秦 秋特约校对 秦 秋 施淑华美术编辑 敖丽英电子编辑 黄晓华

  • 针刺研究中电针应用状况的文献分析和初步研究

    作者:黄晓卿;陈凌

    目的:通过对若干年针刺实验文献中电针的应用状况加以荟萃分析,探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使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统计计算。结果:发现各文献在研究针效机理时采用的电针参数不一,大部分文献未完整标明所采纳的各种电针参数。结论: 所分析的文献中电针参数不统一,故各文献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和引证,这是使得针刺研究较难以深入的原因之一。

  • 温病概念古今不同

    作者:曹东义;贾春生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 以古币换算度量衡制度有失精确

    作者:高晓山;花杰

    由于朝代更迭,度量衡制度变化不一,古今制度换算在中药剂量的研究、应用上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古币的重量、尺寸往往以法令规定,向来换算古今剂量常依古币衡量作标准。陶弘景开始用五铢钱。“凡药有云……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字,亦令不落为度。”[1]宋人陈言始用开元钱。“每两则古文六铢钱四个,开元钱三个。至宋广秤,以开元钱十个为两今(宋)之三两。……今以五铢钱十六个,正得开元钱十个重。又以六铢钱十二个,正得开元钱九个重。则只知开元钱每个以重八铢。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汉方……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2]。近人吴承洛引《古今图书集成》“唐开元钱重二铢四累,今一钱之重。”又引吴大:用所藏唐开元钱中轮廓完好者,平列十个作为开元钱尺。测量得开元钱十个的长合24.69厘米。按开元钱径八分,推算出唐代的尺等于30.8625厘米。又唐开元钱十枚共重湘平一两零四分,就是唐代一两等于37.301克重[3]。陈存仁引章太炎先生稿则五铢钱与开元通宝(依文字次序,亦读作:开通元宝)同用:“据《志》货泉重五铢,今平得货泉十枚重六钱三分五厘。则一铢当今一分二厘七毫。二十四铢为成两,当今三钱另四厘八毫也。若汉五铢钱以今称平之,一枚适重八分,十三枚则重一两另四分。以唐开通元宝十枚互平,略相当。(沈冠云云:“开通元宝十枚重一两另三分。”比今之所平者正同。然则今之一钱,不逮开通元宝一枚也。)是一铢当今一分六厘,二十四铢当今三钱八分四厘也。[4]”

  • 加强临床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

    中医是有着几千年发展史及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医学学科,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但因受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及人们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框架的基本固定,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多年来未能有大的突破。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医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寻找出发展中医的内在动力。  1 中医理论的形成源于临床  中医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伴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疾病流行的程度、性质、发生的特性和人们认知疾病的能力,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就记载着疾病的命名,如心病、肠胃病、疟病、蛊病等;殷商时代发明了用汤液药酒、金属刀针治疗疾病;周朝将医学分为食医、疾医、疡医等;春秋时期,医和给晋侯治病,就用“六气致病说”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战国时期,完成了多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较为完整的中医著作,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进行论述,突出了“整体观念”的概念;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及其后的中医各家学派的出现无不与当时的医疗实践和疾病种类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临床研究 中医 发展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征稿细则

    作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基金所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同时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前沿论文、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面向中国,兼顾国外。立足中医基础医学,兼顾临床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振兴中医基础医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科学的进步。  发表范围  1 本刊刊载的内容以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藏象学、中医治则学、中医治法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体质学、中医病理学、中药学基础、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主,兼顾中医新兴学科的发展。

  • 走进新世纪的中医学

    作者:李冬华;朱飞鹏

      世纪之交,对于中医学何去何从,众说纷纭,争议峰起。许多有识之士又倡争鸣之风,希望在碰撞中闪现出美丽的火花,给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医学带来启迪。于是,笔者不揣才疏学浅,斗胆陈述一己管见,求证于诸方家。  1 对中医现状的几点思考  69 (总第页)翻开中医学的历史,值得我们骄傲的事例比比皆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在晋代,甚至更早就开始用含碘药物治疗甲肿病;预防天花的种痘术更是开现代免疫学之先河……这些的确能够让杏林中人扬眉吐气的了。可后来结果却有点出人意料。近现代,尤其是当代,中医学前进的步伐越来越缓慢,直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中医学的阵营日益减少,中医药的阵地日益萎缩,如此下去,中医学要走进历史的博物馆或许不再是危言耸听。时至今日,本该飞黄腾达的中医学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之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中医学自身的原因。仔细剖析一下,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 “阴虚”、“阳虚”模型大鼠体温昼夜节律参数差异的研究

    作者:刘旭光;宋开源;刘雨星;余曙光;魏焦禄

    目的:从体温昼夜节律参数的特征性改变角度揭示“阴虚”、“阳虚”状态的时间病理学基础。方法:分别采用氢考Ⅰ型(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和氢考Ⅱ型(肾上腺皮质机能抑制)方法塑造大鼠“阴虚”、“阳虚”病理模型,昼夜监测动物肛温,并用单个余弦法程序对体温数据进行昼夜节律性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的体温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性波动,峰相位平均为351.13度(约在23.4时);“阴虚”大鼠的体温仍保持昼夜节律,但峰相位为32.23度(约在2.2时),发生明显迟后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有升高趋势;“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为307.50度(即20.5时),发生明显超前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明显降低。结论:“阴虚”、“阳虚”大鼠体温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动模式,“阴虚”、“阳虚”状态具有不同的时间病理学基础。

    关键词: 阴阳 体温 昼夜节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